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905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docx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试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La和充氧能力aP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s;

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2S03(或N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

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

?

?

式中:

dc/dt――氧转移速率,mg/(L•;

?

?

?

=?

?

?

?

?

?

?

?

-?

?

K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

C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

In(?

?

?

-?

?

=-?

?

?

?

?

?

+常数

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用的公式如下:

?

?

?

?

?

T)=?

?

?

(2OC)1.024t-20

?

?

?

校正)=?

?

?

实验)X标准大气压(网

■?

校)■?

实)实验时的大气压(kPa)

废水的?

?

?

?

?

?

=

…自来水的?

初?

?

废水的?

?

?

3=

自来水的?

?

?

充氧能力为

?

?

?

?

?

?

=—•/=?

初?

;20C)•?

?

?

校正)V(kg/h)

?

?

?

实验内容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空压机。

曝气筒。

搅拌器。

秒表。

分析天平

烧杯。

氯化钻(CoCl2•6H0)。

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

3.3

实验步骤

(1)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装置简图

图3-1

向曝气筒内注入20L自来水,测定水样体积V(L)和水温tCC);

由实验测出水样溶解氧饱和值Cs,并根据Cs和V求投药量,然后投药脱

氧;

a)脱氧剂亚硫酸钠(Na2S03)的用量计算。

在自来水中加入Na2S03还原剂来

还原水中的溶解氧。

CoCl2

2Na2S03+QT2Na2S04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

321

Na2S03=126e8

故Na2S03理论用量为水中溶解氧的8倍。

而水中有部分杂质会消耗亚硫

酸钠,故实际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倍。

所以实验投加的Na2S03投加量为

W=1.5X8?

?

?

V=12?

?

?

V

式中:

W—亚硫酸钠投加量,g;

Cs――实验时水温条件下水中饱和溶解氧值,mg/L;

V——水样体积,m3;

b)根据水样体积V确定催化剂(钻盐)的投加量。

经验证明,清水中有效钻离子浓度约0.4mg/L为好,一般使用氯化钻

 

(CoCl2•6H)。

因为:

CoCl2•6H)0.4X4.0=1.6g/m

本实验所需投加钻盐为

CoCl2•6H)1.6V(g)

式中:

V——水样体积,m3

C)将Na2S03用煮沸过的常温水化开,均匀倒入曝气筒内,溶解的钻盐倒入

水中,并开动循环水泵,小流量轻微搅动使其混合(开始计时),进行脱氧。

搅拌均匀后(时间to),测定脱氧水中溶解氧量Co,连续曝气t后,

溶解氧升高至Cto每隔溶解氧浓度升高0.01,记录一次所用时间(直到溶解氧值达到饱和为止)。

(3)当清水脱氧至零时,提高叶轮转速进行曝气,并计时。

每隔0.5min测定一次

溶解氧值(用碘量法每隔1min测定一次),知道溶解氧值达到饱和为止。

水温:

28C

4数据记录与整理

水样体积:

0.018m3

氯化钻用量:

0.0288g

表4-1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数据记录

序号

时间t/s

时间t/min

Ct/(mg/L)

序号

时间t/s

时间t/min

Ct/(mg/L)

1

0

0.00

0.53

16

150

2.50

4.84

2

10

0.17

0.98

17

160

2.67

5.05

3

20

0.33

0.61

18

170

2.83

5.29

4

30

0.50

0.58

19

180

3.00

5.49

5

40

0.67

0.81

20

210

3.50

6.02

6

50

0.83

1.49

21

240

4.00

6.44

7

60

1.00

1.69

22

270

4.50

6.78

8

70

1.17

2.09

23

300

5.00

7.03

9

80

1.33

2.46

24

330

5.50

7.21

10

90

1.50

2.86

25

360

6.00

7.37

11

100

1.67

3.23

26

390

6.50

7.49

12

110

1.83

3.61

27

420

7.00

7.58

13

120

2.00

3.96

28

450

7.50

7.64

14

130

2.17

4.24

29

480

8.00

7.68

15

140

2.33

4.54

5数据处理与分析

5.1公式法求解KLa值

公式:

式中:

KLa――氧的总传递系数,L/min;

C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度,mg/L;

Ct——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to脱氧使用时间,min;

t――循环水泵后的时间,min。

实验中,t-to的值对应表4-1中的t值,Co对应时间t=0时的Ct=0.53mg/L。

将已知值代入公式中求出KLa,计算结果如表5-1所示。

表5-1公式法KLa计算结果

序号

时间t/min

Ct/(mg/L)

Cs-Ct

lg(Cs-Ct)

KLa

1

0.00

0.53

7.47

0.8733

/

2

0.17

0.98

7.02

0.8463

0.3729

3

0.33

0.61

7.39

0.8686

0.0323

4

0.50

0.58

7.42

0.8704

0.0134

5

0.67

0.81

7.19

0.8567

0.0573

6

0.83

1.49

6.51

0.8136

0.1651

7

1.00

1.69

6.31

0.8000

0.1688

8

1.17

2.09

5.91

0.7716

0.2008

9

1.33

2.46

5.54

0.7435

0.2242

10

1.50

2.86

5.14

0.7110

0.2493

11

1.67

3.23

4.77

0.6785

0.2692

12

1.83

3.61

4.39

0.6425

0.2900

13

2.00

3.96

4.04

0.6064

0.3074

14

2.17

4.24

3.76

0.5752

0.3169

15

2.33

4.54

3.46

0.5391

0.3299

16

2.50

4.84

3.16

0.4997

0.3442

17

2.67

5.05

2.95

0.4698

0.3485

18

2.83

5.29

2.71

0.4330

0.3579

19

3.00

5.49

2.51

0.3997

0.3636

20

3.50

6.02

1.98

0.2967

0.3794

21

4.00

6.44

1.56

0.1931

0.3916

22

4.50

6.78

1.22

0.0864

0.4027

23

5.00

7.03

0.97

-0.0132

0.4083

24

5.50

7.21

0.79

-0.1024

0.4085

25

6.00

7.37

0.63

-0.2007

0.4122

26

6.50

7.49

0.51

-0.2924

0.4130

27

7.00

7.58

0.42

-0.3768

0.4113

28

7.50

7.64

0.36

-0.4437

0.4044

29

8.00

7.68

0.32

-0.4949

0.3939

由上表可以看出,运用公式法计算出来的KLa值总体上不断增大,且有较大

的增幅,无论采用取平均值或者中间值等方法确定KLa值都会存在较大误差,都

无法很好表征曝气设备的充氧性能,因此使用公式法求解KLa值不适用于本实验。

5.2线性回归法求解KLa值

5.2.1ln(Cs-Ct)-t关系曲线的绘制

由公式“h(Cs-C)=-KLat+常数”可知,作In(Cs-Ct)和t的关系曲线,

其斜率即为KLa值。

于是,对In(Cs-Ct)进行计算,结果如表5-2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以t为横坐

标、In(Cs-Ct)为纵坐标,绘制In(Cs-Ct)和t的关系曲线如图5-1所示。

表5-2In(Cs-Ct)计算结果

序号

时间t/min

Ct/(mg/L)

Cs-Ct

In(Cs-Ct)

1

0.00

0.53

7.47

2.0109

2

0.17

0.98

7.02

1.9488

3

0.33

0.61

7.39

2.0001

4

0.50

0.58

7.42

2.0042

5

0.67

0.81

7.19

1.9727

6

0.83

1.49

6.51

1.8733

7

1.00

1.69

6.31

1.8421

8

1.17

2.09

5.91

1.7766

9

1.33

2.46

5.54

1.7120

10

1.50

2.86

5.14

1.6371

11

1.67

3.23

4.77

1.5623

12

1.83

3.61

4.39

1.4793

13

2.00

3.96

4.04

1.3962

14

2.17

4.24

3.76

1.3244

15

2.33

4.54

3.46

1.2413

16

2.50

4.84

3.16

1.1506

17

2.67

5.05

2.95

1.0818

18

2.83

5.29

2.71

0.9969

19

3.00

5.49

2.51

0.9203

20

3.50

6.02

1.98

0.6831

21

4.00

6.44

1.56

0.4447

22

4.50

6.78

1.22

0.1989

23

5.00

7.03

0.97

-0.0305

24

5.50

7.21

0.79

-0.2357

25

6.00

7.37

0.63

-0.4620

26

6.50

7.49

0.51

-0.6733

27

7.00

7.58

0.42

-0.8675

28

7.50

7.64

0.36

-1.0217

29

8.00

7.68

0.32

-1.1394

l.S-

1.0-

0.5-

O.'Q-

、、

4).5-

-1,0-

234S67a

t(min)

图5-1In(Cs-Ct)-t关系曲线

由上图可以观察到,在曝气充氧的整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长,In(Cs-Ct)

总体呈下降趋势。

①在曝气充氧的初始阶段,循环水泵处于启动初期,液体水还

没有完全处于湍流状态,充氧系统未达到稳定,故出现In(Cs-Ct)值短暂的上下波

动情况,但波动幅度不大;同时,此阶段的曲线斜率较小,水中溶解氧量没有明

显增加,这是因为曝气前加入水样中的脱氧剂是过量的,剩余的脱氧剂会与曝气

时溶解到水样中的氧气反应,不断地消耗溶解氧。

②随着曝气充氧的进行,剩余

的脱氧剂逐渐被反应完,水中的溶解氧不再被消耗,溶解氧量稳定增大。

③当曝

气充氧进入到最后阶段,由于水中溶解氧量趋近饱和,增长速率逐步减慢,即曲

线斜率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曝气充氧系统稳定阶段的斜率才真正对应本次实验

的KLa值。

522In(Cs-Ct)-t线性拟合

由上一部分对In(Cs-Ct)-t关系曲线的分析可知,为求得较为准确的KLa值,

应将实验前半段数据及结束前一段时间内较平缓变化点去除,以免影响线性拟合

结果。

剔除无效数据后,对In(Cs-Ct)-t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拟合图像如图5-2

所示,相关拟合数据如表5-3所示。

5叮

OD

no-占苔一

-05-

'10-

t(min)

图5-2In(Cs-Ct)-t生拟合图像

表5-3In(Cs-Ct)-线性拟合方程数据

Equation

y=a+b*x

Adj.R-Square

0.99944

Value

StandardError

ln(Cs-Ct)

Intercept

2.31421

0.00903

ln(Cs-Ct)

Slope

-0.46206

0.00244

由上表可知,对In(Cs-Ct)-进行线性拟合,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44,极其

接近1拟合效果极好,与理想条件下溶解氧的传递符合一级反应相符合,结果

可用于理论分析。

由上表数据可得拟合方程为:

In(Cs-C=-0.46206t+2.31421

其中,氧的总传递系数

?

?

?

?

?

=0.46206~0.462L/min

换算为20C时氧的总传递系数

?

初?

?

20C)=?

?

?

?

?

28C)1.02420-28=0.373L/min

5.3非线性回归法求解KLa值

由于使用线性回归法计算氧传递系数KLa受Cs取值的影响较大,所以Cs值

取值是计算结果合理与否的关键。

有研究表明,如果代入的Cs值比真实值每减少

1%,计算的KLa将增大3%;只有测得的Cs值大于或等于真实值的99.7%时,才

能准确的计算出KLa值,而这在我们的实验中一般是比较难达到的,因此,使用该种方法计算KLa存在一定的弊端。

计算KLa值的另一种方法是非线性回归法。

非线性回归法把Cs看成未知量,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氧传递系数KLa受Cs取值的影响。

使用

这种处理方法只需测得的Cs大于或等于真实值的98%便可准确的计算KLa值,因此,在实际测试中更加方便控制且计算结果准确性较高。

以下将采用非线性回归法对KLa值进行求解。

已知曝气实验溶解氧转移速率满足下列一级反应:

?

?

?

—=?

?

?

?

?

?

?

?

■?

?

?

?

?

对该方程积分得:

?

?

=?

?

?

-(?

?

?

-?

?

)"exp(-?

?

?

?

?

?

•)

同线性回归法,剔除无效数据后,以t为横坐标、C为纵坐标绘制C-t散点图,用函数?

?

=?

?

-?

?

exp(-?

?

-t)对C-t散点图进行拟合,拟合图像如图5-3所示,

拟合方程数据如表5-4所示。

・•

•-

/

z

4

t/min

图5-3Ct-非线性拟合图像

表5-4Ct-非线性拟合方程数据

Equation

y=y0-a*exp(-b*x)

Adj.R-Square

0.99953

Value

StandardError

B

y0

8.01703

0.03838

B

a

10.21085

0.06912

B

b

0.46267

0.00738

由上表可知,对Ct-进行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达0.99953,极其接近1,

?

?

=

拟合效果极好,拟合结果可用于理论分析。

由上表数据可得拟合方程为:

8.01703-10.21085exp(-0.46267•)

其中,

溶解氧饱和浓度

Cs=8.01703〜8.02mg/L

氧的总传递系数

?

?

?

?

?

=0.46267~0.463L/min

换算为20r时氧的总传递系数

?

?

?

?

?

20C)=?

?

?

s(;28C)1.02420-28=0.374L/min

5.4线性拟合与非线性拟合结果的比较

表5-5线性拟合与非线性拟合结果的比较

KLa/(L/min)

Cs/(mg/L)

相关系数R2

线性拟合

0.46206

8.00

0.99944

非线性拟合

0.46267

8.02

0.99953

由上表数据可知,

1对于同一组数据,线性拟合与非线性拟合的拟合程度都极好。

2线性拟合结果KLa值比非线性拟合偏小,相对误差为:

0.46206-0.46267

?

?

=X100%=-0.13%

0.46267

3线性拟合结果Cs值比非线性拟合偏小,相对误差为:

8.00-8.02

?

?

=——一X100%=-0.25%

8.02

本次实验中,线性拟合结果的KLa值和Cs值相对误差都很小,说明实验最开

始测得的Cs值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度,实验KLa值的求解可使用线性回归法也可以

使用准确性更高的非线性拟合法。

5.5鼓风充氧能力Qs的计算

公式

?

?

?

?

?

?

=三V=?

?

?

诙20C)•?

?

?

•/(kg/h)?

?

?

式中

KLa——氧的总转移系数,L/min;

Cs――饱和溶解氧,mg/L

V――水样的体积,m3。

式中KLa值和Cs值的选取采用准确性更高的非线性拟合法。

将V=0.018m3,KLa(20C)=0.374L/min,Cs=8.02mg/L代入上式,得

603

?

?

?

=后;?

X0.374X8.02X0.018=3.239X10-3kg/h

10003

即计算所得鼓风机的充氧能力Qs为3.239X10kg/h。

6思考与讨论

6.1检测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有哪些方法?

(1)化学消氧法水处理曝气设备性能检测方法

在曝气充氧测定中,将一定量的脱氧剂亚硫酸钠投入清水中,并以氯化钻作催化剂,消除清水中的溶解氧,化学反应式如下:

2Na2SQ+02f2Na2SC4

由上式可知,1kg的氧气可以与8kg的亚硫酸钠相结合,从而导致水中溶

解氧浓度的下降甚至消除。

曝气充氧测定过程中,在开启曝气系统之前,水中的溶解氧必须去除干净。

开启曝气系统后,水溶液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氧分子,氧的浓度会迅速的上升到饱和状态。

在此过程中,通常采用CoCl2•6H2O乍为催化剂,

以加速亚硫酸钠的氧化,其催化剂投加量以Co2+浓度0.3〜0.5mg/L计。

因为化学消氧法实验方法比较简单,故其成为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试的主要

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但测试过程中要保证测试水溶液中盐浓度(TDS)w2000mg/L

电导率(CND)w3000卩S/cm

本实验采用该方法检测曝气设备充氧性能。

(2)氮气吹脱法水处理曝气设备性能检测方法

气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称为吸附,而溶解气体从液体中解析出来的过程称为解吸附。

若物质的吸附速率与解吸附速率相等,即达到吸附与解吸附现象的动平衡临界状态。

在此状态下,液体中的气体分子浓度保持不变,但气相或液相中任一气体分子浓度发生改变时,其将打破原平衡进而产生气-液相间的传质现象。

氮气吹脱法就是向水中通入N2,人为地降低气相氧分子浓度,使氧分子穿

过气液相界面向气相转移,从而实现溶解氧在水中发生逆向传质现象而脱除水中溶解氧,达到曝气充氧测试反应初始的零溶解氧状态条件。

在开启曝气系统之前,水中的溶解氧必须去除干净。

开启曝气系统后,水溶液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氧分子,氧的浓度会迅速的上升到饱和状态。

氮气吹脱水处理曝气设备性能检测方法可实现测试用水的重复利用,节省大量的水资源,但系统所需设备较复杂,测试过程操作繁琐。

3)纯氧曝气法水处理曝气设备性能检测方法

相对于吸附法,纯氧曝气充氧法一般通过向水溶液中鼓入纯氧来提高液相氧分子浓度。

纯氧曝气充氧法与前两种方法原理不同。

在曝气充氧测试中,化学消氧法与氮气吹脱法首先通过消氧剂或吹脱剂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然后通过向水中通入空气使得水中溶解氧浓度增长的;纯氧曝气充氧法不需先降低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而是直接向水中通入纯氧使其溶解氧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停止

过饱和浓度

通入纯氧,水中溶解氧浓度逐渐从过饱和浓度下降至饱和浓度。

KLa值的计算。

Cs下降至饱和浓度Cs这段实验有效数据用于氧转移系数

6.2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指标为何是清水?

这是由于清水的水质比较一致,进行充氧实验时,开动空气泵等进行曝气的开始阶段,即可认为水中的水质均匀布置,此时,测定水中任一点的溶解氧值,即可认为是整个水池的溶解氧值。

如果用污水的话,由于水质组分无法一致,测得的性能无法比较,无法以一点的测量值代表整个池中液体的性能;在曝气设备

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用目标水样进行充氧性能测定,实测的KLa才能说明实际

的充氧效率。

6.3鼓风曝气设备与机械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指标有何不同?

答:

鼓风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指标一般用动力效率、氧的利用率表示,而机械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指标一般用动力效率、氧的转移效率表示。

这主要是鼓风曝气与机械曝气的特点所决定的。

鼓风曝气属于水下曝气,其曝气量已知的,因此可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即氧的利用率来表示充氧性能;而机械曝气属于水面曝气,其单位时间内转移至液相中的曝气量是不可求的,因此只能用单位时间内转移至混合液中氧量,即氧转移效率来表示充氧性能。

另外,动力效率是指每消耗1KWh电能转移至混合液中的氧量,这对于鼓风曝气设备与机械曝气设备均是可以求的,故也可用此来表

示两者的充氧性能。

6.4

影响氧传递的因素有哪些?

美国环保局对17个废水处理厂数百组试验进行总结,制定了微孔曝气系统设

表7-1氧传递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对氧传递的影响

设备

因素

扩散器类型

扩散器堵塞微气泡扩散器较粗气泡氧传递效率高

扩散器开孔率

单位面积上扩散微孔多的氧传递效率咼

扩散器埋深

随着扩散器埋深的增加,氧利用率增大,但单位能耗转移的氧量保持不变

扩散器布置

格网形布置较单侧布置水流螺旋式前进的及十字形布置的氧传递速率咼

水流方式

活塞流反应器较分段入流反应器氧传递效率高

曝气池类型

短宽的曝气池较长宽的曝气池氧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