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666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x

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

复习参考题

一、强天气复习思考题

1.干线的定义:

干线是水平方向的湿度不连续线。

穿过干线,地面强水平露点梯度可达5℃/km以上,干线的一侧是暖而干(湿)的空气,另一侧是暖(冷)而湿(干)的空气。

干线附近是强对流天气最容易发生的地区。

850hpa以下分析干线。

2.强天气中分析,地面、应重点关注要素或系统:

冷锋、暖锋、干线、辐合线、高低压中心、3H显著降(升)压、等温线、显著流线、强天气区、低压槽、温度脊、湿度脊。

3.850、700、500百帕应重点关注要素或系统:

850:

温度(脊)、露点(干线、湿区)、风场(最大风速带、急流、辐合区)、锋、切变;

700:

温度(冷平流)、露点(干舌、显著湿区)、风场(最大风速带、辐合区);

500:

温度槽、温度露点差、最大风速带、负变高、急流、切变。

补充各层次中分析具体要求:

4.下列哪些过程可以引起不稳定:

(1)在高层冷中心或冷温度槽与低层暖中心或暖温度脊可能叠置的区域,有利对流不稳定建立,促使对流系统生成发展;

(2)当深厚气层受槽前偏南气流控制,且低空急流较强,暖、湿平流明显,而在中高层暖、湿平流较弱时,有利对流不稳定建立,出现强对流天气;(3)在中高层受冷涡、槽后控制,冷平流引发干冷空气入侵,而中层以下有浅薄的热低压接近,或有偏西南气流,或有暖平流等,易使对流不稳定增强,形成对流天气;(4)当低层有湿舌,而在其上覆盖干空气层时,或在高层干平流与低层湿平流相叠置的区域,可使对流不稳定增强,有利强对流天气形成;

(5)在冷锋越山时,若山后低层为暖空气控制,则由于山后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加,使对流不稳定增强,而常在山后形成大片雷暴区。

此外,非绝热效应引起的温度变化,对对流不稳定的建立也有作用。

例如,白天因日射使低层空气被下垫面加热,或当冷空气移到暖下垫面低层变性增暖,而上空的非绝热作用很弱,则将增强气层对流不稳定。

夜间云顶的辐射冷却作用,也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增强等。

补充:

不稳定分为:

动力不稳定和热力不稳定。

5.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分析的主要差异:

(1)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对流层的中低层(一般在600百帕以下)有明显的对流不稳定.–湿层较薄,低空暖湿,中层非常干燥.

(2)暴雨天气的出现:

–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条件的要求就不高.–湿层很厚,对流层特别是中低层都很潮湿.850和500气层有弱对流不稳定或接近中性

–暴雨比强对流的整个水汽辐合可大3倍。

(3)从750百帕向上,强对流的温度比暴雨明显偏低,强对流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层次比暴雨厚,但自由对流高度要高一些.

暴雨发生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低空为正涡度,高空为负涡度区中。

(4)强对流天气的低空正涡度比暴雨弱,但高空负涡度比暴雨强,这是因为强对流系统多位于高空急流轴附近,而暴雨多位于急流轴以南200500km区域。

(5)风切变差别明显:

暴雨是在弱切变环境下发展的,而强对流是在强切变环境下发展的。

(6)表征气团性质的一些物理量差别也是显著的,低层湿度差异是很大的,温度差异不大,暴雨低空高温高湿,强对流湿度要小一些;高层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十分明显,强对流中层干冷,尤其露点温度低,两者可相差13℃。

(7)暴雨系统移动缓慢:

6.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转换条件、增强条件:

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条件。

转换条件:

垂直风切变(2.0*10-3S-1)。

增强条件:

地形,高空急流,重力波等。

7.强天气触发机制有哪些:

(1)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抬升运动),天气系统的抬升和辐合上升作用:

锋面、槽线、切变线、低压、低涡等天气系统;

(2)气团内部的热力涡动–热力涡动的形成的原因是地表特性不均匀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温差windshift(海陆风)(3)地形的抬升作用:

当低层层结不稳定的空气沿山坡上滑、受机械抬升时,容易形成对流性天气。

这是山区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较平原多的原因。

8、高、低空急流的作用:

高空急流作用:

抽风作用、通风作用

低空急流对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

(1)输送低层湿气流。

并使形成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的区域;

(2)在急流轴的左前方形成正涡度区,产生辐合上升运动;(3)急流轴上的南风脉动可以触发其下游暴雨的产生;(4)低空急流不仅给暴雨区输送水汽,同时还提供了暴雨产生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甚至在暴雨的生成和触发机制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大雨形成的水汽条件来说,西南气流是很重要的,其位置和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季节位置及短期进退很有关系。

补充高低空急流基本概念:

 

9、飑线和冷锋的区别

二、准地转运动

1、(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地转风,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为热成风。

2、在ω方程中,非绝热加热对垂直运动的贡献以________为主。

答案:

B

A地表长波辐射;B、凝结潜热释放;C大气逆辐射;D、下垫面感热加热

3、根据位势倾向方程,槽前有正的相对涡度平流输送,等压面高度________。

答案:

A

A、降低B、不变C、升高

4、

方程诊断垂直运动时,(B)是决定垂直运动的主要因子。

A涡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B热成风对绝对涡度的平流C非绝热加热

5、根据涡度方程,天气尺度系统变化趋势的定性规则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BD

A、暖平流使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减弱,低层反气旋环流发展;B、暖平流使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低层气旋环流发展;C、暖平流使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低层反气旋环流减弱;D、冷平流使高层气旋性环流加强,低层反气旋环流发展。

6、西风带长波的移动速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当__BCD__时,波动移动较快,反之,移动较慢。

A、地转涡度平流较大B、波长较短

C、纬度较高D、西风较强

7、严格意义上的地转风,下列陈述中哪个是对的(D)

A、不可随时间变化,但流线可以弯曲;B、可以随时间变化,但流线必须是直线;C、不可随时间变化,但风速水平分布可以不均匀;D、不可随时间变化,而且流线必须是和纬圈平行的直线。

8、以下论断哪些是不正确的:

(B)

A、高空正涡度平流可以引起地面气压下降和上升运动;B、负涡度平流可以引起高空脊发展;C、暖平流可以引起地面气压下降和上升运动;D、冷平流可以引起高空槽加深;E、大气的斜压性是大尺度环流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都是大气斜压性的反映。

9、以下论断哪些是不正确的:

(ACE)

A、正涡度中心附近的涡度平流最大;

B、正涡度区中也存在负涡度平流;

C、正涡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必产生辐散;

D、脊后存在正涡度平流;

E、涡度平流可以引起涡度系统加强。

补充课堂笔记整理:

1、

回答:

1)不能,地转风关系公式中没有时间变量,这只是个诊断方程。

2)不能。

适用于中高纬度地区。

2、

回答:

能量平衡(热成风平衡)

3、

4、正压大气:

密度只随气压变化

斜压大气:

密度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5、

6、

回答:

ABCDF

7、

回答:

惯性力/科氏力

8、斜压两层模式:

中层500hpa槽脊的发展、移动、槽前脊后的垂直运动,用本层的涡度和温度平流以及高层(250hpa),低层(750hpa)的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来解释,这个模式在中高纬度冬季解释中层大尺度槽脊的发展(深厚系统)以及该层以下的垂直运动。

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用来解释槽脊的发展,移动。

即:

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用来解释垂直运动,(这里的上升运动是指500层以下,但由于我们分析的是深厚系统,所以就可以代替500hp槽前整层都为上升运动)即:

9、

回答:

发生垂直运动。

10、

11、以下几项可以引起地面气旋发展:

200hpa的正涡度平流,500pa的暖平流,气旋下坡,冬季内陆包围着暖水面,冬季低压入海。

12、以下几项可以引起地面气旋的移动:

移向正涡度更大的区域(200hpa),移向暖平流更大的区域(500hpa),下坡向南移动,移向非绝热加热更大的区域。

13、若运动准水平、涡度满足地转平衡、温度满足静力平衡,则原始运动方程就可以转化为:

准地砖位势倾向方程和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

14、

回答:

ABDF

15、各物理量级:

涡度10-5/s,散度10-6/s,垂直速度10-1pa/s,涡度平流10-10/s2,温度平流10-4k/s。

Micaps中为了显示的需要,将量级均缩小一个量级。

三、卫星图像思考题

1、可见光谱段测量的辐射主要取决于地面反照率和太阳天顶角,地面反照率越大,卫星接收到的辐射越大,天顶角越小,入射太阳辐射越大,目标物反射的太阳辐射越大。

2、在卫星云图上,云的识别有六个判据,有结构型式、范围大小、边界形状、色调、暗影和纹理。

3、积雨云在卫星云图上常呈团状结构,称为云团。

当高空风很大时,风速垂直切变很大,积雨云呈椭圆形云团,长轴方向与风的垂直切变方向一致;积雨云团到成熟时,下风一侧出现卷云砧。

4、红外通道的图像最容易识别云的高低;水汽通道的图像最容易识别高云。

5、水汽图上暗区,表明对流层中上层下沉,对流层中下层水汽辐射能量多,表现为黑色。

6、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黑色,这目标物可能是:

(3)

(1)卷云,

(2)青藏高原,(3)夏季沙漠,(4)冷水面,(5)暖水面。

7、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灰色,这目标物可能是:

(2)

(1)卷云,

(2)青藏高原,(3)夏季沙漠,(4)冷水面,(5)暖水面。

补充: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白色,这目标物可能是:

(5)

(1)卷云,

(2)积雨云,(3)低云,(4)中云,(5)积云浓积云。

8、积雨云在可见光、红外、水汽云图上都表现为白亮,原因有何不同:

积雨云在可见光云图上为白亮是因为它的反照率大;在红外云图上为白亮是因为云顶亮温低;在水汽云图上为白亮是因为积雨云中上层的冰晶等大粒子辐射最弱。

9、简述红外云图和可见光云图的优缺点:

红外云图优点是可区分不同层次的云,缺点是不能区分地面和低云

可见光云图优点是可区分地面和低云,云的纹理清晰,但夜间资料不可用。

补充内容:

1、

2、

3、

4、可见光图像只有白天有。

5、

6、

7、

回答:

沙漠上的薄云更亮一些,反照率更大。

大洋上的更暗一些,反照率小。

8、低云与沙尘暴顶亮温接近,但反照率不同,用可见光云图区别。

西北裸露地表与沙尘暴反照率接近,但亮温不同,用红外云图区别。

9、

10、红外云图和可见光云图的比较,详见《气象卫星图像的解译与判读》教材p38.

11、

12、水汽图像遵从红外成像原则。

13、水汽图像反映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形势。

白亮的地方说明有上升运动,暗区说明有下沉运动。

水汽含量越多,亮温越低,越白亮。

水汽图像中白亮的都是高云,但不一定深厚。

不能看到700hpa以下的云和地表。

14、

中红外对高温敏感,可以监测火灾。

白天用中红外可以判别冰晶和大水滴,因冰晶和大水滴反照率低,卫星接收到的能量少,更白亮。

夜间可以和红外图像结合判断低云和雾。

15、

四、雷暴和强对流的临近预报

1、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甚短期预报(veryshortrangeweatherforecasting,VSRF)即短时预报是指0~12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

2、临近预报(nowcasting)只是短时天气预报中的特定内容,专指当时的天气监测和0~2小时的外推预报,主要预报对象是该时段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主要包括雷暴、强对流、降水、冬季暴风雪、能见度、天空云量等。

随着近年来气象观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和数值模式在天气预报中的成功应用,目前在短时临近预报界,基本认为临近预报的预报时效是0~6小时。

3、雷暴(thunderstorm):

不太强的湿对流系统;

对流风暴(convectivestorm):

比较强的湿对流系统,风:

伴随地面大风,翻译故

4、雹暴(hailstorm):

产生冰雹的对流风暴

深厚湿对流(DeepMoistConvection)

5、通常把一个强上升区(垂直速度大于10m/s,水平尺度1~100km,垂直尺度达到对流层顶)称为一个对流单体。

6、只由一个对流单体构成的雷暴系统为单体雷暴,不同的雷暴以其出现的天气现象的强烈程度又分为普通雷暴(闪电、雷鸣阵风、阵雨)和强雷暴(强风、冰雹、龙卷)。

普通雷暴分为单体雷暴(普通单体雷暴)和雷暴群。

7、对流单体演变过程和雷达回波特征:

(1)塔状积云阶段:

云中空气都是暖而有浮力的上升空气。

初始回波形成后,向上向下同时增长,回波的强中心在云体中上部,回波不及地;

(2)成熟阶段:

降水开始为标志,上升与下沉气流共存,回波及地。

回波不向上扩展,出现水平伸展的云砧。

(地面阵风锋);(3)消亡阶段:

下沉气流为主,回波高度降低,近地面回波强度减弱。

8、雷暴或DMC形成的三要素

(1).大气层结不稳定

(2).水汽:

雷暴的发展要求低层有足够的水汽供应。

雷暴常形成于低层有湿舌或强水汽辐合的地区。

水汽是雷暴中动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水汽随云底上升气流进入雷暴云中,在凝结成云滴或冰晶时,潜热释放出来,驱动了雷暴内的上升气流。

水汽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大气低层。

(3).抬升触发机制CAPE和CIN

对流有效位能CAPE:

指气块在给定环境中绝热上升时的正浮力所产生的能量的垂直积分,是风暴潜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T-lnP图上,CAPE正比于气块上升曲线(状态曲线)和环境温度曲线(层结曲线)从自由对流高度(LFC)至平衡高度(EL)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CAPE数值的增大表示上升气流强度及对流发展的潜势增加。

CIN=0不等于一定有雷暴

9、探空代表性和和订正

大气静力稳定度、水汽及垂直风切变主要根据探空进行分析。

一般要求:

事发地点-探空站<150km,事发-探空时间<4小时

订正方法:

1.找对流温度;2.软件订正;3.重建数据

10、垂直风切变及其作用

垂直风切变:

是指水平风速(包括大小和方向)随高度的变化,环境水平风向风速的垂直切变的大小往往和形成风暴的强弱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下,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将导致风暴进一步加强。

具体:

(1).上升与下沉气流分开;

(2).出流边界不远离雷暴主体;(3).增加低层相对风暴入流;(4).产生水平涡度,扭曲成为垂直涡度;(5).垂直涡度与风切变相互作用产生向上垂直气压梯度力,增加上升气流强度和导致雷暴右移。

11雷暴的触发机制:

(1).地面边界(锋面、干线、边界层辐合线)

(2).地形抬升(3).中尺度重力波

12、边界层辐合线的定义、种类:

地面附近的风场辐合线,包括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天气尺度锋面、海风锋等,在距离多普勒比较近时,通常可以被探测到,其反射率因子通常在15-30dbz之间。

13、边界层辐合线与雷暴生成、加强和消散的关系:

(1)雷暴倾向于在边界层辐合线附近生成;

(2)两条边界层辐合线相碰更容易导致雷暴生成;(3)雷暴的维持与低层大气垂直风切变有关;

(4)雷暴合并往往导致雷暴加强;(5)雷暴与边界层辐合线保持紧贴有利于雷暴强度维持,反之,辐合线逐渐远离雷暴意味着雷暴趋于消散;(6)雷暴进入稳定区也会减弱或消散

14、冰雹形成和增长的环境特征

冰雹是由雷暴产生的,产生雷暴的三个必要条件:

垂直层结不稳定、水汽和抬升机制也是冰雹产生的必要条件。

环境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垂直风切变较大,产生比较强的持续上升气流,有利于冰雹生长。

环境温度0℃层到地面的高度不宜太高。

附:

美国指标:

•-10ºC到-30ºC之间的CAPE值;•0-6km垂直风切变;•0ºC层的高度

15、强冰雹的雷达探测特征:

A:

反射率因子回波特征

(1).高悬的强反射率因子核心;

(2).-20℃等温线以上超过50dBZ的反射率因子(3).弱回波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4).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值高(由于冰雹单体并非由液态水构成,导致很强的VIL,所以有助于识别较大的冰雹单体)(5).三体散射长钉(由于云体中大冰雹散射作用非常强烈,由大冰雹侧向散射到地面的雷达波被散射回大冰雹,再由大冰雹将其部分能量散射回雷达,在大冰雹区向后沿雷达径向的延长线上出现由地面散射造成的虚假回波)。

B:

径向速度特征:

(1).风暴顶辐散

(2).中气旋

16、雷暴大风:

指的是对流风暴产生(区别于冷空气)的龙卷以外的地面直线型(区别于龙卷)强风事件。

17雷暴大风和龙卷区别:

1)前者辐散,后者辐合。

2)前者出流,后者入流。

18、下沉气流和上升气流特征比较:

1)上升气流轻微过饱和,下沉不饱和。

2)凝结物微物理细节对下沉气流影响更大。

3)尺度超过1KM的湿对流,上升气流中正浮力远大于下沉气流中负浮力。

19、雷暴大风的形成:

1)对流风暴中的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处向水平辐散。

2)对流风暴中下沉气流由于蒸发降温形成冷池,由密度流扩散导致大风。

3)偶尔,低空入流进入上升区时,受到抽吸作用加速,形成大风。

4)动能下传。

19、强冷池的形成:

1)对流层中低层环境相对干。

2)有MCS(超级单体冷池范围小、强度弱)。

3)中低层环境温度直减率大。

4)足够多的水凝物粒子。

20、产生雷暴大风的风暴系统:

弱风垂直切变下1)产生下击暴流的普通单体风暴。

2)脉冲风暴。

中等到强风垂直切变下:

1)超级单体风暴。

2)强飑线或者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弱飑线。

3)弓形回波。

21、下击暴流:

能在地面产生17m/s以上瞬时风的强烈下沉气流。

按尺度分为1)微下击暴流。

水平辐散尺度小于4KM,持续时间2-10分钟。

2)宏下击暴流。

水平辐散尺度大于等于4KM,持续时间5-20分钟。

按伴随降水分为1)干下击暴流。

不伴有或很少伴有降水。

由蒸发或融化形成的负浮力发动,由热负浮力维持。

2)湿下击暴流。

常伴有大雨和冰雹。

由载水(拖曳作用)发动,由负热浮力和蒸发导致负浮力维持。

22、下击暴流雷达特征:

1)一个迅速下降的反射率因子核。

2)强且深厚的中层辐合。

3)反射率因子核往往开始出现在比其他雷暴单体核更高的高度。

4)中层旋转。

5)强烈风暴顶辐散。

23、超级单体雷暴大风:

1)热力层结与湿下击暴流类似。

2)强风垂直切变下。

3)范围小,其合并能造成致灾大风。

24、什么样的MCS会产生灾害性雷暴大风:

1)强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弱飑线。

2)强飑线。

3)弓形回波

25、飑线:

线性组织的多单体风暴。

飑线中弓形回波和超级单体是致灾的主要系统,弓形出现是地面直线风害发生处。

26、弓形回波:

有弓形凸出的飑线,是飑线的一部分。

大部分弓形回波产生地面直线型风害(尺度大持续时间长时成为DERCHO)。

形成于强垂直风切变下。

灾害性大风由后侧入流急流、下沉气流辐散和冷池流出共同作用造成。

后侧下沉气流动量下传。

27、雷暴大风的短临预报思路:

背景潜势分析,看是否有利形成强烈下沉气流。

雷达图上雷暴大风特征识别。

弓形回波的反射率因子特征,重点是反射率梯度大的区域。

中层径向辐合,呈带状分布。

后侧有入流气流(中层干冷平流、急流)。

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配合地面冷池和大风区)。

窄带回波速度(阵风锋)。

低层中涡旋。

地面特征:

通过地面变压判断冷池、自动站资料看出流阵风。

判断回波移动:

当前移动方向为平流和传播的合成。

平流方向及单体移动方向,常取云层平均环境风。

传播方向是单体新生的方向,冷池前沿多触发新单体。

影响未来移动因素:

环境风及切变,风暴相对风垂直分布,冷池强度,阵风锋与风暴低层入流的相对方向,稳定度梯度,边界相互作用。

 

五、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练习题

1.填空:

1)雷达发射的脉冲电磁波与降水粒子的主要相互作用方式是散射和吸收,天气雷达对于降水天气系统的探测是基于降水粒子对雷达波的散射。

2)多普勒天气雷达波束在传播中的衰减主要由降水粒子的散射和吸收造成的。

3)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方式主要采用体积扫描方式,目前的体扫方式有三种,分别是VCP11、VCP21和VCP31。

4)雷暴单体的生命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塔状积云阶段、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

5)根据雷达回波形态,可以将对流风暴分为单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和线状多单体风暴(飑线)。

6)强对流天气是指直径超过2cm直径的冰雹、超过17m/s(八级)的雷暴大风、任何级别的龙卷和对流性暴雨。

7)多普勒天气雷达测量散射粒子径向速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测量相继返回的两个脉冲之间的位相差(或相移)。

8)超级单体风暴定义为具有持久深厚中气旋的对流风暴。

9)雷暴或深厚湿对流产生的三个要素是大气垂直层结不稳定、水汽和抬升触发机制。

10)强冰雹的产生要求雷暴内具有强烈上升气流;而雷暴大风的产生通常要求雷暴内具有强烈下沉气流。

11)晴空情况下的天气雷达探测到的窄带回波主要是由于昆虫对于雷达波的散射造成的。

12)导致边界层辐合线产生的系统主要包括锋面、干线、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海风锋等;

13)超级单体可分为:

经典超级单体风暴、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选择题:

1)下列特征中哪个不是强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C

A)50dBZ回波扩展到-20℃等温线以上高度;

B)风暴顶强烈辐散;C)低层辐散;D)存在弱回波区和有界弱回波;

2)下列特征中哪个不是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D

A)反射率因子核心不断下降;B)中层径向辐合MARC;C)低层强烈辐散;D)有界弱回波区BWER的出现;

3)下列因子中哪个不是有利于强冰雹产生的环境因素B

A)CAPE值较大;B)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较大;

C)0℃层高度不过高;D)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大;

4)下列特征中哪个不是经典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C

A)钩状回波;B)有界弱回波区;C)中层径向辐合;D)中气旋;

5)下列因素中哪个有利于较强龙卷的发生B

A)大气中下层比较干;B)低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大;C)垂直风切变较弱;D)对流抑制较大;

6)下列陈述中哪个是正确的B

A)在不考虑降水粒子对雷达波衰减的情况下,用正确标定的C波段雷达和S波段雷达探测同样一个强烈雹暴,所得到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大小相同;B)在不考虑降水粒子对雷达波衰减的情况下,用正确标定的C波段雷达和S波段雷达探测同样一个强烈雹暴,所得到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大小不同;

7)下列哪个条件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增加B

A)低层冷平流;B)高空冷平流;C)地面温度减低;D)地面露点降低;

多选题

1)下列因素中哪些有利于对流性暴雨的产生ABCDEH

A)低层反射率因子较大;

B)雷达回波在某处停滞不动;

C)列车效应(强回波反复经过同一地点);

D)低空急流较强;

E)环境相对湿度大;

F)高空风较强;

G)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大;

H)抬升凝结高度到0℃层之间的距离较大;

2)下列因素中哪些有利于雷暴的产生ACE

A)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B)较大的对流抑制CIN;C)存在边界层辐合线;D)低层水汽很少;E)存在积云;

3)发布龙卷警报主要基于什么判据BC

A)观测到中气旋;B)观测到强中气旋;

C)观测到位于中气旋内部的TVS;D)观测到位于对流层中层的中等强度中气旋;

4)下列因素中哪些有利于雷暴大风的产生AC

A)对流层有相对较干的气层;B)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很大;C)中低对流层环境温度直减率较大;D)0℃层高度很高;

5)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雷暴消散;B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