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720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综合集训(十)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

7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

核子虽小,却非常重。

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

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

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C [毛泽东把中国的民主制度比喻成核子和电子的关系,“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是解决民族问题而非民主问题的,排除A项;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论述与两岸关系无关,排除B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D [新政协是1949年9月召开,齿轮和麦稻穗分别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体现出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选D项;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排除A项;B、C两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

3.(2020·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

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

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C [由材料“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知,《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新中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

]

4.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

“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

”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

A.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C.创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过渡性

D [毛泽东认为1954年宪法“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实际上是指宪法体现了这一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发展特点,故选D项;新民主主义原则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体现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不是1954年宪法的特点,排除C项。

]

5.1949年9月7日,周恩来说:

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B [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反对的是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的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

]

6.(2021·广东名校联盟联考)1950年9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旧上海由殖民者强行占地建造供其赌博享乐的跑马厅改建为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和人民广场。

这表明人民政府(  )

A.开启大城市规划改造的新局面

B.构建与新政权一致的意识形态

C.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D.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痕迹

B [“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和人民广场”强调的是人民主权,是为了构建与新政权一致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1950年并没有开始对大城市的规划改造,排除A项;“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排除C项;人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加强对人民意识的认知,不是为了“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痕迹”,排除D项。

]

7.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下表所列为1949年至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以来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乙”指的是(  )

时间

论文数量(篇)

500

70

6000

2000

A.1949—1965年B.1966—1976年

C.1977—1991年D.1992—2011年

B [乙时期数量最小,说明受意识形态影响最大,此时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B项;1949—1965年不是最少,因为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A项;1977—199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1992—201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

]

8.(2021·仙桃检测)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这些法律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对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我国(  )

A.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依法治国的理念已付诸实践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展开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B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组织法和选举法,结合时间“1979年”可知,我国在这一时期将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B项正确;A、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1979年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尚未进一步展开,排除C项。

]

9.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下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  )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表格内容显示的是对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这并不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

10.(2020·晋城一模)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  )

1

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

2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

A.制定村民自治法规B.深化基层民主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D.提升官员素养

B [由材料“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可知,该专家主张我国应深化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学专家主张深化基层民主而非制定自治法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建设而非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非提高官员素养,排除D项。

]

11.(2020·滕州一中模拟)有调查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

这表明(  )

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A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地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

]

12.下面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表。

据表格可知(  )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4%

36.6%

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B [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

]

13.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1955年,周恩来在《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这表明我国政府(  )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

D [“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B项;我国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

]

14.(2020·扬州模拟)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

这说明(  )

A.“一国两制”成共识B.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九二共识”已达成D.两岸“三通”已实现

B [根据材料可知,台湾同胞可以来大陆探亲,说明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两岸关系的史实,排除;C项是在1992年达成的,排除;D项是在2008年实现的,排除。

]

15.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指出: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该讲话(  )

A.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

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

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

B [材料“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表明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