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399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docx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

  一、引言

  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

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

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

“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的语义研究

  关于“也”的语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马真(1982)提出的表示“类同”的观点。

  陆俭明、马真(1985)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的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

刘月华(2001)概括出了7种,我们认为,有的并不是“还”本身的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的语义。

如表示“名不副实”义的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的作用,而不是“还”。

李晓琪(2005)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

高增霞(2002)认为“还”的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1981)在讲解虚词“除”的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

关于“除了”,刘月华(2001)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

李晓琪(2005)概括为3点:

1.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2.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的有补充作用的包容式。

3.列出“除了……就是……”的固定格式。

马真(2004)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的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的格式。

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意义。

  

(二)“除了”句式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的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1994)的“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1999)的语义辨析,刘颂浩(1995)从“省略和对比”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等。

肖奚强(1996)从搭配的角度考察“除了”与“都”“还”的搭配情况,指出当“除了”的宾语对应主句的谓语、宾语或单数主语时,只能用“还、也”表示加合关系,不能用“都、全”表示排除关系;当“除了”的宾语对应主句的复数主语时,既可用“还、也”表示加合关系,也可用“都、全”表示排除关系。

还要对“除了”句式用法的整体考察,对比“还”类词与“都”类词的使用情况,对于“还”类中的“还、也”未做具体的分析。

  赵燕皎(2000)从语义和结构上对含“还、也”的“除了”句式进行了比较,指出“除了……还……”有3种语义。

  1.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

例如:

  

(1)丧失个性的学生,除了应试还能干什么?

  

(2)除了不好开口不知从哪里讲起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是怕你幼小的心灵创伤,使你产生自卑感,耽误你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换成“也”。

  2.表示“除了指出的以外,其他的没有变化”。

例如:

  (3)除了几个改水田的村子能勉强填饱肚子,大部分的村子还处于靠国家救济才能生存的境地。

  这里的“还”有“仍然、依旧”义,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换成“也”。

  3.强调所有的情况都和所排除的情况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例如:

  (4)好好的干什么要统一发型,我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为什么连我们的头发都不放过?

  这里的“还”也有“仍然”义。

  “除了……也……”中,“也”部分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与“除了”所排除的事有类同之处。

例如:

  (5)这件事除了老王,我也知道。

  这种情况的“也”都不能换成“还”。

  在此基础上赵燕皎提出了两者在结构使用上的特点。

一是凡排除部分和“还/也”部分的动词和宾语完全相同时,一定要用“除了……也……”,不能用“除了……还……”。

例如:

  (6)除了老师(知道),学生也知道。

  二是如果排除部分和后一部分的动词和宾语有一个不相同时,则多数用“还”,不能用“也”替换。

只有少数情况可以用“也”替换,但替换后语义的侧重面不同。

例如:

  (7)除了写小说,他有时还/也写诗。

  应当说,赵燕皎(2000)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两者的区别起到指导作用。

但是这里的概括是否全面,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在结构用法上的第二种区别中指出了少数情况两者可以互换,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以下我们将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两者的差异。

  三、“除了……还……”与“除了……也……”的对比

  

(一)两者句法上可以互换,但互换后语义不同

  (8)除了感动他个性十分固执之外,还(也)感动他很直朴和诚实。

  (9)除了自己吃的,也(还)关心公众食品的质量。

  (10)练习进程除了遵循上述共同的发展规律外,还(也)表现出各种差异。

  (11)所以民间张贴的武士门神画像,除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还)有说是温峤、岳飞、赵云、赵公明、燃灯道人、孙膑、庞涓等人的。

  这些句子都既可以用“还”,也可以用“也”。

在句法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除了P,Q”中的“P”句和“Q”句隶属于同一个主语或话题,即两个小句的主语相同。

这些主语可以是隐现但可以补出的,如例(8)、(9)。

  (我们)除了感动于她个性十分固执之外,(我们)还(也)感动于他直朴和诚实。

  (他)除了(关心)自己吃的,也(还)关心公众食品的质量。

  虽然在句法形式上可以互换,但它们在语义上是有所不同的。

用“还”主要倾向于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添加或补充,用“也”主要倾向于前后的情况有类同之处。

如例(8)用“还”,不仅“感动他个性固执”,而且“感动他很直朴和诚实”,前后之间是添加补充的关系;而用“也”则是说“他个性固执”和“他很直朴和诚实”在让人感动方面是类同的。

  

(二)两者不能互换

  我们先看只能用“也”不能用“还”的情况。

例如:

  (12)在民间信仰中,除了河流之外,海、湖、泉、井等水域也各有水神主宰。

  (13)除了文献记载外,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人才思想的大发展时期,除了上述几家学派的观点外,《管子》《晏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对于人才思想也都有所阐发,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15)在宋代科举中,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16)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

  (17)饲养班除了你了外,我谁也不放心。

  (18)可是司机告诉她除了他已经说过的,别的什么也没有。

  (19)一个堂堂大报主编,对于夫人除了唉声叹气,一点办法也没有。

  上述例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例(12)至例(15)为一类,例(16)至例(19)为一类。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句法形式上,例(12)至例(15)的特点是前后两个小句的主语不同,即“P”句和“Q”句的主语不同,这时只能用“也”,不能用“还”。

这是“除了……也……”句式在用法上的一个特殊之处。

赵燕皎(2000)是从谓语和宾语的角度概括这一特点的,我们未采用这种说法,因为这类句子中谓语和宾语一般不是“对比焦点”(刘颂浩,1995),一般可以省略。

如果从谓语和宾语的角度加以考虑,通常要先经过分析补出省略的成分,如例(6)。

另外,有的句子并非“P”和“Q”的谓语和宾语完全相同,但是也只能用“也”,如例(15)。

可见,赵燕皎的结论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这类句子中,两小句的主语一般都是对比焦点,所以在句中总是出现的,且能很容易看出来,因此我们认为以主语作为分析角度更简单快捷一些。

  分析例(16)至例(19)中的“Q”句可以发现,其中的“也”一般和否定词搭配,表示一种周遍性的情况,多是固定性的用法,如“一点……也……”和疑问代词连用等。

这种情况下,“除了P,Q”也只能用“也”,不能用“还”。

这时“除了……也……”在语义上不是表示前后的类同,而是把前边的情况排除在外了,总的来说,这时“除了……也……”表示排除关系。

  现在分析只能用“还”不能用“也”的情况。

例如:

  (20)据考古发掘报道,半坡遗址除了有许多房屋以外,还有一二百个地窖。

  (21)各国专掌刑狱之官,除了司寇外,鲁国还有士师,齐国有大理等。

  (22)在清朝,除了按照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23)小组的成员除了我,还有一个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个法师。

  (24)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

  (25)那么,除了听天由命,你还能有什么脾气?

  (26)除了学习,还有什么法子呢?

  (27)除了看驴打滚,看孩子捉蚂蚱、捉油葫芦,还有些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呢?

  (28)除了稍小一点外,这套房间还不错。

  (29)除了不太安静以外,这个地方还可以。

  这些句子可以分为三类。

  例(20)至例(23)属于第一类。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句子中的“Q”句一般都明确地表示对“P”句的添加,主要是一种数量上或种类等的添加,通常情况下“P”句和“Q”句中所指的事物属于一个整体,从整个句子的逻辑―语义框架来看,与沈开木(1998)提出的“事物和部分”有相似之处。

例句(23)“小组成员”是一个整体的事物,“我”和“一个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个法师”分别是构成这个事物整体的部分。

其他几句中表示事物整体的分别可以看作“发掘的发现”“专掌刑狱之官”“乡试”。

这类句子中有时在“Q”中有明显的表示数量的词,如例(20)中的“一二百个”,或表示数量添加的词,如例(22)中的“额外”。

可见,当“除了P,Q”明确地表示数量或种类上的添加关系时,只能用“除了……还……”。

  例(24)至例(27)属于第二类。

这类句子语义上表示除了“P”句指出的情况,别无其他。

从句法形式上看,“Q”句一般是含有“还”的一个反问句,这类句子只能用“还”不能用“也”,这与“还”本身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有关。

  例(28)至例(29)属于第三类。

这类句子的“还”也不能换成“也”,是因为“Q”句中的“还”表示程度浅,“也”没有这个义项,所以不能互换。

  除此之外,我们同意赵燕皎(2000)对“除了……还……”的第二种概括,即表示持续无变化时只能用“还”不能用“也”,但我们认为无变化的意义主要是在“Q”句中体现出来的,和例(28)、(29)一样,不能互换是因为“也”没有表示“仍然、依旧”的义项。

赵燕皎的第三种概括是“除了……还是……”,这是一种固定的结构,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可以单独列出来,和“除了……就是……”一样成为“除了”句式单独列出的一种。

  四、结语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语料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语义上“除了……还……”的本义是表示“添加或补充”。

“除了……也……”的本义是表示“类同”。

“除了P,Q”表示上述语义时,当“P”句和“Q”句同属于一个主语或话题时,“还”和“也”可以互换,互换后语义不同;当“P”句“Q”句的主语不同时,“还”和“也”不能互换。

当“Q”句中的“也”表示周遍性,“还”表示加强反问语气时,“除了……还……”和“除了……也……”可以表示排除。

这种句法上的不同是由“还”和“也”本身义项的不同造成的。

“除了……还……”中“Q”句还可以表示程度浅或持续无变化,这都是由“还”的特殊义项决定的。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QN-48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其他分别是含“不、没”“‘都’类词”的句式,以及无标记

  句、强调句和有反问语气的句子。

  ②“除了”句式中,“除了”可以和“外、以外、之外”等合用,

  因不是考察重点,我们这里未做详细划分。

  ③无关的分别是表“废除、清除、免除”义的句子。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