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161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docx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

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第六讲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

 

李道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的专题叫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

今天这个专题我主要想给大家讲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讲一下什么是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再一个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第三个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用的抬升;第四个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各民族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文化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那么我们今天讲的专题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带来的挑战。

中华文化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利用这些机遇来应对这些挑战,希望我们今天的挑战能够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帮助的思路。

 

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们讲一下叫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

我们说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浪潮,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和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什么是全球化呢?

一般而言,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在跨越地域空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社会障碍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沟通和理解,进而不断达成共识和形成共同行动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全球化也称为全球一体化。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体化”并非绝对的同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什么叫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简单地可以说就是经济一体化。

就其具体涵义而言,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理解。

更多学者都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的。

有学者认为,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各国各地区日益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如果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这是一些学者从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来解读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它的逻辑仍然是:

资本企图通过自身矛盾普遍化的方式来克服矛盾,以向国外转嫁危机的办法来解决危机。

在全球经济繁荣的表象背后,还有13亿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解读经济全球化,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和消极的意义。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为我所用,也可能受到伤害。

对于各国来说,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自己处在一个更大范围、对手更强的环境里。

竞争的规律是“强者胜”,这就可能导致拥有更大优势的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那些弱势的国家则可能只得到很少的利益,甚至会遭受损失。

由此可能带来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导致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

极度的贫困会产生政治社会动荡,这种动荡不仅会危及一个国家,还会波及一个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

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只有应对挑战。

此外,经济全球化必然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也必然表现在文化上,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中华文化既要走向世界,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这是难题,但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

我们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对他深刻的内涵和背景有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统一化的世界。

所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无法超然脱俗于全球化的进程之外。

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它,所以我们要积极的融入它,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取我们最大的利益。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

第二个问题讲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

我们今天讲的是文化,所以我们要把中华文化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考察,去分析,去认识,你才能认准、才能确定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个世界全球化浪潮中处于什么地位,你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你如何去应对这种潮流。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全球化运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

对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来说,经济无疑是最强大的推动力量。

借助于交通运输的便利和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改变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可以说它在悄然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全球的面貌。

从文化的视角来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发展呢?

我们认为对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很大影响,表现为三种趋势:

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殖民化。

(一)文化全球化趋势

首先就讲文化全球化趋势。

什么叫文化全球化趋势?

我们要深刻理解它的含义,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

如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样,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现象。

从理论本质和逻辑的规定上讲,有经济的全球化,势必有相应的政治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

换言之,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一个能够成立的理论命题与论断。

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文化的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人类文化共性的存在。

就是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存在,所以才会有文化的全球化,普遍的流行。

文化的全球化是对应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所以,它只能是狭义的,主要指价值、观念、精神、伦理的全球化。

文化的特点和多样化是活生生的现实,就是在世界上现存的国家和民族当中都有文化的特色,比如中华文化有自己的特点,法国文化有法国文化的特点,英国文化有英国文化的特点,德国文化有德国文化的特点,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还有南美的巴西都有南美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几千个民族和近两百个国家的存在就是明证,但这不等于文化就只是根植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意志的文化。

从更宏观的历史时段和文明类型来看,是存在人类共同文化的,这种人类的共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客观基础。

现存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当中,有没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存在的呢?

比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巴西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除了自己的差异之外,有没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如果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就是文化全球化存在的基础。

首先,文化的主体是人类整体。

也就是说人类在整个文明的历史当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考察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当中,是有很多共通性的,人们说经历的历程往往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的主体定位于社群、民族、国家时,人们所看到的只能是五彩缤纷的多元文化、异质文化。

但是,如果人们改变一下这种思维定势,尝试着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自然就难以否认文化的共同性。

比如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毒品、艾滋病等日益严峻的全球化问题,这种载体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国家,而是整个人类,解决这些问题,靠各国孤军奋战根本无济于事,它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利益,从而要求整体的认同和行动。

于是,全球意识、全球观念应运而生,这种新观念和新意识无疑是人类整体意识的出现。

所以这就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共同的,这种共同的基础就会产生共同的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思想。

另外,文化的内容及其认同表现出一致性。

这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某些问题、某些领域、某些现象上可以达成共识,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趋同,而这种共识文化、趋同文化恰恰是文化的全球化。

如全球意识,我们常常使用的,我们现在可以叫做地球村,那么由于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发达,使我们相互之间可以亲密接触。

在遥远的非洲,在遥远的南美洲所发生的事件,都如同发生在眼前一样,这就是全球化的表现。

所以现在全球意识、全球伦理、网络文化、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现代化理念等等都是现实存在着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根植于全球化、网络化浪潮,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

总之,这些问题、现象是全球性的,引起各民族、国家的关注与共鸣,从而表现出文化的共质性。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出现的这样一种一体化、全球化的现象,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取向、一种趋势,这是不可否认的。

一种流行的思想、流行的观念,不仅在这个国家流行,而且很快迅速的在其他国家进行流行,包括流行语。

那是不是说在全球化浪潮下就这一种趋势的呢?

也不是。

还有另一种趋势就是文化多元化发展。

(二)文化多元化发展

什么叫多元文化?

所谓文化多元化,是指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也就是说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里面这种文化的共融性的趋势下面,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里面,全球的浪潮当中,要始终维护全球化的特点,这就叫文化的多元性或者叫多元文化的发展或者叫文化的多元化。

所以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文化的全球化并不能完全消解文化的多元化,多元化表现为民族性。

一般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与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最容易发生“趋同”现象。

如果人们用手机,苹果刚发布的一个苹果6,苹果5,这样一个新的产品的发布可能会引起世界很多追逐者的崇拜,包括它的很多东西被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共同接收,这就是趋同,这就是表层文化的趋同,包括服装,包括我们现在西方的名牌,耐克阿迪达斯等等在全球受到追捧。

这就是趋同现象,这是从物质层面,从表层文化层面趋同的。

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受到那么多的年轻人、儿童、青年人的青睐,它也是一种文化,麦当劳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快捷、干净等等都是快餐文化所有的,西方的快餐文化,所以人们趋之若鹜,都认同。

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种领域的文化现象变化会慢的多,特别是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语言、艺术、伦理、宗教、哲学中的文化“深层结构”,包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则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不是说你想趋同就趋同掉的,不是说你同化就同化掉的,也不是全球一体化能给他化掉的。

所以美国所推行的文化全球化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势不可挡的力量,但是它也有明显的限制,至少在具有悠久传统的那些民族的精神文化领域,其核心价值不是那么容易被“同化”的,要说“同化”也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益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互补和吸收,从而形成共识,有利于人们加强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难题,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这个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发展。

因为每一个民族在全球化里面既要希望使自己的文化融入世界潮流当中去,希望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同时它也要强力的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那么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时候,这个民族一定是要消亡的,会衰落的,所以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维护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也不例外,我们也在这个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竭力的来保持我们自己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殖民化倾向

那么在全球化浪潮当中,还有一种取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文化殖民化倾向。

所谓文化的殖民化,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

文化殖民主义往往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

它的特征是:

以强势文化压制、排斥、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

其目的,一是获取国家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一是确立自己的文化主导权,以便按自己的意愿和生活准则塑造世界。

殖民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是国际旧秩序的表现,是我们必须反对的文化全球化。

第二个问题我们主要介绍了一下全球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三个趋势:

那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的殖民化。

正是因为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有这种趋势,它构成了对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挑战,所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包括中华文化我们也应该在这个背景下制定我们的战略,来应对这种挑战,既要融入世界文化当中,也要有自己文化的特色。

正是由于这种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发展的趋向,从而提升了文化在世界政治当中和国际政治当中的作用。

在国际惯例当中或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的地位在不断的提升。

 

三、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用的抬升

所以第三个问题讲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用的抬升。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所表现的三种趋势,提升了文化对国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全球化的趋向,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特别是全球文化殖民化的存在,它对人民的生活、对人民的价值、对人民的观念、对人民的思维方式都影响极为重大,它可以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中间。

那么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用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那么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文化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第一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格局转换和力量重组,冷战时期处于被压抑状态的许多因素开始跃居国际政治的前沿,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重要力量,从而使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呈现日趋多维化的特点。

我们知道,过去这种国际政治的力量,在国际前沿里面被分成两大阵营,就是美苏两极格局存在的情况下,很多要素、很多力量都被压在里面,要服从世界这两大对立力量的斗争,包括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东欧包括中国等等一大批的社会主义,为了与西方对抗,必须要服从于统一的阵营、力量的安排,所以这个阵营当中的许多矛盾许多要素都被压抑下来了,要服从于大局,两极格局崩溃之后,美苏两极崩溃之后,世界成为一种多元的,各种政治力量在这个时候都解放出来了,所以影响国际政治,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各种要素也浮出水面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文化的力量突然凸现出来了。

我们知道,全球化作为始于近代,以世界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为特点,推动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孤立静止走向相互依存的客观历史进程,其步伐在冷战后不断加快,而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特定的作用:

一方面文化具有交流、吸纳、扩散、涵化和融合等功能,从而推动文化世界化的过程,也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文化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矛盾乃至对立和冲突又造成对全球化进程的阻碍和解构作用。

这就是文化的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可以触动全球化的进程,同时又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那么文化在冷战后对全球化进程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冷战后国际关系意识形态藩篱的拆除,使不同文化交流、磨合、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世界化趋势的加深构成了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2)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文化的交流面和交流量不断扩大,从而使人们对人类共需的文化进行取舍和选择,而通过文化认同及其对世界的文化整合推动全球化进程。

(3)伴随经济的国际化,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通,使不依地理环境、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为转移的全球文明的生成有了现实可能性,偏于一隅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认同将为脱胎于各种文明体系的全球文明所取代,并日益在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尺度和调节机制。

也就是说,原来各自的那种文明或价值的认同,被更多的文明国家或文明文化所能够认同的文明所取代,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结果。

(4)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类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而推动不同文化体系的融通与认同,并孕育出具有人类共识色彩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所以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加剧呼唤着关注人类命运的全球意识及国际协调机制的形成,而这无疑将以文化的认同和融通为基础。

文化对全球化进程的助推作用诚如我国一学者所言:

“对国际关系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的一条线索是,人类以许多小的文明地区逐渐融合交流,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地区文明,到了20世纪,实际上非走上一条人类共同的文化途径不可了,这里并非是说取消了文化的地方特征,而是指人类文明在越来越多领域找到了共同点和运用了共同的价值标准。

在冷战后的国际社会,与文化世界性并生的另一世界走向是文化的民族性倍受重视,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以及文化认同相对于经济合作和政治认同的滞后性构成了解构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许多向现代化转型的国家中,文化“寻根意识”和“复归情结”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被动回应,在国际舞台上时时闪耀出耀眼的光芒,文化保守主义不仅表现于观念和情感,甚至以民族主义作用于当代国际政治。

当民族文化的归属指向蜕变成民族偏执、民族岐视、民族沙文主义等极端形式,并对异域文化充满仇视时,处于静态的文化差异便在碰撞中衍生出文化冲突,甚至直接卷入国际冲突之中,并解构和阻碍全球化进程。

再言之,由于国际政治中存在已久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刺激效应,落后的民族及国家面对西方主势文化的冲击,希望依赖于传统回归和文化寻根同西方的文化扩张进行抗争。

这一大段的引述,一是说明在全球化背景当中,文化的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一种进程,各种文明之间的整合不断的进行,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整合推动了文化或者全球化的进程,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各个不同的民族特别是相对落后弱势的这种民族国家,有要坚守自己国家的文化,由此而造成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或碰撞,由于这种碰撞或冲突是这种全球化进程必然受到阻碍,这就说明文化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国际政治当中,各种力量进行组合的一种力量,同时又变成了各种力量形成自己力量的这样一种力量,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来对抗另外政治力量的一种力量,所以这是文化在国际政治当中的作用的抬升,一种具体的表现。

(二)文化成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

冷战之后,文化作用提升还表现在第二,文化成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冲突的重要要素。

首先,不同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东,以色列、巴勒斯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既是一种主权的冲突、领土的冲突,也是一种文化的冲突,所以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已经延续了如此多年,不可调和,所以不同的文化也是引起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尤其是作为文化理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因素的排他性,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要素。

但冷战制衡机制的散落更为文化参与国际冲突提供了历史契机。

冷战后的前南斯拉夫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一卡冲突以及其他以民族冲突、种族仇杀和宗教纷争等表现形式,包括伊拉克之间教派之间的冲突、包括叙利亚教派之间的冲突等等都表现出文化直接往往成为影响或参与到国际政治的冲突当中去,所以冷战后的这种国际冲突,往往都涂上了一种文化特色。

另外,文化的保守性、民族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强化了国际冲突政治解决的难度系数。

国际冲突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的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标准对国际冲突进行认识和判断,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及目标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认同的文化界说,从而使利益和权力的争夺升华和内化为神圣的文化追求,被纳入文化范式的行为和目标因具有了文化传统的合法性而在现实的冲突中丧失了妥协和让步的余地。

任何让步都会因诋毁传统和亵渎文化而痛苦万状并招致民众的抵制和抗议,从而使冲突绵亘不绝,令冲突双方在文化灵光的役使下争斗不止,难于退让,极大地增加了通过磋商和谈判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系数。

就是说国际冲突一旦染上了文化特色,特别是染上了民族文虎的特色,因为它已经关系到这种冲突基因不是利益冲突、领土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价值的冲突,甚至会上升到民族的尊严之争,所以这种冲突是没有办法进行协调的,甚至也就增加了对解决这些冲突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就是说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成为冷战后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

文化在冷战后作用提升的第三个方面是,文化成为冷战后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

我们前面讲了,文化虽然已经成为了引发冲突的要素,以及成为阻碍解决冲突的要素,同时我们也看到,文化也成为冷战后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

首先,同源文化的历史认同与血缘亲和功能构成催生冷战后国际合作和区域性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媒介。

所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国家的聚散离合以及文化的自身扩散,许多同一文化体系经过历史变迁形成跨民族、跨国家的特点,使一种文化分布于不同的民族、种族及国家和地区。

历史的沧桑世事使世界发生了物是人非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同源文化仍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并以文化的历史认同功能和血缘亲和功能成为构筑国际联盟和加强国际合作的纽带。

冷战后,同源文化再度显示出其政治感召力,基于共同文化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精神信仰、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共同情感归属,构成了架构和催生国际合作、构筑国际联盟的文化纽带。

西方国家不断地对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协调,西太平洋地区儒家文化圈国际合作的加强均表现了同源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例如,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样植根于共同的欧洲文明及近代以来产生并持续也同样伴随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形影相随的文化汇合过程。

这个意思就是同源文化更容易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这种同源文化可能因为历史发展的演变,可能已经分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国家,但是由于同源文化很容易把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融合到一块去,同时推动国际政治间的合作,相互之间的这种合作,变成一种联盟,比如欧洲联盟,欧盟实际上是根植于欧洲文化的共同文化基础上,文化传统上,这种价值理念、传统、习惯都一样,所以它更注意构筑一种联盟,欧洲联盟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构筑出来的。

另外一个,异质文化增加了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基础,实际上也成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的吸纳、相互的吸取、相互的借鉴,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从而也促进了国际关系两个融合。

所以随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每一种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吸纳着异域文化的合理成份,不同文化在珍视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也在扩大。

(四)文化成为冷战后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工具

文化在冷战后作用提升的第四个方面,文化成为冷战后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工具。

冷战后,文化作为与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等“硬权力”相对应的一种“软权力”,日益成为影响冷战后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工具,国家利用文化达到政治扩张或保护主权的目的尤为明显。

这种趋势表现在:

第一,利用文化进行政治渗透的文化扩张主义,尤其表现为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文化相对优势规范和主宰冷战后的国际秩序。

西方国家在冷战后的国际战略中不断加强运用文化力量制约、影响世界事务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

美国的克林顿政府认为美国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在国外促进民主与人权不仅是一种道义上迫切履行的义务,而且是一种支持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可靠战略方式。

从这一观点出发,“新干涉主义”成为西方国家利用文化霸权发动战争的依据。

在科索沃危机中,英国首先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是把“新干涉主义”付诸于解决冲突的实践当中去。

第二个方面,就是文化成为冷战后主权斗争重要工具的第二个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利用文化捍卫国家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