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067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docx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

-目标导引下的学习动力激发与培养的实证研究

结题报告

李学成范青华

一、文献综述

思维结构内在系统的不同思维要素、成分,在思维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具有彼此不能取代的功能。

各种思维要素、成分按其功能划分,思维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信息层、动力调控层和智力智慧层。

(《思维世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58页。

“思维活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一个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除社会实践这一决定性基础和动力外,思维活动还有其动力机制和调节控制机制。

思维活动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它的活力固然来自社会实践这一最终源泉,但同时也有主体自身的自主性作用,有主体思维的自组织过程。

人不是为认识而认识,为思维而思维,而是有其内在需要、内在动力的;思维过程也不是盲目的、无控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调控机制的。

在思维的内在系统中,我们把属于这方面的要素、成分组成的层次称为动力调控层。

这一层次包括需要意识、价值观念、动机、情感、情绪和意志等要素。

动力调控层在思维活动中是最有活力的部分,它提供了思维活动的动因、动力和调节控制的机制。

”(《思维世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74页)。

学生在校所有活动既是认识活动,也一种思维活动,所有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也应是需要意识、价值观念、动机、情感、情绪和意志等要素组成。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

梦想、理想通常是大目标的另一称呼。

目标的作用有哪些?

给人的行为明确的方向,充分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产生的效果;使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利于合理按排时间;能清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检讨每一个行为的效率;能预先看到结果,稳定心情,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

目标导引是指在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教师和学生体验成功的教育教学策略。

以此为基础,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调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目标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目标方能唤醒沉睡在心灵中的梦想,有目标方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成功在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人生。

正因为如此,它能强化人的责任意识、规划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

“由主体需要形成的需要意识,是思维结构动力调控层的基础。

是思维活动的内在动因、动力,没有需要意识,思维活动既失去触发力,也无法确定思维的目标和方向。

”(《思维世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74页。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那么,农村初中生在校的最根本需要是什么?

有哪些?

搞好成绩,读好高中,上好大学几乎是所有学生基本需要,但面临一次一次的考试失败,这样的需要最终只有那些学习高手才会有。

非常遗憾,在我国素质教育推进已有二十多年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依然是紧盯成绩,死磨硬逼,以为这样才算满足学生在校的基本需要。

其实,学生的基本需要同成人一样,在他的内心深处,希望老师看得起,同学看得起,得到老师赏识,同学尊重。

除此之外,学生还有哪些心理需要?

1、被爱与价值感。

学生需要老师的爱,被爱而接纳,学生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

老师对学生示爱时,除了使学生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学生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价值感,就是被他人、被世界需要的感觉。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

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

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

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

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

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

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

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

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

因此,教师不但要多跟学生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

教师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

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

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

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学校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由主体需要形成的需要意识,是思维结构动力调控层的基础。

由此可见,创设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要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是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方法。

目标导引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作用在于:

第一,它改变了“应试教育”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的种种弊端,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它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获取成功的公平的起点,目标完成了,也就成功了。

获得老师的赏识、同学尊重、家长满意等心理也就满足了。

第二,完成目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是各个学生不断努力过程,师生、生生相助的过程,被爱与价值感、安全感、常规、新的学习经验、鼓励、责任、认同的楷模、尊重等心理需要获得满足。

二、研究的过程

1、开题、准备阶段

时间为2009年12月2010年8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参加教师学习有关学生学习动力、相关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经验。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捋清学生学习动力构成要素,明确目标对学生的影响。

学习动力构成要素是需要意识、价值观念、动机、情感、情绪和意志等要素组成。

目标对学生的影响是给人的行为明确的方向,充分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产生的效果;使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利于合理按排时间;能清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检讨每一个行为的效率;能预先看到结果,稳定心情,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

(2)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研究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懒惰、缺乏具体目标、不公平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不和谐、生生关系不和谐、长期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社会因素等。

(3)构建有利于目标导引的工作常规。

经过课题组反复讨论,认真研究,我们决定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做较大改变的前提下开展实证研究,除落实一般的教学常规外,制定以下工作常规。

制定目标学期初每位学生结合上学期成绩制定新学期各科学习目标,方法是结合上学期成绩由教师、学生个人、学生群体、家长共同制定。

定好的目标在教室集中张贴,同时张贴目标完成情况跟踪记载表。

分组每六人为一学习小组,分别由并六个学习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组成,班主任定好层次后,层次不同的学生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目的是开展同组互助,异组竞争。

周周测语文、数学、英语课时较多的科目每周对当周学习内容进行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上有的、学生做过的,时间控制在45分内。

并把检测结果及时在目标完成情况跟踪记载表公布,不公布具体成绩,完成目标的奖一枚笑脸图标,未完成的则盖上哭脸图标。

其它学科的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测试照此公布。

及时谈心、帮助周周测后,各科任老师及时找未完成目标的学生谈心,弄清原因,帮助他们把应掌握的知识落实好。

及时表彰每月参加实验的班主任,对一月来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好的个人、小组交流经验,不好的表决心分析原因。

完成好的个人、小组,班主任要填好报喜单,让学生带回

家告知家长。

适度开展游戏参加实验的班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游戏,该班的科任老师一同参加。

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开展周周测,开始有老师担心频繁的测试与当前的形势不太吻合,但我们的测试一不给学生排名,二内容不难不繁。

2、实验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0年9月2013年6月。

2010年9月,我们选择起始年

级七年级参加实验,跟踪三年,严格按照本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严格落实实验的工作常规。

积累各种资料,统计实验数据,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进一步完善试验和研究的过程。

3、课题结题阶段

时间为2013年底。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将以报告、论文、案例、课例等形式出现,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供有关部门、学校参考。

最终研究成果《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培养与激发研究》-目标导引下的学习动力激发与培养的实证研究的结题报告。

三、研究成果

(一)摸清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各种原因

1、懒惰懒惰是人的共性,不同的是程度不同而已。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子女减少,很多学生集好多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就象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从来不干家务活,家长也舍不得让他们干,家里很多资源也是他们独享,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而学习又是一种“苦差使”,有很多难关要闯,一个能够享乐的孩子,哪还有什么学习动力?

古语说“穷文富武”道理大概在于此吧。

2、目标不明确或目标偏离自己的能力目标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

用,有目标方能唤醒沉睡在心灵中的梦想,有目标方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怀揣一个梦想、带着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上学的,然而这些都是没有量化、没有时间限制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与梦想越来越远,更由于缺乏成功的激励,除了灰心丧气外还会有学习动力吗?

当一个人经过努力却始终难以达到外界和自己的标目标时,他不会快乐,更不会有强烈的欲望去追求成功了。

3、缺乏公平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农村初中对优质高中升学的追求,一点不亚于高中对大学名校的追求,家长需要分数,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分数。

在中国,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上好高中,读好大学,找为工作,拿高度工资,开名牌车,住豪华房”。

教育的功利性古今还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发挥到极致。

为了全面追求升学率,提高学校的生命力,学校只能是以考试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以此迎合家长的需求。

老师的优劣是通过班级升学人数来衡量的,奖金也和所教班级的升学人数挂钩。

因此学校几乎所有资源都是向那些好学生倾斜的,教师几乎所有资源都也是向那些好学生倾斜的,甚至连座位也是向那些好学生倾斜的。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还能有学习动力吗?

公平学习环境的缺乏,易导致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进而诱发恐惧、怀疑、犹豫、后悔、浮躁、侥幸、冲动、嫉妒、自私等人性的弱点迸发,使学生的人际圈越来越小,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

4、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赞美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你期望他成为什么,也许他就会成为什么,有时一句赏识的话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赞美是黑夜中的明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随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求什么样的知识,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法宝呢?

就是“鼓励”。

孩子需要成人的爱护和评价,需要成功的喜悦。

表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鼓励,就是激发、勉励。

人们都有自尊心,乐意听表扬,不高兴听批评。

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听好话,不高兴大人处处限制他们,指责他们。

为了适应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在教育的方法上,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

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是有亮点的,遗憾的是,在人们过度关注分数情况下,学生获得教师的赏识、学生之间相互赏识、自我赏识的“亮点”就只局限在分数上,而其它“亮点”也就可有可无了。

5、社会原因复杂的社会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首先,有的家长认为,一个家庭为了使孩子上学,倾尽了全部积蓄,如果孩子只能读到高中毕业,不能升入大学,则这种投资是“不值得的”,因为这些投资既没有使孩子进入大学,让孩子获得“政治”资本,又没有让孩子学到“挣钱的本领”。

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进大学,需要更多的资金,孩子大学毕业以后,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还不如让他早日就业。

尤其是农村,目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其次,社会上某些部门仍然存在着脑体倒挂现象。

在农村,一个稍有技术的泥瓦匠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种几亩西瓜,跑跑生意也能赚不少钱,他们知道的最有钱的人往往不是书读得好的人。

这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

第三,在我们的社会,凭关系、走后门,“人情”第一的社会人际关系使一些人产生了”才能无用“的思想,使得中学生对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悲观情绪。

第四,当今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挡不住的诱惑、强烈的刺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名目繁多的“吃”,形形色色的“穿”,层出不穷的“用”,花样翻新的“玩”,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中学生的心,相比之下,读书就成了某些人眼中“最无聊、最枯燥”甚至“最烦人”的事情,读书人就成了最“傻”的人。

6、对学习重要性认识偏颇对学习重要性认识偏颇的不仅有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乃至整个社会,总认为课本知识的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课本知识学不好,呆在学校也就没用什么意义了,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动力。

其实,学生的学习远不是课本知识的学习,那么多年龄相同的伙伴在一起,蕴含好多学习资源啊。

每一个同伴有长处有短处,取长补短,取长避短,这可是活生生的教材。

每一个同伴有不同的性格,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是需要磨炼的,这些是其它活动无法比拟的。

课本知识的学习有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习过程中对人性弱点的战胜。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教师、家长的主观原因。

认识这些背景,了解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实验年级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在三年的的实验验证中,实验年级在全市每学期期末水平测试中,综合指数远高于本校其它年级,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详见研究成果)。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处于城乡结合部,多年来,教育质量一直在全市低位徘徊,良好的质量的确与实验有关。

2、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

文明习惯、尊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明显好于其它年级。

三年来,实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没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倒是其它年级学生“欺负”他们。

食堂就餐是最好的,他们对食堂工人有礼貌,很少有随意将食堂饭菜倒掉的。

教室、寝室、卫生区工作是最好的。

少有学生厌学、旷课、逃学,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中注意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好习惯,因为周周测内容就是老师课堂上讲的和课后练的。

其实,当人专注某件事时,他就觉得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不会计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了。

3、自信心明显增强。

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在的能力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的状态。

一位名人说过: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可见,自信对人的一生影响是何等的重要。

学生的自信来源于哪里?

第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得到一种自我满足。

第三,教师对学生成功的赏识,促使学生由成功走向成功。

目标导引核心是搭建一个帮辅平台、鼓励的平台、赏识的平台,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现实意义的。

目标导引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教得同样优秀,但能够让他们都得到发展。

4、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一,重新审视对学生的看法。

以前面对各类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认为是他们“笨”“蠢”,在长期面对面的帮辅中,我们才真正发现,教师闻道在先,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知识的学习,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其实学生是用他自己方式理解知识的,很多出乎我们教师预料之外,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聪明的。

同时,一些学生的能力确实不在课本知识学习上。

第二,教学反思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不全是学生造成的,教师的教学也有问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第三,与学生沟通能力提高。

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目标,表现的是对能力不足的学生尊重,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因而更容易与他们沟通。

第四,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这种质量不能以牺牲中差生的发展为代价。

第五,实验教师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几年来,本课题实验教师有一大批实验论文、案例在各级交流、获奖,有三篇论文在教育杂志公开发表,其中两篇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详见研究成果)。

(三)弄清了目标导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原因

激活学习动力基本方法,就是努力营造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要的班级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制定的实验工作制度及方法,落实简单,容易坚持,能从不同的侧面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要。

其实,文化就是在坚持中形成的。

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它改变了教师习惯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学生传统做法,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老师看得起,同学看得起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

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顺应了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

学校教育本来就是发掘学生潜能的,而决不是什么“烧砖的窑”。

所有工作都是有常规的,如,教学有教学的常规。

没有常规,诸如贪婪、恐惧、怀疑、犹豫、后悔、浮躁、侥幸、冲动等人性的弱点就不能有效克服,工作就会起伏不定,不可能做好。

目标的确定不

仅是学生、家长、教师给学生自己立了一个常规,同时也给家长、教师自己立了一个常规,它给学生的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

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

也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有事可做,心理才会踏实。

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目标虽然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但它的作用不会自动生成,需要用各种办法激活学生的目标意识,我们的基本方法是:

一是教师的帮助、赏识;二是生生之间的帮助、竞争、相互赏识。

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他能胜任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能力有信心,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是他们能力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

同样,学生需要教师的爱。

教师对学生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赏识是最重要的鼓励方法。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

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

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

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

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心灵的黑暗必须靠光明驱散,而这个光明就是赏识,持续的赏识。

小组内互助、小组间竞争是激活学生目标意识又一重要途径。

小组内互助为有优点的学生施助提供了活动平台,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确立责任感。

接受帮助的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也能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确立责任感。

小组间竞争就象各种比赛一样,能充分激活好胜心,通过努力获得改变。

我们坚持对一月来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及时表彰,完成好的个人、小组交流经验,不好的分析原因表决心,就是不断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供他学习的认同的楷模,这是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

成人、小孩都爱好游戏,游戏的乐趣主要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给参与者一个短期的目标,并通过一个稍有挑战性的过程,最终给与参与者一定成就感。

学习也是一种游戏,只不过它的同期稍长而已。

我们开展适度游戏目的是:

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让自己看到别人的长处,为学生其它亮点展示提供机会,给学生不同的体验。

四、实验体会

三年的实验,我们深切感到,教育起关健作用的是教师。

对教师职业而言更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爱心;不是水平,而是责任;不是知识,而是文化;不是技术,而是理念;不是方法,而是精神。

我们的实证研究,不是教学技术追求,而是追求教师的爱心、责任、文化、理念、精神等方面的提升。

有了爱心、责任、文化、理念、精神等方面的提升,教育必能先感动教师,然后去震撼学生。

因为教育从来都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参加实验的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为什么能在短期内收获较好的教育质量,应是教师职业水平提升的使然。

小组互助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帮助、管理方式。

有时,小组内的帮助与管理胜过教师的帮助与管理,这可能性是学生间的沟通更容易。

五、研究的遗憾

在调查中发现,在“你最喜欢某学科的原因”调查中,50%的学

生喜欢老师讲课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可见,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是很大的,哪些风格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没有深究。

第二,按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有人的长处,我们的实验还有很多方面未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第三,学生行为习惯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目标,这方面在实验中没有措施。

第四,周周测内容的信度、效度的把握未必准确。

第五,我们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应与生活,与社会联系得更紧密一些,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更能得到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这一点,将是我们下一步继续探索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