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769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押题精选07 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

押题精选07语言文字应用一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

押题

精选07语言文字应用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

春天,姗姗来迟。

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

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

谁会留意它呢?

少有人的。

况且,婆婆纳算花么?

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

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

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雨止。

阳光哗啦啦来了。

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皮的。

于是,沉睡的草醒了;沉睡的河流醒了;沉睡的树木醒了……昨天看着还光秃秃的柳枝上,今日相见,那上面已爬满嫩绿的芽。

水泡泡似的,仿佛吹弹即破。

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

天气暖起来。

有趣的是路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

爱美的女孩子,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了裙装。

老人们见着了,是要杞人忧天一番的,他们会唠叨:

“春要捂,春要捂。

”这是老经验,春天最让人麻痹大意,以为暖和着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寒。

1.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B.公务员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C.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下列各项中,与“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注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么?

C.哦,您,您,您就是——

D.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熟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

况且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表达效果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1.B

2.D

3.不好。

原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愣一愣”突出人的情态,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突出婆婆纳勃勃生机。

而改句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把“春天”当作“竹子”,运用拟物的修辞。

A项,把“浪花”比作“霜雪”,没有出现本体和比喻词,是比喻中的借喻;B项,把“公务员”当作“物”来写,运用拟物的修辞。

C项,“羞涩地”将花赋予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

D项,译文: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没有修辞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中的破折号用法是引出下文。

A项,破折号表示强调;B项,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C项,破折号表示说话中断;D项,破折号表示引出下文。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修辞、句式、词语、语序等方面,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对比赏析,进而表明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从修辞手法来看,原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设问的好处在于一问一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而“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语言直白,平铺直叙;从描写来看,“愣一愣”能突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的情态,改句去掉了这一神态的描写,不能突出婆婆纳勃勃生机的样子。

因此改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

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

(1)_______。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

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

(2)________。

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

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3)_______,他很清楚自己言行的后果,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

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1.

(1)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2)但不会渴望得太久(3)若是孤身一人时

2.

(1)群体具有易变性

(2)群体具有不持久性(3)群体容不下障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既”及“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可填“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第二空,和前一句为转折关系,根据“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可知应填“但不会渴望得太久”;第三空,前面说群体中的个体认为什么都能做到,后面说“他”“绝不可能……”可知指单个人存在时,故填“若是孤身一人时”。

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段主要内容为群体的特点,故句子主语为“群体”即可;成句时注意要字数的要求。

第一段,根据“有时……有时……”“易变性”“难以统治”可概括为“群体具有易变性”;

第二段,根据“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可知,“不能持久”是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群体具有不持久性”;第三段,根据第一句具有总括性,结合“容不下什么障碍”可概括为“群体容不下障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贵州省雷公山北麓,包括平塞、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1个自然寨等组成,是最大的世界上苗族聚居村寨。

站在观景台鸟瞰,由衷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慧。

这真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

上千座吊脚楼从山上一直延展到山脚,鳞次栉比,气势磅礴。

白水河迢递蜿蜒,如绿色的缎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平添几多风致。

()。

在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俗天然融汇,相得益彰。

特别令人心驰神往的是:

这里有作为苗族传统文化重要承载者的建筑、银饰、歌舞、馆食……“这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文化名人余秋雨说,“我对西江苗寨的赞美,大致可以相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通两岸的是五座风雨桥,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

B.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白水河被装点得更加秀丽

C.白水河被连通两岸的五座风雨桥装点得更加秀丽

D.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答案】

1.D

2.①将“包括……等组成”改为“由……组成”或将“等组成”删去;②将“最大的世界上”改为“世界上最大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前面两句分别以“吊脚楼”“白水河”为陈述对象写了各自特点,此处也应以“五座风雨桥”为陈述对象来写其特点,中间不能换主语,且与上文主谓句式保持一致,排除AC。

比较BD,B项偷换主语,后面用“把”字句更好,排除B。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语病有:

“包括平塞、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1个自然寨等组成”句式杂糅,可改为“由……组成”或“包括……等”。

“最大的世界上”语序不当,应改为“世界上最大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在抗击疫病之前,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预防必不可少。

①,古人对个人卫生十分注意。

如在甲骨卜辞中已有个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脚的记录。

秦汉时期的法律条今规定,官员每五天一休沐,即五天要洗一次澡。

《大戴礼记》中记载: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兰即“佩兰”,又叫“零陵香”,散发香味,驱除病菌,有利于健康。

通过沐浴,②,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

饮食卫生也是重要方面。

如汉代的《论衡》说:

“鼠涉饭中,捐而不食。

”《金匮要略》告诫人们:

“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③,人在当时已经认识到,食用不良食品会传染疫病。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6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信息。

每个关键词不超过6个字。

【答案】

1.①为了预防疫病②搞好个人卫生③可见(由此可见)

2.①预防。

②个人卫生。

③饮食卫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在第二段的开头,根据分析可知此空内容是解释空后一句“古人对个人卫生十分注意”的原因,再结合第一段内容可知搞好个人卫生的原因是为了预防疫病。

第二个空是第二段结尾句的中间句子,此段结尾句是对此段前文内容的总结,中间句既承接前一句“通过沐浴”又照应后一句“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结合前文内容可知此句内容应是对前文搞好个人卫生内容的总结。

第三个空是第三段的最后一句的开头,根据空后“人在当时已经认识到,食用不良食品会传染疫病”,可知最后一句是由前文“鼠涉饭中,捐而不食。

”和“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得出的,从而可得出答案“由此可见”。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段意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请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信息。

每个关键词不超过6个字”可知作答时要注意两点:

1.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各段的主要信息。

2.每个关键词不超过6个字。

第一段根据引用的古语和“在抗击疫病之前,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预防必不可少”一句,可知此段主要谈预防疫病的重要性。

故可提取出关键词“预防”。

第二段根据“古人对个人卫生十分注意”和介绍古人注意个人卫生的例子,可知此段主要谈个人卫生对预防疫病的重要性。

故可提取出关键词“个人卫生”。

第三段第一句“饮食卫生也是重要方面”是本段的总领句,下边的例子也是围绕这一句介绍的,此段主要谈饮食卫生对预防疫病的重要性。

故可提取出关键词“饮食卫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

春天,姗姗来迟。

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

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

谁会留意它呢?

少有人的。

况且,婆婆纳算花么?

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

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

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雨止。

阳光哗啦啦来了。

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皮的。

于是,沉睡的草醒了;沉睡的河流醒了;沉睡的树木醒了……昨天看着还光秃秃的柳枝上,今日相见,那上面已爬满嫩绿的芽。

水泡泡似的,仿佛吹弹即破。

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

天气暖起来。

有趣的是路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

爱美的女孩子,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了裙装。

老人们见着了,是要杞人忧天一番的,他们会唠叨着老经验——“春要捂,春要捂。

”春天最让人麻痹大意,以为暖和着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寒。

1.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开着朵儿的。

B.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做合格党员,就要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生根开花。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注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的很高,拖得很长。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况且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表达效果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1.D

2.D

3.不好。

原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愣一愣”突出人的情态,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都要愣一愣”为下文写“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做铺垫。

而改句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横线句说春天“拔节而长”为比拟手法中的拟物。

A项,“袅娜”“羞涩”体现出拟人的手法;B项,“今宵酒醒何处”是问,“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答,运用了设问手法。

C项,借代(樯橹代战船);D项,说合格党员“生根开花”是拟物;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的破折号表解释原因。

A项,表强调;B项,为话题转换;C项,表声音的延长;D项,表解释原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是“谁会留意它呢?

少有人的。

况且,婆婆纳算花么?

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而改句是“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

况且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

首先原句有设问,“谁会留意它呢?

少有人的”“婆婆纳算花么”,先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再给出答案,这样效果更突出,一问一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而改句“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只是一个一般陈述句,效果不突出。

原句“愣一愣”属于神态描写,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突出婆婆纳的勃勃生机;比直接说“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更生动形象。

“都要愣一愣”为下文写“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做铺垫,而改句没有“都要愣一愣”,就缺失了这种效果。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人民有史以来就地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

这种国家和民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最为而深厚的身体和精神家园。

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裂国土的子孙。

即使在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往往更加强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

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

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

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喙归宿感稳定不肖B.毫无疑问归属感稳定不肖

C.不容置喙归属感稳固不孝D.毫无疑问归宿感稳固不孝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国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C.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B

2.A

3.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意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毫无疑问:

没有一点疑问。

不容置喙:

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语境强调“中国人民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观点是没有疑问的,故此处应选“毫无疑问”。

排除AC。

归属感:

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也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归宿感:

回到家的感觉。

语境说的是“国家和民族”,故此处应选“归属感”。

排除AD。

稳定:

稳固安定;没有变动;使稳定。

稳固:

安稳而巩固;使稳固。

语境强调“深厚的身体和精神家园”,故此处应选“稳定”。

排除CD。

不肖:

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不孝:

不孝顺。

语境说的是“内部分裂国土的子孙”,是不好的,故此处应选“不肖”。

排除CD。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国家”,以及前面出现的“国”“家”所使用的引号作用是强调。

A项,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此处将“木”加上引号,作用是强调。

B项,将“科学家”加引号,意思是鲤鱼界“科学家”。

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直接引用诗句。

故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D项,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具有特殊含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

一是语序不当,阶级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故“阶级”应排在“国家”之前;二是搭配不当,“意识”与“制度”不搭配。

故正确的句子应是:

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意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琴,一种历史悠久及文化内涵丰富的丝弦乐器。

从殷商甲骨文的“樂”字为“丝附木上”,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弹奏了。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文献。

甚至许多古籍中有将琴的创制推至远古的伏羲、神农、尧、舜等说法。

相传黄帝之妃嫘祖(又名累祖)开始制作蚕丝。

(),很有可能在黄帝时代已出现。

古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审美趣味的器乐,始终具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品格。

古琴艺术在丰富多彩的唐乐中,绝不是取悦于喧闹的殿堂宴饮歌舞场合,而是企求在“简静”的意境中表现内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超越尘世的音乐境界。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么弹丝得音,以丝为弦,并因而获得“乐”的概念

B.那么获得“乐”的概念,以丝为弦,弹之得音

C.那么以丝为弦,弹之得音,并因而获得“乐”的概念

D.那么获得“乐”的概念,弹丝得音,以丝为弦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

【答案】

1.C

2.B

3.殷商甲骨文的“樂”字为“丝附木上”,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上文“相传黄帝之妃嫘祖(又名累祖)开始制作蚕丝”,根据话题一致性原则,此处应该接着“丝”说下来;按照逻辑关系,先“以丝为弦”,然后才能“弹之得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

“取悦”“企求”等体现拟人修辞。

A.对比,“战士”与“将领”对比。

B.拟人,山“相看两不厌”。

C.反衬,以动衬静。

D.夸张,“横绝峨眉巅”夸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从”;二是搭配不当,“存在”的宾语应是“弦乐器”,不是“弹奏”,去掉“弹奏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耸人听闻,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

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有诸多原因:

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刻不容缓,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调查显示,孩子近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的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

1.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答案】

1.D

2.B

3.

(1)将“据调查显示”改为:

“据调查”(或:

调查显示)

(2)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改为:

“一些家长不以为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和“蒙了尘”之间并无递进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排除BC;“看不清美丽未来”与“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相比,后者程度更深,故放在递进关系的后一句,排除A。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是拟人手法,“发力发威”是人的行为举动,用来写“制度”,采用了拟人手法。

A项,比喻。

作者将节奏紧密、精湛无比的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

B项,拟人。

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C项,夸张。

诗人描写蜀道距离不足一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蜀道之险。

D项,互文。

“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病,“据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显示”。

第二处语病,“一些家长不以为然”中,成语“不以为然”使用错误。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正确的。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此处是指家长不在意、轻视,应该用“不以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