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89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docx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

概论

1.环境的法律定义?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质量的的含义?

环境的优劣程度,对人群的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等

3.环境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是指

1、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2、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3、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分类:

按对象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时间分: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4.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五个发展阶段:

1、引入和确立阶段(1972~1979年)

2、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1989年)

3、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年)

4、提高阶段(1979~1989年)

5、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

5.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6.按环境影响要素分类,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类?

1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2气、3声、4固体废物、

5生态、6核及放射性、7电磁、

8水土保持、9社会经济、10人体健康

7.环境标准的分类?

按级别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或部门标准

按内容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

按性质分:

强制性标准(GB)、推荐性标准(GB/T)

8.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体系?

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

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两个级别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个类别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环境影响的分类筛选?

(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主要包括哪些区域?

(1)需要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院、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流程?

1窗口申报;

2审查资料;

3踏勘现场;

4确定项目环评等级;

5告知审批要求;

6受理;

7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8发出审批意见(批复或审批意见;批复或审批意见自审批之日起五年内有效)。

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建设单位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B、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1、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3、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

D、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E、建设项目造成跨行政区域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共同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F、特别规定:

1.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2.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报告书或报告表,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3.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项目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4.预审、审核、审批项目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4.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与环境管理程序的关系?

5.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研究有关文件:

例如法律法规、规划、导则和标准等

2初步的工程分析:

工程组成、排污环节及主要污染物、初步现状调查

3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4确定单项环评的范围和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或工作方案

2.正式阶段:

1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充分的现状调查、监测和评价

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3.报告书的编制阶段:

1提出环保建议和措施

2汇总、分析资料、数据,得出评价结论

3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6.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

②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情况等)。

③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7.环评大纲一般包括哪九项内容?

①总则。

包括评价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及其工作等级和重点等。

②建设项目概况。

③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⑤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已确定的各评价项目工作等级、环境特点和影响预测的需要,尽量详细地说明调查阐述、调查范围及调查的方法、时期、地点、次数等。

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包括预测方法、内容、范围、时段及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对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应说明拟采用的评价方法。

⑦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包括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⑧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⑨经费概算。

8.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其特点与局限性?

(1)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

但此法只能获得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此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但此法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制。

(3)遥感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

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9.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1地理位置;2地貌、地质和土壤情况,水系分布和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

3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资源情况;

4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现状;5环境功能情况(特别注意环境敏感区)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

6社会经济情况;7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情况;8其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资料。

10.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及内容?

1.预测阶段和时段

预测建设项目的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和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两个时段(对各种不利条件如事故排放下的影响也应预测)。

2.预测的范围和内容

预测范围应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预测点的位置和数量除应覆盖现状监测点外,还应根据工程和环境功能要求而定。

预测的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而定,既要考虑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1.典型环评报告书编制要点有哪些(9项内容)?

1项目概况2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项目环保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评结论8水土保持方案(实际需要)

9公众参与内容(实际需要)

12.常见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有哪些?

列表清单法(核查表法/一览表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

13.常见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有哪些?

数学模式方法物理模拟方法对比法与类比法专业判断法(专家咨询法)

14.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哪些?

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

第三章:

工程分析

1.污染源排放量的确定方法(三种)?

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系数)计算法

2.污染源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

2.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确定:

按调查区域污染物或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的大小排列,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积百分比,将累积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或污染源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或污染源。

3.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哪两本账?

算清两本账:

一本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则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4.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哪三本账?

算清三本账:

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

三本账之代数和方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表水包括哪些水体?

包括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海湾(海岸带)。

海洋、江河、湖泊、水库,也包括潜藏在土壤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

2.地表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

分级判据: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受纳水域的水质要求

 

3.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的要求?

 

一级

二级

三级

河流

一般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时间不够,至少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条件许可,可调查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可只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时间不够,可调查枯水期

一般可只调查枯水期

河口

同上(河流)

一般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时间不够,可调查枯水期

同上(河流)

湖/库

同上(河流)

同上(河口)

同上(河流)

海湾

一般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一般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一般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4.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

1、点源的排放:

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或集中排放)。

2、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3、用排水状况:

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4、废(污)水的处理状况:

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进、出水的水质状况等。

5.非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

5、概况:

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6、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a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

b是集中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c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

7、排污数据:

A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的原料、燃料、废料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B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

6.水质调查中的水质参数包括哪两类?

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如:

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等),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

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

7.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设置?

A水质取样断面设置的原则(对照、控制、消减三种类型的断面):

8、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

9、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

10、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处)附近

11、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

12、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B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

13、每个断面处按照河宽布设水质取样垂线。

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

14、小河:

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15、大、中河:

河宽小于50m者,共设两条取样垂线,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共设三条取样垂线,在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16、特大河(如长江、黄河、珠江等):

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C垂线上水质取样点设置的原则:

▪每根垂线上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

1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

2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

3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8.湖/库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的设置?

1.取样位置的布设:

▪湖泊、水库中水质取样位置的设置主要考虑污水排放量、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

Ø在湖泊、水库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能切实反映湖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

Ø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

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表格

 

大、中型湖/库

 

污水排放量<50000m3/d

污水排放量>50000m3/d

一级评价

每1~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级评价

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三级评价

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小型湖/库

 

污水排放量<50000m3/d

排放量>50000m3/d

一级评价

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三级评价

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设置:

▪每个位置上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

1大、中型湖泊与水库:

a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距湖库底不应小于0.5m;

b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

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湖库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

2小型湖泊与水库:

a平均水深小于10m时,水面下0.5m,并距湖库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

b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取一个水样。

9.海湾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的设置?

1.取样位置的布设:

▪取样位置的设置主要考虑污水排放量、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

▪在海湾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能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

▪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

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表

海湾水质取样位置设置间隔

 

污水排放量<50000m3/d

污水排放量>50000m3/d

一级评价

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级评价

每2~4.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每5~8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三级评价

每3~5.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

▪每个位置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

1水深小于等于10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此点距海底不应小于0.5m

2水深大于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且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分别设取样点。

3.水样的对待:

Ø每个取样位置一般只有一个水样,即在水深大于10m时,将两个水深所取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

Ø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以不进行混合。

 

10.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划分与预测时段?

预测时期:

17、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18、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该阶段的地面水环境影响应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

19、大型建设项目应根据该项目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环境影响。

20、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预测时段:

1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

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

2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3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域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

4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11.水质参数的排序指ISE的计算?

对河流,可以按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ISE,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ISE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拟建项目排污对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ISE=cpQp/(cs-ch)Qh

式中:

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   

c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cs-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

Qp-建设项目的废水排放量,m3/s;

Qh-评价河段的流量,m3/s。

12.河流的简化要求?

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1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2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

3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视为非矩形河流并调查其流场,其它简化为矩形河流

4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5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简化。

13.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21、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22、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

3、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4、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5、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有下列要求:

Ø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预测河段长度的1/20)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Ø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Ø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Ø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Ø三级评价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Ø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

Ø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简化为面源

14.水质数学模式的类型与选用原则?

1.水质数学模式类型:

1按使用的时间尺度划分为动态、稳态和准稳态(或准动态)模式

2按使用的空间尺度,划分为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模式

3按模拟预测的水质组分,划分为单一组分和多组分耦合模式

4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

2.水质影响预测模式的选用

主要考虑水体类型和排污状况、环境水文条件及水力学特征、污染物的性质及水质分布状态、评价等级要求等方面。

3.在单一组分水质模型中,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和废热;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4.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一般采用一阶动力学反映衰减规律;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一般可以近似地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相应的预测模式。

5.适用条件:

1解析解模式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其中二维解析模式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

2稳态数值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浅水湖泊、水库水域内的连续恒定排放

3动态数值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排放。

15.常用河流水质数学模型与适用条件?

1.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持久性污染物,不考虑降解或沉淀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C=(cpQp+chQh)/(Qp+Qh)

计算题:

计划在河边建一工厂,该厂将以2.83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总溶解固体浓度为130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为0.457m/s,平均河宽为13.72m,平均水深h为0.61m,总溶解固体为310mg/L,问该工厂的废水排入河流后,总溶解固体的浓度是否超标(设标准为500mg/L)?

 

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c=c0exp[-K1x/(86400u)]

练习题: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为0.15m3/s,苯酚浓度为30μg/L,河水流量为5.5m3/s,流速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0.5μg/L,苯酚的降解系数为0.2d-1,纵向弥散系数为10m2/s。

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分别计算考虑纵向弥散和忽略纵向弥散两种情况下的苯酚浓度)。

3.S-P模式: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3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