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80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docx

《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docx

美学

美学

第一、二章

1、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

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层的后面是更深沉的层面,这个层面,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首先,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形式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感官快适。

其次,对应于审美对象的意蕴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

最后,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整体的生命承担。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景观关系。

二是对话关系。

三是存在关系。

2、审美学科的发展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该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4、“现代美学之父”:

费希纳

他在《美学入门》中区分了两种美学:

一种叫“自上而下”的美学,一种叫“自下而上”的美学。

5、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本体论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

“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认识论阶段,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

这一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思想范式由本体论范式转移为“认识论范式”或者成为“人性论范式”。

代表人物:

笛卡尔、鲍姆加登、康德、席勒、黑格尔等。

(3)语言学阶段,二十世纪。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了语言学的转向,原先处于从属地位的语言迅速崛起,取代了理性的地位,占据了哲学的王座。

代表人物:

尼采、索绪尔、杜威、托马斯·门罗等。

6、柏拉图主要贡献、思想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他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

柏拉图提出,感性具体的美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美,而仅仅是对美的分有。

真正的美是理念。

在柏拉图说来,真正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对一个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知觉,而是灵魂拜托肉体的感性欲望,超越尘世的喜怒哀乐,由欲而形,由形而灵,高飞远举,最终回到理念世界,凝神观照“美本身”的理性活动。

7、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对西方的基本特征

中古典美学以天人合一为内在精神和思想线索,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中思考审美现象。

与西方传统美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

一方面,从理论根基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贴近社会伦理和日常人生,更富于伦理化的人生论的意味;另一方面,从理论取向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接近深邃的宇宙人生的始源境域,显得更加玄远和超越;在思维方式上,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有连贯性。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就其精神的超越性、思维的综合性、取向的人伦性和贯穿、渗透于其中的天人合一之灵魂来说,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贴近审美的理论蕴含。

8、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1)奠基阶段:

先秦时期。

从整体上看,此期的思想是以《易》为核心的原初自然生化观为基础,儒、道两家分别向不同方向阐发的格局,美学思想也如是。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最重要的思想派别是儒家和道家,另外还有墨家和法家。

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其中道家美学比儒家更有哲学深度,它要求以人的虚怀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揭示。

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

《淮南子》、《乐记》、《毛诗序》等。

(2)起步阶段:

魏晋时期。

到这一时期独立的士人美学体系才产生出来,中国古典美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质的推进。

不仅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思考,不再专注于文艺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而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文艺自身审美特征的探索。

重要著作:

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钟嵘《诗品序》。

(3)发展阶段:

唐代美学。

儒家美学在唐代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来体现的。

唐代美学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

作为美学范畴的境,是唐人的发现。

晚唐时期的司空图的《诗品》,以审美意象为核心,创构了一种完整的意境美学理论。

作品:

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

(4)成熟阶段:

宋代美学。

宋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平淡境界。

宋人在审美上,从前人的“味”转换为“悟”;从魏晋名士对高风绝尘境界的追求,唐人对包容广大境界的追求,转向对平淡境界的崇尚。

宋代美学的另一个新特点是“以禅喻诗”。

在禅宗说来,一切外在的事物、现象,只有作为人的自由的内心生活表现,才有真正的美的意义。

作品:

严羽《沧浪诗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熙《林泉高致》。

(5)转折时期:

明清时期。

从明代中期起,美学形成了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

这一浪漫思想观念的总体倾向,就是把个性情感置于文艺和审美活动的本体层面,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因袭,崇尚独创。

李贽提倡“童心说”,主张一切诗文自然地表现人的性情。

代表流派:

前后七子,公安派。

清代美学转向以实学为根基,但主情说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中国的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

代表观点:

黄宗羲《马雪航诗序》提出“诗以道性情”。

李渔《闲情偶寄》提出“王道本乎性情”。

王夫之在哲学上力主“天地之大德曰生”。

王士禛“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

9、中国当代美学

从纵向上看,中国当代美学包括三个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为第一个阶段。

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德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当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热”,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讨论的主题仍然是美的本质,但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学的各个方面。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中国当代美学进入第三个阶段。

从横向上看,根据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中国当代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观点(流派):

(1)主观论美学。

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2)客观论美学。

以蔡仪为代表。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以朱光潜为代表。

(4)实践美学。

以李泽厚为代表。

第三章

一、审美活动发生的理论

1、摹仿说,认为审美与艺术源自人的摹仿本能,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

2游戏说,认为审美活动是在游戏的基础上发生的。

代表人物,莱辛、席勒、斯宾塞。

3、生物本能说,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代表人物达尔文。

4、巫术说,认为审美源自人类的巫术活动。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

5、劳动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二、审美形态怎么起源

其产生有着深层的原因,它是由人的内在需要、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决定的。

所以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的角度上来起源的。

三、审美活动的中介

驱动审美发生的可能有多种社会中介因素。

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四、审美活动中间各要素

第四章

一、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1、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自然美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人对自然事物的价值判断。

其特性有着自然性、形式美和两重性。

2、社会美主要是社会活动、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以及社会变革的美。

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特征,①根源于社会实践。

②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③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3、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艺术美指存在于一切作品中的美,是最典型的美俄存在形态,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美学标准、观点、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的美。

它的主要特征是:

①、描写对象的客观性和艺术表现的主观性的辨证统一。

②、美与真、善的和谐统一。

③、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审美客体形式美的规律

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就是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

主要有①整齐一律;②均衡对称;③节奏韵律,④对比调和。

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第五章

一、西方基本的审美六大形态

1、悲剧与喜剧。

2、崇高与优美。

3、丑与荒诞。

①荒诞从哲学上来说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结果并不一定真正能够达到真理的显现,反而可能会由于认识的行动的盲目性,导致真假不分、善恶不分、美丑颠倒。

于是荒诞得以产生。

②荒诞的实质:

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③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a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b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相关,那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审美时间与人生时间的距离拉近了。

c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

④丑作为审美形象的形成,a对于丑的忽视既有西方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着美学自身的规定性的影响。

b在西方古典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丑从被抛弃到准坚守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进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一个美学的范畴,是与美学自身对于抽的价值逐渐有否定到接纳再到认同结合一起的。

c审丑不等于审美,至少,审丑的假如使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

D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没的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没的相关性”,“因而也属美学讨论范围之内”该本书是对于现代美学的开启,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

第六章

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1、感性直观性。

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的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只管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主题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和获得的审美经验也因而具有感性直观性。

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这一观点最早由康德提出,决定鉴赏判断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主体,如果作为鉴赏判断规定根据的主体的快感渗入了利害关系的考虑,就有了偏爱,就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

3、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审美经验以情感活动为主,并弥漫、贯穿审美活动全程。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和劳动力。

没有情感经验,就没有审美经验。

4、自由无限性。

首先,审美经验中,人的主体能力被全面、充分的调动起来,不断被开掘,并且处于一种整体和谐共振并得到最大发挥的余地。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与对象相交融的体验。

最后,审美经验是充分展示自身与对象存在的高级体验。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与别的经验相比而言,无意识、直觉、非逻辑性、反常性等非理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并且也有着一系列不同于其它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

a不自觉性和突发性,由于审美经验有非理性的因素,具有了某种非自觉性的特点,例如有时审美对象是在不经意间打动主体,使其突然进入审美活动中的。

有时这种非理性也会无意识在一瞬间给予作家直觉。

这种不自觉性、突发性证实一切非理性活动的重要特点。

b逻辑性,指事物或时间的发展变化不受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的制约,所呈现处得不规则性和跳跃性,它即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也不受因果联系的约束。

C创造性,非理性活动具有跳跃性和突发性,因而不似理性活动,他的创造性只可能出现在认识活动的特定阶段,它往往能在某些关键环节和阶段上做出某种突破性贡献。

非理性活动的创造性在审美经验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运用,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比德、畅神

“比德”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这种观点已经超出人们的实用态度,着眼于对象带给人的精神感受,因而已经是一种真正的审美经验。

“畅神”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所谓“情来神会”,“心会神融”说的正是这一种审美经验。

其核心是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现得对象呈现出一种内在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又只能来自于主体精神的贯注。

三、审美经验中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

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

1、感知,是门户和基础。

是感觉的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儿只觉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A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具有自己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

B审美感知具有积极地选择能力。

C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型的方式来把握对象,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想象,是一种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它包含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

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可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多种形式。

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在造型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

3、情感,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构成了其它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全过程,从而使整个审美活动都显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

4、理解,首先,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其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四、审美经验中的情感与理智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总之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四、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审美感知起主要作用,审美感知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要标志。

2、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本阶段审美想象其主要作用。

由于在构成阶段审美主体与对象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因而主体所获得的只是关于对象的原始经验材料,虽然此时主体已经由于对象与身体的契合而感受到一定的审美愉悦,但主体尚未构成对象的完整表象,因而也就无法对其加以评价和判断,其感受自然也就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因此,主体还必须通过想象里的作用来构成叫完整的审美对象。

3、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这阶段审美理解起主要作用,在这个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

再次,主体的理解力起关键作用。

第七章

一、西方美育观

1、古代美育观: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

他们把理性放在首位,美育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充当了理性教育的工具而已。

在随后的中世纪里,美育更被纳入宗教的范畴,心灵的净化成为了信仰上帝的根本途径。

由于美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美育具有不容否认的服务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只强调感性而漠视理性本身存在的合法性最终会导致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并最终会使美育本身变成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代表作品:

柏拉图《诗学》、《政治学》:

贺拉斯的《诗艺》

2、现代美育观

欧洲理性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们在改造自然方面获得胜利,另一方面他却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渴望与期待的幸福。

18世纪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正是作为理性主义的反叛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

代表著作:

席勒于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

①席勒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理论奠基于对审美活动性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②从人性的内在结构入手,以人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

③人性统一的根据旧存在于人自身,这样才能消除人性分裂状态。

二、中国美育观

1、古代美育观

在古代社会中的礼乐统一使音乐对维护宗法制度和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十分看重音乐等艺术的社会功用。

因而以“乐教”为核心内容的美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且中国更重视人格的教育,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学派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礼乐教化培养君子。

把美育看成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手段。

人格教育发端于诗教,完成于乐教。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观突出了审美本身的功能,更着眼于一种理想化的审美人生态度的培养代表作:

荀子《乐记》,孔子《论语》,《庄子》

2、现代美育观

a我国现代美育观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

通过与智育与德育的比较来确定美育的性质。

b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而且对美育在全民中的普及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也做了十分具体而详细的设想。

蔡元培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写了《美育与人生》。

C1919年在北京成立了曙光杂志社及由丰子恺、周湘、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美育会。

D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

近代美育呈现中西融合的趋势。

一方面仍然有一些理论家坚持道德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试图以美育为手段,实现社会改良的目的,表想出用传统文化改造西方美育理论的努力。

另一方面与五四前后要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的新文化运动相联系,与新文学中的主题的发现相呼应,一种新的以人本身的独立、人的个性的完整为主旨的美育观也兴起了。

三、审美教育的特点。

(1)情感性。

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征。

所谓情感性不仅是指美育主要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的,而且也是指美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讨情养性的重要作用。

(2)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美誉之所以必须要以学生即受教育者为中心,这首先是由它所使用的媒介手段——审美对象的特性所决定的。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也与美育的情感性直接相关。

①过程性。

所谓过程性,是指美育绝少外在于审美实践过程的其他目的与功用。

②全面性。

美育的全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德、智、体各种教育方式都可以借助于美育的手段、方法来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美育又是其他各种教育方式发展的基础。

四、审美教育的实施手段。

(1)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

①表演艺术的教育。

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

②造型艺术的教育。

造型艺术的教育首先可以培养人们对各种物质材料来塑造客观的具体形象。

③语言艺术的教育。

语言艺术又称文学,是以语言为物质媒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④综合艺术的教育。

在艺术分类中,戏剧和电影、电视都因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作为美育手段的综合艺术教育而言,戏剧的冲突和电影的逼真性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

(2)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

审美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审美教育的形式有多种,如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等,其中学校美育是最基本的形式。

五、美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1)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

美育实施应该以活动为中心。

第一,美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他不同于纯粹的理论研究。

第二,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的。

第三,美育实施的效果就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之中,美育并不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

第四,美育也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并且是一种趋向自由人生境界的实践活动。

(2)分阶段进行的原则。

美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针对不同阶段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美育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美育教育有幼儿美育、少年美育、青年美育、中年美育和老年美育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