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225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docx

最新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

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

从概念上讲,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

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于两者之间。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沟通都是为了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这里面出现三要素即:

一个明确的目标,须达成的共同协议,沟通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沟通是否能准确传达出你的愿望或对某事不予赞同的态度?

取决于交流的对方认为你所解释的信息是否可靠而且适合。

有效沟通的好处不必详说。

不外乎能获得更佳更多的合作,使人更乐于回应,使人觉得自己的话值得聆听,自己办事更加井井有条,增加自己进行清晰思考的能力,使自己感觉能把握所做的事,并减少误解等等。

一、妙用8条沟通要诀

那么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体会一下8大有效沟通要诀。

8大有效沟通要决是:

1、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效果是超越文字的。

2、有效果比说得对不对更有意义。

3、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让对方感受沟通的效果。

4、重复无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关系更坏;坚持无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5、说每一句话前先问自已:

“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力量还是减少力量?

”做每一个行为前先问自已:

“这样做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

6、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有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7、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

(1)改变自已;

(2)做一些事使对方想改变;(3)为自已做些安排,使得对方无论有没有改变都不能影响到自已的成功快乐。

8、无论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做法,无论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

第1个要诀:

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效果是超越文字的

我们大家一起先体验“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效果是超越文字的”这个要诀。

我以用“老师,您早!

”这句问候语做实际操练体验。

我也要求三位家长与我一起演示,大家共同感受,不过对三位家长各有一个要求:

第一位要文字恭敬;第二位要文字恭敬,声调不恭敬。

第三位要文字和声调恭敬,但身体语言不恭敬。

大家能感受得到吗?

我们刚才三位家长的问候表明了什么呢?

是不是能够证明沟通真正的有效,文字只占很少一部分,主要是来自声调和身体的语言。

学生早上见到老师,对老师说:

“老师、您早!

”是否表示对老师尊重?

理论、情理上应该是这样。

大家都不会怀疑吧!

如果文字也很尊重,声调也很舒服,但是说完了紧接着向你吐一下舌头、做个鬼脸,作为老师,你会有什么感受,是感觉到学生很顽皮,还是感到自己被戏弄了?

第2个要诀:

有效果比说得对不对更有意义

第3个要诀:

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让对方感受沟通的效果

第4个要诀:

重复无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关系更坏;坚持无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接下来,我再用一句问候语与大家共感受“2、有效果比说得对不对更有意义。

3、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让对方感受沟通的效果。

4、重复无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关系更坏;坚持无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这个三个要诀。

我请一位家长上来配合我。

(导师选择一学员,用客气的声调和身体语言对他说了句泰国话)

“温你侠摆迈Cup(男)Ka(女)”意思是:

今天开心吗?

(学员迷茫不明白,导师又说一次,然后对全体学员说)

大家可以从他的反映看出他是什么态度,是不是什么反应也没有,愣愣地呆在那里,我在与他沟通呀!

我也用了很客气的文字、声调和友好的身体语言,但是他却用了这个态度来对待我,这是他的错吗?

沟通其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是要看有没有效果。

如果我这样坚持我对,就不会看到对方有什么回应的可能性,如果认为是他错了的话,我自己更不愿意有任何的改变了。

要想得到较好的沟通效果,唯一的突破就是不要把焦点放在对与错上,毕竟是他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我”想跟他沟通,想让他明白我的意思,所以这是我的责任。

用这样的方式做不到,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更好地沟通?

我们在座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是不是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讲了半天,孩子压根没有反应,尽管我们说的话是我们认为孩子能够听懂的话。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是把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搞僵、搞破裂吗?

到底是谁的责任呢,作为家长错在哪里?

孩子又错在那里?

作为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全对的,其实呢?

实际上,在很多的亲子关系中都是这样,家长站到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自己总是对的。

生活中大家都在强调负责任,我们有必要搞清“责任”的定义,现在普遍认为:

谁犯错就罚谁就是负责任。

正确的定义应该是什么?

谁有能力做点事,并且把事情做的效果好!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作为家长的责任是自己能够做一些事,并且追求效果更好,还能让孩子感到心里很舒服。

给孩子沟通太多,但没有效果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怎样做怎样改善才可以有效沟通。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把焦点先放在对与错上,而是要放在怎么样去想,放在效果上。

沟通的效果是由孩子来决定,而沟通的技巧是由自己来控制的。

现在我们还可以再设置一个情形。

孩子生病了,患得是很严重的感冒。

请你关心一下他。

有这样四句不同的关心话:

“我很同情你。

”、“看到你这么难受,我也很难过!

”、“你现在看起来很不好,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我相信,你很快就会恢复过来!

大家分析一下,我刚才所说的四句话,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要诀之5:

说每一句话前先问自已:

“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力量还是减少力量?

”做每一个行为前先问自已:

“这样做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

如果孩子以往数学成绩在95分左右,在年级排名前10名,这次考试却只有80分,在年级的排名下降到30名。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样和孩子交流,你会讲些什么呢?

“你这段时间是怎么了?

心神不定!

才考80分。

“这样不行啊,只有80分,这样是考不上重点的。

“孩子,我们一起看看,这次考试错在哪里?

根据你平时的表现,我相信你的能力远不止80分,来,我们谈谈,下次怎样能使你的水平发挥的更好。

对这4句不同的话,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同时加上不同声调的运用,是不是前两句感觉不太好、不太舒服,后两句会舒服些,给人以力量。

孩子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是骂他,还是关心支持他,让他感觉到你在关心他、激励他,希望他更好。

接下来,再给在座的父亲设置一个情形,您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处置最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作为父亲,你按惯例参加了家长会,老师对你讲了很多孩子最近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很多做的得不太好,老师向你提出要求配合。

如:

功课不认真,上课时与同学讲话等等。

作为父亲你回到家里,很想与孩子深入地谈谈。

而当你回到家时,看到孩子正在那里兴高采烈地看电视。

作为父亲,你应该怎样做?

你是走过去关掉电视,同孩子谈你想谈的事情。

不考虑孩子对你关电视的反映。

不关电视,让孩子继续看电视,在旁边同孩子讲你要讲的。

让孩子边看电视边会听你的。

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告诉他,你想同他谈谈。

转移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找机会同他谈谈。

在此时这个情况下,如果你硬要与他沟通,你关照到他的情绪没有?

会不会使亲子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会变坏?

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情愿意你改变他现有的兴致勃勃的状况。

假如当时他看你回来,有希望给你沟通一下的意愿,你与他讲一讲家长会的情况,他是听得进你向他转述学校对他最近的印象的。

给你、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孩子受到重视,自然会听家长的期望的。

假如他不愿意沟通,你来硬的,结果会令孩子犯抵触,情绪也会不好。

等你认识到了再用其他方法,孩子还是不愿意,你想说的再多的话孩子依然收不到,有什么用呢!

这个情形就是为第6、第7个要诀设置的。

6、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7、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

(1)改变自已;

(2)做一些事使对方想改变;(3)为自已做些安排,使得对方无论有没有改变都不能影响到自已的成功快乐。

事实上,刚才的情形解决可能不是一种,而是预设了四种处理方式。

也是我今天要讲的第8个要诀一种情形设置模式。

无论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做法,无论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

重要的是你想改善和你孩子的关系,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找出至少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这样你可以发现,你和孩子的关系改善了,而且你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大家可以回头再熟悉一下8条沟通要诀,这将有利于我们下面的交流和实战训练。

二、中性说话训练

说话也是需要训练的。

中性的语言与批判性的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

中性语言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是不带有主观批判性的语言。

只说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如同录像机摄录一样。

这样的说话又称“中性描述”,不会引起对方的情绪。

批判性的语言是主观的、来自说话者对事情的一套看法,其看法的背后就是他的信念、价值和各种成见。

因为没有两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能够做到完全一致,所以听这些话的人会不同意或不服气。

本来两个人可以好好地谈谈,往往却因为批判性语言的来袭而少了很多沟通。

当两人的关系因言词的激烈而紧张时,沟通也造成了中断。

举一些例子:

中性语言

主观批判性语言

你把双腿放在椅子上

你坐的姿势真难看 

你说话的声音很大

你说话不要这么凶

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你对我这么冷漠   

你两点才回家、我还闻到酒的味道,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看你,这么晚才回来,又喝这么多酒,为什么搞到这样?

球鞋上的泥土糊上椅子啦,你把它们放到地上。

你怎么又把这么脏的球鞋放在椅子上?

这太过份了!

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这个对比表。

当对方不是在一个适宜沟通的状态下,不要讨论事情。

这时应该表现出关心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且找到能够为对方做点事的机会。

等事情过后,例如,第二天早上酒醒了并且平静下来再询问。

若对方不愿讨论,仍须尊重对方的反应。

给孩子的批评及指令,如果充满主观批判性语言,孩子是不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孩子只活在当下,“又”字没有意义;“这么脏”和“太过份”都是超越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往往事前孩子不清楚,所以孩子不能明白和理解这些说话,尤其是7岁前的孩子。

所以,说这些话时,孩子只注意到了父母的情绪,因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尽快终结父母的情绪,而不是把心放在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满意。

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孩子在客厅,你需要你的孩子怎样坐?

假如孩子做的姿势不好,你一般怎样说。

是不是冒出一句:

“你搞错没有,坐好,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这样主观的话很容易说出来,反过来看得很清楚的东西不容易说出来。

很多人习惯了主观的批判,客观的观察不容易说出来。

你想一想,要孩子听你的,他必须要懂他才能做到,父母的说话都是主观批判,孩子就会盲然不知所从。

家长问:

中性说话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答: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得到了自身的及时处理,并且与我们的信念、价值和成见重合了,我们的反映立即变成了我们的主观判断。

我们要改变头脑中的思维方式,看到的就是看到的,而不经过那些主观批判,用嘴巴说出来。

人的大脑不止仅有一个方法穿越,它还会自动选择最好的几个方法去解决。

为了达到效果,除了当下的方法,还有声调的改变、身体语言等方法,然后,面对一个情况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方法可行,每一个方法都可以形成大脑的方法网络。

每当我们发现一个方法无效,就用其他方法,以前是说一遍无效了,没有其他的方法只能是重复再重复,重复旧的做法甚至连旧的结果也得不到。

如:

每次都骂孩子“你怎么搞得这么乱?

”孩子听到的常是这句话,他也仅有这一个方式,他不懂得另外一个方式去做,他只好重复给你看。

那么,为什么把客观情况讲出来就会有所不同呢?

我们知道婴儿出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每天很多第一次经验都会形成印记,如:

苹果汁好喝还是橙子好喝?

往往并不是它本身好不好喝,往往是因为妈妈说这个就是好喝,妈妈这么爱我,我听她的,然后就习惯了这种果汁好喝;也许是因为当时很开心、很兴奋,得到了一些鼓励,得到了爱,就认同了刚才所有那些好东西,保留在内心的那份感觉,每次喝的时候就会勾起来。

我们活下去,怎么样活的更好,就是因为以前有经验,凭经验就可以使我们知道那些是最有效的。

假如有次印记带给我们是负面的,如:

被别人打了、骂了,这就是创伤。

最严重的创伤,如:

交通意外带来的每次坐在车里都会很慌,这是潜意识在保护我生存的资格,但离开车就没有事了。

现在想一想,假如不是车,而是人群,从小到大不断有人打我,我又不能离开人群,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要离开又不能离开,里面的保护机制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为什么这个人内疚、为什么这个人老是这样,甚至精神分裂,其实他里面是很痛苦的,我又要离开又不能离开,这个就是创伤后印迹障碍。

三、声调灵活训练

很多家长习惯了某种说话的声调,没有注意这样的声调是否减少了沟通效果。

事实上,38%的沟通效果来自说话的声调。

有些家长说话的嗓门很大、声调很高,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对所处情形的控制。

实际上,这样的声调会使孩子产生警觉、惊恐和不能平静下来的心理状态,跟有威胁出现时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孩子自然会摆出防御和抗拒的态度。

因此嗓门大、声调高的说话模式只会使孩子产生对抗和想脱离迫切,或者产生负面情绪,很难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也有很多家长习惯于说话速度快,孩子的聆听和接受(理解)能力跟不上,家长便以为孩子抗拒或不用心聆听,于是在接下来的说话声调里增加压力,或者表示不满,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有效的说话声调应该怎样把握呢?

单向沟通时,即是给予孩子指令或告诉孩子一些重要的讯息时,应该眼睛望着孩子:

字字清晰、声调平稳,声调要中度音量、中度音调、中度速度。

双向沟通时,即是同孩子谈话像两个朋友讨论或闲谈,最好的效果是:

配合对方的声调,即在音量、音调和速度上与孩子的一样。

配合孩子的声调,尤其是当其不开心时,很快便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一个懂得沟通的家长能够灵活地改变声调去适应当时的环境需要。

很多家长说话时习惯使用某种声调,当声调不适合环境需要时,也不会醒觉而加以调整,结果是孩子注意不到家长说话的本意,而把精力集中到关注和抗拒使他感到不愉快的声调上来。

在这个状态下,孩子是没有办法思考、没有办法学习的,没有办法发挥人生中最好的、最多的能力。

只有一个要逃避的紧急状态,这时头脑的理解能力是很低的,这时不需要理解太多,逃避要紧,孩子自然会有一种的防御状态。

你想和他沟通在他头脑中产生警觉,听不进去你说的道理,与你对抗或者想快点溜走,那你当然失败了。

或者产生负面的情绪,不满意、愤怒、不耐烦等,总之对沟通没有任何帮助。

这个练习很值得很多家长练习,以便自己听一听自己对孩子说话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传统上很多人听不到自己说话,这是因为我们的内视觉很厉害,正因为这个理由,声调训练才是必要的。

下面做两个练习,大家可以练一练。

说话声调高练习题:

示例1:

女儿过来!

第1次:

用高声调

第2次:

用平和一点的声调

示例2:

你看你把东西弄的那么乱,赶快收拾收拾。

第1次:

用高声调

第2次:

用平和一点的声调,同时加点情绪在里面。

说话速度快练习题

示例1:

小宝过来吃饭,吃完饭上床睡觉了。

第1次:

用快速度说话

第2次:

用平和慢一点的速度。

现在大家试试看,你说的是道理,希望孩子有积极的回应,对你来说是应该的,既然是有道理的话,你就要让他听进去,有道理的人不要急,没有道理的人才需要急。

这样对自己说一说,我有道理,最重要是让他明白并能够做到。

声调超控了内心的状态,作为小孩子本身的理解能力就不太强,高声调只会减少了他的能力,他怎么能理解你说的话呢?

注意这几个练习,大家感受有什么不同?

作为一个家长,你应该明白有什么不同?

同时,你也不要认为对孩子特别温柔就是好的,很温柔的声调是小孩子不听话,可以继续顽皮下去时的信号。

假如你跟孩子说重要的事情,就不能用这种温柔的声调,否则回应给你的就是失望。

说重要的事情,给孩子指令时,必须用与以前不同的中速平稳的声调模式,而与孩子聊天时,家长要主动配合孩子。

四、身体语言灵活训练

55%的沟通效果来自身体语言。

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声调语气,改变了身体语言,对方的感受便会不同。

当嘴里说的很动听,但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出不配合的讯息,对方的潜意识会选择相信身体语言。

很多家长习惯了某种身体语言,没有注意这样的身体语言是否减少了沟通的效果。

在另一方面,一些身体语言上的简单改变,便能提升亲子沟通时的和谐和相互接受。

在亲子沟通时,能产生良好沟通效果应注意的身体语言:

1、两人位置:

避免对立,尽量同一方向或者90度方向。

2、眼神接触:

说话时眼睛望着孩子。

3、面部表情:

应配合说话内容而有变化。

避免无表情、冷漠、愁苦、机械人面孔等。

4、面部表情:

有笑容当然最好。

笑容是表示自已内心有力量并接受对方。

5、举止手势:

凡是掌心向上的、双手动作平衡对称的,都是好的手势。

大动作、激动和掌心向下的,都不是好的手势。

6、触摸抚慰:

沟通过程中能够与孩子有身体接触最好。

比如,牵着孩子的手,用手抚摸孩子肩膀、头等,这样的机会可以多制造。

五、聆听复述能力训练

在很多不理想的亲子沟通中,“自以为是”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没有听清楚孩子说什么,就凭着自已认为孩子要说什么来而作出主观反应。

孩子没有表达完,就做判断和回应,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不能够得到理解。

这样的沟通当然没有效果,也势必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沉默是金。

其潜在的价值就是用心聆听者收获是最多的。

聆听不仅能够准确地捕捉孩子说话的准确全部的意思,而且还可以凭孩子的语气准确捕捉孩子的情绪和内心状况。

真正的良好沟通状态是需要双方内心状况保持高度的一致,恰好只有用心聆听才能做到。

很多家长不知道:

孩子不用心聆听家长说话,是由于家长本人没有很好地聆听孩子的讲话而造成的。

我们大家一起感受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稳定,一天,回到家中对妈妈说:

“妈妈,我们明天又要考试了,老师还点了我的名。

”妈妈立即反映说:

“你又怎么搞的,叫你平时用功一点,你不用功,看看又被老师点名了吧!

”孩子说:

“妈妈,这次老师是表扬我。

各位家长,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说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对方就给你回答了?

而且对方的回答可能完全不是你的意思?

当他这样的时候,你内心是什么感受?

有时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感受一定是从我们完全的文字表达、声调和身体语言里得出来的!

为了让对方充分而真正地接受你,建立一个好的沟通关系,我们就应关照到对方的心理感受,才能在亲子关系中做到轻松自如!

六、视觉观察能力训练

现代人生活充满了压力,以至于精神上常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

通常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会出现一定的“智障”,对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样的生理、心理状态如同动物一样,始终处于生存的恐慌状态,对自己看到能容忍的漫不经心,不能接受的则高度敏感。

孩子在这样的家长眼里得不到温暖的目光和言语上的激励。

其实,一个内心平静的家长能够轻松地带着赏识的目光体察孩子,一定会发现孩子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靠自身的感知能力去主动试探着解决自已遇到的问题。

尽管他的尝试在我们成人眼里有时是很笨很傻的做法,但是那也是学习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如果不存在大的意外伤害,孩子自己尝试体验又有什么不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实践出真知,事情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尤应如此。

尤其是孩子很多可爱的、动机很正面的行为,我们成人不要因为一时没有看清楚或轻易加以主观臆断而急急忙忙地去否定孩子,这样做直接的结果就是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以后处世做事没有自信,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有时我们的家长自视自己阻止孩子“不良行为”是爱的行动,可没有想到正是这一次次的阻止即是“断人慧命”。

所以,家长提高自身的视觉观察能力,对安定自身的生活圈子、更好地控制大局,支持到孩子在更大的空间学习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如何提高视觉观察能力呢?

我先引领大家做一个深呼吸放松和视域扩大练习。

希望这个练习能够帮助到你。

我们大家先做深呼吸放松练习:

姿势是正体站立,先做三个平稳缓慢的深呼吸,呼气时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双肩上。

然后双肩慢慢放松,每次呼气时把这份放松扩大和伸延到身体的其它部份,直至感觉整个身体都得到了放松。

一般来讲,呼气是使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得到放松,而吸气则是使其内心状态得到了加强。

深呼吸法在任何环境里都可以做,十分方便。

深呼吸的秘诀是缓慢绵长,在呼气时同时把注意力放在两个肩膀上。

这样,马上便感到两肩的肌肉开始放松,因为这样已经抑制了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系统减轻了身心压力,进而启动了副交感神经系统使身心放松了下来。

并且每一次呼气时都要把注意力放在双肩上,双肩放松程度和范围也会越来越大,维持这样的做法,直到双腿、双手和头部都得到放松,这时整个人也就自然进入了放松状态。

下面一起体会一下视域扩大练习:

在刚才深呼吸练习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双眼凝视正前方的一个点上,同时注意视域的外围可以不断地扩大。

坚持2分钟,大家看到了什么,请轮流说出你看到的环境事物和相互之间的内心状况。

七、给予肯定能力训练

家长都知道自信心对一个孩子的成功十分重要,但往往不知道自信心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培育出来。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

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

自信是“信任自已拥有的能力”。

但是只有能力还不能够建立自信,例如,孩子有能力说一句话,但你听不懂,或者孩子有能力做一些事,但却受到责骂,这些能力无法支持到孩子形成自信。

能力必须得到肯定,才能成为自信。

人只有得到足够的肯定,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

有足够自信的孩子,更懂得照顾自已、约束自已,做好自已应该做的事。

所以,给孩子肯定,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最重要方法。

那么,如何给孩子肯定呢?

最简单的就是根据孩子言行举止作出有意义和正面的反应,而不挑战或否定孩子。

对孩子简单有效和回应“是呀”、“对呀”,就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给予的肯定和支持。

给予孩子肯定时,必须有适当的面部表情做配合,包括眼神接触、微笑和轻松的应答语调。

给予孩子的肯定必须是真实的,若有一次不真实,以后肯定就会减少效果。

孩子做得不好,也要坦白告诉他不好,但同时肯定他有能力去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十分脆弱,受到挫折时很容易受到伤害,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值得高度重视的。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最能给他保护和支持的人。

所以,家长不应用轻视、忽视、讥笑、责罚等态度对待孩子,而是应当用谅解、关怀和鼓励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动机、努力和善意,并制造与孩子平等交流对话的情景,调动孩子主动克服困难,勇迎挑战的信心。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对妈妈讲:

“妈妈,我认为这次画的很好,我相信能得到80分。

”这就是孩子自信的表现。

这还有一个例子,大家可以参与讨论一下。

孩子对爸爸说:

“爸爸,我现在明白了,原来责任就是谁能做事谁就去承担。

这里有几个爸爸的回答,大家评定一下哪一个更能激发孩子的信心?

1、“什么?

你说什么?

2、“这样解释当然不行了。

怎么可以这样解释呢?

3、“是啊,不错,我这么大了还没有搞懂呢?

你能再给我讲一讲吗?

4、“你的意思是说责任就是一种担当精神吗?

孩子说了某件事,家长没有听进去,没有得到家长的肯定,孩子就会产生情绪,就不会再说下去了,总的来说,这样的经验会让他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或者能力不够。

如果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