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585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版)

卷四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27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妖娆(ráo)恣睢(zǐ)自惭形秽(kuì)

B.摇曳(yì)褴褛(lǚ)矫揉造作(jiāo)

C.眺望(tiào)诓骗(kuāng)强聒不舍(guō)

D.豢养(juàn)桑梓(xǐn)孜孜不倦(zī)

【答案】C

【解析】

A.恣睢(zì),自惭形秽(huì);

B.摇曳(yè),矫揉造作(jiǎo);

D.豢养(huàn),桑梓(zǐ);

故选C。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顶是(2分)

百载风雨,时光荏苒:

十秩春秋,薪火相传,诞生于“五四”运动时代大潮中的南开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名校,已经走过了一百年不平凡的历程,百年南开历史,是跨越时空的壮阔,是逐梦前行的绚丽,承载着中国大学的初心与梦想,记录着中国大学的苦难与荣光,了中国大学的奋斗与辉煌。

A.画卷历程证明

B.历程画卷见证

C.历程画卷证明

D.画卷历程见证

【答案】B

【解析】

第一空:

历程指经历过的事情。

画卷:

①成卷轴形的画。

②比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

结合一二空的语境,第二空用“画卷”,与“绚丽”搭配,故第一空用“历程”;第三空:

证明,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见证,指证人或证物。

是“见证了中国大学的奋斗与辉煌”。

故选B。

3.下面是小华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①2019年,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

②70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祖国日益繁荣富强,③无数劳动者在建设伟大祖国的进程中主动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A.第①句B.第2句C.第③句D.第④句

【答案】D

【解析】

D.有误,第④句,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去掉“是否”。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

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B.昨天,勾勒宏伟蓝图的是青春;今天,编织崭新风景的亦是青春。

C.北宋诗人陈师道指出:

“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数千年文明,使竹编、陶瓷、织锦等手工艺独具中国特色。

【答案】C

【解析】

C句中句号应在引号内。

5.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B

【解析】

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所以B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②《说文解字》里说:

“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崖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④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园的载体。

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

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百上千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是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

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

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6.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桥梁的几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B.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桥梁的发展及特点。

C.中国古代桥梁高超的建筑技术。

D.桥成为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7.下面对文章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自然段引用《说文解字》中的文字,具体说明了桥梁的几大类型及其特点。

B.第⑤自然段列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C.第③④自然段在说明中国古代桥梁时由桥梁建筑技术说到蕴涵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个顺序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D.文章主体部分由古代说到现代,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8.以下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

C.中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古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D.桥梁早己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

【答案】

6.D

7.A

8.D

【解析】

6.本题考查说明内容。

抓住总括性的句子回答。

开头“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和结尾的“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

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都表明了文章的说明内容是“桥成为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故选D。

ABC的说法太片面了。

7.A.有误。

第②自然段引用《说文解字》中的文字,说明了“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

8.D.有误。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有误,应是: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选项缺少“目前”这个限定词,说法太绝对。

(2021·天津河西区·九年级期末)阅读《与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亦我所恶恶:

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

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乡为身死而不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案】

9.A

10.D

11.B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句意为: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恶,厌恶;

故选A。

10.本题考查通假字。

古文中的通假字,指或形或音相同相近的字通用,学习时要加强记忆。

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句子中字词字面意义与含义的不同用反选排除法进行判断。

A.“辟”同“避”,躲避;

B.“得”同“德”,感激;

C.“乡”同“向”,从前;

故选D。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从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而是“人皆有之”;

故选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吆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第Ⅱ卷(93分)

二、(8分)

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

(4)俗子胸襟谁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5)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燕然未勒归无计梦回吹角连营酒酣胸胆尚开张英雄末路当磨折留取丹心照汗青峰峦如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

本题中的“未勒、酒酣、汗青、梨”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文言文阅读。

(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7分)

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处广门之官,夜叩门而谒曰:

“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

‘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门人入通。

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

“嘻!

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

”筒子曰:

“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

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

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赵简子:

晋大夫,名鞅,谥号筒子。

②阳城胥渠:

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

赵简子家臣。

④期:

希冀,这里指想得到。

⑤庖人:

厨师。

④狄: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1)愠曰(____________)

(2)取肝以与阳城胥渠(_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线句。

(2分)

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15.面对阳城胥渠的请求,董安于和赵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答案】

13.

(1)生气,恼怒

(2)给,给予

14.杀了牲畜来救活人(使人生存),不也是仁德吗?

15.董安于主张杀人以活畜,赵简子主张杀畜以活人。

这样写通过对比突出了赵简子关爱下属的仁德形象。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学生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只有课内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学会迁移。

注意“与”解释为“给,给予”。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

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本题中要注意“活”词类活用,意思是“使……存活”,以:

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面对阳城胥渠的请求,董安愤怒地说:

“胥渠啊,竟想得到我们君主的白骡!

请让我立即把他杀掉。

”而简子却召来厨师杀死白骡,取出肝脏拿去送给阳城胥渠。

文章塑造董安于这个人物是为了反衬赵简子的形象特点。

通过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目光长远,以人为本。

译文:

赵简子有两匹白骡而又特别喜欢它们。

阳城胥渠在广门任小官,夜晚叩门求见,说:

“主君的臣子胥渠得了病,医生告诉他说:

‘只要得到白骡的肝脏,病就可以治好,否则就只得死了。

’”看门的人进去通报,董安于正在旁边侍侯,气愤地说:

“胥渠啊,竟想得到我们君主的白骡!

请让我立即把他杀掉。

”简子说:

“杀人却是为了保全牲畜,不也太不仁义了吗?

杀牲畜来救活人,不也是仁德吗?

”于是召来厨师杀死白骡,取出肝脏拿去送给阳城胥渠。

没过多长时间,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

胥渠左边带七百人,右边带七百人,都最先登上城头,获取到敌人的首级。

君王怎么能不爱护臣子呢?

四、阅读张永权《天上梯田听古歌》,完成后面小题。

(15分)

①南疆春早,当北国还是一片千里冰封时,这里已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

红河两岸,哈尼山寨,层层梯田,一片繁忙。

②天不亮,哈尼妇女就起来煮好红鸡蛋、红米饭和腊肉,背到梯田边,让全家享用。

男人们把田里的秧苗拔起来打捆挑到栽插的田间。

女人们一排排下到田里栽秧。

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地向着蓝天伸去。

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

③这里就是称雄天下、有大山雕塑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

三千多级的梯田,从山脚伸进云天,气象万千,雄奇磅礴。

梯田在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景观:

冬天清水滢滢,阳光下的玉梯,波光闪烁;春夏翡翠绿梯,耀眼悦目;秋搭金梯,辉煌灿烂,气势非凡。

一千个梯田,就有一千个太阳;一万个梯田,就装着一万片奇幻的云彩。

④哈尼人,只要一说话,就会唱歌,说红河两岸人人都是歌唱家绝非夸张,此时那些栽秧的女人唱起歌来,歌声此起彼伏,四山回应。

有的高亢嘹亮,有的低回优美。

外人听不懂歌词,但美好的旋律却也让人陶醉。

合唱、独唱、对唱,女人们一边栽秧,一边唱歌,让梯田成了神奇的赛歌台,把希望的秧苗插在歌声里。

⑤人群中有个姑娘,她放声一唱,四周便一片寂静,这时,只有她那山泉般清纯的声音,流淌在秧田之中,流淌在天上人间。

陪同的哈尼族诗人朋友告诉我,她唱的是一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表现栽秧生活的古歌,诗人译出的歌词大意,也充满诗意:

冬天是春天的母亲,冬天老了,春天就长大了。

春天飞来白鹇鸟,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

今天长大的秧姑娘要出嫁,红河两岸的木棉花举起玛瑙酒杯来祝贺,秧姑娘要在梯田安个新家……这古歌的歌词想象浪漫奇特又很原生态,这是真正的诗。

他还告诉我,这个栽秧女可是见过大世面的。

自从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哈尼梯田和哈尼古歌,就闻名世界了。

2015年5月她和哈尼古歌艺术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半年之久,惊艳海外。

像她这样唱哈尼古歌的农民,生在哈尼山寨,哈尼梯田和他们生生不息,不离不弃,相依为命。

正如他们在古歌中唱的:

“没有哈尼族的天上梯田,就没有哈尼人的今天。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

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

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

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坡”,即迁徙古歌。

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⑦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灾难毁了他们北方的家园,哈尼人南迁寻找他们美好的诺玛阿美---太阳升起的光明之地。

他们翻过重重高山,越过条条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经过大渡河流域、洱海之滨,再到滇池湖畔,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但美好的地方遭恶人妒忌引来战乱,善良的哈尼人让出新的家园继续南迁。

天上的雄鹰引着他们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深谷大河,来到红河之南,这里成了他们的诺玛阿美。

在那儿,竹鼠和小猴一起游戏,野鸭野鸡和家鸡家鸭在一起玩耍,大象和野牛在河里喷水洗澡,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森林里的蘑菇很大裉鲜美,白鹇鸟从远方衔来了红米种子,山上种出的哈尼红米喷喷香。

⑧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坡开田种庄稼,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才有了真正美好的诺玛阿美。

⑨老人唱古歌动情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一座庄严的雕像,屹立在天上梯田。

⑩古歌中的哈尼梯田,就这样和一个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史书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口耳传承的古歌中,它的历史还更加久远深厚。

⑪从某种角度说,是哈尼古歌把哈尼梯田唱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古歌源于梯田,人人心中都有一首梯田里的古歌,个个眼里都有一片古歌中的天上良田,代代传唱,世代耕耘,古歌永远,梯田永远。

16.文章首先描写了一幅①__________,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梯田的壮美景观,②_______,③_______,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

(3分)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4分)

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地向着蓝天伸去。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元阳梯田为描写中心,以诗一般的笔触,写出了它的壮阔、美丽,从而突出了哈尼族人民勤劳善良的品格。

B.“诺玛阿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指心中理想的家园,第二次是指安家之地,第三次是指哈尼人创造的美好家园。

C.文中特别提到了一位哈尼古歌的传承人---那位小姑娘,是她把哈尼古歌艺术带到了意大利,传唱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D.“没有哈尼族的天上梯田,就没有哈尼人的今天”,这句话突出了天上梯田在哈尼族人民心中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E.元阳梯田与哈尼古歌,是与哈尼族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它们将长久存留在人们的心间。

19.结合你的理解,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答案】

16.美好和谐的农耕图在梯田里听古歌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

17.用“碧玉般的天梯”形容伸向蓝天的梯田,抓住了梯田依山而上,雄奇壮美的特点,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感。

18.AC

19.结尾段总结全文,写出了哈尼古歌对哈尼梯田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突显了古歌和梯田在哈尼族人心中的地位,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2段,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农耕图;第6段,写“我”在梯田里听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第7段,写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

17.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然后依据比喻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

“碧玉”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梯田的色泽之美,“天梯”的比喻写出梯田依山而上,雄奇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哈尼梯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A.有误。

“文章以元阳梯田为描写中心”错,应是:

以哈尼人的古歌和元阳梯田为中心。

C.有误。

原文是:

自从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哈尼梯田和哈尼古歌,就闻名世界了。

2015年5月她和哈尼古歌艺术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半年之久,惊艳海外。

选项内容弄错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19.本题考查散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

1.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哈尼古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