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100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docx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议书

 

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设计证书号:

A236000867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1-

1.1项目名称1

1.2承办单位1

1.3项目建设地址1

1.4可行性研究结论2

第二章建设目标与建设依据2

2.1项目建设目标2

2.2项目建设依据2

第三章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4

3.1管理处背景4

3.2垃圾与环卫设施现状4

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6

4.1场地选址5

4.2建设条件6

第五章项目建设规模7

5.1建设原则及指导思想7

5.2规模要求7

5.3垃圾站类型8

第六章总体布置9

6.1平面设计9

6.2竖向设计9

6.3转运车间9

6.4配套工程9

第七章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9

7.1转运工艺比较10

7.2转运工艺选择11

7.3转运单元12

7.4机械设备12

第八章建筑与结构13

8.1建筑结构设计13

8.2建筑风格14

8.3建筑结构要求14

8.4结构选型14

8.5结构材料14

第九章配套设施15

9.1供电电源15

9.2给排水系统15

9.3通信15

9.4管理办公设施15

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15

10.1环境保护15

10.2安全与劳动卫生15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7

13.1编制范围与依据17

13.2有关说明17

13.3投资估算18

13.4资金筹措18

第十二章经济效益分析18

14.1基本数据18

14.2收入来源18

14.3税收18

第十三章结论19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南昌经开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

1.2承办单位南昌经济开发区市政园林管理所

1.3项目背景

1.3.1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拟建地点有五处,分别为:

1).昌北富樱路东侧2).昌北广兰大道东侧3).昌北上罗村4).昌北庐山大道西侧5).昌北曰修路东侧

1.3.2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编制单位:

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2)资质证书号:

A236000867

(3)法人代表:

周建军

1.3.3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

根据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编制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富樱路等五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院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

1.4可行性研究结论

1.4.1项目单位承办条件

南昌经济开发区市政园林管理所符合项目申报资格,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

1.4.2项目规模

每个单项目区用地面积300㎡,建筑占地面积163.70㎡其它为场地;总建筑面积242.31㎡。

1.4.3项目招标

为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该项目建设及设备采购,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

1.4.4环境保护

项目所在区自然环境良好。

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1.4.5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990万元。

资金筹措:

建设费用990万元由区财政预算内解决。

1.4.6项目综合评价与建议

该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贸发展局同意立项。

第二章建设目标与建设依据

2.1项目建设目标

该项目拟建地点有五处,分别为:

1).昌北富樱路东侧2).昌北广兰大道东侧3).昌北上罗村4).昌北庐山大道西侧5).昌北曰修路东侧。

项目建成后,达到日储存、转运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15吨,年储存、转运垃圾5400吨的能力。

建设项目如下:

2.1.1主体设施:

压缩式转运车间一间,设置2个压缩转运单元;车间进深10.2m、宽8.1m、高9.9,框架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163.70㎡,总建筑面积242.31㎡。

2.1.2配套设施:

管理办公用房位于公厕二楼。

2.1.3设备购置:

压缩式垃圾箱、自卸卡车、垃圾运输车、发电机等。

2.2项目建设依据

2.2.1环保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8)《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9)《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0)《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1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2)《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13)《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14)《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15)《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16)《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17)《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

(1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19)《江西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0)《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21)《江西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

2.2.2建筑标准规范

(22)《生活垃圾垃圾站技术规范》;

(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2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2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9)《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30)《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3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3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

2.2.3其它有关依据

(33)《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34)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局《建设项目用地意见》;

(35)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选址符合总体规划证明》;

(36)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37)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消防大队《选址符合消防要求的证明》;

(38)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电业局《选址可满足正常安全供电的证明》。

第三章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3.1管理处情背景

南昌市经开区市政园林管理所位于南昌市经开区蛟桥镇,西北方向为大学校区,东邻经开区行政办公楼,南毗环球公园,属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

3.2垃圾与环卫设施现状

3.2.1垃圾成分

南昌市经开区市政园林管理所辖区产生的主要垃圾,是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和工业垃圾。

影响垃圾成分的主要因素有:

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俗和该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和不同的季节等。

组成部分主要有有机物、纸、玻璃、金属、塑料、织物、无机废物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部分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垃圾中有机成分的含量将逐渐下降。

3.2.2垃圾产量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振兴阶段,垃圾产生量的年增长率大多为7-11.5%,而欧美各国为6-10%,日本为9%。

有报道表明,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的城镇,其生活垃圾的增长率通常为3-5%,如以色列、美国、原西德、荷兰、瑞典依次为5%,3-4%,4%、3%,2%。

垃圾的增长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该区域的垃圾产生量与垃圾增长率与工商业生产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需要通过转运、集中填埋处理的垃圾在10000吨/年左右。

3.2.3垃圾清运

垃圾从收集、运输、中转到处理,构成了垃圾的处置系统。

城镇与乡村垃圾的收运系统主要是由处置系统中的收集、运输和中转3个环节组成,其硬件主要有各种收集和运输车辆(机械)、输送设备、转运设备及辅助设备(如收集容器等),而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作业方式等为该系统的支持软件。

南昌市经开区市政园林管理所辖区垃圾站紧邻主干道,适合采用流动车辆收集方式转运垃圾。

垃圾流向如下:

生活垃圾、工农业垃圾→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收集车→垃圾站→垃圾填埋场

3.2.4现有设施

该区域目前不存在垃圾堆放场、填埋场和垃圾站。

产生的垃圾收集后无处堆放、也无法处理,由此造成的对环境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无法估量。

因此,建设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垃圾站项目已成为当务之急。

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3.1项目建设是辖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该区域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创建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引进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得到了根本转变。

但是,经济作物的地膜化生产,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白色污染”,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管理处区为中心、带动中心村、辐射全管理处的格局。

工业企业的加快发展,势必产生相应的工业垃圾,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治理。

3.3.2项目建设是中心城镇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管理处区人口聚集迅速,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小城镇,正向中心城镇发展。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改革、建设与发展三位一体的方针,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工业、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通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使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较短的时期形成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的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中心城镇。

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3.3.3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几年来,该区域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争创市级文明村镇为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全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正由点到面稳步铺开。

随着集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繁荣,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尤为突出的是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大,环境保护、特别是垃圾治理,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

作为公共性质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4.1场地选址

根据国家建设部《生活垃圾垃圾站技术规范》(CJJ47—2006)的要求,垃圾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本垃圾站建设项目符合上述要求。

项目选址在各路边,选址避开了邻近商场、餐饮店、学校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避免了垃圾转运作业时的二次污染影响及危害,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具备了地理位置优势和良好的建设条件。

4.2建设条件

4.2.1地形条件

建设场址地势平坦,运输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4.2.2地质条件

1、地质状况

垃圾站所处位置地形平坦,地基土承载力适中。

根据江西省地震局相关资料,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该项目主体设施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堆放与作业场地基础,宜采用钢筋砼结构。

2、地下水

项目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水质较好,对各种砼均无侵蚀性。

4.2.3气象条件

根据《江西省自然综合区划》资料,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一年四季皆有利于工程施工。

4.2.4基础设施条件

1、给排水

项目场区由市政管网供水。

垃圾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排入污水管网,雨水排入雨水管网。

2、供电

由市政电网供电,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的需要。

3、交通

昌九高速与105国道纵贯南北,项目紧邻这两条公路东侧,辖区内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4.2.5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

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材料:

水泥、河砂、石子、石灰等均可就地取材。

木材、钢材均可由当地建材市场充足供应,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建材运输可通过公路网与各建材供应商联系,将项目建设所需建材、设备、机械运至施工现场。

4.2.6用地条件

该项目土地均为临时用地,已经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建局许可画出用地红线,办理相关临时用地手续。

该项目不涉及居民拆迁安置,土地征用补偿工作,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项目选址不压覆矿床和文物,不影响防洪、交通等设施安全。

该项目建设符合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项目用地符合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占地规模和土地利用率合理;符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减少拆迁移民等原则要求。

4.2.7建筑施工条件

本垃圾站建设项目,将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途径,选择有相应的市容设施施工经验的优秀施工队伍,进行项目工程建设。

第五章项目建设规模

5.1建设原则及指导思想

该项目建设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就要实现对垃圾治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建设原则要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1)规模的合理化;

(2)要有经济的可行性;

(3)权衡对环境的贡献与影响能力;

(4)建成效果要明显;

(5)要进行全程监测;

(6)投产后的使用年限要达到预期。

5.2规模要求

根据国家建设部《生活垃圾垃圾站技术规范》(CJJ47—2006)的要求,垃圾站建设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垃圾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2、垃圾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垃圾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3、确定垃圾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4、当垃圾站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与总规模相匹配。

5、垃圾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k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眼务半径宜为3.O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k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垃圾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垃圾站(系统)。

5.3垃圾站类型:

垃圾站可按其填装、转载垃圾动作方式分为卧式和立式;可按是否将垃圾压实划分为压缩式和非压缩式;压缩式又可按填装压实装置方式分为刮板式和活塞式(推板式)等;还可按垃圾压实过程在装载容器内或外完成分为直接压缩(压装)式和预压式等等。

垃圾站可根据其服务区域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或其从属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需求,在进行垃圾转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储存、分选、回收等项功能,成为综合性垃圾站。

本项目压装设备采用卧式、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预压式);项目预期建设成为综合性垃圾站。

其基本工艺技术路线如下:

垃圾产生源(生活垃圾、工农业垃圾)→垃圾收集站(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收集车→垃圾站(储存、分选、填装/压缩)→垃圾填埋场。

第六章总体布局

6.1平面设计

本中转站的总体平面布局依据其规模、类型、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

总平面布置做到“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有效抑制污染”。

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留有余地,为后续建设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6.2竖向设计

垃圾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

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污水导排。

6.3转运车间

垃圾站的主体设施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6.3.1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内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

该项目区东侧临近生产路,因此安排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西侧安排管理办公区。

6.3.2转运车间内卸、装料工位应满足车辆回车要求。

6.4配套工程

6.4.1计量设施设在垃圾站车辆进出口处,并有良好的通视条件,直接与市政招财路连接。

6.4.2垃圾站根据需要设置附属式公厕,公厕与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互不干扰。

站内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的有关规定。

第七章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7.1转运工艺比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技术(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敞开式转运:

这是最早的一代垃圾转运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人力车或小型机动车辆直接倒在某一指定地点,然后由其他车辆将其转运到处理场所。

作业过程中,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有顶棚),有时甚至在临时选定的露天空地进行垃圾转运作业。

这种情况下,与之配套的车辆通常也是敞开式的。

此种转运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转移和运输操作,但同时造成很大的二次污染。

如垃圾散落、臭气散发、灰尘飞扬、污水泄漏等,尤其是在收集、转运场所的周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转运现场作业环境十分恶劣,而且直接污染周边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原始转运模式的诸多缺陷和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而大多数城市已经或正在将此淘汰。

但在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乡镇仍然使用。

2、封闭转运模式:

为了克服敞开式转运的缺点,封闭式转运模式应运而生。

其中“封闭”一词有两层含义及要求:

一是指垃圾转移场所的封闭;二是指转运车上垃圾装载容器的封闭。

转运场所的封闭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转运容器的封闭减少了运输途中垃圾的散落、灰尘的飞扬和污水洒漏。

实践表明,封闭式垃圾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是,由于垃圾密度小,转运车辆不能满负荷运输,造成效率低下,转运成本高。

这种弊端对于倾倒卸料直装式密封垃圾运输车更为突出。

3、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

(简称压缩转运),此类转运模式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近几年,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及中转技术的发展,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技术开始应用并迅速普及。

相对于前两种转运技术而言,压缩转运技术在有效防治二次污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运输车辆的载运能力亏损问题,提高了转运车的运输效率,体现了转运环节的经济性。

根据国内垃圾转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转运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可按物料被装载、转运时的移动方向分为卧式或立式两大类;可按转运容器内的垃圾是否被压实及其压实程度,划分为填装式(兼压缩式)和压缩式两大类。

填装式:

采用回转式刮板将物料送入装载容器。

由于机械动作原理及作用力所限,其主要功能是将装载容器填满,兼有压实功能。

此类填装设备过去通常与装载容器连为一体(如后装式垃圾收运车),现在为了提高单车运输效率,出现将填装/压缩装置与装载容器分离的趋势。

填装式多用于中型及其以下垃圾站。

压缩式:

采用往复式推板将物料压入装载容器。

与刮板式填装作业相比,往复式推压技术对容器内的垃圾施加更大的挤压力。

大中型垃圾站多采用压缩式。

还可进一步按垃圾被压实的不同工艺路线及机械动作程序,分为直接压缩(压装)式和预压式,等等。

(1)直接压缩工艺

工艺路线:

接收垃圾→直接压装进入转运车厢→转运

作业过程为:

首先连接转运容器(车厢)和压装设备,当受料器内接收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启动压实设备,推压板将垃圾直接压入转运车厢。

其间可根据需要调整压头压力大小或推压次数,车厢装满并压实后,与压装设备分离,由转运车辆运至目的地。

直接压缩式既有水平式也有垂直式的,相比较而言,国内垃圾站现以水平式较多。

(2)预先压缩工艺

工艺路线:

接收垃圾→在受料器(或预压仓)内压实→推入转运车厢一转运

作业过程为:

垃圾倾入受料容器,被压实成包;被推入转运容器(车厢);由转运车辆运至目的地。

车厢内可装入的垃圾包数量由其箱体容积和垃圾包体积等技术参数确定。

预压式多用于中小型以上的垃圾站。

7.2转运工艺选择

机械填装垃圾不仅是提高转运效率,也是改善作业条件、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具体措施。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求:

除了个别因经济条件限制或转运量很小或临时转运的情况之外,各类垃圾站均应采用机械填装垃圾的方式。

本区域垃圾站转运工艺,采用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初步考虑采用预先压缩工艺。

并达到以下要求:

1、有相应措施将装载容器填满垃圾并压实。

2、装载容器内的垃圾密实度不小于0.6t/m3。

3、有联动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

4、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部密封良好。

7.3转运单元

该项目建筑装料车间场房,设置3个转运单元,以保持转运作业的连续性与事故状态下或出现突发事件时的转运能力。

7.4机械设备

7.4.1垃圾压缩设备

目前我国转运机械压实设备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刮板式压实设备,一种是活塞式压实设备。

前者的特点是整机体积小,操作简单,能够边装边压实。

后者的特点是压缩效率高,物料的压实密度大。

该项目采用活塞式(推板式)压实设备。

采用DZ双箱吊装式垃圾站—提升平稳、双箱轮换、安全高效。

详细参数如下:

名称(型号)

整机重量

占地面积

操作人员

提升高度

提升重量

有效容积

整机功率

DZ双箱吊装式

4.5T

50m2

1人

3.5m

5T

7m3

9.1KW

该产品由垃圾箱、升降支架、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构成。

垃圾箱和升降支架等置于地下坑槽内,垃圾箱的顶部开有翻板式垃圾投入口。

袋装垃圾或小车转运垃圾都可从投入口投进垃圾箱内。

在垃圾箱内安装有由液压缸驱动的推板机构。

垃圾箱入口处装有探测器,垃圾装满后或达到设定的垃圾投入次数后,推板机构会自动启动,将垃圾压缩到设定位置并自动返回,让出空间再装垃圾,如此反复。

同时在垃圾压缩的过程中,垃圾中的污水会直接排入到污水管中。

垃圾清运时,在液压缸的驱动下,垃圾箱自动升出地面与转运汽车对接,操作推板机构可将垃圾推装入汽车货箱中。

整个工作过程可用有线摇控器来操纵完成。

该项目2个转运单元的配套机械设备,选用同一型号、规格,以提高站内机械设备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便于垃圾站的建造和运行维护。

这样做从局部看可能存在某单元的设备或零部件能力过大的资源浪费,但从系统或全局看,由于便于转运系统或垃圾站的建设、运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与稳定性,因而综合效益更好。

7.4.2装填作业及运输设备

该项目垃圾装填作业及运输配套车辆的工作能力,应按日有效运行时间和高峰期垃圾量综合考虑,并应与垃圾站及转运单元的设计规模(t/d)相匹配,保证垃圾站可靠的转运能力,并留有调整余地。

虽然垃圾站服务范围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