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442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试题9

课时作业9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沈阳高三检测)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

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

此观点(  )

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解析:

根据题干“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可知,这种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是过分强调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战争侵略的本质,A项正确。

题干信息体现了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战争侵略的本质,而没有涉及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反对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而是体现了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战争侵略的本质,排除C。

D项的说法错误,题干信息没有科学、辩证地分析鸦片战争,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2.(2018·萍乡高三评估)《南京条约》本来极为丧权辱国,但清朝统治阶级竟然称之为“万年和约”,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

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危害是(  )

A.面对后来列强的侵略应对失当

B.清朝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

C.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的奋起

D.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

解析:

据材料“《南京条约》……清朝统治阶级竟然……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阶级对于西方侵略者的本质意图认识不清,这直接导致清朝面对后来列强的侵略应对失当,故A项正确;“清朝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的奋起”也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

3.(2018·马鞍山高三摸底)“当我们走近行宫的时候,火声劈啪劈啪的响着,殷红的火焰,映在从事放火的军队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

”19世纪中期西方随军记者的这一描述反映了(  )

A.英国军队攻陷镇江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日本军队攻占旅顺D.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英法联军而非单纯的英国军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英法联军而非日本军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英法联军而非八国联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

B

4.(2018·保定高三模拟)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体现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

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

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解析:

材料中的“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是根据“夷夏之辨”的原则试图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是清政府固守传统外交理念和模式的表现。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目的认识不清,不能说明清政府的“轻视”态度,排除B、C项;全免关税同样损害国家主权,排除D项。

答案:

A

5.(2018·洛阳高三摸底)美国人白齐文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就有到东方创立一个帝国的梦想,青年时开始周游世界。

后来到中国时参加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后与李鸿章屡有激烈冲突,被李免职。

白齐文忿忿不平,投奔了太平天国。

1865年,白齐文在厦门海关被清军逮捕。

依据当时法规,清政府将把白齐文(  )

A.就地正法B.交美国领事审理

C.无罪释放D.交国际法庭审判

解析:

据材料“美国人白齐文……被清军逮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列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华犯罪只能交给外国领事审理,清政府无权过问,故B选项正确;清政府无权将白齐文就地正法,故A选项错误;白齐文投奔了太平天国,不能无罪释放,故C选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国际法庭,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

6.(2018·大庆高三质量测评)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这反映了当时(  )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解析:

题干反映了长期闭关锁国、天朝上国心态,清政府不具有国际法意识,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故B正确。

此举破坏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没有改变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对世界不了解,落伍于世界近现代文明,排除A、C、D。

答案:

B

7.(2018·嘉兴高三联考)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

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

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解析:

李鸿章的报告和谷玉霖的回忆均提到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战舰后沉没,说明这一事件比较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吉野号并没有沉没,故A项错误;表格中只有一处材料说明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不足以采信,故B项错误;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只是外国报纸一方提及,不足以采信,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8·益阳高三调研)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对“主权”使用频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

题干强调民族危机加深,主权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无关,且该时期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彻底动摇,排除A。

C项只强调民族危机加深,而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排除。

在甲午战争之前,西方“主权”思想已经引入中国,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9.(2018·大庆高三段考)1899年驻美公使伍廷芳在发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演讲中指出:

“作为一个市场,中国的一个省比整个非洲更有价值。

中国的政策对待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他们都真正享有最惠国待遇。

”其主要目的是(  )

A.竭力满足列强寻求市场的需要

B.顺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C.利用国际均势来谋求民族利益

D.站在国际视野上阐释外交政策

解析:

据材料“1899年驻美公使伍廷芳”“中国的政策对待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他们都真正享有最惠国待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伍廷芳作为中国政府的驻美公使,其主要目的是谋求民族利益,由于中国国力弱小,故企图利用列强矛盾和国际均势争取国家利益,故C选项正确;伍廷芳显然不可能竭力满足列强的需要,故A选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也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侵犯,故伍廷芳的目的也不是顺应美国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伍廷芳以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不是站在国际视野上阐释外交政策,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0.(2018·夏邑高三质监)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

“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

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

解析:

据材料“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办理外交事务的官职由兼任转为专任,说明外务部的设立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故D选项正确;列强侵华需要中国外交机构半殖民地化,材料无法体现外务部的半殖民地化,故A选项错误;外务部的设立是为了与国际外交接轨,不是为了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故B选项错误;兼职还是专职,这不是专权的必然手段,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

11.(2018·赣州高三联考)费正清说:

“一般说来,引起反基督教暴乱的,似乎首先不在于民众的迷信恐惧心理,而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威胁。

”据此可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  )

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

C.士绅的政治和法律权威D.乡村社会的文化正统性

解析:

根据材料“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威胁”可知费正清是说中国士绅们政治、经济、思想等特权受到西方的侵略而遭到损害,故引发反基督教的义和团运动,所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特权,A项正确。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士绅的政治和法律权威、文化正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B、C、D。

所以选A。

答案:

A

12.(2018·襄阳高三摸底)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比附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

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  )

A.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

B.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

D.表明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没有推翻清朝统治的要求和行动,故A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题干中说到义和团的拳民希望比附的神灵多出自蜀汉,说明这些农民希望自己维护的是正统朝廷的利益,这恰恰体现其爱国精神,他们认为这是正义的象征,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8·辽宁省重点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1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

(2)根据材料二“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答案:

(1)原因:

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

(2)特点:

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14.(2018·济南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

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

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

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

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4分)

解析:

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中日甲午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他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中日甲午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

答案:

修改建议一:

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

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欧美列强持默许态度。

修改建议二:

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

理由:

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