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282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礼物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1、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

1921—1923年,共产国际多次派人来华了解孙中山和中共情况,并要求中共以“党内合作”形式与国民党建立民主战线。

1922年8月,中共杭州西湖会议同意接受共产国际提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会后,少数中共领导人应邀参加了筹备国民党改组和筹办《新建设》杂志。

但绝大部分干部和党员并未加入国民党,西湖会议决议在实际上并没有贯彻执行。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又通过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把国民党改组成为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吸收大批共产党人为党员并委任在各级党部领导工作。

11月共产国际通过中国革命问题的《决议》,独到地阐发“三民主义”。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锇、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通过宣言和决定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从此,中国革命迅速发展,人民革命运动遍及全国,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并顺利地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蒋介石夺得国民党领导权。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一二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武装进攻上海的事件。

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又企图占领上海,以作为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

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军由租界向闸北、吴淞一带进攻。

驻守上海的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和支持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

随后增援参战的有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辖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日本工厂的工人举行抗日总同盟罢工,并动员各界群众大力支援十九路军。

上海各界人士组织反日救国会,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运输队、救护队等,积极支援前线。

淞沪抗战在上海军民的英勇斗争下,坚持了一月余,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死伤万余人,四次更换指挥官。

但国民党政府却坚持不抵抗政策,拒绝援助抗日将士,扣压各地捐献的物资。

3月初,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腹背受敌,被迫撤出上海。

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24日开始谈判,5月5日,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上海驻扎军队。

3、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19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即在几天内侵占安东(今丹东)、海城、营口、辽阳、鞍山、铁岭、本溪、抚顺、四平、长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9月,辽宁(除辽西)、吉林两省沦陷。

11月,黑龙江省基本上沦陷。

1932年1月,锦州及辽西地区沦陷。

2月,哈尔滨沦陷。

仅4个多月的时间,整个东北三省百万平方公里全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州国”。

日本帝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中国的阴谋是蓄谋已久的。

1927年6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猛烈冲击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缓和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部署,九一八事变是其精心策划的结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同时电告东北军:

“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南京政府采取的这种态度,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则坚决主张对日抗战。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东北党组织积极组织领导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

从此,全国范围的抗日反蒋运动日益高涨。

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

4、重庆谈判

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的谈判。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陪同下,飞抵重庆,同国民政府代表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举行谈判。

谈判的主要内容:

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关于政治民主化;关于人民自由;关于党派合法;关于特务机关;关于释放政治犯;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关于奸伪;关于受降等12个方面的问题。

在此期间,毛泽东直接同蒋介石进行过多次商谈。

9月3日,中共代表提出11项提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主要内容包括:

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党治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蒋介石对这次谈判的方针是,在政治上作出一些关于开放民主自由的空头许诺,但一定要在“政令军令统一”的名义下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

因此,国民党方面对于中共代表提出的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党派合法平等、结束党治、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项方案,表示接受;但对于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

经过谈判,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

10月11日,毛泽东等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回延安。

重庆谈判和《会谈纪要》的发表,表明国民党“承认了中共的地位”。

5、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

中国政党前身为1939年10月各中间党派在重庆组织的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3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青年党、乡村建设协会、国家社会党及部分无党派人士等,以团体会员制形式联合组成,黄炎培、张澜先后任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44年9月改称现名、并改由盟员以个人名义加入。

同年10月,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召开各党派会议共商国事,建立联合政府等政治主张在1946年1月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起,同国民党进行斗争。

翌年10月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总部被迫解散。

1948年1月,在香港建立临时总部,继续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作斗争。

1949年9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

建国后,团结、推动盟员及所联系的群众,积极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活动。

恢复活动后,分别于1979年和1983年召开了第四、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积极参政议政,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建设,特别是在文教及学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宁汉合流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南京政府与国民党汪精卫集团的武汉政府公开叛变革命,暂时合作共同走上反共反人民道路的事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处于对峙状态,虽经冯玉祥调停,双方达成妥协,但双方争权夺利的角逐加剧。

汪精卫在“七·一五”分共后,一方面同意武汉政府迁都南京,另一方面又催迫蒋介石下野。

南京政府的胡汉民、李宗仁等通电,希望武汉方面要员赴南京。

蒋介石以退为进,1927年8月通电辞职。

9月初汪精卫到达南京,宁汉双方实现暂时合作。

8、蒋桂战争

1929年3、4月间,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争夺两湖地盘进行的战争。

1928年1月,蒋介石与汪精卫合作,重新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这时,桂系军阀不但控制了两广、两湖、而且在平、津等地扩充军队,并排挤了亲蒋的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蒋介石实行的个人独裁统治。

6月,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二次北伐”,占领北京、天津后,控制南京政府的蒋介石立即准备各个击破解决其他新军阀,以达到建立个人独裁的目的。

此时,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矛盾激化。

桂系势力发展,于蒋不利。

于是,开始全面进攻桂系军阀。

1929年3月,蒋介石派唐生智接收了天津以东的白崇禧部,又以军事进攻和收买的方法,解决了武汉地区的桂系主力。

4月,桂系势力基本被打垮。

6月,蒋介石派军队进入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逃往海外。

1930年,李宗仁、白崇禧利用蒋、冯、阎大战,乘机退回广西,恢复了广西政权。

9、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举行的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由于中央“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中央红军没有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屡陷困境,损失严重。

为挽救危局,次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左”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肯定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路线,选举产生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选举张闻天任党的总书记。

会议结束了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此后中国革命节节胜利。

10、中原大战

又称“蒋冯阎大战”。

1930年3月上旬,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组成反蒋联合战线“中华民国军总司令部”,阎锡山任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任副总司令。

他们的军队分别编为中华民国军第三、第二、第一方面军,石友三部编为第四方面军。

4月底,各方面军分别向津浦、陇海与鲁西南、平汉、湖南战场同时进发,其目标是会师武汉、进逼南京,推翻蒋介石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

面对反蒋派的挑战,蒋介石确定“讨逆剿共,应分二事”方针,地方驻军“围剿”红军,而调集主力及拥护蒋介石的各派军队,与反蒋联军于5月上旬,在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的绵延千里战线上,展开百万大军的拚杀。

同时,阎、冯联合国民党汪精卫和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人,于8月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9月,成立“国民政府”,阎锡山任主席,汪、冯、李、谢等任委员,与南京政府对抗。

18日,张学良发表拥护南京中央政府的巧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国”,并派20万大军入关实行武装调停。

本月,阎、冯失败,“扩大会议”及其政府随之垮台。

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耗资无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11、平型关战斗

1937年9月,侵入山西北部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夺取太原。

八路军一一五师以一个团和骑兵营向灵丘、滦源、广灵之间前进,符制敌人;以三个团冒雨在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地设伏,待机歼敌。

9月25日,日军板垣加团二十一旅团一部进入预伏地区,我军突然发起猛攻,经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loo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获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12、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日军沿津浦线会攻徐州,企图打通南北联系,继续向西进犯。

3月下旬,日军七、八万人向徐州外围的台儿庄发起进攻。

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以40万人的优势兵力,包围进犯台儿庄的日军第十师团并阻击由山东临沂来援之敌第五师团,对装备优势、骄横轻敌的日军,进行厂顽强的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至4月6日歼敌精锐部队矾谷、板垣师团的主力l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国民党战场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次战役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订击了日军的气焰,对全国抗战起了鼓舞作用。

13、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又制造了第二次反共高湖.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安徽南部泾县的茂林,突然袭击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九干多人。

新四军浴血奋战七昼夜,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一千多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社烈牺牲。

军长叶铤同志被俘,政委项英同志死难。

14、南京保卫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进攻南京的战役。

1938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乘胜西进,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指挥第六、第十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四个师团分3路向南京进迫。

日军3个师团沿京沪铁路两侧向无锡、丹阳、镇江、句容进攻;第三、第九师团及第十一军沿太湖南北走廊分两路向南京方向进击。

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24日,特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准备进行南京保卫战。

同时,以国民党第七战区3个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以第三战区所部在皖南地区予以策应。

27日,日军攻占无锡;28日,占领吴兴,突破了国民党军两道国防工事线。

随后,分3路沿沪宁铁路、京杭公路和吴兴、溧水一线推进,合击南京。

至12月初,丹阳、镇江、溧水、宣城一线军事重镇已为日军占领,进至南京城郊。

9日,日军发动总攻,10日,日军步、炮、空协同作战,猛烈攻击南京复廓阵地。

12日,雨花台失守,各要点相继失守,日军先后由光华门、中华门冲入城内。

当日晚,唐生智仓促下令突围,守城部队、政府官员、老百姓争相夺路,自中山东路至下关江岸,拥挤不堪,踩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13日,日军占领南京。

日军侵入南京后,制造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

15、徐州会战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战役。

日军攻陷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打通津浦线,分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夹击徐州。

鉴于徐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政府决定全力防守,并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津浦路沿线部队作战。

以1937年12月到1938年5月,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广大地域上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史称徐州会战。

为摆脱被日军围歼的不利局面,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自5月13日起,分路向豫皖边突围。

5月17日,汤恩伯、孙连仲等部十万大军由徐州突围。

5月19日,日军进占徐州,徐州会战遂告结束。

徐州会战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之一,其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

但由于战略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整个会战的失利。

16、史迪威事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联合作战的需要,提议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统帅,1942年3月美国派史迪威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

蒋史在指挥权、隶属关系以及战略战术上开始出现分歧,第一次缅甸战役使双方的矛盾加剧。

蒋介石要求史迪威调在密支那作战的中国驻印军去攻八莫﹐以解龙陵中国远征军之围。

史迪威认为这将使打通中缅印公路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9月19日,罗斯福发电要求蒋授权史迪威毫无约束地指挥中国军队。

蒋介石拒绝任命史迪威﹐并要求美国政府将其召回。

罗斯福不得已宣布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1944年10月22日离华返美。

17、中国远征军

又称中国援缅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派往缅甸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

1942年初,为了配合缅甸、印度地区的英军作战,应英国政府要求,中国国民党政府先派出第五、六、六十六军入缅参加对日作战,并在翌年3月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指挥,中国的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

从3月中旬到4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给英军以有力的配合和支援,仁安羌战役曾解救出被日军包围的7000多名英军。

但由于英军没有防守缅甸的决心与准备,日军增援缅甸,远征军后方联络线被切断,结果遭到失败。

4月底到5月,远征军陆续退却,由于路途艰苦,兵员损失过半,装备大部丢弃。

一部分撤往印度,一部分退往滇西,与日军隔怒江对峙。

1943年春,退至滇西的远征军以及新增加的部队5个军15个师,在司令长官陈诚率领下,接受美军的训练与装备,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攻击日军。

先后攻克松山、腾冲、龙陵、芒市、畹町。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原远征军撤退印度的部分)在芒友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远征军返回国内。

18、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以及红军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和一、三、五军团的军团长和政委。

其中,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到会者共二十人。

这次会议集中地批判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今后应采取的方针。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伙关的转折点。

19、论述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的概况

答: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确定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基本战略方针。

8月18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公开宣告:

“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求持久消耗战。

基本内容:

1,以持久消耗战略方针对抗日本的速战速决方针,通过防御战,节节抵抗,消耗日军有生力量,拖延战争的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造成中英美苏联合作战的态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2,1938年11月,蒋介石在湖南衡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进一步阐明了持久战略,按照战略政略抗日持久战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

第二期的任务,就是要转守为攻,转败为胜。

评价:

1,客观地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制定的持久消耗战略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现状,对奠定中日战争长期化格局,争取抗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2,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以及阵地消耗战的艰难、持续进行,使中国获得了稳定的抗战后方,并在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展开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20、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后,战局发生变化。

1938年5月底到6月初,毛泽东在延安作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标志着中共持久战略理论的正式形成。

一,背景

①“亡国论”,即若与日本继续作战,中国将会灭亡,以汪精卫为代表。

②“速胜论”,即某些人怀有盲目、乐观的作战情绪,认为苏联会参战,认为台儿庄大捷是胜利的兆头,

二,特点

①战略方针--“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

②战役和战斗的作战方针--“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③作战形式上--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不同形式。

就全国抗战来说,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应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阵地战为辅。

21、什么是省港工人大罢工

广州、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斗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

1925年6月l9日,香港10万工人在苏兆征、林伟民等人的组织下举行罢工,明确表示拥护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17条交涉条件,决心与上海工人采取同一行动。

罢工后,数万名工人离开香港回到广州。

6月21日在刘尔恩、李启汉、周文雍等的组织发动下,广州沙面洋务工人3000多人宣布罢工。

23日,香港、沙面两地的罢工工人与广州各界群众10余万人举行反帝示威游行。

游行队伍经过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到英法军队开枪射击和军舰炮轰,造成了“沙基惨案”。

这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罢工人数增至25万。

为了统一领导罢工,6月27日广州、香港罢工工人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推苏兆征为委员长。

省港大罢工使香港交通运输中断,货源枯竭,成了“臭港”和“死港”,在政治上、经济上严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省港大罢工自l925年6月开始直至北伐军1926年l0月占领武汉l925年6月占领武汉时才结束,共坚持16个月之久,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世界工运史上罕见的,在中国工运史上也是空前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22、简述北京政变的影响

答:

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的政变,使得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战局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影响包括:

1、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直系在北方的势力被消灭,国民军控制了北京;奉系大批入关,占领天津,与冯玉祥的矛盾迅速激化;段祺瑞欲东山再起;

2、冯玉祥邀请段祺瑞出任大元帅,并电邀孙中山北上。

1924年11月,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在北京成立,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3、北京政变促进了北方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23、论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答:

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是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的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以突然的军事政变的形式出现的所谓“兵谏”。

它改变了中共党的命运,改写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日本对中国步步侵略和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是深具民族情怀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对华侵略的步步加深非常愤慨,对于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强烈要求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特殊处境,也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部队之一。

九•一八后对日未予抵抗,结果军队离开故土,迁到华北。

张学良丢掉父子两代多年苦心经营的东北地盘,从此无家可归,寄人篱下;被国人讥为“不抵抗将军”,处境尴尬。

1935年9—11月3个月就损失精锐3个师的兵力,蒋介石又违背承诺,不予补充。

军事上的失败加之当时部队内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回家乡使得张学良认为只能跟日本人打。

西北军原属冯玉祥所辖部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第17路军。

是地方军、杂牌军,与中央军地位、待遇有很大区别。

而杨虎城深知蒋介石决不会容忍他势力的扩大,更主要的是他不赞成蒋的基本政治立场及其一系列政策和做法。

他多次作过打通西北、脱离蒋介石的控制的尝试,都未能成功。

杨虎城的思想见解和做法,必然导致他与蒋矛盾的加深,以至激化。

蒋介石用各种手段,将其部队分化瓦解,明显表露出消灭异己的意向,从而使相互关系急剧恶化。

杨虎城在剿共中同样遭到失败,与张学良一道同样遭受蒋介石的冷遇,使张、杨动摇了对蒋的忠诚,也动摇了两支军队对内战的顺从之心。

3、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及其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最终在在西北地区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这是推动西安事变发生的又一原因。

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阶层抗日要求日益增长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认为阶段一切都必须服从反日本法西斯军阀的战争”。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致电中共中央,转达了共产国际的意图,即“使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抗日统一战线”,实行“联蒋抗日”政策。

从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从“抗日反蒋”,开始逐步转变为“逼蒋抗日”,并与张、杨二人加强联系,共同商讨事宜。

4、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性格使两人的冲突不断激化,推动了事变的发生。

张学良以重信义著称,曾经在周恩来面前承诺要实现停止剿共的局面,把大话说过了头。

他在“劝蒋”之中,屡遭重挫,诺言无法兑现,主张被迫搁浅,一筹莫展之际,待至诸因素迸发,他便不惜铤而走险,终于在西安采取了激烈的手段。

蒋介石自尊心很强,刚愎自用,对待下属脾气暴躁,不肯轻易让步,对于张学良的劝说屡屡加以斥骂,进一步激化了两人的冲突。

24、什么是《平等新约》

答:

(一)背景

1、中国是美英反抗法西斯的同盟国,但其在美国仍有许多不平等条约,许多中美舆论要求美国放弃美国在华特权;

2、日本的“政治诱降”,表示愿意放弃在华一切特权,使得美英加快了与中国的谈判。

(二)概况

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中英在重庆分别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简称《中美新约》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