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知识分享.docx
《《出师表》知识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知识分享.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师表》知识分享
《出师表》
《出师表》复习题篇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
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选注》。
3、体裁:
表,古代文章体裁的一种,是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多用于陈述衷情。
(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记叙。
)
(人教版:
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
二、解词
中道:
中途。
崩殂:
死。
古代帝王死称崩。
殂,死亡。
疲弊: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诚:
确实,的确。
秋:
时。
懈:
懈怠,放松。
殊遇:
优待,厚遇。
宜:
应该,应当。
开张:
扩大。
圣听:
圣明的听闻。
光:
发扬光大。
恢弘:
发扬、振奋。
又作“恢宏”
妄:
随便,胡乱。
菲薄:
轻视
引喻:
称引、譬喻。
失义:
不合道理。
义:
适宜、恰当。
塞:
堵塞。
忠谏:
忠诚进谏。
俱:
全,都。
陟:
升。
罚:
惩罚。
臧:
善。
否:
恶。
陟罚:
指升降官职。
臧否:
指评价人物。
异同:
不同,偏义词。
若:
如果。
作奸犯科:
做奸邪的事情,犯科条法令。
忠:
尽忠。
有司:
指主管官吏。
论:
评定、判定。
刑:
罚。
昭:
显示
平明:
公平英明。
理:
治
偏私:
偏袒私情。
内:
指宫中。
外:
指府中。
良实:
忠良笃实。
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是以:
因此。
简拔:
选拔。
遗:
给予。
愚:
我(诸葛亮自谦)。
咨:
询问。
裨补缺漏:
补救缺点和疏漏。
裨补,补救。
裨,增益。
阙:
通“缺”,缺点。
漏:
疏漏。
广益:
增加好处。
性行:
性格与行为。
淑均:
和善公平。
称:
称赞。
举:
推举,举荐。
行阵:
军队的行列,泛指军队。
优劣:
好的差的人。
亲:
亲近。
远:
疏远,远离。
所以:
……的原因。
兴隆:
兴盛。
倾颓:
倾覆,衰败。
每:
常,常常。
未尝不:
没有不。
痛恨:
痛心遗憾。
贞良死节:
坚贞忠直,能以死报国。
愿:
希望。
信:
信任。
布衣:
平民。
躬:
亲自。
苟全:
苟且保全。
闻达:
扬名做官。
以:
认为。
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鄙陋。
猥:
辱,降低身份。
枉屈:
屈尊前来相访。
顾:
看望,拜访。
由是:
因此。
遂:
于是,就。
许:
答应。
驱驰:
奔走效劳。
值:
遇到。
倾覆:
兵败。
际:
时期。
尔来:
从那时以来。
谨慎:
认真,慎重。
夙夜:
早晚。
忧叹:
忧愁叹息。
效:
完成,实现。
不毛:
不长庄稼,指未开发的荒凉的地方。
毛,苗。
兵:
兵器。
甲:
指装备。
奖率:
奖励和率领。
三军:
全军。
庶:
表示希望。
竭:
尽。
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下等的马。
钝:
刀刃不锋利。
攘:
排斥,排除。
所以:
用来……职分:
职责本分。
斟酌损益:
斟酌情理,掌握分寸。
损,减少。
益,增加。
效:
任务。
治:
惩治。
兴德:
发扬圣德。
慢:
疏忽,怠慢。
彰:
显示,显扬。
咎:
过失。
谋:
谋划。
咨诹:
询问。
善道:
好道理。
察纳:
明察采纳。
雅言:
正言,正确的言论。
不胜:
不尽。
临:
面对。
涕零:
眼泪落下。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捡”,挑选。
)
古今异义
1、秋:
古义(时);今义(秋天)。
2、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3、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4、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布制衣服)。
5、卑鄙:
古义(地位低微,见识鄙陋);今义(品质低劣,下流)。
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妄自菲薄: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3、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
做奸邪的事情,犯科条法令。
5、苟全性命:
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
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掌握分寸,有所兴革。
7、感激涕零:
形容感激得流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言:
不知道说些什么。
9、三顾茅庐:
用来泛指真心诚意地登门拜访或一再邀请某人。
10、亲贤远佞:
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11、计日而待:
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优劣得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3、不毛之地:
指未开发的荒凉的地方。
14、危急存亡:
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5、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16、陟罚臧否:
升降官职,评价人物。
17、咨诹善道:
询问好道理。
18、察纳雅言:
明察采纳正确的言语。
19、攘除奸凶:
排除奸凶。
判断句
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例如:
1、此皆良实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也”,判断句标志,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整体感知
1、主旨
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顺利出师北伐。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写作目的
请求出师北伐,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劝勉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表达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3.写作特色
(1)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抒情和叙事,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全文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
)
(2)本文语言具有率直、质朴、恳切、精练的特点。
(怎样理解诸葛亮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炼的特色?
)
A.全文624个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望后主继承遗志完成大业,表现了文章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B.全文不用典,无比喻,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
C.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行文,运用排比,还有许多成语沿用至今。
4.全文的抒情线索/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忠陛下。
5、人物形象:
①诸葛亮
淡泊名利;知恩图报;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谨慎勤勉,知人善任,有治世之才;是智慧的化身,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②刘备
从三顾茅庐看:
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气度宽宏。
从白帝城托孤看:
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③刘禅
从三条建议看,他偏听偏信,赏罚不明,不辨忠奸,亲佞远贤。
总之贪图享乐,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昏庸无能。
四、理解性默写
1、分析蜀国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作者分析有力的主观条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好处是: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推荐郭攸之等人的原因是: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7、提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8、任用这些贤臣带来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9、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的内容/“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10、作者认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
亲小人,远贤臣。
11、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3、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的语句/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泊,无意于功名的名句/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感激”的原因/“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5、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本文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句子/赞美那些力挽狂澜的传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6、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7、受命以来的心情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受命以来的行动是: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9、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0、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条件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1、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3、表明作者严于律己的句子:
不效,则治臣之罪。
24、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5、体现诸葛亮矛盾复杂的心情是: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五、内容理解
1、作者提出建议前分析了蜀国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目的是什么?
(1)先分析蜀汉面临的不利的客观形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又分析了蜀汉有利的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分析不利客观条件的目的:
起笔凝重,痛惜刘备大业未竟;隐含创业维艰,意在引起后主深思,即警其心。
(3)分析有利主观条件的目的:
鼓励刘禅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励精图治,亲信忠臣。
2、本文开篇有何特点?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表达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完成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艰难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的深思,即警其心,为全文议论做铺垫。
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既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要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3、作者在第二段针对什么情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针对刘禅跟宫中亲近,宠信宦官等小人,跟府中疏远,有所偏袒,如任其发展下去,则内外异法而政治不行,法治不行则在诸葛亮离开国都的情况下,政局必乱。
※4、诸葛亮从哪些方面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本文反复陈述的重点/哪一条是核心主旨所在?
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分别从纳谏、法治、用人三方面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2)其中亲贤远佞是文章主旨所在。
(3)理由如下:
A、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刘禅能否亲贤远佞。
B、表文中较多篇幅谈选贤举能,说明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
C、意在开导昏庸的刘禅,劝他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
D、亲贤远佞思想贯穿全篇,开头先帝遗德,结尾先帝遗诏都指此而言。
5、第五段与前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用心?
第五段在前两段荐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并总收文章第一部分。
反复告诫刘禅亲贤远佞的重要,希望他能够以先帝为榜样,兴复汉室。
※6、作者向刘禅进言后,转而自叙本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第六段作者为何要自叙本志并追溯以往的历史和白帝城托孤的事?
①他自叙本志,是表明自己志向高远,淡泊名利;②进而引出三顾之恩和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既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③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④同时告诫后主创业维艰,希望他以先帝为榜样,修明政治,支持北伐。
7.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8、“后值倾覆……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
目的何在?
/“受任于”名句赏析。
概括了诸葛亮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也说明创业维艰;进一步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更是诸葛亮追随刘备,临危受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
8、如何理解“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却“遂许先帝以驱驰”,最后成为一代贤相?
/前后是否矛盾?
不矛盾。
前者表明诸葛亮本来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但被先帝三顾茅庐所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格所感动,为酬三顾之恩才甘愿奔走效劳,出山辅佐以超群的智慧和过人的才能成为一代贤相。
9、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师前,情感复杂,分析“临表涕零”的原因?
①怀念先帝,为先帝大业未竟过早离世而悲痛惋惜;
②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的信任,为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而无限感慨;
③即将出师北伐,胜负难料,而后主昏庸无能,朝廷内小人作祟,难免有后顾之忧;
④即将出师,对后主依依不舍,深切希望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稳定后方;
总之,情感复杂,无以言表,不禁潸然泪下。
10、文中多次(13次)提到先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对先帝怀有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诸葛亮对先帝三顾之恩和白帝城托孤信任的感激之情;②先帝大业未竟而中途去世的怀念和惋惜;
③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知恩图报的情感;④临危受命,不畏艰难,对先帝的效忠之情;
⑤希望后主以先帝为榜样,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大业的感情。
11、作者提出建议时,为使后主能够接受建议,听从自己的观点,可谓极尽老臣之能,用心良苦,阅读本文后,请你谈谈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先以形势震动对方,明示“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励精图治,势必国破;
②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告诫刘禅要光先帝遗德,追先帝遗诏。
③以措施教导对方,告知治国的具体办法,行之有效。
④以事业激励对方,告诫后主要完成先帝未竟事业,兴复汉室。
12、陆游在评价此文时曾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谈谈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13、你认为诸葛亮能得到刘备的赏识的前提是什么?
怎样才能迎来自己的机遇?
①诸葛亮有经天纬地的韬略和过人的才识。
(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②我们应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和过硬的本领,有进取心,并善于把握机遇。
14、本文是表文中的名篇,你认为本文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①诸葛亮一生追随先帝尽忠职守,辅佐后主尽心竭力支撑危局,本文体现了他的耿耿忠心和知恩图报的美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将永远受到后世的敬仰与赞扬。
(→结合本文谈谈诸葛亮受欢迎的原因)
②文章形式优美,感情真挚,骈散结合,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有许多名句,读来朗朗上口。
15、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2)体会:
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
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事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地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6、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诸葛亮当时的主张对今天的社会的进步还有哪些意义?
①今天社会的进步依然需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办好事情。
②也需要严明法纪,赏罚分明。
③更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应让有识之士得到任用。
17、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先围绕【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像诸葛亮那样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的观点总述;然后围绕【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中任意一个角度谈自己受到的影响。
18、此文全篇为“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怎样理解诸葛亮的赤诚忠心?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赤肝义胆。
19、作者写到自己出师北伐的目标时,多用短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短句表达使句子节奏明快,语句铿锵,朗朗上口,能够充分表达一种昂扬的斗志,以及自己出师北伐的必胜信心和坚定信念。
20、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①以出师为己任。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立下军令状。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1、作者说如果“陛下……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联系全文,他为何感激?
如果刘禅接受孔明的建议,使其后顾无忧,诸葛亮就能完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心愿,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成就一颗忠心。
22、阅读全文,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的?
他又是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和决心的?
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一方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另一方面推举贤才,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阐明,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北伐中原实际是诸葛亮的决策,对此,不同人持不同意见,但他没有反复陈述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以情、事感人,极力表示自己的感激和忧国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23、结合《出师表》全文,谈谈你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认识。
刘备曾对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因而本文作者身为父辈,处于肩负托孤之责的特殊地位,所写表文既是臣下对君主,又是长辈对晚辈,措词委婉,规劝后主,劝其莫为的其实是已为的,鼓励后主其当做的实际是未做的,叙述婉转,行文流畅,质朴无华,是章表中的珍品。
24、在《隆中对》中刘备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出师表》中,从诸葛亮的角度是怎样表现这种君臣鱼水关系的?
沉痛刘备“中道崩殂”“追先帝殊遇”,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受命之后的殚精竭虑,刘备死后,诸葛亮独自支撑这“疲弊”的蜀政权,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成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化身,忠君、忠人之事到此,也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了。
25、比较《出师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中诸葛亮与邹忌进谏方式的异同。
都用了委婉的方法。
《出师表》言辞恳切,情真理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显。
26、文如其人,一篇《出师表》反映了诸葛亮人格品质的光辉。
请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给诸葛亮写一段颁奖词。
诸葛亮,人称卧龙,怀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志隐居隆中;为报答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劳碌奔波二十余年;为不负白帝托孤的信任,“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七纵,他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他的人格,他的精神,光照日月,昭扬千秋!
2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一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告诫儿子,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苟全”两句是诸葛亮的人生正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鲜明体现,三顾茅庐之后,为刘备奔走效劳,是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辅佐刘禅是为向蜀汉尽忠,这期间,诸葛亮抛弃了一切个人荣辱得失。
无论是成就还是品行,是后人赞叹不已。
28、“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诗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支撑危局,辅佐幼主的谋国之忠和苦心孤诣,并赞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才略与忠心的确令人景仰。
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才略:
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对于治理国家有非凡的才略,你提出三条治国的策略,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是一个国家,每一个朝代治国都需要遵循的原则,诸葛亮认识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必须要先平定南方,修明内政,这是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忠心: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受任……之间”开始就为蜀汉创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尽心尽力为北定中原做战略准备,深入到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又要弃师北伐,兴复汉室。
29、陆游曾有诗评论《出师表》说: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你如何理解其中“凛然”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凛然就是严肃、敬畏的样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忠诚令人敬佩,这一词语充分表现了《出师表》的价值,无论从情感、内容、写法上,《出师表》都一字不可删,从作者自叙本志以及不效则治臣之罪等话语,都可以看出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凛然真情,从三条建议表现他意义上的深远。
六、拓展积累
1、关于作者的相关诗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2、关于作品的评价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3、关于作者的对联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石牌坊横对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隆中牌坊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武侯祠对
(5)鞠躬尽瘁名士骨,死而后已老臣心/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
(6)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