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628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docx

论文

文学新形态--网络文学价值论

陈彦龙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自1987年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全国后,人们才关注网络上的文学;在“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选之后,随着网络上的网络写手,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网络文学”这个范畴方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内。

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尚处于探索阶段,甚至于对“网络文学”的概念还尚无定论。

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网络给传统媒介文学带来了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特征发展与传统媒介文学比较价值评估

AbstractSince"firstintimatecontact"ofanetworknovelsweptthewholecountryin1987,peoplehavepaidcloseattentiontoliteratureonthenetwork;Aftertheassessmentthat"theonlineliteratureinChinaofYeahisrewarded",writehandswiththenetworkonthenetwork,toappearinalargeamountliteraryworks,"onlineliterature"thecategorysideincludevisionthatliteraturestudyin.Becausetheonlineliteratureitselfisstillatthestageofexploring,evennotalsohavingafinalconclusiontotheconceptof"onlineliterature"yet.Butonepointneednotbequeried,itisinmanyaspectsthatthenetworkbringstotraditionalliterature,influenceofthedifferentlevels。

Keyword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ComparewithtraditionalliteratureValueassessment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快,网络在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所要谈论的网络文学是由因特网(Internet)发展而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因特网的基础,而因特网是网络文学的载体。

网络是个虚拟中的神话,而今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几乎每一个思维与时代同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世纪末之前进入网络——真实地进入或者限于条件而意识上进入。

全新的电脑网络媒体与制作工具,相对纸张和笔具在使用和表达上具有全方位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可以想象,当你可以用包括文字、语音、图象、动画等等各种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心声时,这比起只能用笔在纸上写画--是何等的快乐!

“告别笔与纸,迎来电与光”!

当人们真正地利用这样的媒体与制作工具来表达自己时,真正的“网络文学”才诞生了。

就象使用秦砖汉瓦的技术可以修造精美的四合院,可以完成雄伟的万里长城,而只有使用钢铁和混凝土才能建造摩天大厦,跨海大桥,实现人类的更高理想一样,这里的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该告别秦砖汉瓦式的“码字”的时代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专为“网络文学”制作而设计的包涵了全方位网络媒体功能的全新的工具软件系统。

文化借助网络的力量,出现新的发展契机。

而网络凭借文化的影响,出现新的发展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为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的致辞:

“为网络注入文化的灵魂,为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在网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网络与文学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文学”。

一、网络文学的特征

 

关于网络文学,众多文坛大家和网络写手已有诸多争议,可谓精彩纷呈,八仙过海,各抒已见。

在我们对网络文学有个初步认识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著名作家写手对网络文学的评价。

冯骥才:

“李敖说网络文学是厕所文学,我不同意。

网络文化没市场因素,不须考虑书商的要求,没有商业性,是真正的心灵的东西。

网络文学一定会产生好的作品和作家。

但另一方面,网络作品很多还不成熟,这使得选择高质量的网络作品如沙里淘金。

要是能有一种刊物专门起过滤作用,将网络上好的东西下载下来,汇聚成书就好了。

”(陈村《网络两则》,《作家》2000年5期)

朱威廉(“榕树下”创办人):

网络只是文学的另一种载体,内容、体裁、发表媒介都不是定义的关键。

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作品就是网络文学。

(应建《网络文学能否成气候》,《深圳周刊》155期)

李寻欢(网络知名写手):

由上网人写给上网人看的,比较好的文字称为网络文学。

它具有网络特色,比如篇幅短小,语言明快,采用连载方式等等。

(《织成文网》,文艺沙龙2001年期)

陈村(著名作家):

现在定义网络文学为时尚早。

写作工具的变化会使文字改变,就像我们现在的书写和当年的甲骨文不同一样。

网上写作空行多,更加口语化,我觉得网络文学会慢慢发展成一种文体,对现有的文体是一种威胁。

(同上)

北京某写手:

网络文学不用经过传统报刊编辑的层层筛选,自由度大得多。

某些没有发音的符号成为新的文字单元,独特的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

(同上)

网络文学忠实地反映了目前写作者的多种风格,开辟出包容性、多元的结构,有很大的自由度。

作者写作时,表达一种倾诉的欲望,是非功利性的。

我感到很高兴。

文学本来就应该是心灵的流露。

写作者只是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网络文学排除了文坛名利的诱惑。

一位网友针对网络文学说:

美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文学的美就在于它的随意、朴实,其写作动机名利较少。

它的美还在于能够更直接、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不受形而上的审美标准的束缚。

它的美是人世间最为难得的两个字——自然,不加包装的自然,不用费心注释的自然。

是说教之外的生活真理,是哲学之外的人生真谛。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有诉求的需要,在网上,这种需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本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随意地表达出来,由网络这个宽容的特殊载体承载,在网上读者细心品味中,是会得到不同于传统媒体上的审美享受的。

正是从网络文学的此种特征出发,“榕树下”版头标语是:

生活、感受、随想。

“网络文学如同卡拉OK”,作家陈村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网络文学繁荣于大众的原因之一——“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

想当年卡拉OK风行时,几乎人人成了歌星。

能让从没张口唱过歌的人放声大唱甚而喜欢唱歌,大概也只有卡拉OK能做到这一点。

同样,网络使得普通人离文学殿堂的距离近了一大步。

普通人没有能力去构筑鸿篇巨制,那么就在网上写下对生活的些许感悟,没有时间去精雕细刻,就在网上记录灵感突发的激情。

刚刚兴起的网络文学是个全新的领域,甚至没有一定之规,比如表达感情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汉字,“:

=)”表示笑容,“:

=(”表示生气,还有比这更有趣而只有网民们才理解的方式吗?

快写快读是网络文学的又一迷人之处。

“十年磨一剑”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快节奏。

被复杂的现实生活拖得精疲力竭的读者已经无法忍受充满繁文缛节的平面文学。

简洁的语言、明快的排版方式、口语化的大众风格使网络文学轻易赢得了读者的芳心。

因为网络阅读的习惯,网文一般都短小精悍,少有长篇大作;体裁,多杂文、散文,小说和诗歌相对较少,其他文学体裁非常少见;内容,主要是讲述生活随感,爱情故事,时尚话题等;语言,比较活泼随意,幽默,有一些网络语言或社区典故等。

网络文学集众人所长,创造出新意,引入新的文学体裁,引申出新的文学情感、文学思维。

目前网上创作接近于涂鸦,无拘无束,像美国地铁站喷绘的图形,构成了涂鸦艺术。

虽然当前网络文学很多可能进入不了艺术范畴,但毕竟刚刚开始,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用心去培养。

今天,我们能总纳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是:

真实、大众、开放、平等、互动、实时、包容、个性、多媒体。

真实、自由和开放,便是网络原创文学的宗旨。

这也是网络原创文学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核心。

 

(一)真实

真实,是指以一种不回避不畏惧的勇敢态度来面对生活和世界。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默默埋头在网上写作而没有回报的网络写家,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编造一篇美丽的谎言和虚伪的颂词。

他们一定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直视内心深处和视野之内的一切事件和情感,如实的记录着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灵魂的真实现状。

如果网络原创文学曾经或者即将获得广泛的共鸣和反响,真实便是它最为吸引人的魅力和最不可动摇的实质和核心。

不加掩饰的真实,活生生的真实,往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和深刻。

但文学意义上的真实,并不简单的等同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募和记载。

作者对文字的悟性和把握,才华的显示和艺术感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一切如果失去了真实的本性,将会变成文字游戏和浮华辞藻,与我们的关注和喜爱也将日渐疏远。

我相信书香之斋和象牙之塔也绝不是网络原创文学的归宿和终结。

真实,没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

 

(二)大众、开放、平等、互动

回顾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每一次艺术的进步,总是和媒体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而每次文学的革命首先总是传播手段的革命。

如今我们进入了网络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新时代,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形式,必将成为文学家族中的新成员,成为新世纪文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网络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种类,与20世纪兴起的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一样,具有迥异于传统媒介文学样式、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品位。

它较之以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为载体的文学样式具有同样的广泛性、普及性,它在创作、传播、接受等诸方面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写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

同样,只要是对方公开发布的文学作品,他也可以很随便地浏览他人的作品,甚至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他人的网页上进行自己的二次创作,而不必顾及其他什么外在的因素,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作家本人而是文学作品,而他的意见很可能影响着他人的阅读,也可能会立即引起作者的注意。

作者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文本而已,读者才是作品的真正创造者。

这样,一部同样素材的作品,很可能有多个文本,一个文本代表着一种阅读方式,或代表着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审美观念,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元的走向。

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和接收信息,目前网络已完全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送文本,任何人上网后都可以找到发布自己的文学作品的空间,如果愿意发表的话,可以让任何人看到。

不受地域限制,受众遍及全世界。

文学,这种基本上以纯文字为符号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越来越趋于边缘化。

趋于边缘化的文学越来越趋于平民化。

网络的发展普及,使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它使人与“文学”这个原本高高在上的词语拉近了距离,真正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不论是谁,完全可以在网上交流。

“网络把文学还给了人民,”这也许就是网络文学受宠的根本原因。

网络上每天产生无数新作,自由与个性化是这些作品与平面文学的根本区别。

不同层次的写手们自由地创作、自由地发表,没有人为障碍,也没有严格的选稿标准,在电脑上敲击键盘,然后贴到各大BBS、文学论坛,作品就发表了。

这在传统媒介文学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种自由写作、自由发表、自由交流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写手的创作热情,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以每天两集的速度产生的。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文学应当是一种民间文学。

从语言到文字,从口头文学(远古神话)到更易于流传的传统纸质文学,再到今天的黑马——网络文学,这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回归。

网络给予了人们另一个广阔空间,可以进入聊天室与网友切磋商榷,也可以在BBS上高谈阔论,甚至可以充分施展文学才能,参预网络文学的创作。

在这里,“文学”不再那么高深,“网络文学”的门槛也不像《收获》之类的文学刊物那么难进,你可以轻易找到知音,即使你的作品永远不可能在报刊上出现,你也相信找到了抒发自己真性情的最好方式。

“在这个人尽能书的时代,如果不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会终生报憾”——只有网络能为这个愿望提供实现的可能。

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谁都可以为自己精心制作一个个人主页,从自己的涂鸦之作到儿子的童稚小语,尽可罗列。

开放,是网络作家和网友读者对封闭和狭隘的摒弃和拒绝。

网络作家之间是相互开放的,将在坦诚友好的气氛和环境里进行交流和促进,而绝不会门派林立、文人相轻、是非不断、风波迭起。

网络作家和网友读者之间也是相互开放的,网络作家和读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网络作家本身就在网虫行列之中,网虫提起笔来也可能成为写手、甚至成为作家。

这之间的界限模糊而且时刻变动,在和谐平等的气氛和环境里浑然一体。

网络作家的作品也是完全开放的,网络终归是他们发表和传播作品的首选媒介方式,他们不会因为哪些网站转载了他们的文字而勃然大怒并诉之公堂;他们知道,他们作品的价值本来就在于被更多的人阅读和理解并改变和影响他人的心灵,来使这个世界向他们所梦想和期待的未来前进。

王朔的说法秉承了他一贯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这之后一切将变。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自我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埋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

 

(三)个性化、自由化

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

所有人上网后都明白如何让网友喜欢自己的文章,那就是你要与众不同。

与人相同或模仿别人,那就不能出现一鸣惊人的效果。

为了一鸣惊人,有的人文字很酷,有的很理性,有的又很老辣……这样网络文学风格就异彩纷呈起来。

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网络写手在写作时心灵会自由一些,这里没有舆论一律的强求,没有编辑苛刻的眼光,只要愿意,网络写手可以独自一人心平气和地面对探索之路,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各人尽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

他尽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搬砖添瓦;他也可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说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也可以说自己想用灵魂贴近文学,在自由自在中释放出全身淋漓尽致的元气。

自由,是指对传统媒介文学框子的突破和革新。

无论是内容主题还是表达方式上,我们都将以现代都市新一代的网虫们所习惯和喜欢的独特方式来尝试和探索,并将最终发展和成熟出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学形式,成为文学领域最富有时代感和蓬勃朝气的那一部份。

这种自由,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受到体制束缚和责任负累的随意发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未曾遭遇生存压力和商业诱惑的质朴之声。

也因此它才显得是那么的难得可贵。

值得注意和警惕是,当商业炒作过多介入之时,网络写家是否还能坚持不迎合不讨好不卖乖不媚俗的独立人格和作品风格?

如果网络写家身上的亮点都被挖掘和包装成市场"卖点",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和惋惜的悲剧。

而当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声誉都扑面而来之时,与之紧密相连的期望和限制也必将随之而来,网络写家们是否将会悄然放弃本来属于你们的自由表达和表达自由的权利?

自由。

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

(网友SEIG语)平等。

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

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

 

(四)包容性

包容性是指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

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苦于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许多材料忍痛割爱。

网络则可以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发布。

如果你精力旺盛,完全可以创作并且在网上发表无数篇作品,直到你感到累了为止。

网络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文学,让文学在此休养生息,然后走向无限遥远的未来。

各种各样的网络写手都可以到此施展自己的拳脚,虽然这里经常有砖头拍向你的后脑勺,但尽可以放心,任何一个网络写手都不会被砖头拍得丢了性命,如果这个人谦虚点的话,他还可以从拍来的砖头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于网络写手来说,网络的宽容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的一句话:

“大狗叫,小狗也叫。

”何况,小狗总有一天会长成大狗的。

在网络上,精彩的文字会获得网人的喝彩;性情中人能找到知音;遇上垃圾文字,网人皱皱眉头绕道走开;对那些板起脸教训人的文字,网人可拍砖块,可用脚投票。

这里不会把糟糕的文字当作经典强行让人们“学习”;反过来也一样,优秀的文字可能会被网络埋没一时,但最终肯定会浮出网面。

 

(五)实时性

网络文学通过网络传播,可以实时发表,不须经过重重筛选,长时间的堆压。

网络的作用就在于能立即把最新的信息发布出去,让所有人看到。

实时的网上进行发布信息,“所写即所见”,无任何时差。

而传统杂志上发表文章至少有一两个月时,即便报刊出版也要至少半天时间。

 

(六)超文本、多媒体

超文本、多媒体是网络文学独具的表达形式。

不过这种尝试还只是一个极不成熟的起步。

比如《若玫文集》就是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九六年完成,以后被很多人所借鉴。

她的内容是古色古香的全图片诗文,配以缠绵温柔的MIDI作为背景音乐,是诗、画、音的多媒体艺术展示。

但这种图象、声音、文字的组合还是粗浅的,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文学本身的层面。

或者有人说,艺术创作和软件工程不同,因为艺术缺乏严格意义的价值可比性。

但是这种看法是基于传统媒体的限制而产生,利用网络特性,多分支的发展、多连接的表达、多媒体的意境等等这些已经不乏实验的手段甚至立体的创作这些前所未有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在暗示着一种新的文学革命。

 

(七)图象、文字

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文学的传统写作方式,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方式,一篇小说中情节的多向发展导致不同的结局,甚至一些多媒体的超文本写作也已经出现,作品中有场景图片,有动画,甚至声音和音乐。

以读图取代或部分取代书写,肯定会对我们的大脑和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字对我们的大脑、乃至我们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电视媒体盛行以来,图象正一点一点地占据文字所曾经拥有的地位。

甚至有人认为,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文学可能为一种多媒体的计算机艺术所取代;而我们在传达信息时,也不再需要文字了,一幅动画、一段声音,就可以迅速简洁地表达清楚我们的意思了。

无论这种假设可能或没有可能,图象对文字空间的挤占是有目共睹的,并且,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图象交流叫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人的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决定了视觉的传达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图象交流变得简便的时候,人们传达信息就会更多地依赖视觉。

这是为何图象很容易地侵占了文字的空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网络文学的优缺点

 

网络文学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点而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

开放性、多媒体性。

 

(一)开放性阅读

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了交流和信息的掌握。

历史的与现时的、国外的与国内的,所有的文本都可以并置在同一平面,这使得网络时代的阅读成为开放性的。

这种开放式的阅读能使人避免只受单一思维意识的影响,使比较和有选择地吸收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这样的阅读能够造就更为个性化的写作,同时,地域特色会减弱(当然,城市化也是原因之一),创作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也会减弱。

网络的阅读方式还会使人更倾向于非线性的思维,这使得写作和阅读者都会更乐于接受碎片式的思路和结构立体的文本。

因此,今天也许算是前卫、先锋的非线性的、多声部的作品,明天完全有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流。

 

(二)开放性写作使文本失去文献意义、新民间文学的可能性开放性在写作上体现为不定型、互动性上。

常规的文学作品一经印刷发行,就已定型,广大读者读到的也只有同一个版本,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进行修改。

但是网络上的创作却是随时可以更动的,网络作品是电子化的这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网络作品有永远的可修改性,作品永远以草稿的形式存在,网络作者有责任和权利对这些自己的东西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造。

无限度的可修改性会使网络作品在短时间内失去可靠的文献意义,但是,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各自的可修改领域中很难发起真正的文章论战,而论战一般只能在BBS这样的有修改权限制的地方出现。

LINUX软件工程的操作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人做出了内核,然后公开代码让其他人修改和提意见,接着,更多的人参与进行了功能程序补充,终于把这个系统用网络协作的方法做成功了。

甚至,在操作系统的领域已经对龙头老大——微软公司——形成了一种很大的竞争威胁。

那么,这种操作手段在网络文学创作上也一样适合,网络协作和可修改性如果可以在某种契机中得到发挥,那么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形态的文学品种也不是没有可能。

目前,这种操作手段已经有人尝试了,尽管这种尝试在开初的时候不成熟,但不能否认它是有价值的。

比如,花脸道网站的“花脸道双媒互动小说”(:

/hld/novel/lianzai.htm),就是以集体创作接龙、每日更新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部小说的。

这种众手相传的集体创作似乎让我们依稀回望到了过往的史诗年代。

以众口相传为主要特征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其实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间口头流传的过程是一个去芜存精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文学,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当文学史发展到文人创作的阶段时,作者的个性就从共性中脱颖而出了;而如今,网络上的联手创作,是不是又让我们听到了具有融合集体智慧、突出共性的新民间文学的前奏呢?

也许这一天,便会真正到了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死了”的年代。

 

(三)超文本、多媒体

超文本、多媒体是网络文学独具的表达形式。

不过这种尝试还只是一个极不成熟的起步。

比如台湾的ELEA玩的超文本实验,他的《超情书》和《危险》两首诗都是一种不错的超文本文字实验。

《超情书》有较多的人喜欢,也被台湾文学刊物《月经》所转载。

诗的一开始:

“早上醒来时把爱情干瘪的尸体放入信封/傻孩子,你定猜不到/我翻遍多少考虑皮肤才终于闻见/腐臭/然后我用我们的拖鞋/扑打它/爱情长得真象鱼/羞涩地游到东边/又游回西边继续手淫”。

其中,“拖鞋”二字用了文本连接,连接到另外的一段诗里面说拖鞋。

而后面三句用了红色的大字,和前面蓝色的字体形成对比,表达一种强和警惕的情绪。

而《危险》一诗,除了采取诗本身回环式的超文本连接、字体规定外,还用动画的GIF安排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字意识流过程。

超文本文学将因为自身的特质机制从而实现文字的改革。

又比如《若玫文集》就是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九六年完成,以后被很多人所借鉴。

她的内容是古色古香的全图片诗文,配以缠绵温柔的MIDI作为背景音乐,是诗、画、音的多媒体艺术展示。

但这种图象、声音、文字的组合还是粗浅的,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文学本身的层面。

或者有人说,艺术创作和软件工程不同,因为艺术缺乏严格意义的价值可比性。

但是这种看法是基于传统媒体的限制而产生,利用网络特性,多分支的发展、多连接的表达、多媒体的意境等等这些已经不乏实验的手段甚至立体的创作这些前所未有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在暗示着一种新的文学革命。

 

(四)图象、文字

以上所说的“网络化文学”的特点,是表层的、显而易见的。

那么,在这显而易见的变化后面,有没有一些对于网络读者和作者潜移默化的改变呢?

答案应该是有的。

媒介是人体器官的延伸,而延伸了的器官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导致人体的变化。

我想,这诸种变化中,最显著的就是图象媒介日益挤占了文字媒介的空间。

随着电视、漫画和MTV的日益盛行,有学者声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超文本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使文字传达信息的功能进一步地被图象所替代了。

以读图取代或部分取代书写,肯定会对我们的大脑和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字对我们的大脑、乃至我们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对于文字和大脑专性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约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