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603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docx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

健康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为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健康是个人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

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第一节行为与健康

一、相关概念

  1、健康行为:

是人们为了增强或保持健康状态所采取的行为。

主要包括:

减少或消除有健康危险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以及遵医行为。

  2、健康习惯:

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常常下意识地自动表现出来。

一般童年时形成,约十一二岁稳定下来。

3、生活方式:

是个体所作的影响健康的各种决定的总合。

造成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因及一般的死亡原因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是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生活方式自己可以控制,对于疾病预防和改善颇具意义。

4、危险行为:

是与健康行为相对的,有损于当前或未来健康的。

青春期是危险行为的一个易感期。

二、健康行为的意义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感情性疾病、意外伤害、职业伤害等的预防和控制也与生活方式关系紧密。

而且行为是可改变的,因此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与健康相关联的行为。

意义:

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死亡率;能延缓死亡时间,提高个人寿命和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推迟慢性疾病所致的并发症的出现;成功的行为矫治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行,从而缩减大量用于健康和行为方面的费用。

三、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呼吁理论

观点:

如果人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将会改变健康习惯。

因此,健康教育是让众从事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

局限:

不过欲望和偏爱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作的判断,对负面信息可能进行自我防御性的加工。

(二)健康信念模式

观点:

人们是否进行预防疾病的行为,直接取决于他们所作的两个判断:

一个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另一个则是对采取预防行为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

是最广泛被研究和最被接受的理论。

相关的几种信念:

疾病严重性的信念;疾病易感性;健康行为好处;健康行为障碍。

(三)Ajzen计划行为理论

观点:

试图把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行为是个体行为意图的直接结果。

关于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关于行为的主观标准以及行为控制感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行为意图,并且最终促成了行为改变。

局限:

意图和行为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人们并不总是做他们计划要做的事,本理论局限之处。

(四)原型/意愿理论

观点:

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健康行为往往是对社会情境所做的反应。

该理论引入了两个新的结构来解释个体的健康行为:

行为意愿(会受重要他人影响以及曾经参与经历的强化,特点:

反应性而非熟虑、不自主)和社会原型(个体的自我概念与原型的匹配会对个体产生引导)。

(五)社会整合理论

观点:

突出了家庭在鼓励健康行为和反对高危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婚姻和做父母通过社会控制机制对健康行为具有正性影响,婚姻和做父母是目的在于将个体综合进社会并且提供意义感、目标以及社会义务的社会关系。

社会系统提供一些方式来影人们使之从事社会希望的行为并减少非常规的和偏离正常的行为,个体把社会准则同化之后,社会机制也可能成为个体的内在要求。

(六)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

观点:

有目的的行为改变要历经5个阶段:

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消除行为6个月以上进入维持期)。

每阶段个体的心理社会特征各不相同,有效的干预策略要与每阶段的重要特征相匹配,以帮助他们进展到下一阶段。

(七)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

观点:

是对阶段理论的改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在健康增进的阶段间取得进展。

认为人们采纳预防性的健康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七个不连续的阶段:

忽视、乐观偏向、卷入、无改变、想要改变、践行、维持。

其中1(无意识)、3(意识但未考虑个人意义)、4(已决定不改变)是阶段理论中的无意图期的情况分解。

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基本概念

世卫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避免人们因无知而付出健康代价。

是解决当今社会卫生问题的首先对策。

(一)健康教育

定义:

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应作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

核心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作用在于通过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价值观,即要求人们懂得维护健康的重要,树立信心和信念,在此基石上建立或改变行为,也就是知信行。

  区别:

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知、信、行”,强调行为的改变,有别于以防病和卫生知识传播为主的一般教育与卫生宣传。

(二)健康促进

定义:

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的综合体。

是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

区别:

对象是健康的人,采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为,比较积极,不同于相对消极的疾病预防。

大大超出健康教育的范围。

是构建在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预防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从两方面扩展了传统卫生保健的意义:

第一方面是从针对高危人群的一般方法扩展到以社会为基础,针对全体人群,更关注整个环境改变的多水平多策略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它不仅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疾病问题,同时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它也可以是针对贫困、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二、健康促进的策略

《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涉及五个主要策略和活动领域。

  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支持的环境。

3、加强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渥太华宣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促进途径:

健康场所,强调建立可操作性网络的计划去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来促进健康,如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工作场所、健康城市。

健康可以通过对健康促进环境的精心设计与维护而获得。

四、健康促进模式

健康促进模式(HPM)是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包含3组健康促进行为决定因素,即个人特征及经验、特定行为认知及情感、行为结果。

人们是否执行健康促进行为绝非仅靠意愿,而是与个人的认知、经验、环境、健康需求性有关。

五、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程序

组成:

健康促进规划由设计、实施和评价三部分组成。

模式:

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劳伦斯·格林(LawrenceW.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

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方式进行思考,为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和阶段。

阶段和步骤:

第一阶段是诊断期和需求评估期,即PRECEDE期,指教育及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倾向性、促成性及强化性等因素的运用。

第二阶段是执行期,即PROCEED期,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的应用。

包含九步骤:

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评断;管理与政策诊断;过程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中期;远期。

参照PP模式,一般将规划设计分成以下几个程序。

1、社区需求的评估(相当于步骤1、2):

  社区诊断(找出需要和问题)、流行病学诊断(找出重点和原因)。

2、确定优先项目(相当于步骤3):

  重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社会效益。

3、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当于步骤3、4):

  明确、具体、可测量。

4、教育策略和干预规划的制定(相当于步骤4、5):

制定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时必须仔细围绕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来综合考虑,即倾向因素(先于行为,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促成因素(使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技能、资源等)、强化因素(干预行为后强化某种行为的因素,奖惩、鼓励或抑制,多指与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人)。

X、之后是规划的执行(步骤6)与规划的评估(7、8、9)。

六、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我国城市健康教育工作起始于80年代。

1990年以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及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城市实现“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都推动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2005年,依据世卫《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第三节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以及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医生诊断病人和治疗病人发展到对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

侧重为数众多的慢性疾病高危人群,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低利用的人群。

定义:

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才能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

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理念是以预防为主,防未病之病。

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保险领域及对个人或单位职工提供服务。

意义:

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二、健康管理的过程及内容

  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基础)、评价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核心)、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及健康改善指导(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和促进不同,健康管理的干预是个性化的)。

四、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

六种: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利用远程病人管理方式指导个体恰当地利用当地各种医疗服务)

3、疾病管理   (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

4、灾难性病伤服务(为患癌症等灾难性病伤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5、残疾管理   (减少工作地发生残疾事故的频度和费用代价,减少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

6、综合人群的健康管理   (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

五、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2000年SARS危机和2005年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的设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成立等。

都从制度上和组织上推动了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一、营养学的目标

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需要考虑一些前提。

不同个体对食物的耐受性不同;所谓健康饮食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健康饮食标准经常需要调整;饮食的健康水平不仅是生理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人的饮食:

城乡膳食质量比过去提高,动物性、奶类及油脂类的摄入均有增加,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偏低。

城市居民谷类、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有营养摄入失衡的现象。

现在的中国人因为动物性食物摄入偏高而受到许多健康问题困扰。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饮食行为和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不健康的饮食和许多疾病有高度相关。

二、合理的饮食建议

健康的饮食包括均衡地摄取各种躯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制定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的健康饮食结构建议,即中国人的“膳食金字塔”。

包含谷物类(300-500克每天)、蔬菜水果(分别为400-500克和100-200克)、肉类(125-200克)、奶制品(100克)、和豆制品(50克)以及油脂类(25以下)。

含量指食物生重。

三、饮食和疾病

  美国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五种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与饮食有关。

地中海饮食(以粗粮、果蔬为主)可降低代谢综合征(MD)患病率。

第二节体重标准与测量方法

一、标准体重的计算标准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最主要的健康风险是体重异常,其中以肥胖症最为常见。

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

中国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

BMI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儿童标准体重简便计算方法:

1--6个月:

出生体重千克数+月龄*0.6。

7--12个月:

出生体重千克数+月龄*0.6。

1岁以上:

8+年龄*2。

判断标准:

除了生理性的判断之外,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个体差异:

体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时刻也会有一定变化,再加上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原因对体重的存量也有一定影响。

标准体重含义:

因个体差异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难以用一个恒定值表示,而应当是一个数值范围,我们把这个数值范围称之为正常值域,一般在标准体重加减10%以内的范围都属于正常。

二、皮褶测量

特点:

可以精确的评价躯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

常用的方法是用两脚规测量肱三头肌部位和肩胛骨下方的皮褶,测得双层脂肪的厚度。

男性肥胖的临界值是45毫米,女性是69毫米。

三、腰臀比

简称WHR,简单但有高鉴别力的测量方法。

测量肚脐以上至胃之间的腰围,以及臀部最大周围,然后用腰围比臀围所得的值。

女性大于0.8,男性大于0.95为肥胖。

特点:

能够准确地预测由于肥胖引起的健康危险。

腰臀比与健康关系:

WHR越大,风险越高,因为腹部的脂肪沉积更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式肥胖:

粗腰小臀式的脂肪分布,或称腹式肥胖。

男性中多见。

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女性式肥胖:

脂肪在臀部沉积,没有男性式肥胖的健康风险因素。

当女性与男性拥有同样的健康风险时,女性往往比男性更胖。

第三节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以及神经性呕吐。

儿童进食期拒食、偏食,以及异食症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

一、神经性厌食症

症状:

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都表现为强迫性行为,即不能抗拒的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

常见于女性,多见于城市高收入人群中。

诊断标准:

P102。

略:

明显体重减轻;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可有病理性怕胖;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症状至少已三个月;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病因:

与人格特征、家庭特点等有相关。

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个体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方面。

  治疗策略:

主要是试图增加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体重,旨在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庭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

二、贪食症

症状:

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

常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常采一些极端措施来防治发胖。

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性别年龄分布上也相近。

多是厌食症延续者。

诊断标准:

P104。

略:

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用极端方法抵消发胖作用;常有病理性怕胖;常有神经性厌食症既往史;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月;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病因:

遗传、生物学、家庭、社会。

应激认知(认知歪曲)内容与普通人有区别。

治疗模式:

药物(阿片受体阻断剂)、认知-行为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在此处比行为疗法更有效)。

第四节肥胖与减肥策略

一、肥胖症

定义:

如果躯体摄入了过量的热量和营养,没有被消耗掉,在体内以形式沉积下来就导致了肥胖。

原因:

过量进食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儿童期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型肥胖,即使是通过减少进食量也不会使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不能通过控制进食来达到减肥,且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的体积也会增长,导致肥胖加剧。

且这种肥胖是不能改善的,儿童期预防肥胖关乎一生的健康。

成年后肥胖多属于脂肪细胞体积增加型,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增加热量消耗来实现减肥。

成年人如果长期饮食过多,脂肪沉积量过度增加,也会导致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

成年人肥胖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要想恢复到正常体重也是很困难的。

人一生有三个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期,妊娠期的后三个月;3个月到1岁;青春期。

而体积增加主要是从出生到6岁,增约一倍。

肥胖影响美观外,更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和关节、皮肤的疾病。

且大多数疾病都随着肥胖程度的加剧而体现出更高的发病率。

二、肥胖的类型

  MervynWillard制定了一个肥胖症的分类标准,指出有7种不同类型的肥胖,各自具有不同的病因,并且应该相应地采取不同治疗手段。

代谢性;环境型(生活方式的某些变量有关,如工作活动少);内分泌型(通常有甲状腺机能减退);食欲调节障碍性(下丘脑控制系统受损);脂肪细胞增长型;强迫性进食障碍;药源性。

肥胖的心理社会原因:

某些时期偏胖往往是有能力获得充足食物的一个标志并影响审美取向。

环境型肥胖、强迫性进食障碍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障碍导致。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还决定着能否成功控制肥胖并维持效果。

三、减肥的策略

1、节食减肥

极简单又经济。

调查发现,节食成功减肥者90%又恢复。

需要认真规划节食计划,另外,效果的维持还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达到初步效果后还要继续维持过度性计划;重视饮食动机对节食效果的影响;必需考虑不同的生活周期(例如生长发育阶段)人对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要谨慎制定。

失败的原因:

对食物的数量估计有误;对每天摄入热量的估计有误。

进食方式也影响节食效果,过快的进食速度会加剧脂肪沉积,宜少食多餐、慢食。

2、药物减肥

  许多减肥药存在明显危害。

四、运动与体重

控制饮食加上适合的运动是控制体会的理想手段。

作用:

运动可以消耗掉人体内多余的能量,促进脂肪的分解,因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运动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增加肥肉工作的能力和效果,此外,还使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发生根本性功能改善,提升躯体的整体效能。

运动还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但在从事体育锻炼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是否能够坚持不懈。

长期坚持的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更加有益。

影响因素:

医生建议很重要,此外,影响锻炼的坚持的原因:

个人因素(对锻炼的态度、对从事一段锻炼的效能的评价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成员支持、锻炼便捷性、同伴的影响等)、锻炼计划本身的特点(经济及时间投入、强度、难度、趣味性等)。

第五章吸烟行为与健康

第一节人类吸烟的历史

一、人类吸烟的历史

烟草原产于美洲,吸烟习俗也起源于美洲,同宗教有关。

烟草种植和吸烟的习惯最早是随着西班牙的航海家被带到了欧洲。

人类最初将烟草作为一种有益的或具有特殊神力的药物看待,只是到了20世纪40~50年代才开始认识到吸烟的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地的禁烟运动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烟草传入中国,一种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吕宋传入台湾、福建,以及由利玛窦传入广东,是由西班牙人的航海活动造成。

另一说法是更早些时由葡萄牙人传入广东。

二、禁烟运动

  到了20世纪40~5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吸烟的对健康的危害,禁烟运动在美国起源于香烟广告和因引而引起的民事纠纷。

一系列连续的,并且是巨额的索赔案件显示出美国的抑制吸烟运动的高涨。

抑制吸烟的公众运动正在从美国开始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三、吸烟行为在中国的现状

中国城乡居民的总体吸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总体吸烟率大约是24%~33%,其中男性是52%~57%,女性为1.5%~6.4%。

男性吸烟率随年龄上升,40~49岁最高,此后下滑,女性则随年龄稳步缓慢提高。

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差异影响吸烟率,其中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为保护性因素。

我国青少年吸烟率相当高。

美国男性吸烟率(22.7%)比中国低,女性(17.4%)则比中国高,总体(20%)比中国低。

第二节吸烟危害健康

一、吸烟的危害

烟草的燃烧可以产生尼古丁(改变机体代谢,破坏巨噬细胞;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脂肪酸含量,导致动脉硬化危险)、一氧化碳(取代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增加高血脂、冠心病的可能)、烟焦油(引起支气管和肺损伤)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来说都是有毒的,因此,吸烟有害躯体健康。

吸烟的危害主要来自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以及烟草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此外还有大量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或间接攻击细胞膜成分,导致疾病,诱发癌变)。

众多研究都已经表明,吸烟是导致人患肺癌、喉癌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其他疾病,如肺气肿、胃肠道溃疡、胃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等癌症都和吸烟关系密切。

吸烟减短寿命,影响精子质量,孕妇吸烟影响胎儿健康。

第三节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吸烟行为的生理因素

人对吸烟行为的依赖主要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个方面。

烟草引起的成瘾问题在生理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烟碱(尼古丁)本身的药理作用;二是脑神经系统的活动特征(尼古丁扰乱大脑中正常多巴胺代谢而产生了药物依赖);三是吸烟者的某些遗传特质。

尼古丁低度到中度剂量时是兴奋剂,机体会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摄入维持兴奋,大剂量尼古丁会结合过多乙酰胆碱而产生抑制作用,产生精神萎靡、疲倦、乏力等症状。

生理依赖来自尼古丁引起的生化反应使人生产的兴奋感和愉悦感。

二、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

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习(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关于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和已经形成的情景-吸烟联结)以及人格特征(神经质和紧张、焦虑、应激耐受性低、心理社会资源少)。

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同的个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

第四节戒烟

一、戒烟的困难

90%的戒烟者不能成功,只有2~3%能保持一年以上不吸烟。

障碍首先来自吸烟者身心对吸烟行为的依赖。

包括:

对香烟渴求、停止吸烟时主观幸福感的损失、戒烟后情绪易激惹以及相信戒烟后体重会增加等。

心理方面:

主观幸福感的损失和吸烟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让人体会到压力。

生理方面:

尼古丁的药理作用在吸烟者生理上产生的反应是使得吸烟者依赖香烟的重要原因。

相反的是,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危害往往是慢性的,吸烟者沉浸在吸烟的生理刺激中时通常不会意识到吸烟的危险。

社会方面:

来自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戒烟失败的重要原因。

压力(西方,缓解负性情绪)、社交(中国,强化正性情绪)。

对中国吸烟者,社会交往情境是诱使重新吸烟的主要原因。

  

二、戒烟的阶段

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要抵制或戒除吸烟行为也需要从多角度入手,成功的戒烟行为是一个整合了认知、决策、情绪以及动机等多种心理机制的系统性活动。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成功地戒除烟瘾需要经历几个与认知、决策、情绪和动机相联系的阶段。

其中以Prochaska和Diclemente的五阶段模型(即第三章第一节中第三小题中的“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最为著名。

1.计划前(肤浅认识,尚无意愿)。

2.计划(开始认真思考,从思考到实际行动常需六个月,往往犹豫不决,许多人在此阶段即放弃)。

3.准备(决定行动,做出承诺,承诺也会带来压力,处于趋-避动机冲突导致的焦虑中,通常一个月,要做出进退决定)。

4.行动(开始后六个月)。

5.维持(开始六个月后)。

三、戒烟的临床干预手段

戒烟的临床手段包括药物干预、行为治疗、认知-团体疗法等手段。

此外,一些结合中医治疗手段的戒烟措施也开始在国内外推行。

1.药物干预。

主要采用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滴鼻液以及尼古丁贴片,使机体摄入替代吸烟行为,疗效不明显。

2.行为治疗。

主要有强化法(显效快,强化停止时复吸率高)、自我监控(不需要干预就能达到减少吸烟的目的,但往往不能彻底)、情境-吸烟行为去联结法(短期75%,保持率30%到40%)。

3.认知-团体疗法。

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吸烟者对吸烟的认知态度,建立一套健康的生活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