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231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docx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

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

弥尔顿、拜伦、雪莱、

抒情诗:

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

《诗经》《楚辞》诗言志±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

中:

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

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

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

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

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

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

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

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罗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

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1、数量上的不同:

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卷耳》

2、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3、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拜伦的抒情诗:

4、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5、宗教情感上的差别:

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6、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

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回文》。

西方:

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7、中西爱情诗的风格很不相同。

西方爱情诗,大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迸的表情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

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

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

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中国人重婚姻而轻恋爱,婚恋合一由于种种因素而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同时宗教成分很少。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

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

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

殊异之处:

①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其源头是单一和明确的,中国戏剧的来源主要是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其源头是多源的;

②西方戏剧早出、早熟,中国戏剧晚出、晚熟。

异:

西:

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从古希腊戏剧开始

中:

“戏曲”,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2)写实与写意的戏剧观

在“模仿说”原则下产生的西方“写实”性戏剧,它首先要创造出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在“形似”和“神似”方面,它关注的是前者;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国传统戏剧是“写意”的戏剧。

即表现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

在“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之“神”。

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艺术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戏剧如何达到这种“写意”效果?

①表现为对舞台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②表现在其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上。

③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虚拟。

(三)紧密和松懈的戏剧结构

西:

结构多为网状,脉络复杂,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集中

《俄狄浦斯王》、《玩偶之家》、《威尼斯商人》

中:

多为线状,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存暗线,脉络清晰,矛盾冲突呈直线式发展。

按生活逻辑结构,即按时间顺序展开事件进程。

时间和地点都没有限制。

四)不同的诗的语言

从文体形式来看,中西戏剧都是韵文在先,散文在后,是从韵文向散文过渡的。

西:

《玩偶之家》《哈姆莱特》

西方戏剧的语言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语言,它既能塑造形象,绘声绘色,又精炼含蓄,饱和着情感和意志,富于潜台词。

它虽也是一种诗的语言,但那是一种充满了感情、表现了性格,进行着动作的语言。

它重在人物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中国传统戏剧由词曲和宾白两部分组成,宾白固然重要(推进戏剧动作),但中国传统戏剧的戏剧语言主要还是词曲——诗的语言。

中西悲剧比较

一、相同点

追求主题的严肃;追求道德认同

二、不同点

1. 不同的主人公

西方:

强者(hero) 过失或悲剧性缺陷(TragicFlaw)

中国:

弱者

2. 不同的悲剧理念

西方:

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抗争),英雄主义气概(崇高)

中国:

社会或传统对人的迫害(束缚),悲惨

3. 不同的悲剧结局

西方:

 死亡或毁灭

中国:

 “大团圆”

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

中西短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关于性格塑造

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是以性格取胜的;而西方短篇小说从薄伽丘到霍夫曼、爱伦·坡的作品,大都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只注重描写故事。

2、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当然也重视情节的编造,但它是从情节到性格;而西方浪漫派小说是从情节到心理、宗教的构架上。

3、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重视性格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传统作背景——史传文学、诗体叙事文学、先秦散文

《史记》;《诗经》“氓”—《九歌》湘君、湘夫人、山鬼;西方则不同,他们有的是荷马史诗、希腊戏剧的传统,擅长在长篇中塑造性格,但他们在一个很长时间中没有在短篇中塑造性格的经验。

二)关于浪漫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用“变形”的手法描写女性,及其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反抗。

①“女鬼”②狐鬼花妖

西方短篇小说缺乏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在女性描写上尤其如此

(三)关于类型和结构

1、关于类型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极为清晰——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文言小说

西方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远远不如中国的分明。

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短篇小说才有了明显的类型——

①《十日谈》“框形结构”

②“不独立”类型(依附长篇)

2、关于结构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结构是比较简单的,没太多的变化。

基本结构在六朝小说中已经定型,后来的只作一些加工

西方短篇小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是比较简单的——薄伽丘式的结构:

纯粹讲故事

短篇小说的结构,如同长篇小说、戏剧、诗歌的结构,都是不易改变的,它反映了一种民族审美的心理定势。

西方近代短篇小说结构的变化,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结构的变化,是从新文学开始的。

(四)关于叙事手法和结局

1、关于叙事手法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唐传奇开始直到清代小说都是传记体——记传人物一生,用第三人称写法,着重写人物语言动作,大段大段写人物的纯心理的技法极少。

西方短篇小说不是传记体,不求人物生平的完整性,而只写一件事,人生一个片断,重视心理描写,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

——也是对传统的继承

中西短篇小说叙事手法的不同,源于传统的不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

中:

“求全”,历史家求真求全的观念影响了文学家,从而影响力量汉民族的审美心理。

西方人的审美心理并不求真求全,为什么呢?

①西方人的历史观念不强,并不求文学作品写成历史那个样子。

②他们很早就有了纯文学,崇拜荷马,习惯接受荷马的叙事法——不求“全”

2、关于结局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都有悲剧式的与大团圆式的结局,两种模式同时并存。

西方古典短篇小说没有“大团圆”的公式、,原因有三:

①他们有传统的悲剧观念;

②他们有基督教的“罪”与“罚”的观念;

③他们的作家多信奉“模仿”说,强调如实地反映生活。

(五)关于系列小说

“系列短篇小说”在西方古已有之,可追溯到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诗)

薄伽丘《十日谈》“框形结构”:

①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大故事;②指故事内容的分类;③每篇有“题解”;④作者直接出面评论故事。

“绿鹅”

中国有没有“系列短篇小说”的传统呢?

严格说没有。

中国式的“系列短篇小说”《聊斋志异》488篇故事用作者的评语串起来——控诉与抨击官府

西方“系列短篇小说”以结构胜,而《聊斋志异》则以思想胜。

为什么现代中西作家都要把单篇小说串连起来?

主:

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地概括广阔的人生,塑造完整人物

客:

小说发展的规律。

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沃许》

中西长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演变轨迹与不同的结构

1、不同的演变轨迹

西方长篇小说脱胎于西方长篇诗体叙事文学,中国没有长篇叙事文学的源头,中国长篇小说是在明清时才发展起来的,而且是从短篇小说、从散文发展而来,其发展道路也远远不如西方的分明。

2、不同的结构

西方长篇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结构的一再更新上。

西方长篇小说的结构的变化,具有那些基本特征呢?

①西方长篇小说结构的演变,是写个人为主的戏剧性结构让位给写时代变迁的史诗结构,又让位给写内心活动的抒情结构。

——主流

②西方长篇小说结构的变化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

——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

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结构有四种:

①以历史为结构《三国演义》

②短篇加短篇的结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海上花列传》《水浒传》《西游记》

③《金瓶梅》的结构——家庭小说的结构

④《红楼梦》的结构——写实故事与神话框架的结合

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结构就大大落后了,首先是落后于中国古典的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名作,基本上是半部《红楼梦》式的结构:

(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及选材眼光的区别

1、心理描写的区别。

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不同,心理描写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有重大的区别:

①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多从儒家的政治的、道德的角度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忠义观念

西方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也是宣扬忠君爱主的封建正统观念;如司各特的《艾凡赫》

但在妇女观上,则不同。

西方歌颂女性,而女性崇拜绝非儒家正统道德观念。

②西方近代长篇小说更多地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角度来写人物的心理。

③西方作家十分热衷从宗教的角度写人物的心理,中国古典小说家只有曹雪芹从宗教的角度写人物的心理,但写法与西方迥然不同。

曹雪芹托尔斯泰心灵的辩证过程

④西方小说家还从生物学角度写人物心理(性心理),中国古典小说家很少写这方面,只写精神上的交流,而避讳写赤裸裸的性意识。

自然主义派作家左拉

⑤纯心理描写,是西方小说家心理描写的重要特色,尤其是无意识心理的描写,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纯心理描写,纯粹的无意识描写更为罕见。

巴金《新生》李冷、《家》觉慧

2、环境描写的区别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通过写人际关系、通过日常生活琐事、通过人物的眼光来写社会环境的。

西方长篇小说写“环境”有三种写法:

①与中国相似,通过人际关系来写社会环境《战争与和平》

②写物化的环境,这是巴尔扎克的首创《高老头》—左拉《萌芽》

③将“环境”象征化、神秘化

3、选材眼光的区别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在选材上是很有一些眼光的,西方的长篇小说家的眼光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往往盯住爱情

(三)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及民族意识的区别

1、倾向性的表现方式的区别

①西方小说家喜欢在小说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喜欢为自己的作品写序言、后记,这都是他们的传统。

②中国古典小说家极少有人在书中发议论,也很少为自己的作品作序跋的

2、民族意识的区别

①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反映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和碰撞。

西方的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体,反映了希腊思想与希伯莱思想的融合。

②中西方的民族意识不同,小说的写法也不同.西方长篇小说不乏寓言式作品,中国古典长篇小说除曹雪芹外,大概很少有人自觉把小说写成寓言

③西方的民族意识是开发的意识,这是由西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航海小说传统—民族进取精神

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封闭的,这与中国地理环境和经济情况分不开,与儒道佛思想分不开.李汝珍《镜花缘》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

1三点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最后一课》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

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

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

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

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

二、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

1三个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

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

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

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

2原因探析:

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

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

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