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446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度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docx

XX精品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

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主题思想

摘要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非常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依旧采取离奇荒诞的写作风格。

作品从两条主线展开,两条主线的人物看似毫无联系却在逐渐靠拢。

这部小说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部成长小说,但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包括对少年成长问题、社会暴力问题及人生命运问题的看法,所以本文试图从成长、暴力、命运这三个最能体现他思想的社会现实来研究分析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卡夫卡;成长;暴力;命运

Abstract

Kafkaontheshoreisaveryimportantnovelwrittenbyharukimurakami,thenovelstilltakebizarreandmythwritingstyle.Heworksfromtwomainline,thetwomaincharactersseemtohasnoconnectionisgraduallyclose.Thenovelinessenceisagrowingnovel,butinfactistheattentiontosocialreality,includingtheproblemoftheyounggrowth,thesocialviolenceandthelifedestiny,sothisarticleattemptsfromthegrowth,violence,thefateofthethreemostcanreflectthesocialrealityofhisthoughttostudyandanalysisthethemeofKafkaontheshorewrittenbyharukimurakami.

Keywords:

Kafka;growth;violence;fate

前言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由“青春作家”向“国民作家”转型后的一部很重要的长篇小说,发行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称在阅读本书时会有“疗愈、解脱、救赎”的感觉,是因为这部小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

村上春树转型后创作的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比较关注,此书发行后在日本及其他国家文学界也引起了很激烈的争议。

我们国内文学界虽然也对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有过很多研究,但对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代表的转型后的作品中的现实问题及思想的解读仍然处于薄弱阶段。

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揭示了很多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最终都促进了主人公的成长。

本文将通过成长、暴力、命运这三个部分来研究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从而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思想进行解读。

1、成长:

青少年成长之路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部关于十五岁少年成长经历的成长小说,小说主人公卡夫卡的心智和精神在苦痛与挣扎中得到了蜕变与成长。

至于主人公为什么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村上春树在作品的序言中也有提到过十五岁的少年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价值观都还没有确立,“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1],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1]。

他想写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1]。

(一)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青少年成长问题是当今社会我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点,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也对成长问题比较关注。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作品的主人公卡夫卡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甚至可以说正是他的家庭对他的成长造成了极大地损毁。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传统家庭关系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料理家事,因此男人通常会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和家人的交流很少,甚至错过孩子的成长,因而孩子会比较依赖母亲,与母亲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卡夫卡四岁时,母亲带着姐姐离开家并抛弃了他,这给卡夫卡的童年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从此,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卡夫卡变得越来越孤独。

另外,父亲还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将所有的恨意都发泄在卡夫卡的身上,甚至恶毒地诅咒卡夫卡。

因此,卡夫卡在母亲离开后就再也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从小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这对卡夫卡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他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身为一个孩子,当我们在家里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爱与关注时,我们便想要离开家,追寻心灵上的解脱,卡夫卡也不例外。

他为了不再痛苦,他选择离家出走,并早早地开始准备。

他不断地强大自己,坚持锻炼身体,无论是柔道、马拉松还是游泳他都坚持了下来,只是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强壮,看上去不是只有十五岁。

他会在休息的时间去图书馆不停地看书,在上课时他也会认真听讲,由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一切都准备好的十五岁生日那天,他背着背囊离开了家,背囊里装着他从父亲那里悄悄拿来的现金以及一些必需品,就这样离开了那个让他倍感压抑的家。

他之所以选择在十五岁离家出走是因为“十五岁生日是最适合离家出走的时间。

这以前过早,以后又太晚”[1]。

总之,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而一个不完整的压抑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留下很大的伤害。

当代社会,人们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孩子的关注以及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懂得建立人际关系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去建立人际关系,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而且日本教育也是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好的人际关系会使我们进步,会让我们更好地进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小说的主人公卡夫卡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本身是很孤僻的,他除了体育馆教练员、家政阿姨以及在学校必须要说的话以外,他几乎不开口说话,以至于他在学校时也并不受同学们的喜欢,因此他“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1]。

他甚至变得有点自闭,他会自己跟自己体内的另一个人格“叫乌鸦的少年”对话,而尚一鸥也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这个意象可以理解为卡夫卡的灵魂主宰或保护神,同时也是卡夫卡成人化行为方式的载体”[2],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卡夫卡确实是会经常和他对话,并且他会给卡夫卡很多建议和鼓励。

这是最初的卡夫卡,不愿意去建立人际关系,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大环境中,朋友对一个人的帮助和影响是很大的,正如中国有句俗话说: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便很清楚地说明了朋友的重要性。

卡夫卡在离家出走后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以至于他开始慢慢改变,走出他自己建筑的高墙,开始向他认可的人敞开心扉。

在大巴上他遇到了一个叫樱花的女生,在樱花主动搭话的情况下他也慢慢和樱花聊了起来,并约定有机会再见面。

当他来到甲村图书馆看到大岛时,大岛的热情也让他渐渐放下了防备,在后来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大岛帮助他,让他在图书馆打工并住在那里,当他觉得不可思议时大岛给了他原因“作为原理很简单。

我理解你,佐伯理解我。

我接受你,佐伯接受我”[1]。

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去认识另一个人,也会因为一个人而去接受另外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甚至会通过一个人和另一个陌生的人成为朋友,这便是大岛想让卡夫卡明白的人际关系。

大岛同时也充当卡夫卡少年的精神导师,他会在他迷茫的时候给他帮助。

虽然有读者觉得大岛出现后小说的说教部分增加了很多,会让人感觉乏味,但村上针对这一点说“主人公只是个十五岁的男孩,所以经受诸多艰难困苦的考验对他而言非常重要。

我本人在成长过程中就从众多领域吸收了很多知识”[3]。

我完全同意村上春树的说法,其实大岛这个角色对于卡夫卡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正是因为有大岛的帮助他才省去了很多麻烦,大岛的一些说教也让卡夫卡明白了很多道理。

在这一路上,他接受了别人对他的帮助,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也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他体会到了所谓的人际关系,也明白了朋友的重要性,因此他走出自己建筑的高墙,开始与别人交流。

总之,人际关系的建立对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去关注人际关系,明白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慢慢去试着敞开心扉,去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去体会与人相处的乐趣。

(三)学会反思、敢于担当是成长的关键

加藤典洋认为:

“这部小说的主题便是关于一个损毁人格的自我治愈问题,而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他的主张,即一个‘自闭’的人只能从自己‘内侧’找到恢复自我的方法,小说的主人公正是通过沉潜于‘自我世界’,才最终找到了‘世界中的自我’”[4]。

我同意这个观点,我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并且在不断的反思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只有自己才能最终治愈自己。

卡夫卡在森林小屋居住时,他觉得自己彻底成了“空壳”,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他开始反思自己做的这一切,在他感到迷茫痛苦的时候,“叫乌鸦的少年”告诉他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好好思考,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于是,他进入了森林的核心。

成长的过程就是对很多未知的探索。

“森林”对卡夫卡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未知世界,他进入“森林”也是为了寻找未知的答案,他想知道母亲为什么抛弃他。

当他进入“森林”后,他开始思考母亲为什么不爱他,是不是因为他没有被母亲爱的资格,他试图去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当时的母亲,开始去体会母亲的感受,“叫乌鸦的少年”告诉他母亲并不是不爱他,而是很爱很爱他。

于是他试图告诉自己母亲很爱自己,她是迫不得已才离开的,她“心中也怀有强烈的恐惧和愤怒”[1],所以才迫不得已抛弃了自己。

当他见到佐伯时,假说仍然成立,佐伯问他能不能原谅自己,他说如果他有资格的话他就原谅佐伯。

他原谅了自己的母亲,“妈妈!

我说,我原谅你。

”[1]他对母亲的过错选择了宽容。

佐伯劝他回去,回到原来的地方,当他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时,佐伯告诉他“看画”,并告诉他“我希望你返回,希望你在那里”[1],是佐伯的爱让他学会了宽容,体悟到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的责任。

他明白了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得为自己负责,他勇于承担责任,他打算去警局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他明白了对他人的责任就是爱和宽容。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当你学会反思,学会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了,那便是真的成长了。

终于,卡夫卡也成为了“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总之,当我们学会反思并且勇于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时,便是真的成长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迷茫,那我们就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该何去何从,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承担责任,不仅仅是承担自己的责任,也要学会对他人负责。

1、暴力:

以暴制暴,终究无用

小说中对暴力情节的描写有很多,几乎每个主人公都受到过暴力的损毁,或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

在小说的第十章一只叫“咪咪”的猫给中田说:

“这里是暴力世界,非常残暴的暴力。

任何人都无可回避。

”[1]而村上就是想通过这些暴力情节来告诉我们暴力永远无法终结暴力,在第四十一章就通过“叫乌鸦的少年”告诉我们:

“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

”[1]

(1)历史战争对人的摧毁

历史战争的存在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会让人生发生灾难性的毁灭。

偶数章的故事便是以一份关于“木碗山”事件的绝密文件开始的,文件里提到老师带着孩子们去“野外实习”时,十六名孩子不知为何集体昏迷,后来在老师写的一封信中我们明白了故事的缘由。

冈持老师的丈夫去打仗,冈持老师由于思念梦到了丈夫,并且与丈夫在梦中交合,直到第二天她还有那种感觉,以至于她的例假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来了,她扔掉的沾着血的毛巾被中田捡到了,由于羞耻她打了中田,导致所有孩子昏迷,中田因为这次事件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我们在之后的情节中可以知道冈持老师的丈夫在菲律宾战场阵亡,连一个小孩都没有留下,她的父亲也被那场战争夺走的生命,战后的混乱使她失去了母亲,从此她便孤身一人。

而且小说里写到“冈持节子是一位相貌端庄的小个子女性。

有教养,责任心强”[1],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战争暴力的受害者却成了施暴者,我认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当时的日本正在进行侵略战争,每个人都会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会为了国家利益放弃自己的一些私欲,冈持老师作为一名老师更是这样认为,而在丈夫正为了国家打仗时,她却因为自己的私欲而做了那样的梦,为此她有自责,而当她看到中田手中拿着的带血的手帕时,她彻底有了一种羞耻感,因此她失去了理智,由一个温柔的老师变成了一个施暴者,她自己也在回忆时认为“在那里打人的不是我”[1]。

战争就这样摧毁了她的幸福,使她孤身一人。

也正因为战争对她人性的异化,而改变了另一个人的一生。

偶数章的主人公中田的人生因为老师的暴力行为有了改变,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醒来后变成了所谓的“智障”,就像尚一鸥所说“作为受害者,把中田的一生推到了战争灾难的延长线上”[2]。

我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以前的中田“相貌端庄,衣着利落,但性格温和,全然不出风头,天生优异”[1],可后来,他的脑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灵光,为了不给弟弟添麻烦,一个人住在东京中野区,靠着政府的补贴过日子。

而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就是这次暴力事件,而引起这次暴力事件的最初原因是战争。

当然之所以变成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冈持老师的暴力行为,我们在冈持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到“从他些微的表情和动作中感觉出稍纵即逝的惊惧,那是对于长期被施以暴力的类似条件反射的反应”[1]。

冈持老师发现了中田有自闭倾向,而且身上有“暴力的影子”,并且是不同于农村家庭的“因素更为复杂且更为内向的暴力”[1]。

中田因为忍受着家庭暴力而变得自闭,因此当他来到这个学校后,他认为自己终于摆脱了所谓的家庭暴力,在他打算向老师敞开心扉的时候,老师的暴力冲破了他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摧毁了他,使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冈持老师对中田所施加的暴力,其实就是战争引起的。

它改变了中田和冈持老师的一生。

这场战争使中田成为了“空壳”,成为了“一本书也没有的图书馆”[1],小森阳一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将中田失去战争期间的记忆变为‘空壳’的主要责任,全部转嫁给冈持节子老师这一保有性欲的女性,从而为最高责任者,即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进行开脱和免责”[4]。

他认为村上春树这是“拒认历史、否定历史、割断记忆”[4]并且具有“女性憎恶”。

但是我并不同意他这个观点,首先,我并不认为村上春树这是在否定历史的存在,他在小说中写出这些情节其实就是面对历史,揭露了历史战争对人生幸福以及精神世界的摧毁。

其次,我也不认为村上春树具有女性憎恶,我认为他之所以将冈持节子老师定为是造成中田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女性的憎恶,而是着重在写历史战争对冈持节子老师的人性的异化,主要是在批判战争,批判战争对无辜的妇女和儿童所造成的毁灭性的伤害。

(二)卡夫卡精神上的“处刑机器”

有一些类似语言暴力的行为会对我们的精神产生一定的伤害,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暴力,受到这种暴力的伤害,一般很难治愈。

日本当时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因此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会有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忽略自己的孩子,从而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创伤。

在压力很大的环境中生活,与人会用伤害别人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不快,释放自己的压力,从而使语言成为一种武器,对自己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小说奇数章的主人公卡夫卡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从小就受到了精神上的损毁,他的母亲在他四岁时就带着姐姐离开了,抛弃了他,他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宁愿带走被收养的姐姐都不愿带走他,这是对他幼小心灵的一次创伤。

在他母亲离开后,父亲将对母亲所有的恨都发泄在他身上,诅咒他,反复向他提及一个预言,那个预言深深地影响着他,像血液一样在他的体内流动。

卡夫卡带着这个预言离家出走来到了甲村图书馆,在一次聊天中他向大岛说出了这个预言,“与其说是预言,倒不如说近乎诅咒。

父亲三番五次反反复复说给我听,简直像用凿子一字一字凿进我的脑袋”,“你迟早要用那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母亲交合,他说”[1],而且“我还有一个比我大六岁的姐姐,父亲说和这个姐姐迟早也要交合”[1]。

这是一个非常恶毒的诅咒,时时都在折磨着卡夫卡,父亲的语言暴力是卡夫卡的心灵受到的第二次创伤。

当大岛问起卡夫卡对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在流放地》的认识时,卡夫卡认为《在流放地》是讲述了一部“奇特的行刑机器的故事”。

卡夫卡说“那种复杂的、其目的无从推断的行刑机器实际存在于现实中的我的周围”[1]。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母亲的抛弃和父亲的冷漠相待以及语言暴力都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一直折磨着他。

他的父亲把卡夫卡当成报复离开的母亲和姐姐的工具,通过诅咒他,折磨他来达到惩罚母亲和姐姐的目的。

林少华在作品译者的话中写道“《海边的卡夫卡》隐约叠印出来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面影……因憎恨父亲(卡夫卡亦谴责父亲是‘暴君’,几乎终身与父亲不合)”[1],我同意这个观点,《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确实有很多地方受到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影响,少年之所以给自己取名为卡夫卡或许就是受弗兰茨·卡夫卡作品《在流放地》的影响,他觉得自己的身边也有“处刑机器”的存在,而且自己也和作家弗兰茨·卡夫卡一样憎恨自己的父亲。

少年卡夫卡的精神上一直都在承受来自母亲和父亲的刑罚,精神暴力使卡夫卡的人生受到了损毁。

语言是最锋利的武器,它伤人于心而不留痕迹。

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时候或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一个人。

就比如说在这个说话不用负责任的网络时代,很多人在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是一些过激的言论,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的精神伤害。

卡夫卡父亲就是用语言暴力使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损毁。

卡夫卡因为憎恨父亲,借中田之手杀了父亲,然而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他精神上的创伤仍然没有愈合,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叫乌鸦的少年”说的“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1]。

(三)中田和杀猫人琼尼沃克

暴力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它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轨迹。

在中田醒来变成一个“智障”后,他的生活一直都很平静,用着政府给的补贴,有时也会因为自己懂得猫语而出去帮别人找找猫,从而得到报酬,日子过得也算无忧无虑,然而在他寻找一只名叫“胡麻”的猫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总会觉得暴力与我们无关,不会被我们撞上,但其实暴力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咪咪所说:

“这里是暴力世界,非常残暴的暴力。

任何人都无可回避”[1]。

就像中田在知道是捕猫人抓走胡麻时,他觉得他是人,他不用害怕,但很快暴力就朝他迎面而来,他被卷入了暴力世界。

他被一只长相凶恶的狗带到了一个住宅,在那里他见到了杀猫人琼尼沃克,他看到了冰箱里的猫头,琼尼沃克要求中田杀了他,只有这样才能救胡麻,并告诉他“一有战争,就要征兵。

征去当兵,就要扛枪上战场杀死对手,而且必须多杀。

你喜欢杀人也好讨厌也好,这种事没人为你着想。

迫不得已。

否则你就要被杀”[1],我认为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来村上春树是批判战争的,他在批判战争的冷酷,战争的残暴,无论愿意与否,只要被卷入战争,便是对自己来说无意义的杀戮。

琼尼沃克开始当着中田的面杀那些猫,在这里我们便能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那么多中田与猫对话的场景了,因为只有这样,先建立起中田与猫的友谊,中田才能体会到那种失去朋友的痛,而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痛,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残暴。

另外,我认为琼尼沃克杀猫这个场景与第十五章卡夫卡看的审判阿道夫·艾希曼的书中的内容是互喻的,小森阳一也在他的专著中提出“阿道夫·艾希曼策划犹太人大屠杀与琼尼沃克对猫的连续性处决被邻接在一起,使这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行为之间形成一种互喻关系”[4]。

琼尼沃克当着中田的面将那些可爱的猫一只一只地杀掉,他想引起中田的愤怒,中田看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切,他很痛苦,他求琼尼沃克停止,而琼尼沃克又拿战争作比喻,表示“已然开始的战争是极难偃旗息鼓的”[1],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战争的讽刺。

在琼尼沃克准备杀第四只猫时,中田终于忍不住拿起刀刺进了琼尼沃克的胸膛,他用杀人的方式阻止了琼尼沃克杀猫。

但是他的暴力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而是被琼尼沃克利用,至于中田为什么会被利用,“中田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实质’,因而就像个空房子,只要有意,谁都可以自由进去”[5]。

的确,他通过暴力制止了琼尼沃克的暴力,救了他的朋友,但其实本质上他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读者眼中那个憨厚的、善良的中田,不再是最初的自己,他做了一件最让人痛恨的事情——杀人,即使他的行为是为了救自己的朋友,但因为杀人“他也成为了‘人类历史的脊柱’的一部分,将永无止境的杀戮之循环继续下去”[3]。

就像“叫乌鸦的少年”所说“战争在战争本身中成长,它吮吸因暴力而流出的血、咬噬因暴力而受伤的肉发育长大。

战争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活物”[1]。

所以说,以暴制暴,终究无用,只会让我们成为暴力世界的一部分,将暴力一直延续下去。

1、命运:

命运无常,应当直面

小说从另一方面还表现了对命运的无力感,这部小说表现的命运观是不同于西方式抗争的一种东方式叛逆与顺应并存的命运意识。

小说中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命运,也都试图去改变,但人终究是渺小的个体,是无法轻易左右命运的,那我们倒不如去直面命运,接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

就像冲浪一样“学会顺从大自然的力量,不管它多么粗暴”[1]。

(一)命运无法改变

我们只是大千宇宙中一个微小的个体,我们没有办法轻易改变命运赐予我们的一切。

这种对命运的无力感在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海边的卡夫卡》也不例外,而日本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命运观,我认为是因为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并且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此经常会有台风、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日本人觉得命运无常,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且这种情况不会以我们的意志而发生转移,更不会以我们的意愿而发生任何改变。

就像作品的主人公和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一样,无论他们抗争或逃避,始终无法改变命运的轨迹。

这部作品中父亲对卡夫卡的诅咒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一个“杀父娶母”的预言,俄狄浦斯在出生时就得到了一个神谕说他会“杀父娶母”,于是他的父母抛弃了他,他被邻国的国王收养,他偶尔得知了神谕的存在,为了避免“杀父娶母”这个预言的发生,他离开了家,可就在他离家的路上与人发生争执,杀了他的生父,之后又成为忒拜的国王并且娶了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当他知道真相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他从知道那个预言后就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却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旋涡,很形象地表现了在命运面前人的无力感,证实了以人类微小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改变命运的,同时也表明了希腊悲剧的世界观“不是人选择命运,是命运选择人”[1]。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卡夫卡从小就被母亲抛弃,父亲将所有恨意发泄在他身上,给他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了极大地伤害。

他背负的预言和俄狄浦斯的预言不同的地方是他还将与自己的姐姐交合,那个预言如装置嵌入他的体内,“无论怎么想方设法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1]。

他为了不被这个命运损毁,他选择了离家出走,他离开家确实离父亲远了,但很可能会遇见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他就这样一边抗争着,一边寻找着。

他离开家以为离父亲远了就不会杀掉父亲了却没想到因为恨自己的父亲,他在梦中利用中田杀了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为什么中田杀了人身上没有血,而卡夫卡却在醒来后身上都是血,这一现象被称为“活灵”,日本的《源氏物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他在遇到佐伯后认为佐伯是自己的母亲,并且与她交合,他在梦中强奸了自己的“姐姐”樱花,他认为如果真的存在组咒就主动接受,但是就像“叫乌鸦的少年”所说“你把预言履行了一遍,你以为诅咒即告终止,然而实际上什么也没终止,什么也没摆脱”[1],这个预言依旧折磨着他,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命运依旧是被损毁的,母亲对他的抛弃和父亲的恶毒诅咒给他留下的伤害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