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404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docx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文学常识〗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品。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是为了告诫北宋王朝的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文言基础整理〗

一、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

人为之事;今义:

录用管理人员的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官名,泛指官员;今义:

做某种工作]

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

往前走;今义:

前导,先驱者]

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

以至于;今义:

表另提一事]

二、词类活用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名作动]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名作动]

3、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名作动]

4、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名作动]

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在前面,名作状]

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名作状]

7、仓皇东出[向东,名作状]

8、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动词作名词]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兴盛;使…灭亡,使动用法]

1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细小的事情;智勇:

有勇有谋的人物,形容词作名词]

三、一词多义

1、负

(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背]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  [辜负]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背弃]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使……承担]

(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倚仗]

(6)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覆盖]

2、告

(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告知]

(2)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祭告]

(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禀告]

3、顾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面面相觑]

(2)赢得仓皇北顾(《京口北固亭怀古》)[回头]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拜访]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顾念、顾惜]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顾及]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但是]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考虑]

(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4、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归附,归依]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归往,奔向]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归向、归属]

(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归聚,汇聚]

(5)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归还]

(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使……回去]

(7)后五年,吾妻来归(《项》)[旧称女子出嫁]

(8)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返回,回来]

5、患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祸患,灾祸]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3)今张君不以谪为患(《黄州快哉亭记》)[忧愁]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讳忌]

6、困

(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官传序》)[围困]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困,困住]

(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困倦、疲乏]

(4)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贫困,贫乏]

(5)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困窘、困难]

7、驱

(1)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传序》)[驱驰]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驰(《后出师表》)[奔走效力]

(3)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驱赶]

(4)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孔雀》)[驱使]

(5)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驱逐]

(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追赶]

8、盛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强盛、兴盛]

(2)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装]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盛大,雄壮]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职位高]

(5)太后盛气而揖之(《触詟说赵太后》)[怒气]

(6)今又盛寒,马无藁草(《赤壁》)[非常]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采草药》)[茂盛]

(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丰盛]

9、微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细小的事情]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

(3)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山记》)[轻微]

(4)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陈情表》)[地位低微,卑贱]

(5)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隐蔽身份]

(6)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暗暗地]

(7)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微弱]

(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屈原列传》)[含蓄、深奥]

(9)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稍微,略微]

10、知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知道]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知识]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懂得,了解]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识别]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送东阳马生序》)[感觉,觉得]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通“智”,智慧]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主持]

四、文言虚词

1、而

(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连词,表递进,并且]

(2)而皆背晋以归梁[连词,表转折,但是]

(3)凯旋而纳之[连词,表承接,接着]

(4)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连词,表原因,因而]

2、其

(1)其后用兵[代词,那]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一定]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3、以

(1)盛以锦囊[介词,用]

(2)以三矢赐庄宗[介词,把]

(3)而皆背晋以归梁[连词,表承接,而]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助词,……的原因]

4、与

(1)与尔三矢[动词,给]

(2)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跟]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通“欤",助词,吗]

5、于

(1)而皆自于人欤[介词,由于]

(2)祸患常积于忽微[介词,在]

(3)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被]

6、之

(1)及凯旋而纳之[代词,代箭]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代词,代天下]

(5)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代词,代庄宗]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梁,吾仇也[判断句]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被动句]

6、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宾语前置]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

8、夫祸患常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

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

10、以三矢赐(于)宗,而告之曰[省略句]

11、(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省略句]

12、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状语后置][省略句]

13、请其矢,盛(之)以锦囊[状语后置][省略句]

1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

15、岂独伶人也哉[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

16、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固定句式,表感叹,多么]

〖走近文本〗

呜呼!

盛(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探究、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燕王,吾所立(拥立),契丹与吾约(订立盟约)为兄弟,而皆背(背叛)晋以归(归顺)梁。

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与尔三矢,尔其无(毋,不要)忘乃父之志(心愿)!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祭告)庙,请(请出,取出)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面前驱(冲锋),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方(当)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子),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匆忙)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觑),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还是)本(考察)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部的)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困扰)于所溺,岂独(仅仅)伶人也哉?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函梁君臣之首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D、抑本其成败之迹

【解析】A、探究,名作动。

B、用木盒装,名作动.C、在夜里,名作状。

D、探求,名作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与尔三矢B、与其所以失之者/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以三矢赐庄宗/而皆背晋以归梁D、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析】A、介词,跟;动词,给。

B、代词,他;副词,还是。

C、介词,把;连词,并且。

D、介词,表被动。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

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

庄宗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再把箭送回太庙.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

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忧虑和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和享乐可以使自己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祸患灾难常常是从极细微的事情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聪明勇敢往往会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一个国家的盛衰成败是由于人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是从唐庄宗得天下和唐庄宗失天下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作者认为唐庄宗“盛"是由于忧劳可以兴国,而衰是由于逸豫可以亡身。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5、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第二、第三两段运用了哪些史实来论证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

答:

运用了以下几则史实:

(1)晋王临终遗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庄宗受三矢,秉承遗命,志在复仇.(3)灭燕.(4)灭梁。

(5)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史论作品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引出历史教训,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2)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以免重蹈“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覆辙.

〖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

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

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以治闻。

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

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

“公,神明也。

"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

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

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

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

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②簧(zé):

竹席。

③鞫(jū):

审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皆世指为难治者(指称)

(2)公坚不回(改变)

(3)亦以是持其身(约束)(4)而公屏不与之接(退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②夜则以兵围其寓舍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解析】A、连词,“于是”,介词,“趁机”.B介词,“因为”,介词,用。

C、代词,“那”,“意义和用法相同”.D、介词,“与”;连词,“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4)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

译文:

自这以后,丁晋公担任非常显赫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天下的士人往往因为攀上丁晋公而得到荣显的地位,但欧阳颖公却退避不与丁晋公过多接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解析】不能说民风不正。

B项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

5、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

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持了距离.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6、(欧阳)公是怎样为官与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

答:

果敢明断,治才著然;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二、阅读欧阳修的《纵囚论》,然后回答问题。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审查)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接受)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要求)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最终)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

“罪大恶极,诚(确实)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希望)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料想)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揣摩)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根据)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追求、谋求)誉。

【注】三王:

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意其必免而复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而刑戮施于小人敏于事而慎于言

C、约其自归以就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然此必无之事也儿渺然不知所往

【解析】A、代词,他们,指囚犯;副词,难道。

B、表并列。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

D、表转折,“然而”;助词,……的样子。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此岂近于人情哉.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2)有如是者矣。

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译文:

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2)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

在这件事上,我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布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译文:

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犯都可以不死了,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

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

5、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B、在欧阳修看来,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为博取好名声而实行的假仁假义,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解析】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6、对于“纵囚”一事,作者批驳了怎样的看法?

欧阳修反对纵囚的原因是什么?

答:

死囚受到朝廷恩德的感化,懂得了信义。

作者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

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