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585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模式(mó)坍缩(tān)慰藉(jiè)风尘仆仆(pú)

B.纸鸢(yuān)邂逅(xiè)缱绻(quǎn)味同嚼蜡(jué)

C.福祉(zhǐ)累赘(léi)箴言(jiān)溘然长逝(kè)

D.谲诈(jué)混沌(hún)伉俪(kànɡ)妍媸毕露(chī)

2.下面各组词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匡正摩天大楼察言观色饥肠辘辘

B.告磬泽被天下模棱两可臭名昭著

C.热忱置地有声感恩带德转瞬即逝

D.杜撰美轮美奂老骥伏枥千篇一律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记者在北京博士后研究人员______会上看到,卫生、交通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很迫切。

(2)如果陈水扁冥顽不化,一意孤行,制造“台独”____,必将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但仍属于虚构的现象。

A.引见事端原型B.引见事变原形

C.引荐事变原型D.引荐事端原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王勃《滕王阁序》中究竟是“飞阁流丹”还是“飞阁翔丹”,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B.随着瓦釜雷鸣般的震天巨响,装载“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火箭腾空而起,向太空飞去。

C.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

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D.“唐装热”迅速流行,激活了江南丝绸服装产业,使不少企业逢凶化吉,出现了少有的勃勃生机。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将迅猛增加,医疗保险金将大量减少,医疗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B.据报道,北京将投资167亿元扩建首都机场,备受关注的首都机场新航站区建筑方案中标方案为具备世界一流机场的建筑功能和特色的B方案。

C.“旦”的名目很繁多:

正旦、花旦、老旦、外旦、贴旦……其中正旦为女主角。

D.不只是公安机关要廉洁自律,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也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臣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呚、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

【注】①勋庸:

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

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

朝鲜半岛古国名。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

屡次。

C.与胡杲……李元爽燕集      燕:

通“宴”,宴饮。

D.与元稹极善胶漆        善:

善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臣有嫌其出位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不欲与廉颇争列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理解: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B.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理解:

(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官员们又都是年轻人,大家的心情都消沉了。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理解: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

D.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理解:

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

①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②权臣有嫌其出位,怒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④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⑤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⑥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A.①⑤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

(10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①“千里片时间”一句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4分)

答:

②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情景分写。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请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6分)

答: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

悲夫!

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塞上长城空自许,。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共10分)

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

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

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镳。

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

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

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

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

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

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

“善战者服上刑”。

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

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

“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

  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

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

“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

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

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

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

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言人。

因此,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是东方文明史上独特的战争观。

14.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并未阐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支持为维护“礼制”发动战争。

B.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融合。

C.孟子关于“仁”的认识,沟通了抽象的道德彼岸和现实的此岸世界。

D.孟子反对以纯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但支持为行“仁政”发动的战争。

15.填空(3分)

(1)根据文意,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的相同点是(不超过12字)

(2)不同点是:

16.作者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

请分条简要陈述。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共18分)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

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

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

你好,西藏!

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

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

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天空和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