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678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docx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

厌氧UASB初次启动及运行经验

以下是这些年做的关于厌氧UASB的经验,供大家学习交流。

工艺概述:

某酒精企业污水处理场处理经由酒精蒸发工艺排出的二次蒸汽冷凝水及事故排放的部分离心清液两股废水。

平均水量为405m3/d,

平均温度为50℃左右,pH值为3.6,原液COD约为8000mg/l,SS为1600mg/l。

废水经由酸化调节池进行水解酸化并加碱调整pH值>6.0,再由耐酸液下泵送至UASB反应器。

UASB反应器为钢制矩形罐体,外形尺寸9m×13.6m×6m,有效容积750m3。

设计容积负荷(VLR)为4.3KgCOD/(m3·d)。

进液布水采用一管多孔配水方式。

原液经反应器底部经4根布水管分配到各自的支管,并由支管下方等距布水孔射流到反应器底部的反射锥,此时与污泥床上的污泥充分接触并发生扰动。

由于采用多孔配水,考虑到布水管道末端容易出现死角及堵塞现象,故在反应器底部设有兼作放空用的排泥管两根。

经两台排泥管道泵(Q=25m3/h、H=30m、W=4kw、一开一备)送入污泥压滤机。

UASB反应器内安装有玻璃钢材质预制的可供水、泥、气分离用的三相分离器,共分16组、三层,由碳钢为加固连接为一整体结构。

属多级厌氧分离装置。

厌氧水由三相分离器出水堰溢流到集水槽后汇集到出水总管后重力流入好氧处理系统。

考虑到北方气候因素,在反应器罐体内距底部1.2m处设有一根蒸汽加热管线,在启动初期及冬季对反应器内部进行直接加热。

由集气室所产生的沼气首先由位于反应器顶部的4根支管收集后通过主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在进行气液分离后通过水封罐进入沼气柜。

沼气柜为浮罩式,设有限位器、排空阀、泄压阀、水封、溢流、蒸汽伴热及柜顶配重。

沼气通过输送风机直接运送到锅炉回收利用。

初次启动

进料流量调整:

2001年3月初各装置安装完成后开始初次启动的准备工作,首先将酸化调节池注入清水,打开UASB底部人孔,进入反应器内后启动酸化调节池液下泵向UASB进水,逐一查看穿孔支管射流量是否均匀有无阻塞、死角,并通过阀门调整各支管流出水量基本一致。

进水流量调整非常关键,在很多同样布水条件的实例中,布水不均现象多有发生,这样会造成污泥床的形成不均衡,减小反应器的处理能力。

种泥的选择:

由于没有现成的颗粒污泥,就近选择采购了某生活污水厂的消化污泥(含水率80~85%);另一部分采购自某酒精厂的厌氧絮状污泥(含水率85~90%)(二次启动)。

污泥接种:

将污泥投入搅拌罐注入工艺冷却水(30℃)稀释、搅拌,并经过充分筛滤处理后,经临时管线将污泥输送至反应器沉淀区流入罐底。

当反应器填充量达到25%时,通入蒸汽升温,开始对污泥进行72h活化,使反应器罐体内温度恒定在37℃~41℃之间,活化过程中每24h进料一次,进料量为25m3/d(COD≤500mg/l,)为防止污泥在活化过程中因沉淀分层,增设一回流管线利用两台排泥管道泵对污泥进行强制回流扰拌。

污泥驯化:

污泥驯化分为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分反应器负荷<1KgCOD/m3·d。

此阶段周期为70天。

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1KgCOD/m3·d<反应器负荷<3KgCOD/m3·d。

此阶段周期为90天

初始阶段:

反应器内温度控制在37~39℃之间。

每日进料量保持在100m3/d(COD≤1000mg/l)左右控制进水PH值在6.0-6.5之间,当UASB反应器充满后,三相分离器溢流出水部分回流至调节池,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泥洗出量,也可以节省碱投加量。

每天定时取厌氧进出水样,通过观测COD、VFA、pH值三项指标分析反应器内环境状态。

保证反应器内COD<600~800、VFA<300、出水PH值控制在6.5~7.0之间为正常。

根据化验结果调整进水水质水量,测出口水样COD、VFA、pH值,观察进料后反应器工作状态。

回流4h以保证反应器内保持升流状态并且将部分较轻的污泥洗出。

(由于被洗出的较轻污泥经过调节池又返回到UASB反应器从而在三相分离器溢流堰逐渐生成大量浮渣积累,影响了出水效果,由于本工程未设浮渣冲洗装置,采用人工冲洗,从而增加了操作难度。

系统运行达到10天时,打开气液分离器底阀,发现已有少量沼气产生。

当系统运行20天后,出水COD降至100mg/l左右,考虑进行

增加进水能力试验,增大了负荷(当时反应器负荷实际为0.13

KgCOD/m3·d),连续四天提高进料量达到150~200m3/d,提高负荷(进水COD达到1500mg/l~2500mg/l),观察出水VFA>600,之后又连续进料两天,VFA最高达到800以上,反应器出水pH值<5发生明显“酸化”;沼气产大量减少。

七天生产指标如下(表1)。

日期指标

第21天

第22天

第23天

第24天

第25天

第26天

第27天

进水水量

m3/d

100

150

200

150

120

100

100

进水COD

mg/l

1131

1538

1545

2355

967

1025

818

出水COD

mg/l

122

233

437

488

628

788

825

出水VFA

mg/l

157

222

357

456

878

875

935

进水PH值

6

6.2

6

6.3

6.8

6.7

6.5

出水PH值

7.1

6.9

6.2

5.9

5.4

5.3

4.9

 

(表1)

(图2)

从(图1)、(图2)的趋势分析中不难看出,虽然在进料过程中进行

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进料指标远远超出反应器内负荷,出现“酸化是不可逆转的

停止进料,增加循环,当停止进料4天后系统参数趋与正常。

之后的近20天内,每5天增加50m3/d进料量,而进水COD控制在1000mg/l左右。

当系统运行50天后,出水COD保持在200mg/l左右,已达到80%的去除率。

再次增加负荷,每5天进料COD增加500mg/l,进料量保持250m3/d,第70天左右进料COD为3000mg/l,出水COD为500mg/l,去除率达80~85%。

反应器负荷达到1KgCOD/(m3·d),至此启动第一阶段基本完成。

提高阶段:

负荷逐日增加,每2天进料COD增加200mg/l,进料量为保持250m3/d。

系统运行至30天左右时进料COD为6000mg/l,反应器出水为500mg/l,反应器负荷达到2KgCOD/(m3·d),去除率达80~85%。

沼气产量达到400~600m3/d,在此其间发现三相分离器集气室(玻璃钢材质)漏气。

厂家来人维修(10d),将UASB反应器内排出大部分污泥排入调节池保存。

二次启动时将保存至调节池的污泥引回至UASB反应器中,同时再投放部分某酒精厂的絮状厌氧污泥进行培养(进料量250m3/d、COD为2000mg/l),当培养至10天左右,出水COD为200mg/l,此时重新启动开始进行。

重新启动后每1天进料COD增加100mg/l,进料量也逐日增加,至80天时进料量达到350m3/d,COD为7000mg/l左右。

出水COD为1500mg/l。

之后又经过10天左右的调整,到90天后进料量达到400m3/d,COD8000mg/l,出水COD为1200~1500mg/l。

反应器负荷为3KgCOD/(m3·d)左右。

去除率达到80~85%左右,已达到后续好氧工艺进水要求,反应器初次启动成功。

小结

此装置3月培菌,8月中旬启动成功,历时5个多月。

总结以下

几点在试车过程中的教训:

1接种菌种最好使用发酵工业厌氧污泥,便于驯化培养。

2反应器内pH值、温度、VFA作为指导初次启动的主要控制及观察参数。

3厌氧菌的培养是个缓慢的过程,进水的COD及水量渐近的均匀稳

定的提高是保证初次启动成功的关键

种泥重新利用,改善废水与污泥的混合条件,但容易造成大量浮渣的积累。

温)

6三相分离器所有溢流堰应保证同一标高(满水试验时检查)以确保反应器内污泥床高度的均匀

7开车前布水孔布水能力应仔细检查以保证反应器内布水均匀没有死角。

8反应器顶部有氧条件下H2S氧化为硫酸对金属、水泥都能造成一定的腐蚀。

本人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中试实验,现谈一下试验期间的调试

方式,请各位大峡多指点:

厌氧调试第一次进水cod控制在1500毫克每升(高有机污染废水),打循环5-7天,然后连续进水出水5天;提高进水浓度,每次提高1500,连续驯化5天,依次类推。

好氧首次进水浓度控制在600以内,新接种的污泥要闷曝48小时注意补充营养物质。

厌氧池可用泵打回流,加强搅拌,有利于污泥驯化

水解酸化

我最近调试的一个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工艺为调节池+水解酸化+SBR。

SBR池好氧泥已经驯化好了,但一直因进水不正常而未投厌氧泥。

水解酸化池有效容积1000m3,有效水深6m,池底2-4m处加挂弹性填料,我拟定了两个投泥方案,请教大虾哪个更好一点,或是有其他的更好方岸?

方案如下:

水解酸化池投泥方案

1、目前能保证的进水量:

总计:

1900m3/d

2、根据目前进水量考虑先投入一座水解酸化池。

3、由于水解酸化池内的未设搅拌器装置,若直接投泥则投入的泥不能均匀散开,导致弹性填料无法挂摸。

4、考虑到上述情况,拟于调节池内投入干泥20t,利用潜水搅拌器及曝气搅拌将泥充分搅拌散开后,再用调节池提升泵通过布水管路打到水解酸化池。

5、一台调节池提升泵流量为180m3/h2×4h=4320m3/d,因此进入调节池的水量不得低于4000m3/d才能保证水解酸化池连续进水,使得水解酸化池的泥不沉积以利于弹性填料挂膜。

6、根据目前进水量实际情况,考虑除1号SBR池正常运行外,再将2号SBR池注满水(不安装曝气管),在1号SBR池不进水时,水解酸化池出水继续进入2号SBR池然后通过溢流管路回到集水井。

这样每天进水只要达到2000t即可保证水解酸化池连续进水,同时不影响1号SBR池正常运行。

7、正常情况下,经过15-30天左右即可挂膜成功。

水解酸化池投泥方案2

1、目前能保证的进水量:

总计:

1900m3/d

2、根据目前进水量考虑先投入一座水解酸化池。

3、由于水解酸化池内的未设搅拌器装置,若直接投泥则投入的泥不能均匀散开,导致弹性填料无法挂摸。

4、考虑到上述情况,拟于调节池内投入干泥20t,利用潜水搅拌器及曝气搅拌将泥充分搅拌散开后,再用调节池提升泵通过布水管路打到水解酸化池。

5、考虑到方案1中投的泥可能会通过水解酸化池的出水带出而损失,因此本方案考虑在水解酸化池人孔池底处放置一台移动泵,流量最好同调节池提升泵相同(180m3/h)。

然后通过水管将水从水解酸化池经过调节池设备孔打到调节池中,这样调节池与水解酸化池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在SBR池进水时停止移动泵工作,正常进水;当SBR池停止进水时启动移动泵和调节池提升泵,使得厌氧泥能够通过调节池-水解酸化池-调节池的内循环持续从水解酸化池池底向上通过弹性填料,以利于水解酸化池弹性填料的挂膜。

6、正常情况下,经过15-30天左右即可挂膜成功。

溶解氧量和能耗

污水水源为生活污水,进水COD为200,出水COD为20,污泥沉降性很差,用微滤膜过滤水,出水水质很好。

完全能达标。

就是溶解氧量和能耗我总是调节不好!

我们做的是耗氧生物接触法,现出现一个问题,当风机24个小时曝气时,生化罐的溶解氧量是5.1,其实2左右旧可以了,为了降低能耗,我们把它改为运行4小时,停4小时。

在测其溶解氧为:

刚开始曝气为4.4,一小时后为8.9,两个小时后为11.1,停了两个小时后为5.2。

这是为什么?

另我疑惑。

曝气一个小时就达到氧的饱和。

可能是因为风机大了。

可是间歇曝气后怎么溶解氧量反而高了。

是不是有什么物质干扰。

帮我看看,不胜感激!

关于絮凝剂的使用PAC是用途比较广泛的,但大多数文件只记载了浊度在150以上的实验数据,我现在调试的废水浊度再20~40,PAC投加量小于40ppm就会有大量的矾花出流,停留时间在50分钟左右,沉淀池出水不理想,提高到80左右有清水溢流,不过在后面的反渗透SDI测试工程中总有大量的黄色粘稠物阻塞膜片,认为是PAC投加过量.有什么办法可以确认PAC的最佳投加量,并斜板出水的状态最好

是什么样子的。

io_varmint对PAC好坏的判断很好,再加一句,好的pac不仅颗粒细小均匀,而且溶解在清水中无杂质,加PAM自然沉淀后水质清澈无浑浊。

对于PAC的投药量可通过原水烧杯实验进行确定,我的方法是用3只或更多的烧杯加入等量的原水,用2-5%的NaOH调整原水的pH至9左右,然后加入不等量的PAC和等量的PAM(或不加),搅拌几分钟,停止搅拌,观测溶液沉淀情况,沉淀最好同时要量最少的量即可用作加药泵的流量。

搅拌是要注意先快后慢,搅拌时间不要太长,约1-2分钟即可。

如果不知道加药泵某个刻度时,原水实际的加药浓度,可通过采用一只量筒和一只计时器,用下列公式计算加药量:

加药量(L/hr)=收集PAC体积(ml)x原水流量(m3/hr)收集时间

另外,RO反渗透前是不适宜加PAC的。

即使不是直接加,沉淀池出水一定会含有不完全沉淀的絮体,和PAC是否过量无关,所以在进入RO膜之前,应该设置与处理设备,比如砂滤、碳滤,或者用MF或UF都行。

泡沫

在生化池调试过程中,注意风量还可以减少泡沫的产生,在生活污水或是某些特殊污水中,由于空气搅动,会产生大量的泡沫,这时,就应考虑到加消泡装置了,生化调试初期泡沫不可避免,一般接种污泥只要菌种进去就基本不会起泡了,但是考虑到初期泡沫四处横飞影响感

观,建议至少要在生化池旁边设自来水,便于接软管喷洒人工消泡另外泡沫和风量有直接关系,鼓风时风量一定要适当,决不是越大越好哦。

以上问题小生有点建议,首先在菌种未培养起来时,进水量不要那么大,当然风量也不能大,最好是根据DO确定风量的大小,随菌种的增多,加大进水量,如果实在没法控制就用水洒或加消泡剂了,但这样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培养菌种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