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074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校级联考】鄂西南三校合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

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

而让人欣慰的是。

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

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

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

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B.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C.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问题浮出水面,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D.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D.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D.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21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

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D.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C.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D.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E.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6.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

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

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

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

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

沙丘就是鸣沙山。

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是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

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

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

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

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

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

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

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

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

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

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

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

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

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

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

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

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

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

我默默地想:

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

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

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

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

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

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

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

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

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8.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

为颍川太守,俗多怨仇。

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百姓遵用其教。

黄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

广谋议,纳谏诤,表孝悌有行,修治学宫。

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

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劾责:

“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吏闻者自伤悔,或自刺死。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曰:

“今日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

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延寿举手舆中曰: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

由是入为冯翊(官名)。

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讼田。

延寿大伤之曰:

“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争讼,咎在冯翊。

”是日,闭阁思过。

一县莫知所为。

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兄弟深自悔,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

郡中歙然,传相敕厉,不敢犯。

(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B.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C.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D.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宫,出现于西周时期,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B.孝悌,指孝敬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功曹,古代官职名,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趋走,小步疾行,以示庄敬。

古语中,用“行”表示走,用“走”表示跑,用“趋”表示小步快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C.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13.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2)延寿举手舆中曰: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

黄牛峡④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

④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B.颔联,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

C.颈联,描写分手时的情景。

诗人站在二人分别之地,江边湍急的水流之声,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D.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E.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得“凄凄戚戚”,让人动容。

此诗包融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5.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突出特色。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②《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琵琶行》中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五、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决战脱贫攻坚,没有终南捷径,中国已经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

②经过前期的同步走升之后,19日沪深股市呈现分化格局,其中沪指3600点浅尝辄止,收报3582.27点,涨4.97点,涨幅为0.14%,上行力度明显减弱。

③在鲜花和荣誉面前,陈一民安之若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没有一点骄傲的情绪。

④以锣鼓抒发心声是中国老百姓的习惯,锣鼓艺术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⑤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⑥为了提早开始复习备考而拼命抢进度,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必须制止。

A.①②③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彩虹太阳能无人机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英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技术的国家。

B.今天,人们梦想的目标和追梦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无论是个人梦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广大劳动者的奋斗与创造才能达成。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流传于世,也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感。

D.青藏铁路自开通以来,拉动青藏地区GDP总量年增长至少10%以上,成为两省区人民走向团结、幸福、和谐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桥”。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作为主要领导干部,我率先垂范,每年都坚持下到基层,考察民情。

B.为了小区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看到谁家有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我深信远亲不如近邻。

C.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D.在荆楚名家书画展上,某书法名家现场挥毫,并将作品赠予主持人,说:

“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特别强调①。

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

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②,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

“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

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

所以,孔子③,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围绕“共享经济”提取5个关键词语。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先后出现,开启了我国共享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是社会上闲散资源的整合,与消费者的信息连接后,提供给消费者有偿使用,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

目前,共享经济已渗透到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领域,日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七、命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转眼间,高一生活已经过去一学期有余了。

有人为高中生活的充实与忙碌而欣慰,有人为憧憬的大学生活而努力,有人伴随着青春的气息而信心满怀地张扬自我。

高一,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首澎湃的诗,可能是一首昂扬的歌,可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置身高一,你有着怎样的学习生活感悟?

有着怎样的人生希望?

请以“人在高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以记叙描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②富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分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选项的侧重点是否和文章的主题对应,大部分是偏向于文中的某一点或某个局部,选项从文义上看基本都是正确的,但和文章的“主旨”有距离等,题中B项,是就微信阅读人数和其地位而言的;C项,是就读者订阅的内容而言的;D项,是就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努力迎合读者偏好而言,此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故选A。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无中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