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4306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docx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2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a.与溶液pH变化关系

[模型1]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NaHCO3稀溶液,将杨树叶片迅速封入其中,装置如图所示,摇动容器,使容器内空气中的CO2和溶液中的CO2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光照几分钟后,容器内溶液的pH(增大、减小),其原因是。

②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溶液pH的变化速度趋于变(快、慢),其原因是。

③若将装置置于暗室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增大、减小)其原因是。

④该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植物的和。

[答案]

①增大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引起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减少,使得氢离子浓度降低,溶液pH增大。

②慢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光合作用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大量消耗,导致碳酸氢根离子转化为CO2的量减少,氢离子浓度降低的速度减慢,溶液pH的变化速度转慢。

③减小在暗室中叶片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容器中CO2浓度增加,使溶液中碳酸增加,pH减小。

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模型2]为验证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CO2,某学生用一种对酸碱性灵敏度较高的指示剂—BTB溶液来试验(该指示剂在酸性条件下呈黄色,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

该学生利用BTB溶液设计了如下实验。

具体步骤为:

(1)在A、B、C三只500mL的平底烧瓶中分别加入经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300mL和1mLBTB溶液.再加入几滴植物油,在液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2)通过油膜向三只烧瓶中分别注入等量CO2使瓶中液体变成黄色;

(3)通过油膜向A、B两只烧瓶中,分别加入大小相似,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藻,C烧瓶不加;

(4)用黑纸将A烧瓶包住,B、C两只烧瓶置于光下。

一小时后观察三只烧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如下:

A、C烧瓶内的溶液呈现黄色;B烧瓶内溶液呈现蓝色。

为使实验结果真实可信,排除光照、金鱼藻枝条、组成烧瓶的化学物质三种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了二个对照实验,试分析下列二组对照实验分别排除何种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1)A烧瓶的实验结果与烧瓶组合,可排除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C烧瓶的实验结果与烧瓶组合,可排除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B烧瓶内颜色变化原因是。

[答案]

(1)B金鱼藻枝条

(2)B光照

(3)金鱼藻光合作用吸收CO2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使瓶中CO2降低,HCO

减少,H+浓度降低,pH升高,溶液呈蓝色。

b.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模型3]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右图表示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的移动不符合实际的是(D)

A.a点将下移B.b点将右移

C.c点将左移D.d点将上移

[模型4]作物的生长中心(如花、种子、果实等)对有机物的需要量比其它器官大,研究发现,生长中心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是相互协调的。

下面是测定正在抽穗的小麦的生长中心(麦穗)与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关系的装置图,请分析回答:

(1)控制适宜的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不变,如图所示光照1小时,有色液滴向(左、右)移动,并记录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

那么引起透明袋中体积变化的气体是,原因是。

光照1小时后剪去麦穗,在上述相同的条件下再光照1小时,记录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两次记录的数据有何不同?

(2)再次用完整的上图装置重新进行实验,控制适宜的温度等环境因素不变,改变光照强度,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方向并记录。

若发现有色液滴不移动,可能的原因是。

(3)若要测定该装置中叶片的呼吸速率,应怎样处理?

(4)将CO2缓冲液撤去,重新实验检测袋内CO2的浓度变化,发现CO2下降至一定浓度时不变的原因是。

(5)请设置一个对照实验,来校正由于光照引起的透明袋中的物理性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误差?

[答案]

(1)右,O2,叶片光合作用释放的O2大于呼吸作用吸收O2,而CO2浓度不变,透明袋中压强增大,所以有色液滴右移。

(2)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置于暗处。

(4)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

(5)将透明袋中活叶片换成同样大小的死叶片,其它同原装置。

[模型5]下图示某同学为研究自然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设计了图甲所示的装置。

实验中将该装置于自然环境中,测定南方夏季某一晴天一昼夜中小室内氧气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得到图乙所示曲线。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实验中的因素的变化情况的是。

(2)若在培养大豆幼苗的过程中,很快出现了萎蔫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可采取的措施是,使植物正常生长。

(3)在上午10点至12点这段时间内,大豆叶肉细胞内的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变化情况。

(4)若10点和14点两时刻所产生的葡萄糖的量相同,则两时刻呼吸强度的比较结果及原因是。

(5)如果以缺镁的全营养液培养大豆幼苗,则曲线中a点将如何变化?

;你的依据是。

[答案]

(1)A

(2)培养液浓度过高,加水稀释(3)C3化合物含量下降,C5化合物含量上升(4)14点时的呼吸强度大于10点时的呼吸强度;原因:

两时刻产生的葡萄糖的量相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相等,而14时的氧气增加速度下降,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较多(5)右移,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较少,要达到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则需增加光照强度。

[模型6]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验证叶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自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请用所提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在给出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并说明实验原理。

装置说明:

反应瓶1-3分别是HClO4、Ba14CO3、安全瓶,反应瓶4-6均是Ba(OH)2;7为叶室;8为单向气压泵;9-14均为弹簧夹;15为光源;16为盆栽棉花;

注:

用于实验的化学试剂可以更换,但实验装置只有一套。

如何检测放射性工作要求。

一、实验原理:

(1)HClO4和Ba14CO3反应生成含放射性的14CO2

(2)

二、实验步骤及结果:

(1)关闭9、11、13号夹,打开10、12、14号夹。

启动单检测到叶片无放射性。

(2)……

答案:

(2)在光照下,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14CO2合成有机物,使叶片上出现放射性现象。

植物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分解含放射性碳的有机物,同时生成14CO2、14CO2与Ba(OH)2反应生成Ba14CO3沉淀。

实验步骤及结果:

(2)关闭10、12、14号夹,打开9、11、13号夹,启动单向气压泵。

光照,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3)一段时间后,关闭9、11、13号夹,打开10、12、14号夹一段时间,清除密封系统中的14CO2。

检测到叶片有放射性。

(4)更换4、5、6号瓶内试剂(或清除密闭系统的放射性),关闭光源(或遮光处理),关闭9、11、13号夹,打开10、12、14号夹。

让叶片以呼吸作用为主。

(5)一段时间后,检测到4、5、6号瓶内有放射性Ba14CO3沉淀。

(2)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a.在一道题中如果不知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不知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不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对些问题进行判断,则可用正交、反交法。

若正交、反交子代表现型一致且与性别无关,则属于细胞质遗传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正交、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且与性别有关,则属于细胞核遗传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正交、反交子代表现型与母本相同,则属于细胞质遗传。

[模型7]下面为果蝇三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与反交的结果,试分析回答问题:

组数

正交

反交

♀野生型×♂突变型a→野生型

♀突变型a×♂野生型→野生型

♀野生型×♂突变型b→野生型

♀突变型b×♂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b

♀野生型×♂突变型c→野生型

♀突变型c×♂野生型→突变型c

(1)组数①的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控制果蝇突变型a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突变基因为性基因。

(2)组数②的正交与反交结果不相同,控制果蝇突变型b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突变基因为性基因。

用遗传图解说明这一结果(基因用B、b表示)。

(3)解释组数③正交、反交不同的原因。

[答案]

(1)常、隐;

(2)X;隐图解略(3)由于不管正交还是反交,后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所以突变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

[模型8]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请说明推导过程。

[答案]

能。

取直毛雌雄果蝇与非直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反交,(即♀直毛×♂非直毛,♀非直毛×♂直毛)若正交、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一致,且与性别无关,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且与性别有关,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模型9]巨胚稻因胚的增大而胚重增加,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

巨胚与正常胚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G、g控制,为研究巨胚的遗传特性,科学家用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获得了以下数据:

组别

纯种亲本组合

观测粒数

F1平均胚重(mg)

F1平均粒重(mg)

巨胚×巨胚

30

0.92

19.47

正常胚×正常胚

30

0.47

21.84

正常胚♀×巨胚♂

30

0.47

21.30

巨胚♀×正常胚♂

30

0.48

21.37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

(1)上述一对相对性状中,巨胚为性状。

(2)现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母本为胚发育提供营养而决定胚的性状;第二种观点认为胚的基因型决定胚的性状。

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上述实验,用遗传图解和文字加以说明。

[答案]

(1)隐性

(2)同意第二种。

遗传图解:

反交

Pgg♀×GG♂

巨胚↓正常胚

F1Gg

正常胚

正交

PGG♀×gg♂

正常胚↓巨胚

F1Gg

正常胚

 

文字说明:

采用正交和反交,不论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本是巨胚(gg)还是正常胚(GG),F1基因型都为Gg,都表现为正常胚,说明是细胞核遗传,由胚的基因型决定胚的性状,第二种观点正确。

[模型10]某科学家发现,有些亚麻变种不同亚麻锈菌有不同的专一抗性。

例如,亚麻变种770B对锈菌24抗性,但对锈菌22是敏感的;另一亚麻变种Bomday对锈菌22有抗性,而对锈菌24敏感。

假设亚麻变种对锈菌24及锈菌22是否有抗性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

为了判断亚麻变种对这两种锈菌的抗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质内还是存在细胞核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P♀抗锈菌24、不抗锈菌22的亚麻×不抗锈菌24、抗锈菌22的亚麻♂

②P♂抗锈菌24、不抗锈菌22的亚麻×不抗锈菌24、抗锈菌22的亚麻♀

请预期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答案:

第一、预期实验结果:

如果①的子代为抗锈菌24、不抗锈菌22的亚麻,②的子代为不抗锈菌24、抗锈菌22的亚麻

结论:

两抗菌素性基因为细胞质遗传

第二、预期实验结果:

①、②的子代抗性相同

结论:

为细胞核遗传

第三、预期实验结果:

①的子代表现为抗锈菌24的亚麻,②的子代为不抗锈菌24的亚麻,并且他们在抗锈菌22的表现型上相同。

结论:

抗锈菌24的基因是细胞质遗传而抗锈菌22的基因是细胞核遗传

第四、预期实验结果:

①的子代为不抗锈菌22的亚麻,②的子代抗锈菌22的亚麻,并且两子代在抗锈菌24的表现型上相同

结论:

抗锈菌22基因是细胞质遗传而抗锈菌24的基因是细胞核遗传。

b.已知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判断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的方法——杂交法,即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杂交。

[模型11]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实验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答案]

能.解法一:

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杂交若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杂交组合中的雄果蝇代表的性状为隐性(如答图1)。

若后代果蝇雌、雄各为一种性状,则该杂交组合中雄果蝇代的性状为显性(如答图2)。

若后代中雌、雄果蝇均含有两种不同的性状且各占1/2,则该杂交组合中雄果蝇性状为隐性(如答图3)。

PXAXa×XaY

PXAXA×XaYPXaXa×XAY↓

↓↓♀XAXaXaXa

F1XAXaXAYF1XAXaXaYF1♂XAYXaY

答图1答图2答图3

解法二:

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杂交,若子代雌蝇不表现母本性状(如答图2),则亲本雄蝇性状为显性,若子代雌蝇表现母本性状(如答图1、3),则亲本雄蝇性状为隐性。

c.已知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判断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的方法

①自交法②杂交法

[模型12]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常染色体上基因B和b控制。

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

在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牧马场中于一个配种季节随机选取一头栗色公马和多头白色母马交配。

(1)如果后代毛色均为栗色,能否根据杂交结果判断其显隐性关系。

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

(假设无基因突变)

(2)如果后代小马毛色有栗色,也有白色的,能否由此判断其显隐性关系。

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

[答案]

(1)能。

理由:

如果栗色为隐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为BB、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即既有白色的也有栗色的。

如果栗色为显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或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均为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全为栗色(或Bb和bb,栗色和白色均有)。

综上所述,只有在栗色公马为显性纯合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后代小马毛色全为栗色的杂交结果。

故若后代毛色均为栗色,则可判断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

(2)不能。

杂交方案:

从马群中随机选择多对栗色公马与栗色母马杂交(栗色×栗色)。

如果后代出现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d.已知显、隐性性状,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的方法。

①最佳方法一:

(测交法)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交配。

若后代雌性个体全部是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部是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出现隐性性状或雄性个体出现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用该方法时,如果无隐性雌性个体,则要先繁殖获得)

[模型1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A、白眼a),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

若用一次交配实验就能确定这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最佳为,实验预期及相应结论为。

[答案](略)

②方法二:

“杂交法”——表现型相同的显性个体相交

杂合显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出现隐性雌性个体,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后代不出现隐性雌性个体,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模型14]在一个纯合直尾的小鼠种群中,出现一只弯曲尾的雄性小鼠。

假如已弄清弯曲尾是隐性性状,请设计实验,判断弯曲尾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请写出有关实验步骤、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关结论。

[答案]

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

第一步,用纯种直尾雌性小鼠与变异的弯曲尾雄性小鼠交配,得F1,F1全是直尾的。

第二步,将F1的直尾雌鼠与F1的直尾雄鼠杂交。

如果后代出现雌性弯曲尾,则弯曲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后代不出现雌性弯曲尾,则弯曲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方案二:

第一步,用纯种直尾雌性小鼠与变异的弯曲尾雄性小鼠交配,得F1,F1全是直尾的。

第二步,将F1的直尾雌鼠与原种群的纯合直尾雄鼠杂交。

如果后代全为直尾,则弯曲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后代出现雄性弯曲尾,则弯曲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模型1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

饲养的实验小白鼠群体中,一对正常尾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的雄鼠。

怎样判断这只短尾的雄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它的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造成的?

若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探究如下:

(一)提出假设

假设①:

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假设②:

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

假设③:

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

(二)设计实验:

将这对正常尾的双亲中的雌鼠与短尾的雄鼠交配,观察其子代鼠尾的表现型

(三)实验结果:

子代出现正常尾的鼠和短尾的鼠

(四)结论:

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你对此实验方案何评价?

若有缺陷,请指出并改正或补充。

[答案]

该实验方案有缺陷,假设应有4种,即:

若为假设①,即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则Aa(正常尾)×aa(短尾)→1/2Aa(正常尾)+1/2aa(短尾);若为假设②,即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则AA(正常尾)×aa(短尾)→Aa(正常尾);若为假设③,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纯合子AA,则aa(正常尾)×AA(短尾)→Aa((短尾);若为假设④,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则aa(正常尾)×Aa(短尾)→1/2Aa(短尾)+1/2aa(正常尾)。

可见,原实验方案不能区分假设①和假设④,补充实验操作如下:

将该短尾的雄鼠与短尾的雌鼠交配,若子代全为短尾鼠,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若子代出现正常尾的鼠及短尾的鼠,证明为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

(二)二对或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a.是否遵循孟德尔定律?

——采用自交或杂交法(测交)(9:

3:

3:

1,1:

1:

1:

1,3:

3:

1:

1)

[模型16]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F2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一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定律。

(2)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为什么?

(3)请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答案]

(1)基因的分离

(2)不符合;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为3:

1,两对性状综合考虑,F2实际分离比为73:

2:

2:

23,不符合孟德尔的9:

3:

3:

1的比例,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方案1:

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玉米进行杂交,获得F1代。

②取F1植株10株,与无色皱缩玉米进行杂交。

③收获杂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

若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

1:

1:

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

1:

1:

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方案2:

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玉米进行杂交,收得F1代。

②取F1植株的花粉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单倍本植株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③收获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

若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

1:

1:

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

1:

1:

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模型17]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结果)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0

0

雄蝇

请回答:

(1)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为什么?

(2)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写出推断过程。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1/2)

3/8(6/16)

0

1/8(2/16)

0

雄蝇(1/2)

3/16

3/16

1/16

1/16

[答案]

(1)从上表可知,灰身:

黑身=

直毛:

分叉毛=

即子代中,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9:

3:

3:

1从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数量关系,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出,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也即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不可能都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2)从上表可知,灰身雌:

黑身雌:

灰身雄:

黑身雄=6/16:

2/16:

6/16:

2/16=3:

1:

3:

1

因性别比为1:

1,即雌:

雄=1:

1,及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3:

1,如果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从理论上推,子代中灰身雌:

黑身雌:

灰身雄:

黑身雄=3:

1:

3:

1。

考虑到实际比例与理论比例一致,说明性别这一对性状与灰身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因此控制灰身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会在性染色体上。

即位于常染色体上。

再看直毛与分叉毛这对相对性状与性染色体的关系。

从上表可知,直毛雌:

分叉毛雌:

直毛雄:

分叉毛雄=8/16:

0:

4/16:

4/16=8:

0:

4:

4

又因性别比,即雌:

雄=1:

1,直毛:

分叉毛=3:

1,如果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从理论上推,子代中直毛雌:

分叉毛雌:

直毛雄:

分叉毛雄=3:

1:

3:

1,由于理论上3:

1:

3:

1与实际比8:

0:

4:

4不相符,说明性别这一对性状与直毛分叉毛这一对性状不是自由组合的。

由此可知,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模型18]实验室中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纯种长翅灰身和残翅黑身的果蝇。

已知长翅和残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位于第II号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现欲利用以上两种果蝇研究有关果蝇灰身与黑身性状的遗传特点(说明:

控制果蝇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繁殖存活)。

请设计一套杂交方案,同时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研究果蝇灰身、黑身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作出判断。

问题二,研究控制灰身、黑身的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第II号同源染色体上,并作出判断。

(1)杂交方案:

(2)对问题一的推断及结论:

(3)对问题二的推断及结论:

答案:

(1)长翅灰身×残翅黑身→F1

F2

(2)问题一:

如果F2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3:

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因此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反之则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问题二:

如果F2出现四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9:

3:

3:

1,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控制灰身、黑身这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第II号同源染色体上。

反之则可能是位于第II号同源染色体上。

b.传统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

[模型19]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

请回答:

(1)如何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

(用文字简要描述获得过程即可)

(2)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获得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