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395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docx

《狼图腾》的生态分析

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20年月日

摘要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文学逐渐成为生态思潮中一个重要支流。

顾名思义,生态文学所针对的对象就是以生态环境为题材的小说、杂志、刊物等文学作品,此类作品在文本中灌输生态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态及环保意识。

而《狼图腾》就是此类作品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

本文从生态批评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索《狼图腾》中的生态思想,分析了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们感悟到自然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不要让草原悲剧重演。

关键词:

《狼图腾》;生态批评;环境保护;

Abstract

Astheglobalecologycrisisaregettingincreasinglysevere,theecologicalliteraturegraduallybecomesoneoftheimportantstreamsamongthoseecologicaltrends.Eco-literatureasitsnamesuggests,thetargetthatisbasedonthoseliteratureworksconsistedoftheeco-environmentthingsandareinformofnovels,magazinesandpublicationssoon.Theseinstillreadersecologicalideas,advocatethegreen-life,andaimatimprovingthesense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WolfTotemisoneofthiskindofworks.Thenovel,attemptstoexplorethoseecologicalideasthrough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criticism.Whichanalysesthereasonsofcurrentenvironmentalproblems,aswellasfireanthropocentrismineye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tlast,theonemakeshumanbeingsrealizethatnatureisoneoftheimportantintegralpartsofeco-system.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isneitheraprincipleofruleandconqueredbydomination,norconquestandsurrender,instead,thereistheinterdependence,harmony,andmutualfromeachother.What’smoreimportant,forus,weshoulddoitbyourselves,protecttheenvironment,takesomeeffectivemeasurestoavoidthetragediesofgrasses.

Keywords:

 TheWolfTotem;ecologicalcriticism;environmentalprotection

 

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

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

前言

姜戎的《狼图腾》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罕有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对草原生态系统大破坏的真实写照,是警醒世人的生态忧患之作。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它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

生态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文学,生态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态文学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文学”的修正和超越,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生态文学履行着其“生态责任”并承担其文学批判的重任,旨在唤醒人类生态保护的意志。

我国的生态文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而《狼图腾》处于第二阶段。

本文从生态批评主义视角出发,探索《狼图腾》中的生态思想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怎样缓解人类欲望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

正是从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反驳人类中心主义的专断和排他意识方面出发,使人们重新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一、对生态文学的基本认识

(一)生态文学的产生原因

生态主义在古代就被人们认识到了,在文学中也有很多体现,有很多蕴含生态思想的成语。

例如:

涸泽而渔、造林护树……自古人类就意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观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在文学领域,生态批评更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办法。

生态文学的研究者在定义生态文学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我比较赞同王诺先生在《欧美生态文学》中所作的定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文学的产生是有一定社会根源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

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人性危机,是人类在选择生活方式上的危机。

在欧洲文艺复兴的萌芽中人类中心论产生了。

随着第一台蒸汽机的运转,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

二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到了主要的位置上。

进入20世纪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由于一些错误的生产方式与生产观念,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情况的生态问题。

如:

温室效应导致的两极冰川融解、土地沙漠化导致的草场退化、水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

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和平发展的道路。

于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迅速作出反应。

20世纪初,生态学开始渗透到人类会的种族、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

人文学科的学者们也开始设法给自己的学科增加一个环境的维度。

文学批评家门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开始研磨文学中的“绿化”问题。

将人与自然的问题引入文学研究的批评视角,在生态主义运动、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理论的影响,一批怀有忧患意识的作家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融到入文学创作中,生态文学的浪潮开始兴起。

我国的生态虽起步较晚,但也有强进得不可遏制的发展势头。

我国的生态文学的第一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以纪实文学为主要表达样式来揭示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代表性的作品是徐刚在1988年发表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

》,沙青在1986年时发表的报告文学《北京失去平衡》等。

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

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是突破纪实文学样式局限,将艺术表达方式扩展到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李青松写的《最后的种群》《遥远的虎啸》,哲夫的《黑雪》《毒吻》等。

近些年,随着一些生态研讨会的召开,一批生态文学理论专著及论文应运而生。

例如王诺著《欧美生态文学》,该书不仅是一部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翻译性成果,它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为国内的文学研究者树立了一个生态文学研究体系的范本。

鲁枢元著《生态文艺学》,被评为是“中国生态文艺学的奠基之作”。

有人指出,这本书中“对现代性的反思”,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重新解说”,和“价值重估与艺术发现”等三方面内容,值得学术界重视。

(二)生态文学的基本观念

顾名思义,生态文学一定是涉及“生态”与“文学”两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揭露生产生活中人类的不合理做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向人们展示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中,阐释了生态文学的四个主要特征。

分别是:

第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

第二:

“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

第三:

“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文学”。

第四:

“生态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人类未来的文学”。

王诺教授这样定义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和探索生命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③

从此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学是揭示生态环境危机及其社会根源的文学,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它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弘扬生态责任观念;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认为生态系统是以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功能,一旦这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甚至引起整个系统的紊乱。

所以,对生态整体观的呼吁一直是生态文学中的突出观点;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学,生态文学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存在谁主宰谁的问题,人与自然是应该共同发展的。

这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迎合了新时期的生态发展观。

 

二、《狼图腾》的生态文学思想

(一)大命与小命的关系

在《狼图腾》这部作品中,所有的叙事经过都发生在额仑草原上,所有的人、畜、植物都是草原养育出来的,一切的生命都与草原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

这也印证了毕利格老人的那句话:

“草原和草是大命,其他的都是小命”。

④《狼图腾》中一个最重要的生态观念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大命”和“小命”的关系。

老人口中的“小命”主要表现为草原上的人类及“以狼为主”的动植物,“大命”则是草原。

“小命”依托“大命”而存在,“大命”为“小命”提供其生存的物质基础。

同时,“小命”的存在又维护着“大命”的完整与和谐,二者相互依存,都是生态链的重要环节。

1.草原与草原人的关联

从《狼图腾》中我们读知,游牧民族的人民自古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英雄,作者多次提到游牧民族人民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能打到欧洲的东方人,都是游牧民族,而对西方威震最强的,是三个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游牧民族——匈奴、突厥和蒙古。

而蒙古作为这样的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在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他们的优秀,他们的勇敢,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自信都来自于草原,因为草原上有最辽阔的原始和自由。

是草原这个“大命”孕育了如此优秀的草原民族。

而羊群是草原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草原为其提供优质的水和草。

若没有了草原,草原人就失去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依托,而古老的游牧文明也将淡出于历史的视野。

在草原上有这样一个生命关系:

狼-人-马-羊-鼠-旱-獭-兔-草,他们相互依存,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繁复的生命之网。

虽然草处在这个关系网的最底层,但是草原文明却贯穿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之中。

没有草原,这便不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没有草原,这个链条上的其他生命也会不复存在。

所以,蒙古老人毕利格这样说:

“在内蒙古草原,草和草原都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把草原上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

”⑤因此草原上生命系统的繁荣必须维系的一个最大前提:

草原健康。

乌吉利老人是陈阵下乡的那片草场的场长,他把牧民们放牧的草场分为夏季草场和秋季草场,牧民们根据不同季节草场的长势在不同的牧地放牧。

这样,既可以保证羊群们吃到最鲜美的牧草,还可以给草场一个恢复的时间,保证草场的质量。

草原人的文化虽然落后于汉人,但他们的生态意识、他们的精神认知却很清晰明确。

草原人能看到生态是一个活的整体,相互依赖、环环相扣,草原人很珍惜草场,他们将草原视为自己的命,草原没了,命也就没了。

为了保命,他们不断的努力维系草原的生态平衡。

然而,草原的保护是非常不容易的。

乌吉利说:

“草原很薄很虚,怕的东西太多:

怕踩、怕啃、怕旱、怕山羊、怕马群、怕农民、怕开垦、怕人多、怕人太贪心、怕草场超载,最怕的是不懂草原的人来管草原。

”⑥毕利格说:

“天下从来都是大命管小命,天命管人命。

天地没命了,人的小命还活个什么命!

草原是大命,可它的命比人的眼皮子还薄,草皮一破,草原就瞎了,黄沙刮起来可比白毛风还厉害。

草原完了,牛羊马,狼和人的小命都的完,连长城和北京城也保不住啊。

”⑦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态意识都很明晰,有些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他们认为草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草原可以任人类予取予求。

当现有的草原已不能满足人类欲望的扩张,唯有开辟新的草场。

草原虽然是可再生的资源,但它的更新是需要周期的,草原人应该遵循其更新的规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生态意识,使草原更长久的造福于草原人。

2.草原人与草原狼的牵连

在《狼图腾》中,草原人与草原狼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草原狼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草原狼在攻击羊群的同时,也在捕食着那些破坏草原的兔、鼠等。

因而,草原人虽然打狼但也护狼,牧民们从来不会把狼赶尽杀绝,不是清狼、不是灭狼。

牧民们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在打狼,打狼主要集中在冬季,这时打狼不是因为牧民们没事做,而是因为这时的狼灾会很严重。

冬季兔子、獭子都回到了洞里,黄羊也很少越境。

所以这时的狼大多是饥狼、饿狼,找不到食物的狼群会经常攻击畜牧,牧民们自然会打狼。

但牧民懂得草原的规矩,狼的数量不能太多更不能太少,如果狼的数量少了,那么白毛风会来,兔害会来,鼠害会来,獭害会来,黄羊害会来。

这些灾害在草原上乱行,破坏草原,侵蚀草原,带来的则是草原的灾害。

草原一旦有了灾害,那么人的灭顶之灾也就到来了,所以一定要保持草原上狼的数量。

因而,牧民们不会将狼杀光杀净,即使在掏狼崽的时候也是适可而止。

牧民们对狼不用炸药,他们用自己的勇气智慧与狼战斗,并且在打狼时尽量保持狼皮的完整性,这也体现出草原人时刻将狼这个图腾放在心里。

这是一条很简单的生态规则,生物链的相互平衡,互相制约,互相生长。

在书中多次提到的“腾格里”蒙古意思为“天”,但它的深层意思应该是万物相互依存的生存生态法则,其实质就是要尊重自然法则,尊重生态的原本。

从《狼图腾》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狼是最怕人的,它从不会主动攻击人。

但书中经常会有人狼打斗的情景描写,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惹怒了狼,惹怒了腾格里。

在第三章,通过描写狼打黄羊后,毕利格老人与大家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狼打下的猎物它们只能吃一小部分,很多都剩下了。

所以老人可以领着大伙去拉狼打的黄羊。

但不可以把黄羊都拉走,要不等到第二年开春,狼没吃的就该杀牧民的羊了。

可偏偏就是有人不遵守这条规矩,从外地来的流氓户贪婪愚蠢,目光短浅,用不光彩的手段从桑杰那里获得藏冻羊的准确地点,把留给狼的黄羊一窝的都端走了。

场部关于恢复草原一年一度掏狼崽的传统活动正式下达,军代表包顺贵还特意增加了许多奖励,以鼓励牧民掏到更多的狼崽。

这些行为都是对草原狼无情的掠夺,这些行为断了狼的粮,断了狼的命。

这些饿狼、没了孩子的狼狼真的疯了、真的狂了,真的发狠了,就这样,因为一时的贪念,草原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草原生物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繁复的生命之网。

生态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并且互相依赖,环环相扣。

人与狼都是草原的保护者,彼此平衡是草原及草原万物正常循环的条件。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所作所为取决于他们怎么看待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

所以,毕利格老人也打狼,但却不是以敌对的态度、以斩尽杀绝的刻骨仇恨的态度打狼。

(二)生态与反生态的观念碰撞

阅读《狼图腾》,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始终呈现着生态与反生态的观念碰撞,这在某些行为的描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集中表现在对待狼的不同看法,以及农耕区人赶尽杀绝的狩猎行为与牧民节制有序的狩猎方式的差别。

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识行为的群体,一派是以毕利格老人和乌吉利老人为代表的“护狼”派,另一派是以军代表包顺贵为头目的“打狼”势力。

毕利格与乌吉利为了保护草原上的狼和包顺贵进行了解释与周旋,可最终保护草原的生态观念仍是被在利益熏烤下的反生态观念压倒,其后果直接导致草原上的狼还是被打死了,草原还是被开垦了,马背上的民族变成了摩托车上的民族……

草原原本是稳定和谐的,地上奔跑的狼、黄羊、兔子、旱獭,天上飞的鹰、天鹅、野鸭以及作为草原大命的草,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小环境。

牧民们自觉遵循草原上的规律,维护着草原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牧民们坦然地接受马驹每年70%的损失,将此视为狼在给马群实行“计划生育”;平静地进行着频繁的大规模搬迁,将此视为草原生活的必然;习惯地与狼进行着下夜时、蚊灾后年复一年的争斗,将此视为草原生活的正常功课……牧民们从会不滥用所谓的“人类权利”。

在他们眼中,草原生命都是高贵的、平等的、有尊严的。

他们将猎狗视为朋友,却不把狼视为敌恨的对象;他们敬畏可以飞上腾格里的飞禽,却绝不藐视地面上的走兽;甚至地面上最渺小的草,都被视为草原上的大命:

“草和草原都是大命,其他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把草原上的大命杀没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

”⑧这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经草原人世世代代的感悟与积淀,已经在有意无意之间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生态意识。

正是由于这种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浩瀚的蒙古大草原才能得到千年的宁静,才能保持她的美丽壮观。

在草原上,狼起到了维系各个关系平衡的作用。

草原人也在默默的维系着草原的稳定,他们已经化为了草原上的一群狼——一群与草原上的生命共同生存发展的“牧民狼”。

然而不幸的是,草原上有来了另外一群狼,一群鼠目寸光、利益熏心、不计后果的“饿狼”。

书中第一号的反生态人物就是蒙古人包顺贵,而以包顺贵为代表的“打狼”势力则是将草原推向沙地的罪魁祸首。

包顺贵的心中只有升官发财:

他给狼尸拍照片好向上级邀功请赏;把珍贵的野芍药挖走献给首长;他凶残地迫害草原动物,把白天鹅打下来煮汤喝;挖旱獭洞,让旱獭无处栖身;打完狼后把家里的乡亲迁来农耕,开垦成片的草原当作耕地……包顺贵的自私贪婪肆无忌惮。

他根本不懂草原,不了解当地的生态规律。

他下令掏狼崽,引来了狼群杀军马的报复,于是就开始大规模杀狼灭狼。

其次是以老王头为代表的汉族民工。

挖走了狼的过冬粮——冻黄羊,逼狼袭击军马群;射杀白天鹅;把旱獭赶尽杀绝。

再次,牧民内部也产生了分化,有一些禁不住物质诱惑的人,如道尔基家,不信喇嘛不敬狼,就什么毒招都敢用,杀那些老狼瘸狼也很是下得了手。

知青中也不乏打狼之人,类似于买下天鹅蛋作为将来贿赂的资本进城上大学的小彭等人。

以上这些无视生态规律、不计后果的野蛮行为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他们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完全丧失了道德底线和基本的人性,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满足自我的永无休止的欲望。

当人性和良知泯灭,空剩一副道貌岸然的躯壳。

在小说的叙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层内容。

主人翁陈阵亲眼见证了草原狼消失灭绝和草原生态惨遭破坏的现实,以及由于错误的草原开发政策所引起的草原破坏从而日益沙化的历史。

作者在小说叙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失落和沉重的忧伤。

归其原因,作者认为是由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造成的。

农耕区来的人急功近利,视狼为凶狠邪恶的动物,对狼始终敌对。

而以毕力格老人为代表的传统蒙古人,敬狼、拜狼,视狼为上天的使者,他们是草原的保护神,与狼始终处于一种紧张而又和谐的关系之中。

但是最终,草原狼却在农耕区来的负责人的指挥下被消除殆尽,失去了最后的生存空间。

随之而来的是草原生态破坏和草场的沙化。

作者对此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在书中作者养过一只小狼,但最终又亲手杀了小狼。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在预示着草原文明的最终归宿。

当看到包顺贵带领老乡们涌入天鹅湖新草场,陈阵对杨克说:

“汉族农耕文明二三百年同化了清朝的满族,因为满族的老家东三省有辽阔深厚的黑土地,可以同化出农耕文化的‘同根’来,这种同化问题还不算大。

可是汉文化要是同化了薄薄的蒙古草原,那就要同化出‘黄祸’了。

”⑨这的确是农耕文明的坚守者需要反思的,农耕文明并不是到哪个地方都适合,对于开发要因地制宜入乡随俗。

在草原上就应当过游牧的生活,这是由草原的生态规律决定的。

如果硬要违反这一生态规律,最终必将受到草原的惩罚,对此人类行为早已有了证实。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掠夺,都受到了自然无情地报复。

当农耕人口的数量超出本地的承载量后,必将向其他地区移转。

这时,如果农耕人口不尊重当地的生态规律,那么,农耕人口走到哪里,哪里就将面临着生态危机。

有限的草场要养活过多的人口也是草原生态破坏的一个原因。

建国后,我国的人口发展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国家对农畜的需求量大增,这也是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一个原因。

为了躲避草原上的蚊灾,牧民不得不将马赶向西南的沙地,因为沙地的草疏水少,蚊群相对少一些。

当张继原问及为什么会有沙地时,毕利格老人回答说:

“就是让马群给毁的,更是让内地的人给毁的……那时候,刚解放,全国没多少汽车,军队需要马,内地种地运输需要马,东北伐木运木头也需要马,马从哪出?

自然就跟蒙古草原要啦。

为了多出马,出好马,额仑牧场只好按照上面命令把最好的草场拿来放马。

内地人来选马、试马、买马,也都在这片草场。

人来马往,草场快成了跑马场了。

几年下来马群一下子倒是多了,可是,这大片草场就成了黄沙场了。

”⑩

虽然,还是有很多像毕利格和乌吉利那样懂得草原、守护草原的人,但在这样一个欲望无限膨胀的文明阶段,注定他们的生态执着唤不醒大部分人。

例如,当道尔基带人到天鹅湖去下毒、下夹子套狼时,毕利格老人极为恼火,但也不敢当面指斥他们,只能带着陈阵偷偷地弄坏道尔基的毒药和夹子。

当看到天鹅湖新草场才过了一个夏季就成了天鹅、大雁、草原狼的坟场时,老人也只能仰望腾格里老泪纵横,像一条苍老的头狼一样无奈地哭了起来。

当他看到外来户老王头那种竭泽而渔扑杀旱獭的方式、当他看到兵团射手用小口径运动步枪射杀旱獭时,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助和草原的没落。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的欲望无限膨胀,加之庞大的人口压力,现有的生产力已无法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因而,在面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两难抉择时,人类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

人类不惜以破坏生态的平衡为代价,去追求短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这样看来,草原生态的失衡也就成了必然。

 

三、《狼图腾》的现实生态意义

(一)《狼图腾》的生态环境思考

《狼图腾》这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而是令人心碎的草原破坏场景,物种灭绝。

作者姜戎在感叹知青生活的同时,其创作精神所蕴含的更多的是对于当下生态环境的思考。

新时期人类生存的这种掠夺式开发是否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进步,真正的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深刻反思由此,揭示草原生态问题成为《狼图腾》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因为维护生态、保护植被、扩大绿化、退耕还林等当代社会频频出现的字眼已不再是无谓的空谈,它正在成为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就此点而言,《狼图腾》所揭示的问题是及时的、一语中的的、与时代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