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390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docx

宝塔山解说词详本

宝塔山(详版)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群山之冠。

它古称丰林山,北宋时改名为嘉岭山。

因山上有一座宝塔,故通称为宝塔山。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与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版的第二套人民币贰圆券的下方图案就是宝塔山;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其核心图案也是宝塔山和红五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诗歌《回延安》中热情地讴歌了宝塔山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读山能够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下面我就带领大家参观宝塔山景区,寻求宝塔山独特的精神内涵。

[宝塔下]:

耸立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现存宝塔为宋代重修,原名为“岭山寺塔”,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

宝塔底层辟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

北门内有阶梯,可沿梯直攀塔顶。

您若有兴致,可以登临塔顶一览延安城全貌。

许多前来游览的朋友都曾问过这样的问题:

古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宝塔,它有什么意义?

中国古塔建筑,一是起源于佛教,作埋藏经卷和舍利之用。

据《太平广记》载:

“延州有锁骨菩萨(即观音菩萨化身)舍利塔”,指的就是延安宝塔。

二是来自风水学说,用于调理阴阳,辟邪降福。

宝塔山地处延安三川之口,山腰地势平缓,有人说地势不完美,有缺空,便造塔弥补。

可以说,延安宝塔的建造兼具以上两个原因。

古人云:

“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的佛寺大都与风景名胜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人们在嘉岭山上建“岭山寺”,即以此为寺院标志塔,并予以修葺。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又对该塔进行了维修。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

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杨家岭、枣园不眠的灯火,孕育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

从此,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活力,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标灯。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最令人神往的壮丽景观。

也就是在“延安时期”,延安宝塔已经被反复地吟唱。

陈毅元帅当年有《延安宝塔歌》,借歌颂宝塔,用塔尖与塔基的关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与人民群众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

这首诗歌是这样吟唱的:

“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

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

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塔尖喻领导,备具庄严相。

犹如树战旗,敌军胆气丧。

又如过险滩,舵手平风浪。

又如指南针,航海必依傍。

再视塔尖下,千万砖块放。

层层从地起,累累逾百丈。

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稳当。

塔脚宽且厚,塔腰亦粗壮。

方知塔尖高,群砖任鼎扛。

塔尖无塔脚,实在难想象。

塔脚无塔尖,塔亦不成状。

延安劳模会,真理正一样。

君不见劳动经验有万科,模范创造应讴歌。

条条经验个人得,系统推行领导多。

吾党军政善料理,而今生产执斧柯。

新人新物新政策,抗建由我不由它。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之后,延安宝塔还一度承担过飞机导航的功能。

延安宝塔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

全国解放后,陕西省和延安市两级政府先后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维修。

主要是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增设了楼梯,加固了塔基,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

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宝塔和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每当夜幕降临,宝塔光芒四射,流光溢彩,成为圣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钟亭旁]:

钟亭里的这口铁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铸造于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

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上部是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是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

这口铁钟声音清纯,余音久绕,可传方圆三至五公里。

此钟原在延河对面的太和山道观中,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把它移置于此,作为报警之用。

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曾被敲响,为保卫延安做出过特殊贡献。

[在中轴线上对延安城全貌的介绍]:

钟亭旁的这个位置处于延安的中轴线,视野开阔,是观览延安全景的最佳位置。

因此,游客们普遍形成了“不上宝塔山就等于没到延安”的共识。

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延安的基本情况。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距西安350多公里,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下辖13个县区,总人口210万。

延安海拔800-1800米,平均海拔为1200米。

延安土地资源丰富,宜于农、林、牧业,延安的小米、苹果、红枣与羊肉都十分有名。

延安的工业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以“两黄两圣”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

“两黄”指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两圣”指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有各类文化文物遗迹5808处,其中革命旧址35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

延安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是典型的丘陵峡谷城市,三山环抱、二水合流是延安的市区特点。

大家顺着我的手势看,延安的三山是指东北的清凉山,西面的凤凰山和东南的宝塔山。

二水是指延河与南川河,南川河由南向北,两河在宝塔山脚汇合,东折流经延长县,注入黄河。

所以人们称延安城是“襟三山带两河”。

清凉山在古代就非常有名,山上有著名的万佛寺石窟、太和山道观,可以说它是佛道合一的名山。

清凉山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新闻单位的所在地。

当时的清凉山承担着“新闻山”的功能,把革命真理源源不断地传送全国各地。

陈毅元帅有诗云: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道出了清凉山的重要地位。

清凉山就是中国革命的智慧之山,它给中国革命输送了丰富的思想与营养。

如今,清凉山麓建有延安新闻纪念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革命旧址纪念馆,也是我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

清凉山向北,是延安的北郊,那里遍布着延安的革命旧址。

由南向北依次有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还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城北郊也是延安著名的“文教川”。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延安大学就在杨家岭,前些年中央组织部新建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就在枣园村。

此外,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中学、延安市委党校、延安卫校等大中专院校也在这一带。

凤凰山远看就像凤凰展翅欲飞的样子,故而得名。

但从凤凰山的地理构造上看,它更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把大半个延安城揽在自己的怀抱中,为这里的黎民百姓遮风挡雨。

凤凰山上土城墙遗址依稀可见,城墙从凤凰山南端的土梁起在今南门坡地段与石砌城墙相连,经南川河、延河一直到现在的西沟,与凤凰山北端的那道土梁相连,构成了古代的延安府城。

陕甘宁边区时期,这里还有较完整的城墙,后来逐渐被拆除了。

当初的延安城只有两条街道,中间的这条叫二道街,现在商厦林立,热闹非凡,是繁华的商业中心。

二道街有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旧址。

抗大与黄埔军校并称为现代中国两所最伟大的军事院校。

中心街有陕西省地市级城市中仅有的两家四星级饭店——“延安宾馆”与“延安旅游大厦”,延安的许多重要接待都在那里。

前些年,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来延时就下榻在“延安宾馆”。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延安老城变成一片瓦砾。

但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延安军民硬是用镢头在各个山脚挖出了一排排整齐的土窑洞,使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窑洞之城”。

那时的延安,物质上虽然贫穷,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无比丰富,充满激情与活力,到处是歌的海洋。

每到夜幕降临,延安土窑洞里的煤油灯光,就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好看,当时在文人的眼睛里,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凤凰山麓有凤凰山革命旧址,是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进入延安后的第一个落脚点。

凤凰山麓有个浅沟,沟口下面的三角地带是现在的延安育才学校。

它的前身很有名,是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于1938年,有“马背上的摇篮”之称,后几经分合成为北京、西安、延安三所同名的育才学校。

延河发源于榆林市靖边县天赐湾乡的周山,全长286.9公里,在延安市域的流经长度达62公里。

历史上的延河,曾经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也叫“清水”。

党中央到达延安时,延河还碧波荡漾,城中居民多取河水饮用。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八路军战士经常在延河边散步,操练习武,读书学习,思考问题。

延河养育了中国革命,成为当之无愧的革命母亲河。

因此,延河虽然在自然形态上列不到著名河流的名录当中,但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看到的延河,它由北而来,在宝塔山下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弯度,然后流向东方,注入黄河,汇入大海,似乎昭示着这里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果然,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选择延安是正确的,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大家看到,横跨延河、沟通延安东西的大桥,就是延河大桥。

延河大桥建于1959年,为空腹式三洞结构,是我国第二座“空腹式”石拱大桥,桥身总长114米,高13米。

大桥的平面、延河水的纵线和宝塔山的几何隆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空间序列和分割比例,是一个经典的美学造型。

它们的组合已经成为延安的名片,成为延安的标志和象征。

每当人们在荧屏上、画面上看到宝塔山和延河大桥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曾经辉煌的延安往事。

过了延河大桥便是东关。

东关是延安的商贸工业中心,那里有延安最大的汽车站——东关汽车站,还有热电厂、供电局、电信公司等企业。

以前的东关民用机场,如今扩建成“百米大道”,目前是延安城中最宽敞、最漂亮的街道。

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等就是在这里登机前往西安帮助解决“西安事变”的;1945年8月,毛泽东也是在这里乘飞机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著名散文家方纪先生的《挥手之间》就详细描写了当时的场面。

现在的飞机场已经迁至东二十里铺。

大家注意到,东关的楼房不是太高,这主要是从飞机升降安全的角度考虑设计的。

据悉机场下一步将搬迁至南泥湾附近的山塬上,届时机场一带将进行大规模地开发。

距延安城东5公里处的桥儿沟,就是东面有教堂的那个山沟,是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

当年的延安鲁艺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被称为“新文艺的圣殿”,桥儿沟对新中国文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东川有著名的210国道,可直达内蒙古的包头市。

革命烈士谢子长的家乡子长县、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延长县,著名作家路遥的家乡延川县,均在延安的东北。

延安是中国最早进行石油开发的地方,中国大陆上的第一口油井就在延安市的延长县。

公元1080年,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在延安生活了两年多。

在当时的延安境内,沈括发现沙石和泉水相杂的地方,常常冒出一股股黑漆一样的液体,当地百姓把这种液体叫“脂水”。

他们用山鸡的尾羽把它沾起来,收集到罐子里,用来燃灯照明。

但它冒出的浓烟,连帐子都熏黑了。

凭着科学的直觉,沈括想到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了一些烟灰来制成墨,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延川石液”。

沈括还断言:

“此物必大行于后世。

”在《梦溪笔谈》里,沈括写下了: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石油”这一名称,并且预言: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他认识到陕北油田石油储藏量的丰富,认为石油可以替代松木,是一种有价值的燃料。

沈括所预测的“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观点,在后世终于得到验证。

1907年,延安府的延长县城西门外,打出了井深81米且产油较丰的“延一井”,这就是“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从此,延安的石油有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开采。

现在延安的财政实际上是“石油财政”,80%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石油。

延安的河多,桥也多。

沿着清凉山麓向北,不远处的大桥是西沟大桥。

再往上看,那座现代化的彩虹桥便是王家坪大桥。

彩虹桥建于1998年,是全省同类桥梁中跨径最大的一座,全长205米,也是目前延河上最大的一座现代化桥梁。

宝塔山下的这座大桥叫“宝塔桥”,建于1975年。

宝塔桥的建造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

当天下午,他决定登宝塔山,当时南川河上没有桥,周总理乘坐的吉普车只好涉水过河,小车不慎陷进淤泥里。

延安的百姓得知情况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周总理乘坐的小车稳稳地抬过河。

宝塔山上还没有通车路,总理步行登上宝塔山。

当他站在宝塔山上看到延安城破烂的全貌时,总理流泪了,激动地说:

“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延安至今这么贫困,我作为国务院总理深感惭愧,我这个总理没当好!

”周总理回去后,专门拨款修建了这座“宝塔桥”。

延安人民亲切地称它为“总理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延安修建了许多桥,如有“嘉岭桥”、“石佛沟大桥”、“马家湾大桥”等,打通了所有的断头路,延安的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现在,无论从城区的哪个地方出发,不用走回头路便可绕回来。

[摩崖石刻]:

大家登山时,一过宝塔桥,就可以看到宝塔山的著名景观: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到7米,长260米,布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

延安古称“延州”,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

尤其是在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庞籍、狄青、沈括等良将名臣均在延州镇守过。

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范仲淹,曾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山崖上,每字高3.68米,宽3.37米。

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

还有北宋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也是赞誉范仲淹的丰功伟绩。

“云生幽处”、“重岗叠翠”、“嘉岭胜境称第一”,则是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为描述宝塔山风光而题刻的。

摩崖石刻还有蒋介石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题的“全民导师”。

蒋介石在1947年胡宗南占据延安后到过延安,据说他当年到延安时所住的地方就是今天市场沟的“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不知当年蒋介石来到延安后有何感想,诸位可以设想一下。

[南关正街]:

山下这条街就是延安的南关正街。

南关街是延安党政部门所在地,有延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还有宝塔区委、区政府。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也座落在南关,“精兵简政”、“三三制”的政策均在这里制定出来。

陕甘宁边区交际处也在南关街上,它曾是陕甘宁边区时期最好的招待所。

敬爱的周总理1973年回延安时,就下榻在那里。

我们看到这个造型独特、漂亮大方的地方是延安最大的公共体育场。

这个体育场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就形成了,边区时期以及全国解放后延安的重大集会均在这里进行。

1966年,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就是在这里接见了延安各界群众。

1996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也是在这个体育场进行的。

前些年,延安花费巨资对体育场进行了改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能满足群众多种运动需求的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

顺着我的手势前方的是延安七里铺。

七里铺是延安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投资两个多亿修建的现代化的延安火车站就建在那里。

另一条山沟则是延安的杜甫川。

沿这个山沟一直向前走15公里,便到了延安著名的“万花山”。

万花山相传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那里有花木兰墓、跑马梁等遗迹。

万花山有野生牡丹10万多株,据说是我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生长之地。

陕甘宁边区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到此赏过牡丹。

1980年后,修建了“万花山庄”。

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延安视察期间,就下榻在“万花山庄”。

[日本工农学校]:

大家看到宝塔山半腰的这组建筑是陕甘宁边区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旧址。

它有个小围墙,由山体附近的十多孔土窑洞组成。

这座特殊学校是八路军政治部于1940年创办的,学员是被我八路军与新四军俘虏以及向我军投降的日本士兵和下级军官。

这所学校的校长是日本友人冈野进,副校长是赵安博、李初梨。

学校的宗旨是和平、友爱、正义、勤劳、实践。

学校先后培养学员500多名,后来这些学员大部分成长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中日友好的使者。

[宝塔山纪念林]:

宝塔山周围翠柏环绕,郁郁葱葱。

1979年3月4日,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当时23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在宝塔山上共同营造了纪念林,并设立标志牌。

此后,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中央各部委以及友好团体纷纷在宝塔山上种植纪念树,成为宝塔山的一道风景。

这些松柏也成为特殊的文物,被精心保护起来。

透过这些松柏,我们可以领略到全国人民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之情。

宝塔山大规模的绿化开始于1956年。

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青年造林大会。

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就是在这期间创作完成的。

[摘星楼]:

宝塔山的最高处,是摘星楼。

它是两层阁楼式建筑,原名望寇台。

是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而修筑的。

由于在最高峰,每到夜晚星汉灿烂之时,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名摘星楼。

原楼已毁,现存建筑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修的。

有两条道路可直达摘星楼,一条是步行道,一条是车道。

站在摘星楼上俯视延安城,三川风貌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情趣。

[嘉岭山其它范公遗迹处]

宝塔山上,范仲淹留下的遗迹还有很多。

东边烽火台、范公井、嘉岭书院等都是他知延州时期留下的遗迹。

公元1040年7月,范仲淹知延州后,除了加强对鄜延地区的全面防御与延州城的设防外,又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军事阵地与指挥中心,精心予以修筑。

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

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

现在我们看到的烽火台是在范仲淹镇守延州时的烽火台原址上砖砌加固的。

它的位置选择非常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开阔,登临台上,延安城的东、西、南三川尽收眼底。

一旦烽火点起,三川军民人人皆知,可以起到报警御敌的功效。

范公井,是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的一口通河井。

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凿修的,后人称为范公井。

井口呈椭圆形,长轴1.4米,短轴0.75米,井深24米,四周用石块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烽火台往南,山腰中的建筑,是范仲淹当年所修的嘉岭书院遗址,现遗址上修建了茶社。

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

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一面修城筑寨,抵御西夏进犯;一面大兴学风,广召学子,习文研武,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材,对延安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些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的作为,使得延州的边防得到巩固。

当时,西夏将领听说范仲淹戍边期间广布德政,深得民心后,竟相互提醒,要认真对付范仲淹:

“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范雍)老子可欺也!

”后来,边境上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在戍守延州期间,还写下了被后人称为“宋词中第一首边塞词”、“边塞词的压卷之作”的《渔家傲》,这样吟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元遗山对范仲淹有这样的评价: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在朝廷,则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他在《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的话来赞美他: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延安的范公遗迹还有很多。

如延河对面清凉山上仍建有范公祠,供奉着这位对延安历史有着特殊贡献的伟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历史的人,人们会永远记得他,范仲淹就是很好的诠释。

[宝塔山最佳留影处]: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李瑞环、温家宝、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登临过宝塔山,并在此合影留念。

据不完全统计,宝塔山每年接待全国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多达人以上,来自全国各地与海外的游客多达万人次。

海是沸腾的海,山是凝固的山。

仁者乐山,是能够在大山中读到一种精神动力。

宝塔山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舵手”,就在于它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您说呢?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今后再来延安,重登宝塔山,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