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290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docx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

解析《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徽州文书》系列丛书是由安徽大学刘伯山先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发行,自2005年第一辑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徽州文书》计划出版十辑,每辑十卷,目前已出版五辑共50卷,书中所辑录的文书多是刘伯山先生的私家藏书,是其多年来不辞劳苦的深入徽州地区进行收集、抢救所得,为此先生可谓倾其所有。

刘伯山先生在他的《我与徽州文书的寻获(上)》中开头便提到了“抢救徽州文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1]。

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意识地抢救徽州文书,基于自身就是徽州人这一有利形势,无数次深入大山,走访村民来抢救文书。

2001年,刘伯山先生将其多年所抢救收集来的徽州文书约1.1万件悉数捐献给安徽大学,这一举动无不彰显了其“学术乃天下共器”的理念及宽大的胸怀。

2005年,《徽州文书》第一辑由刘伯山先生将所收集来的分散、零碎的徽州文书以“归户性”为原则进行整理、考证、拍摄后进行影印出版。

随后,《徽州文书》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1年、2015年陆续问世。

同时先生将其在对每一户文书的收集、考证过程中所历经的“传奇故事”,都以“寻获记”的形式记录在每辑的《徽州文书》当中,这些记录使得《徽州文书》中的影印文献资料更具鲜活力,赋予生命般更加璀璨。

《徽州文书》第一至五辑的陆续出版,都凝聚着编著者的心血和期望,希望这些徽州文书的公布,有助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专题,也为徽学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加丰盛的学术筵席。

  一、《徽州文书》的整理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地区即歙县、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休宁六县所遗存的原始民间历史资料,是历史上的徽州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因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原始的字据、记录等,涉及到徽州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等之后的“第五大发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徽州文书得到了大规模的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据目前所知,已发现徽州文书最早的当属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的《金紫胡氏宗谱》[2],最晚的属建国前的契约,历史跨度达八百余年之久。

随着徽学的逐渐兴起,海内外纷纷掀起了研究徽学的潮流。

刘伯山先生认为徽州文书是徽州地区的历史遗产,也是属于社会大众的资源。

所以先生不仅将多年收集的文书捐献给安徽大学,更是将后来个人私藏的文书进行整理、出版,以便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

  徽州文书历久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还能完好地被大量保存下来,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些文书档案主人一代代传承且细心保留,直到土改后被大量发现。

同时徽州文书的发现过程是复杂的,并非一户文书完整地被发现,或同性质文书整体地被发现,大多是分散地、零碎地被发现。

而《徽州文书》系列丛书所辑录的文书也是将那些零散文书以民间文书档案整理为指导思想,以归户性为原则来整理归类。

如何做到文书的科学、合理的分类整理,刘伯山先生对此就提出了文书整理的“两尊重”原则,即:

“一、充分尊重民间文书档案的历史形成;二、充分尊重民间文书档案的历史留存。

”[3]已出版的《徽州文书》50卷本,体现了刘伯山先生在整理过程中充分贯彻“两尊重“原则,真正做到文书整理中的求真存真、求实存实。

由于徽州文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且复杂,所以对徽州文书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归类极为必要,这也就涉及到整理文书的两个重要方面,即“计量”和“分类”。

刘伯山先生在对徽州文书的整理过程中,主要以“份”和“部”作为徽州文书的计量单位,以文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原则来进行统计。

而在分类方法上,以往对徽州文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形态分类法、年代分类法、公私属性分类法、内容分类法等。

“形态分类法,就是根据徽州文书的外在形态,将其分为散件和簿册(卷)两类,这种分类方法不够细致,也得与其它分类法结合使用;年代分类法,是根据徽州文书形成的时间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宋、元、明、清及民国文书;公私属性分类法,是按照文书的制作者及其内容所属的公、私领域,分为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内容分类法,是根据徽州文书所涉及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来分类。

”[4]刘伯山先生在2000年的国际徽学研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徽州文书还具有“归户性”特征,这里的“户”不能仅指单个家庭,而是家庭、宗族或会社。

[5]随后陆续出版的五辑《徽州文书》都采用了归户分类法。

由于同一户徽州文书在漫长的历史中累积起来,可以历经多个朝代且规模小至几十份,多至成百上千份,这一以归户为原则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徽州文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完整的保留,使其横向上彼此关联,纵向上前后继承,相互呼应。

刘伯山先生首次以“归户性”原则来分类整理文书,独树一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徽州文书》的出版

  对于已发现的徽州文书数量,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标准及完整具体的数据统计,大多是研究者们估测的数字。

周绍泉先生曾于早些时候猜测“已被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机关收藏的徽州文书,以卷、册、张为单位计算,恐怕不下20余万件。

”[6]之后刘伯山先生在《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一文中对徽州文书的留存数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已经发现的徽州文书的数量当至少不下于25万件;还散落在民间、可资研究利用的徽州文书又该有10-13万件,两者相加就是35-38万件。

”[7]安徽省徽学会理事翟屯建先生对此又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海内外的收藏机构和个人所收藏的徽州文书总体数量不小于50万件。

[8]据此可知,徽州文书的总体数量是庞大的。

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炽热化,这些数量庞大的徽州文书就吸引了海内外学者们的热切关注,要求相关收藏单位将文书进行整理和公开出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而《徽州文书》第一至五辑的影印出版正是响应了这些呼声,以归户性为原则,不分巨细,悉数收录,使文书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特征得以保留。

  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徽州文书》已陆续出版五辑50卷本,分别是2005年1月《徽州文书》第一辑10卷本,2006年12月《徽州文书》第二辑10卷本,2009年6月《徽州文书》第三辑10卷本,2011年10月《徽州文书》第四辑10卷本,2015年1月《徽州文书》第五辑10卷本。

这五辑《徽州文书》收录了刘伯山先生多年以来深入田野、游走乡间、交友书贩而寻获得来的徽州文书以及少部分祁门县博物馆所收藏的徽州文书。

目前已整理出版的徽州文书著作约有十余部,大多是收藏单位已研究完再整理出版或边研究边整理出版,而《徽州文书》里所收录的文书则完全是未点校、未研究过的新资料。

刘伯山先生真正践行了“学术乃天下共器”的理念,将私人收藏的徽州文书悉数整理并出版,而不是先满足自身的学术研究。

因此,《徽州文书》为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提供的是一大片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其呈现的是异常丰富的原始文书资料,以及更为宽广的学术研究领域,并非局限于历史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研究素材,《徽州文书》中都有涉及。

同时,刘伯山先生主编的《徽州文书》一至五辑之所以能顺利出版,也少不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如先生在《徽州文书》第五辑的《关于第五辑内容的说明》一文中,就特别提到了《徽州文书》的整理、研究、调查、编纂和顺利出版,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且得到了黄山地区相关组织单位、安徽大学各部门领导、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以及陪同调研和整理文书的同事、朋友、学生们等的鼎力支持。

最后,刘伯山先生还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徽州文书》系列丛书所给予的极大热情和全方位支持。

[9]所以,《徽州文书》能够顺利的陆续出版,不仅仅是刘伯山先生的个人努力,还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三、《徽州文书》的价值

  徽州文书自上个世纪50年代被大规模的发现以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更是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各研究、收藏单位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竟相深入徽州地区大量收购原始文书,如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就曾多次亲自前往徽州收购文书,并带回日本研究。

看着徽州原始文书资源或被当地居民无心的焚毁,或大量流失海外,刘伯山先生痛心疾首,进而坚定地挑起拯救、收集徽州文书的重任。

不仅如此,从2005年开始,先生将其多年所收集来的数量庞大的徽州文书进行整理并影印出版,目前已出版《徽州文书》五辑共50卷,内有约2万5千份(册)文书原件内容,约3万幅图片。

这些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了历史上的徽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实态轨迹,使更多人能认识到徽州文书的原始魅力,从而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厚重底蕴。

  《徽州文书》一至五辑所收录的文书范围十分广泛,有契据、书信、帐簿、医书、分书遗嘱等等,文书内容涉及徽州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不仅为学术界研究徽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同时《徽州文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徽州文书的原始面貌,使人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到遗存下来的徽州文书所历经的风雨和沧桑,以及文书传承者历代保存之不易。

因此,《徽州文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者们能够利用这些文书资料做出学术研究,同时还通过《徽州文书》的影印出版使更多人能够更好的认识徽州,从而达到弘扬徽州文化、传递徽骆驼精神的目的。

安徽大学周晓光先生就曾对《徽州文书》的整理与出版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对学术界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10]此言不虚,《徽州文书》中所含文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经刘伯山先生以归户性原则整理得当,保持了徽州文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专家学者们多方位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四、结语

  《徽州文书》前五辑50卷的整理、出版凝聚了刘伯山先生多年来的心血和汗水,是先生全身心投入到徽州文书整理与出版工作的重要回报。

在《徽州文书》中,每一幅文书图片都沁透着先生挥洒过的汗水,每一篇寻获记都记录着先生勤恳治学的严谨态度,每一份文书的归户都印记着先生考证过程的艰辛。

《徽州文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新发现徽州文书的归户性整理与研究》的重大成果,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它归户性强,整理得当,公布的全是新资料,史料价值丰富,使得学术界不得不为之喝彩。

同时,刘伯山先生作为一名学者,不吝啬新资料,而是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公布,与人共享,这种“为大学”的精神尤为可敬。

同时,目前已发现的徽州文书至少有几十万余份,如何将这数量庞大的文书充分利用起来,还需要相关单位或个人将所收藏的徽州文书进行整理、出版或捐献出来,以便这些史料资源可以共享,徽州文书的价值得以深入挖掘。

《徽州文书》已经在此作出了表率,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徽州文书的不断发现和公开,徽学研究将会迎来另一个高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