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302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格检查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格检查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体格检查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体格检查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体格检查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格检查总结.docx

《体格检查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格检查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格检查总结.docx

体格检查总结

体格检查

血压(间接测量法):

(1)检查血压计关键:

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

(2)肘部置位正确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3)血压计气袖绑扎部位正确、松紧度适宜,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

(4)听诊器胸件放置部位正确,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能塞在气袖下)

(5)测量过程流畅,读数正确,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双眼观察汞柱,根据听诊和汞柱位置读出血压值。

眼(眼球运动、对光反射):

(1)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正确:

检查者置目标物,如棉签或手指尖,于受检查者眼前30~40cm,嘱病人头部不动,眼球随目标物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

(2)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方法正确:

①直接对光反射是将光源直接照射被检查者瞳孔,观察瞳孔变化②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

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

浅表淋巴结检查:

(1)颈部淋巴结检查:

检查时,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诊。

医师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一般顺序:

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

(2)腋窝淋巴结检查:

检查腋窝时面对被检查者,检查者应一手将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以右手触诊被检查者左侧腋窝,左手检查右侧腋窝,检查腋窝两侧由浅及深至腋窝顶部。

(3)锁骨上淋巴结检查: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检查者用左手触病人右侧,右手触病人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4)腹股沟淋巴结检查:

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右手四指并拢,以指腹触及腹股沟,由浅及深滑动触诊,先触摸腹股沟韧带下方水平组淋巴结,再触摸腹股沟大隐静脉处的垂直组淋巴结。

左右腹股沟对比检查。

(5)触及淋巴结时能表述部位、大小、质地、数量、活动度、有无粘连、压痛、局部皮肤变化等八项)

颈部(甲状腺触诊、气管触诊):

(1)甲状腺触诊手法:

①甲状腺峡部触诊:

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

②甲状腺侧叶触诊:

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

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

注意在前位检查时,检查者拇指应交叉检查对侧,即右拇指查左侧,左拇指检查右侧。

③后面触诊:

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

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在②③检查方法中可以任选一种。

若甲状腺肿大要描述其肿大程度、对称性、硬度、表面光滑或有无结节、压痛感等

检查气管方法:

检查时让受检查者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检查者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三手指放置部位正确并能表达气管正中或偏移。

外周血管检查:

(1)脉搏:

测试脉率、脉律:

检查者以示指、中指,环指指腹平放于被检查者手腕桡动脉处,数其每分钟搏动次数和感知其律。

(2)测毛细血管搏动征及水冲脉方法:

②水冲脉:

检查方法是握紧被检查者手腕掌面,示指、中指、环指指腹触于桡动脉上,遂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有水冲脉者可使检查者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

(3)射枪音检查:

枪击音:

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胸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抢的声音。

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

①毛细血管搏动征:

用手指轻压被检查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被检查者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胸部视诊:

(1)能指出胸部体表主要骨骼标志(肋脊角、剑突、胸骨角、肋间隙)、主要垂直标志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肩胛线)及主要自然陷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胸骨上窝、腋窝)。

(2)在视诊胸廓形状等内容方面,能提到桶状胸、扁平胸、肋间隙是否饱满、乳房是否对称、脊柱形态等

(3)视诊呼吸运动的主要内容时,能提到呼吸频率、呼吸节律

胸(肺)部触诊:

1,胸部(廓)扩张度双手触诊方法:

①前胸廓扩张度的测定,检查者两手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两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也可取后胸廓扩张度的测定,则将两手平置于被检查者背部,约于第10肋骨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并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

嘱被检查者作深呼吸,观察比较两手感触到胸廓的活动度情况。

2,语音震颤触诊方法正确:

①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被检查者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轻发“yi”长音。

自上至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两手感触到语音震颤的异同、增强或减弱。

胸(肺)部叩诊:

(1)间接叩诊:

①以左中指的第一、二节作为叩诊板指,平紧贴于叩击部位表面,右手中指以右腕关节和指掌关节活动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或第一、第二之间的指关节.

②顺序正确:

首先检查前胸,由锁骨上窝开始,自第一肋间隙从上至下逐一肋间隙进行叩诊,其次检查侧胸壁,嘱被检查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向下叩诊至肋缘。

最后叩诊背部,嘱被检查者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自上至下进行叩诊,叩诊时应左右、上下、内外对比叩音的变化.

(2)直接叩诊:

检查者用中指掌侧或将手指并拢以其指尖对被检查者胸壁进行叩击。

(3)叩肺下界移动度:

①患者在平静呼吸时,检查者先于被检查者肩胛线叩出肺下界的位置,然后嘱被检查者作深吸气后并屏住呼吸的同时,沿该线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

②当患者恢复平静呼吸时,再嘱作深呼气并屏住呼吸,然后由上向下叩诊,直至清音变为浊音,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③最高至最低点之间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为6-8cm

胸部(肺)听诊:

听诊方法、顺序:

听诊的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而且要在上下、左右对称部位进行对比。

肺部听诊四种主要音的名称:

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

心脏视诊:

①被检查者仰卧位,暴露胸,检查者在其右侧。

②开始时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及异常搏动

③然后,视线逐步高于胸廓,全面观察心前区。

观察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内容,并能指出其部位:

①能指出心尖搏动并能描述其部位。

②能提到还可观察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③能提到可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

心脏触诊:

触诊手法:

①检查者右手掌置于被检查者心前区开始触诊。

②然后逐渐以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环指并拢,以其指腹进行触诊。

③触诊时手掌按压力度适当。

在心尖搏动区(可用单一示指指腹)确认心尖搏动,并能表达搏动所在体表位置。

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

①震颤:

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

②心包摩擦感:

用上述触诊手法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诊。

或说出如何能使触诊满意的条件(前倾位、收缩期、呼吸末、摒住呼吸。

收缩期更明显,前倾和深呼吸末更显。

心脏间接叩诊:

(1)叩诊手法、姿势:

以左手中指为叩诊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

或被检查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间垂直,当被检查者平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

(2)心脏叩诊顺序:

①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②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3)叩出正常心浊音界,并能在胸廓体表量出心浊音界:

叩诊手法同前,自左侧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由外向内闻及由清变浊时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垂直距离,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将其标记点画成连线。

右侧方法同上,将心浊音界标记点画成连线。

正常人心相对浊音界:

右界(cm)肋间左界(cm)

2-3Ⅱ2-3

2-3Ⅲ3.5-4.5

3-4Ⅳ5-6

Ⅴ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心脏听诊:

听诊顺序:

从二尖瓣区开始肺动脉区主动脉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逆时针方向或称倒8字。

(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指出心脏瓣膜各听诊区:

(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及具体位置。

心脏听诊主要内容:

心率、心律、正常心音、心音改变、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听诊顺序也可不按上面的来,但不能遗漏。

腹部检查:

视诊方法:

①被检查者平仰卧,充分暴露全腹,双腿屈曲,嘱被检查者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

②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自侧面切线方向观察③再提高视线自上而下视诊全腹。

(1)腹部的体表标志:

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腹股沟、脐)及分区(4区法、9区法)表述正确并能在腹部指示。

①能讲出6个体表标志。

②能表述4区法、9区法两种划分法

(3)能表述视诊主要内容:

①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②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

九分区法:

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九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

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9个区域。

四分区法:

通过其画一水平线与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

(1)外形:

健康人平卧时前腹面大致处于肋缘至耻骨联合连线水平或略低,称为腹部平坦。

明显高于该水平称为腹部膨隆,明显低于该水平称为腹部凹陷。

全腹膨隆见于腹腔积液、积气、胃肠胀气、腹腔巨大包块。

局部膨隆见于脏器肿大、肿瘤/炎性包块、腹壁肿物、疝等。

全腹凹陷见于消瘦、脱水、恶病质。

呼吸运动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和妊娠;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致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

腹壁静脉 一般不可见,但在消瘦、老人或皮肤白皙者可见静脉显露。

病理状态下可见腹壁静脉曲张。

判断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对病因诊断很有帮助,方法为:

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用一手示指和中指指腹压在静脉上,然后一指紧压不动,另一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后抬起该手指,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帮助判断血流方向。

门脉高压:

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海蛇头”;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和胸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向上。

胃肠型和蠕动波:

正常人不出现。

胃肠道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扩张而隆起,可呈现胃肠的轮廓,同时伴有该部位的蠕动增强,可以看到蠕动波。

(1)胃型和蠕动波:

蠕动波自左季肋部向右推进,至右腹直肌下消失,此为正蠕动波。

有时可见逆蠕动波。

(2)肠型和蠕动波:

常伴高调肠鸣音。

小肠梗阻肠型位于脐部,蠕动波方向不定;结肠远端梗阻时肠型和蠕动波位于腹周。

腹部触诊:

(1)浅部触诊手法、顺序:

①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前臂应在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

②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

③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

腹部异常包块触诊:

触及异常包块时应注意:

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

液波震颤:

患者平卧,双腿屈曲,放松腹壁,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稍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

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压痛及反跳痛:

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

腹壁紧张度:

        

(1)局限性腹壁紧张:

见于炎症波及局部腹膜;

        

(2)普遍性腹壁紧张

        1)板状腹:

见于弥漫性腹膜炎,由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

        2)揉面感:

见于干性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

局部压痛:

正常腹部触压时没有疼痛感。

压痛来自于腹壁或腹腔内病变,对病变部位具有提示作用。

McBurney点压痛: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压痛,见于阑尾炎。

Murphy征:

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右肋下部,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和肋弓交界处,余四指与肋骨垂直交叉,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弓下,让被检查者缓慢深吸气,发炎的胆囊碰到拇指,出现剧烈疼痛,被检查者突然终止呼吸,表情痛苦,称为Murphy征阳性,见于胆囊炎。

反跳痛:

腹部触诊出现压痛时,手指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果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受到炎症累及的征象,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腹膜炎。

腹膜炎时患者可同时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称为“腹膜炎三联征”。

肝脏触诊:

①单手触诊:

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

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

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不能离开腹壁并逐渐向肝缘滑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②双手触诊:

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而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推.

注意:

以示指的外侧接触肝脏;不要把腹直肌和肾脏误为肝脏;手指上抬速度要慢于吸气速度。

触到肝脏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压痛、边缘情况、搏动、摩擦感、震颤等。

肝肿大的测量:

1)第一测量:

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

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

3)第三测量:

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

正常肝脏:

肋下≤1cm,剑下≤3~5cm,上下径9~11cm。

弥漫性增大:

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

局限性增大:

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脾脏触诊:

①检查者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

②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

③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能描述以上脾肿大者。

注意:

脾脏位置较浅,手法要轻,用力过大可能把脾脏推入腹腔深部,或影响脾脏随呼吸下降,导致漏检。

触到脾脏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压痛、摩擦感等。

脾大的测量:

1)第一测量:

又称甲乙线。

左锁骨中线上,肋缘至脾脏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

又称甲丙线。

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第三测量:

又称丁戊线。

脾脏右缘距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

脾脏向右越过前正中线,测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

脾明显肿大时记录第2、3测量。

轻度肿大(肋下<2cm)见于肝炎、伤寒、急性疟疾、粟粒结核、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度肿大(不过脐):

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SLE、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重度肿大(过脐或腹中线):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等。

腹部叩诊:

间接叩诊、直接叩诊均可,一般常用简接叩诊。

1.全腹叩诊 腹部叩诊以鼓音为主。

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

        2.肝脏叩诊 自上至下沿右锁骨中线叩诊,叩诊呈浊音的肋间为肝上界。

肝下界:

自下至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叩诊至出现浊音或肋下缘。

正常上界为肝肺相对浊音界,下界不如触诊准确。

肝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

肝界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胃肠穿孔(膈下积气)、人工气腹、全内脏转位。

        同时检查肝区叩痛,叩痛阳性提示炎症或者肝脏急剧增大。

        3.脾脏叩诊 正常脾脏位于左腋中线9~11肋间范围内,长度4~7㎝,前界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

脾界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

        4.移动性浊音 检查时先让被检查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到出现浊音,叩诊板指不动,嘱被检查者右侧卧,再次叩诊变为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在右侧卧位的情况下,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板指不动,再次叩诊该部位转为鼓音,向右侧继续叩诊均呈鼓音,则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临床意义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1000ml。

        5.肾区(肋脊角)叩击痛 检查时被检查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脊肋角处,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正常无叩击痛。

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

        6.膀胱叩诊 用来判断膀胱的膨胀程度,在耻骨联合上方由上而下进行叩诊。

膀胱空虚时该部位叩诊呈鼓音,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腹部听诊

1.肠鸣音一般在脐周进行听诊,正常为每分钟4~5次。

(1)活跃:

每分钟10次以上,音调不特别高亢,见于急性胃肠炎,服用泻剂或胃肠道大出血;

(2)亢进:

次数多,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金属调,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3)减弱:

明显减少,数分钟一次,声音较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低血钾;

(4)消失:

持续3~5分钟未听到,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2.血管杂音听诊部位为脐周(主动脉)和脐部两侧上方(肾动脉)。

(1)动脉血管杂音:

脐周的收缩期杂音见于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脐部两侧上方的收缩期杂音见于相应部位的肾动脉狭窄。

(2)静脉血管杂音:

位于脐周的连续嗡鸣音,见于门脉高压。

注意:

①应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

②顺序正确:

左至右,下至上。

③能注意在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及肝、脾区听诊。

会听并能表述何谓肠鸣音正常、亢进、消失;①能描述正常肠鸣音:

每分钟4-5次。

②能描述肠鸣音亢进:

每分钟10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

③能描述肠鸣音消失标准:

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

能听腹部血管杂音(动脉性和静脉性):

①动脉性杂音听诊部位正确:

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侧。

②静脉性杂音听诊部位正确:

常在脐周或上腹部。

神经检查:

深、浅反射:

深反射:

(1)跟腱(踝反射)被检查者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

检查者左手将被检者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2)肱二头肌反射:

被检查者前臂屈曲90度,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检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左拇指指甲,可使肱二头肌收缩,引出屈肘动作。

(3)膝反射:

坐位检查时,被检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仰卧位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屈曲约120度),右手持叩诊锤叩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可引出小腿伸展。

浅反射:

腹壁反射:

被检查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而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脐平及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腹壁皮肤。

正常反应是局部腹肌收缩。

脑膜剌激征检查:

(1)颈强直测试操作:

被检查者仰卧,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右手置于前胸上部,以左手力量托起枕部作屈颈动作检查。

(2)Kernig(凯尔尼格)征测试操作:

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使髋关节屈成直角后,当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左手按住其膝关节,右手将被检查者小腿抬高至伸膝,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若伸膝受阻,屈肌痉挛或疼痛为阳性。

(3)Brudzinski(布鲁津斯基)征测试操作:

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在右侧,右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左手托起其枕部,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膝关节是否会有屈曲状。

锥体束病理反射:

(1)Babinski(巴彬斯基)征:

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Oppenheim(奥本海姆)征:

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戈登)征:

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ChaddocK(查多克)征:

用锐器竹签在被检查者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脊柱、四肢检查 :

(一)脊柱

        检查生理弯曲是否存在,有无异常弯曲、有无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有无受限。

        1.脊柱弯曲度 正常人直立时,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段稍向前凸,胸段稍向后凸,腰椎明显向前凸,骶椎明显向后凸。

        检查时,被检查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躯体,从侧位和后位观察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是否存在;是否有脊柱侧弯、前凸或后凸畸形。

常见病因有佝偻病、脊柱结核、损伤、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及肩部或胸廓的畸形等。

        2.脊柱活动度 嘱被检查者做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观察脊柱活动是否受限,是否存在椎骨疼痛。

正常人脊柱运动范围因年龄、运动训练及脊柱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活动受限多见于肌肉损伤、韧带劳损、增生性关节炎、结核、肿瘤、椎间盘脱出、脊柱损伤等。

        3.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嘱被检查者取坐位,躯体略向前倾,以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和椎旁肌肉,正常每个棘突及椎旁肌肉均无压痛。

棘突压痛阳性可见于脊柱结核、椎间盘脱出、脊柱外伤或骨折,椎旁肌肉压痛常见腰背肌纤维炎或劳损。

        用叩诊锤逐个叩击各椎体棘突以检查胸椎与腰椎有无叩击痛。

疼痛部位以第7颈椎棘突为骨性标志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叩击痛阳性见于脊椎结核、脊椎骨折、椎间盘脱出等。

        

(二)四肢、关节检查

        1.肢体与关节形态异常

        

(1)杵状指:

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

可见于:

①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等;②心血管疾病: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③营养障碍性疾病:

吸收不良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

        

(2)反甲:

又称匙状甲。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

        (3)水肿:

全身水肿见皮肤部分。

单侧肢体水肿见于:

①静脉血回流受阻:

静脉回流受阻多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随表面浅静脉充盈或曲张、皮温升高和压痛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血栓)、肢体瘫痪或神经营养不良;②淋巴液回流受阻常见于丝虫病或其他原因所致淋巴管阻塞,指压无凹陷,称淋巴性水肿或象皮肿。

        (4)下肢静脉曲张:

多见于小腿,下肢浅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静脉如蚯蚓状怒张、弯曲,久立位者更明显。

常见于从事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