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51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 2 图片两组.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2172图片两组

图片两组

本课话题 ——责任与担当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后,突然下跪道歉。

点评:

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举动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勃兰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德国人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历史罪责的勇气。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也在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一辈子拒认错,无人愿意提供墓地

德国纳粹战犯埃里希·普里克2013年10月11日在

意大利首都罗马去世,由于他生前一直拒绝认罪和道歉,意大利和他曾经逃亡的国家阿根廷都反对为普里克提供墓地,普里克的故乡德国也因担心其墓地成为新纳粹参拜圣地而不愿接收他。

普里克是纳粹德国时的党卫军上尉。

1944年,党卫军以10个意大利人赔1条德军人命的规则屠杀了335名意大利人,普里克为负责督导实行的军官之一。

1995年11月20日,82岁的普里克承认在那次行动中射杀了两个人,但他坚称自己只是执行上级命令。

构成鲜明对比的是,1948年12月23日,七名甲级战犯在东京巢鸭监狱被执行绞刑,但他们的骨灰被人偷走。

1960年,“殉国七士墓”建成后,日本人将遗骨移葬至此。

“殉国七士墓”埋葬着七名甲级战犯遗骨,他们被作为英雄崇拜,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来这里的参拜者更是络绎不绝。

而在德国,从历史教科书到平时的书刊媒体,美化宣扬纳粹,不光是一种错误言行,而且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

2.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车尔尼雪夫斯基

3.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

4.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5.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血

   

(2)间

(3)溃

【答案】 

(1)xuè xiě 

(2)jiān jiàn (3)kuì huì

2.语境辨析法

(4)盛(  )装的人们,端着盛(  )满食物的铜盆,庆祝秋季的丰收。

(5)有了无数先烈宁(  )死不屈的奉献,才有了我们安宁(  )幸福的生活。

【答案】 (4)shènɡ chénɡ (5)nìnɡ ní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缅 湎 腼 

(2)粹 萃 淬 (3)摄 慑 蹑 (4)撤 澈 辙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释放·宣泄

两者都有“放出来”的意思。

“释放”指恢复被拘押者或服刑者的人身自由;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

“宣泄”指使积水流出去;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泄露。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纪检监察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借力“微平台”________(释放/宣泄)廉洁“正能量”,深刻考验着纪检监察机关的执纪监督能力。

(2)辽篮在之前的两个主场比赛中,一胜一负,而且也赢得并不轻松。

面对八一队,辽篮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________(释放/宣泄)此前的郁闷。

【答案】 

(1)释放 

(2)宣泄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两车相撞的一瞬间,一名路过的男子神奇地躲过了两辆车的夹击死里逃生。

(  )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死里逃生”指因逃脱而获生,符合语境。

2.美国著名科技媒体发布了科技史上的13大罪犯榜单,其中斯诺登、Reddit联合创始人施瓦茨等榜上有名,这些人在美国历史上或许会流芳百世,抑或臭名昭著。

(  )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臭名昭著”指坏名声人人都知道,而此处强调坏名声流传下去,所以应该用“遗臭万年”。

[常识·速览]

新闻摄影家——王小亭

王小亭(1900-1981),北京人。

1925年任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后来受聘任《申报》新闻摄影部主任。

1930年任《申报》新闻摄影记者,协助该报创办《图画周刊》。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在上海火车南站拍摄到一个小孩坐在被炸毁的月台上大哭的照片,被美国认为是在1855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照片在美国《生活》杂志作为封面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世界舆论对日本在远东发起的非正义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谴责。

《图片两组》尽管拍摄时间不一,但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二组图片着重表现了“二战”结束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新闻图片主要包括:

新闻照片,是利用摄影技术制作完成的用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图片;新闻漫画,是一种在特定新闻报道载体上,运用夸张、幽默的绘画形象和构图语言,专门报道或评论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问题的绘画形式;新闻图表,分为统计图、示意图和地图,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形符号、照片、线条、数据、色彩等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图表。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和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可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根据被解释的对象,解说词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两种。

用于参观游览的导游解说词和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文学、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释说明作用,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

用于创业成就的参观展览的解说词和科普影片、新闻纪念片的解说词,则侧重于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

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

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要围绕实物和形象两个要点来安排结构、组织段落。

(3)注重文艺性。

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对实物和形象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的结合一样,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整体·感知]

两组图片,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与不幸,也展示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集中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哭号的儿童 ②勃兰特下跪

[文本·层析]

一、观看第一组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关注图片中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的主旨,说说你在课文第一组图片中发现的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图一:

看到一个受伤的儿童在哭号,背景是炸毁的火车站,特定的场景下寻常的哭声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②图二:

看到男女老少劳工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热火朝天地劳作着。

战争的灾难使他们不得已采取这种方式促使战争结束。

③图三:

看到被迫穿上军装的少年们不同的表情,是对眼前遭遇的不解,还是对战争的厌恶?

是对前途感到迷茫,还是对命运感到无奈?

④图四:

看到一个孩子毫无恐惧地从尸体旁走过。

午后的阳光,宁静的小路,并排的尸体,平静的小脸,战争已使孩子精神麻木、心灵扭曲。

2.对比第一组图片中的图一、图二两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图片中受害的是孩子,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说明战争中受害的是那些无辜的人。

3.第一组图片中的第四幅图片,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战争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烘托手法。

尸体胡乱地摆放在路边,孩子是面无表情的,熟视无睹的,孩子对死亡已经失去了恐惧感,其情感已经麻木或可能丧失。

孩子的心灵遭到扭曲,这可能是战争的最大破坏点。

图片从侧面表现了战争对孩子精神的摧残和纳粹分子的罪恶。

二、观看第二组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4.指出第二组各幅图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并说说它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图一记录的是中国重庆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走上街头狂欢的场面。

画面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笑容,他们振臂高呼表达兴奋之情。

其中一人兴奋地骑在别人的脖子上,高举两臂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这一图片表达了对战争结束的喜悦,对和平的渴望。

②图二中林立的

墓碑散发出的肃穆气息让我们动容不已。

每一块墓碑下都有一个未曾安息的灵魂,都在控诉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一照片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及对战争的控诉、厌恶。

③图三中士兵回到成了废墟的家的那种无言的心痛让我们唏嘘。

战争让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

废墟的荒凉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这一照片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休止的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④图四中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一跪让我们感动不已。

战争的残酷有目共睹,战争造成的灾难难以弥补,难得的是勃兰特勇于反省,勇于谢罪。

这幅照片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

总之,这四幅照片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三、观看两组图片,填写下面的表格。

5.两组图片所反映的战争的角度和选材有什么异同?

角度

选材

角度

第一组

第二组

选材

第一组

第二组

【答案】 

角度

①都有对战争灾难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