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418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docx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专业:

古典文献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装订交卷日期: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绪论3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4

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4

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5

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6

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8

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8

3、2楚文化方面原因8

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10

4、结论11

5、致谢词12

6、参考文献13

7、附录13

摘要

龙和凤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和精神文明。

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诗歌《楚辞》则蕴含着丰富的龙凤形象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楚辞》中的龙凤大多在一首诗中进行对举描写,还运用了比兴和象征手法,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比其他古典文献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龙凤形象的起源、研究楚辞中的龙凤形象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从古代神话、楚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总结出楚辞的龙凤形象的艺术价值内涵。

关键词:

《楚辞》;龙凤形象;龙凤文化

 

Abstract

Chinesedragonandphoenixhasbeentheproductofauniqueculturalandspiritualcivilization.PoetryintheWesternZhouDynastytotheWarringStatesPeriodproduced"SongsoftheSouth"istheimagecontainsawealthofdragonanddeepculturalsignificance."SongsoftheSouth"inthedragonmostlybeonthemoveinapoemdescribing,butalsotheuseofsymbolismthanXingandembodiesthe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theNorth-Southculturalintegration,moremysteriouswitchcultureDuoliaoyifensouththananyotherclassicalliteraturecolors.Thispaperdescribestheoriginofdragonimage,thestudyofChuinthewaytheimageofthedragon,auniqueperspectivefromancientmythology,Chuculture,threeaspects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sdifferent,explorethecauseofChucultureisdifferentfromthetraditionaldragonandphoenixdragonandculturalreasons,summeduptheartisticvalueoftheimageofthedragonandphoenixChuconnotation.

Keywords:

Songsdragonimagedragonculture

 

绪论

龙凤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文化形象,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传说中他们是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原始时代作为部落图腾被供奉信仰;封建王朝时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都是权力顶层的形象;直到现代我们中国人还是以龙的子孙自居。

历代的文人和工艺师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在诗歌、玉器、瓷器、刺绣和古建筑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作品,赋予龙凤崇高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力,这也在《楚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并且本文试图运用艺术理论对我国龙风形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刻了解,期望为龙凤文化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意义。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

(1)‘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以上来自屈原的《天问》。

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

其中原句‘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更是对“龙”这个神物也大胆的提出疑问。

 

(2)《湘君》原句‘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和《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

讲了湘夫人在江边徘徊,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

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

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

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

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

(《楚辞选注》第36~45页)

(3)在《离骚》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

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原句‘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是: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

‘披花饰草,凤首高昂,凤尾高翘,一脚前扒,一脚后蹬作欲飞状’。

动态中显示出勃勃英姿,而屈原这样写自己,就是想与龙凤形象有所共鸣,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与世独立。

(4)《九歌》中还有很多诗句带有龙凤意象: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摘自《云中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摘自《大司命》。

‘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摘自《东君》。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摘自《河伯》。

(5)楚辞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

他感叹道: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

(《楚辞选注》第1~35页)

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

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尤其是龙凤颇有干系。

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

《楚辞》的文学作用对后世影响巨大,《楚辞》的意象群也成为后世文学取材的原始对象。

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2]。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

它集中表现了屈原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和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

这两种冲突使他苦闷、哀伤,从而使诗歌回旋复沓。

《九歌》中屈原描写了大量仙人驾着战车的情景,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奇幻瑰丽的色彩。

《楚辞》除龙文化之外,“凤文化”也是它的重要标识之一。

“凤文化”产生于文化繁荣时期的荆楚大地,相传楚人祖先将凤这个图腾由中原带至荆楚之地后才真正创造发展成为与龙文化相媲美的凤凰文化。

楚庄王曾经将自己自喻为凤,后来加之大文豪屈原及其之后的文人墨客在艺术上的渲染,便为凤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荆楚文化中最具永恒魅力的绚丽景像。

《楚辞》和“凤文化”经过数代楚人的浸润和陶冶,不断被后人赋予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摄人心魂的美感。

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2、3、1龙凤来源

龙在传说中是百虫之长,众兽之君,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不屈的一面。

传说中龙的由来是黄帝参考各个部落的图腾的特点,创造的一个新的图腾,它由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

而现代人们认为龙的起源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

凤是百鸟之王,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的一面。

传说中是由龙图腾组成后还剩下的一些部落图腾组成。

人们认为‘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并且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

凤在传统文化中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

到了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人时,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

周人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

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变得平和起来[3]。

春秋时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

这时的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使龙看起来孔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

秦汉后,龙主要集中在帛画、墓画、画像砖石、石玉雕、陶瓷彩绘上。

隋唐时期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

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而且出现了一整套画龙的理论,名为“三停九似”。

元代继宋代的流风余韵,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也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

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

宋元龙形象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与龙图案在民间的普及分不开的。

然而,龙形象的这种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威严强化,龙与人的亲和没能继续发展下去。

今天我们见到的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代,仅北京故宫中的一座大和殿,就有龙纹、龙雕1.3844万条。

封建君主竭力树立自己的威权,龙形象的上述变化正是皇权强化的结果,龙成了皇权的工具和象征。

2、3、2龙凤典故传说

(一)游龙戏凤

相传有个皇帝巡游到湖南衡阳,结识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名叫李凤姣。

于是他们演绎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

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为了以示怀念,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造一座石质牌楼。

(2)龙凤和鸣

相传以前有个龙子变作蛇后又化作个英俊小伙儿向姑娘求爱,婚后即去应考。

这个姑娘的姐姐偷烧了龙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状元的蛇郎只能以龙身飞回。

姑娘看见这个情形就自杀殉情了。

结果她死后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凤凰。

于是龙凤和鸣,双双飞向天上。

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

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

对比《楚辞》神话人物及故事情节与“北土所传”的对照分析角度来看,只要不将“北土所传”误解为“儒家所传”,则在对楚神话背景源流的具体分析和《楚辞》的神话背景及其传承问题上,“中土流传论”较之“本楚论”似乎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楚辞》中所载录的神话传说不会会有单一的源头,所以借用童书业先生《春秋史》一书首创的将楚王族与楚地土著区别对待的作法,将《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划分为楚王室族源神话与楚地传承神话两大基本类型[4]。

楚地传承的神话还可以具体划分为楚地中原移民传承和楚地土著传承两个部分。

但是,《楚辞》所载录的最富于故事性的神话传说人物大体均见于中原所传的古史传说,而其余的故事性不强的部分,除非具有可信度较高的背景材料,否则其族属一般是很难得到确认的。

楚王族族源神话与楚王族的族源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3、2楚文化方面原因

3、2、1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楚辞》的影响

楚人源自何方?

本文认为楚人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5]。

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

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北方一望无垠的平原与南方曲折扑朔的山地南北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形成两者不同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塑造出《楚辞》的灵秀、雍容、婉约。

3、2、2南北方不同的审美意识对《楚辞》的影响

 《楚辞》作为南方文化的独特代表,自有其不同于北方之处。

《楚辞》受其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差异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支撑,所以南北文化又有互相融合的一面。

3、2、3南北方不同的历史对《楚辞》的影响

  自本世纪30年代以降,随着楚地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大量与中原风格异趣的文物不断出土,一些学者根据屈家岭、湖北龙山及楚文化间的相互叠压关系,提出了“楚文化是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所发展起来的,当其发展为一个独特文化共同体时,又不断和周围其它文化相互作用”[6]的见解,这一切似乎都为“南北文化不同论”提供了佐证,故近世学者多据以立说,“中土流传论”逐渐消歇,并成为许多人批判的对象。

在东周楚墓的年代学序列基本排出,东周楚文化的考古特征大体得到了确认之后,一些考古工作者近年来进一步着手展开了对其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构成情况的分析。

  其结果表明,“西周的楚文化不会是从某一新石器文化单线条地进化为青铜文化并直线发展来的。

楚文化是由多支早期文化汇聚而成的。

各个源头虽有主次之别,但决不是从一个源头发展来的”。

“而且自它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形成后,已经成为自身特征的面貌,又会随着生产能力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动而变化,并且本身的向四方扩展和其它文化也同样发生着的扩展,又会不断与新遇到的文化相互影响,产生新的因素,出现新的特征”[7]。

  通过对考古中所见到的春秋时期楚人全盘袭自商周的冠笄之饰,车马礼食之器,文字系统等文明构成因素的考察,有关学者进一步指出:

“楚文化的形成,是在楚国形成了强大的国家之后,主要吸收了中原周文化,于春秋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

“……鲜明成熟又富于个性的楚文化,只是随着青铜文化的衰竭,楚本身宗法制的解体,中下层文化的上升和原始文化的复苏,与四夷交润互浸日繁,物勒工名时代的到来,及楚各阶层人们的创造性获得较为自由的发挥的时候,才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8]。

记述双流附近的后稷传说时,不自觉地带出楚方音,正足以说明在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楚地所处的中介地位和作用。

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

龙凤呈祥的文化延续至今,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

其寓意却均是是恒久流传的象征合谐、求吉祈福、吉祥福瑞。

有人考证,禹与蛇图腾的氏族有血缘关系,他奠定了夏朝的根基后,其后裔把蛇升华为龙。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

”《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

《北大荒经》:

“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

”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

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

《疏引正义》说:

“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

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

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

“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

”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

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这是很有趣的神话。

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

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

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

“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

”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传说中的龙有种种神性,倘若这些神性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力”,力量的力;凤也有种种神性,这些神性也可以归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美”,美好的“美”。

龙和凤的结合,是力和美的结合;龙和凤的对应,是力和美的对应。

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特别迷人的风情。

所以女娲、炎帝、黄帝等都是以龙作为氏族图腾,都是龙的形象;帝喾、舜、商祖先契等都是以凤作为图腾,都是凤的形象。

 

 

4、结论

龙凤形象综合了我国人民的理想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标志和精神象征。

而龙凤文化则是我国文化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文化,并且是南北文化的典型代表。

《楚辞》更多地赋予了龙凤文化以比兴与象征的意蕴。

在楚辞描写龙凤的情形和注重实用的艺术特征来看,表现出龙凤对举综合叙写与浸染南方巫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特征。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龙凤文化,正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一种兼容并包、别开生面的新文化。

 

5、致谢词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首先就是没有写作经验不知从何下笔。

所以可以说我的毕业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本篇论文也凝聚着她的血汗。

由于在学校学习阶段都是被动的学校书面知识,极少就行论文的撰写,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由于需要一边找工作,一边就行论文撰写,时间和精力上有所冲突;最后,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导致论文实际撰写中存在困难。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多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多询问老师和同学,得到他们的帮助,弥补写作上的不足;其次是要很好的协调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充分的利用时间;最后就是多就行社会实践,多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要感谢学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感谢他们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我们真心相待,和睦共处,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正是一路上有你们我的求学生涯才不会感到孤独!

最后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无论怎样也无法回报你们。

就要离开你们出去工作了,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你们平安健康。

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回报社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请在最后再次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6、参考文献

[1]张知寒.中国美学史[J]东岳论丛,1998,(05).

[2]李学勤.楚辞的文化解读[J]东南文化,1991,(05).

[3]孙海英,孙玮.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7).

[4]徐慧,秦伟.楚辞与上古神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8).

[5]萧兵.楚辞集注[J]东南文化,1992,(08).

[6]潘守永.中国古代研究[J]东南文化,1993,(09).

[7]潘守永,雷虹霁.《楚辞》的文化意蕴[J],1999,(09).

[8]郭泮溪.楚国各族的文化及与南蛮的文化交流[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88,(09)

7、附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