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125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说.docx

《中华文化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说.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化概说.docx

中华文化概说

中华文化概说》期末复习指导

  

一、填空题:

(括号中是答案) 

1、著名学者(苏秉琦)________曾将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划分为(六大)_____区系。

 2、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__________的混合物。

 

3、殷商时期,整个社会还处于神的威力之下,(巫史)_____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

 

4、诸子之学,显学主要有儒学和(墨学)_____两家。

 

5、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_____六家。

 

6、道家以“(无为)_____”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7、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_____。

 

8、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__________,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9、(孟子)_____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着眼点就在“天人合一”。

 10、汉儒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__________”的理论,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___

_____”,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

 

12、(体用一源)__________,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

 

13、(道)___,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

 

14、从先秦诸子学说中可以感到,他们虽然歧见叠出,各有所重,但他们都坚持(“道”一元论)__________的思想。

 

15、体现天道自然的德,称善德、美德,如尧舜周孔之德;反之,与天道相悖离的德,称(凶德)_____、恶德,如桀纣之德。

 

16、到宋代时,孟子“(内圣)_____”之学性善之说,独重一时,于是对德的界定出现明显的倾向,只能体现天道自然的,才被称为德,德也就成了美德的代称。

 

17、礼在先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作为(宗教)_____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18、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特征的话,那么,(乐)___则可以说是使这一根本特征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

 

19、(仁)是(儒家)_____学说的思想核心。

 

20、与儒家大异其趣,墨家从“(兼爱)_____”出发,以“利”规范行为。

 21、古代中国人对(阴柔)_____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

 

22、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这主要体现在《易传》和《(吕氏春秋)__________》两书中。

 

23、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_____。

 

24、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甘罗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徐福)_____率众出海东渡。

 25、东汉时期的“出世”哲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为本土的道教,一为外来的(佛教)_____。

 26、两汉经学着眼于王道秩序的建构,而(玄学)_____则可以说是其反动,表现出“解构”的特性。

 27、在审美追求上,魏晋人追求的是“(气韵生动)__________”,而不是合乎古范。

 28、晋代葛洪受玄学影响,对“玄”进行大幅度的深挖,并将之与“(道)____”对接解释。

 29、成玄英所谓的“玄”,很有点佛教“空”的意味,而他所谓的“众妙之门”,看上去也有点佛教所说的

“(极乐世界)__________”的架式。

 

30、当儒学中心性成份被发掘出来并受到重视之时,也就意味着(儒逸)_____文化的出现和发达。

 31、宋代以后,儒学发展的重点向“(内圣)_____”方向转变,心性的修养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肯定。

 32、陆九渊曾提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著名命题,削平了(凡圣)_____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张扬了主体的个性。

 

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二是(民族文化)__________的融合。

 

34、唐诗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_____的声律于一炉。

 

35、中唐的儒学复兴,或以(古文)_____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或在“以诗为文”的形式下出现。

 36、所谓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________。

 37、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和(邵雍)_____。

 

38、南宋文化中心的南移包括:

(学术中心)__________的南移、政治人物的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

 

39、北宋画家(张择端)________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昔日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40、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_____文化”则重在开来。

 41、与其它宗教终归于“无”不同,(道教)_____是重“有”的宗教,一切都归于“有”。

 

42、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也就是中西文化不断地“(和)____”的过程。

 43、禅,既指佛教一大宗派禅宗,又指这一宗派最主要的(教义)_____。

 

44、“(题画诗)________”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

 45、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__________。

 46、传统的艺术精神就是写意抒怀,作为这种追求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对艺术境界即(意境)_____的追求。

 

47、元朝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中原文化以及(江南)_____文化,而且,还广泛地接受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大量外来文化。

48、元杂剧是在(院本)_____、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

 

49、明代王阳阳继承(陆象山)________“心学”的法宝,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

 

50、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__________”观念,在明代后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

 

51、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势,唐宋以前,可是说是(士大夫)________文学占主导的时期,而明清以后,则是市民文学唱主角的时代。

 

5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_______(宋应星)。

 

53、明代朱载堉用“(新法密律)__________”建立起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54、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________这一专门机构。

 

55、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顾炎武)________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

 

56、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于是导致了(朴学)_____的发达。

 57、清官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就是(正直)_____。

 

58、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__________,将治学的重点转移到研讨漕运、盐法、河工、农事等方面,学问的重心从慕古转向崇今。

 

59、1901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_____取士的老套,改试策论,注重实学治用。

 60、中国人办报始于林则徐组织人员编译的《(澳门新闻纸)___________》。

 

61、如果说(洋务运动)__________是官商知识阶层对西学侵入的应对的话,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则是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了。

 

62、“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________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其变法作理论上的准备。

 

63、(严复)_____从西学中寻得朴素的人本主义“民主”来对抗中国的“君主”集权,提出了“以自

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的命题。

 

64、鲁迅是毫无争议的文学革命的巨匠,而新诗的创作可以四川才子(郭沫若)________为代表。

 65、鹤与松结合,成为长寿的象征。

“(松鹤延年)__________”、“鹤发童颜”等,就是对高寿者的赞辞。

 

66、从文化原型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_____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67、传统爱国思想中两方面的内容应该剔除:

其一为忠君,其一为(民族心态)__________。

 68、“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经》)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的表现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是表现之一?

(A) 

A.铁器的出现        B.卜筮的方法 C.周人重“德”      D.周代的宗法制度 2、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A.《春秋左氏传》      B.《国语》 C.《资治通鉴》        D.《史记》 

3、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下面哪一项不是其原因?

(D) 

A.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礼崩乐坏,使士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与人生价值定位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4、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D)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仁、礼          B.无为  C.兼爱            D.法、术、势5、关于八卦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

(B) 

A.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    B.蓍草排列变化 C.对占卜龟兆模仿          D.代表原始文字 6、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B) 

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        B.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独尊儒术 7、第一个对原始儒教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C) 

A.荀卿         B.孟轲 C.董仲舒       D.韩愈 

8、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C) 

A.《诗经》          B.《春秋左氏传》 C.《史记》          D.《庄子》 9、道教的出现是在(D) 

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 10、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 

11、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 

12、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3、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魏晋时代可以称之为(A)的时代。

 

A.“人性的自觉”        B.为艺术而艺术 C.“文学的自觉”        D.趋于“玄”化 14、魏晋艺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B) 

A.朴质浑厚        B.气韵生动 C.小巧精美        D.怪诞离奇 15、最能体现魏晋人审美情趣的当数(C) 

A.顾恺之的绘画        B.陶渊明的诗歌 C.王羲之的书法        D.陆机的赋 

16、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D) 

A.儒家的法家化        B.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C.法家的儒家化        D.伦理的法制化 17、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18、玄学的主要倾向和特征是(C) 

A.进取精神        B.以玄释道 C.遗貌取神        D.伦理色彩 19、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内容是(B) 

A.赡养老人          B.传宗接代 C.抚养子女          D.光宗耀祖 

20、以人性的社会化作为最高理想人格来追求,主张将个性消融于群体之中的学派是(B)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21、隐逸文化以(D)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        B.主体的个性消融 C.出污泥而不染        D.主体的个性自由 22、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B) 

A.魏晋之后        B.宋元之后 C.元明之后        D.明清之间 23、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C) 

A.远避山林与世隔绝 B.隐身朝廷随波逐流 C.身在市朝混世葆真 D.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24、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B)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25、从本源上讲,炼丹是(C)的思想 

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 

26、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D) 

A.敦煌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2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D)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韩愈的排佛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科举制的实施 28、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唐朝,这个字就是(C) 

A.乐        B.舞 C.诗        D.画 

29、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B) 

A.理        B.礼 C.义        D.法 

30、宋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是(A) 

A.朱熹        B.二程 C.张载        D.邵雍 

31、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文化南移集中的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楚文化兴起后        B.唐代“安史之乱”后 C.“永嘉之乱”后             D.“靖康之难”后 32、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儒家学说对道的理解更注重天的意志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杂有佛学因素 

33、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C) 

A.欲望        B.性情 C.天性        D.本性 

34、在“忠”、“信”、“诚”三者中,“诚”表现出(B) 

A.跟“忠”的意思较近        B.更多主观色彩 C.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D.与“信”的观念相同35、“恕”的本义是指(B) 

A.原谅别人的过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        D.严格地要求别人 

36、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A) 

A.敬是内心修养,恭是外在表现        B.恭也就是敬 C.恭是内心修养,敬是外在表现        D.先有恭后有敬 

37、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D) 

A.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士大夫对琴情有独钟 C.琴传达上天的意志 D.乐教是至神至妙的统治术 

38、十九世纪西方兴起的印象派诗歌、象征派绘画,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受了中国(C)的艺术精神影响而出现的艺术流派。

 

A.气韵        B.写意  C.意境        D.象形 

39、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D) 

A.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B.创作主体虚构的情景 C.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之物 D.经主体之意改造的现实 40、以下元杂剧属于公案戏的是(D) 

A.《西厢记》        B.《墙头马上》 C.《拜月亭》        D.《窦娥冤》 41、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A.唱        B.念 C.做        D.打 

4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        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        D.以人物素描为主 43、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明清时代属于(D) 

A.轴心时代        B.黄金时代 C.鼎盛时代        D.蜕变时代 

44、明代文化呈现出与前代迥异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C) 

A.僵化的八股科举考试      B.封建集权的专制化 C.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      D.文化高压政策 45、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D)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宋元话本 

46、明代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主张吸取优点、摒弃伪妄的人是(B) 

A.徐光启     B.方以智 C.李之藻     D.王徵 4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A) 

A.宋应星     B.徐光启 C.朱载堉     D.方以智 

48、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重要目的是(B) 

A.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修书以遏邪说,借以禁毁不利其统治的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一较高下 

49、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 

A.全盘西化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50、侠文化就其思想渊源而言,跟(C)思想至为密切。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兵家 

51、中国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2、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B) 

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清官文化中包含有突破封建法律的因子 C.清官体现了封建吏治的成功 D.清官体现了封建法制的健全 53、外国商办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一份是(D) 

A.《万国公报》        B.《澳门新闻纸》 C.《中外纪闻》        D.《申报》 

54、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D) 

A.郑观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 

55、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C) 

A.魏源          B.冯桂芬 C.张之洞        D.孙中山 

56、《天演论》的翻译者是(B) 

A.康有为        B.严复 C.谭嗣同        D.梁启超 

57、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史学、文学、诸子学、小学、佛学等有很深造诣,又对西学有着全面了解的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是(D) 

A.陈独秀        B.胡适 C.蔡元培        D.章太炎 

58、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C) 

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独秀的《新青年》      D.陈天华的《警世钟》

 59、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C) 

A.民主与博爱          B.和平与民主 C.民主与科学          D.自然与科学

 60、下面哪位不属于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A) 

A.胡适        B.冯友兰 C.梁漱溟      D.熊十力 

61、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A)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

 

A.梁漱溟          B.熊十力 C.冯友兰          D.马一浮 

62、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态度应该是(B) 

A.全面倒向西方的民族虚无主义 B.站到世界文化的高度审视中西文化 C.抱着传统不放的民粹主义.以中国人的眼光去评判中西文化 63、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人是(B) 

A.苏轼          B.林逋 C.陆游          D.辛弃疾 

三、问答题重点复习内容 

1、龙的形象的意义 

龙的形象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最初形象各异,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

最终汇成角似鹿,头似龟,项似蛇,腹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被神化成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神龙,赋予其超人的神力。

这一形象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多元文化趋于融合的过程。

最终升格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

  

2、西周时期文化转向的表现 

殷商文化带有很浓厚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

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3、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 

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只能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的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谋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于是士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

  

4、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其主要主张是什么?

 

先秦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是儒家和墨家,其次是道家、法家。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

 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对后世影响巨大。

  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5、“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 

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 

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 

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由于渊源相同而且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

  

6、秦汉时期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原因 

秦汉之时,出现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原因。

战国时期,各家学说已经呈现趋于融合之势。

这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出现的《易传》和《吕氏春秋》之中。

 

二是政治原因。

秦王朝统一六国,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之术,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文化的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 地同域等,以制度文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而这样的制度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趋于统一。

  

7、魏晋玄学的特点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来源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着颇浓的道家思想氛围。

其学术精神,又表现出受董仲舒以来儒学理论架构的影响,同时,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与佛学的悲观厌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契合与相通。

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某种程度上已呈现出圆融三教的迹象,其主体风貌与两汉经学大不相同,其文化指归也迥异。

玄学虽以仙气十足的道教、因果报应的佛教以及神学化的儒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却已剔除了其迷信的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