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501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docx

最新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答案点题版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1.关于行政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B.行政伦理学)。

(P4)

A.政治伦理学B.行政伦理学

C.管理伦理学D.行政道德学

2.专门行使行政权力和制定公共政策的系统是(C.行政系统)。

(P4)

A.管理系统B.政治系统

C.行政系统D.执行系统

3.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为代表着(C.国家与政府)。

(P5)

A.行政人员本人B.所在机关

C.国家与政府D.政党

4.决定了行政伦理具有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的是行政的(C.公共性质)。

(P5)

A.管理性质B.政治性质

C.公共性质D.社会性质

5.伦理目标的确立,为行政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提供了(A.价值导向)。

(P11)

A.价值导向B.评价标准

C.客观依据D.舆论导向

6.中国古代认为为官从政的基础性道德是(B.廉政)。

(P15)

A.公忠B.廉政

C.诚信D.爱民

7.中国古代行政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问题是(C.如何对待“民”的问题)。

(P16)

A.如何保持君权永固B.如何实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C.如何对待“民”的问题D.如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8.在行政伦理的观念体系中,最根本的是(D.权利义务关系)。

(P18)

A.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公私利益关系

C.法治与德治的关系D.权利义务关系

9.认识阶级社会中的伦理现象和伦理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是(C.阶级分析法)。

(P20)

A.历史分析法B.比较分析法

C.阶级分析法D.心理分析法

10.行政伦理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功能体现为(B.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

(P19)

A.行政权力的他律机制B.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

C.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D.行政权力的制衡机制

第二章

1.公共行政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性理念是(A.行政效率观)。

(P28)

A.行政效率观B.行政法治观

C.行政伦理观D.行政权力观

2.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是(C.重德轻法)。

(P29)

A.重法轻德B.德法并重

C.重德轻法D.德法并废

3.公共行政的科学观也被称作为(C.工具理性)。

(P32)

A.实质理性B.价值理性

C.工具理性D.社会理性

4.行政伦理观的价值目标是(C.确立和完善行政人格)。

(P33)

A.提高行政效率B.健全行政法治

C.确立和完善行政人格D.培养正确的权力观

5.中国古代正义思想的主流可以说是(B.天道正义观)。

(P37)

A.神学正义观B.天道正义观

C.自然正义观D.强力正义观

6.政治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历来都是(A.正义)。

(P38)

A.正义B.民主

C.道德D.公平

7.把公平当作各种德行的总称的古希腊思想家是(D.亚里士多德)。

(P42)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西塞罗D.亚里士多德

8.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关系是民主的(D.客观基础)。

(P53)

A.制度保障B.必然产物

C.物质前提D.客观基础

9.在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领域中,民主最为突出的功能体现在(A.防止行政人员的腐化和惰性化方面)。

(P54)

A.防止行政人员的腐化和惰性化方面

B.使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D.加强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10.对于行政伦理关系来说,首要的原则是(B.民主)。

(P51)

A.廉政B.民主

C.公平D.爱民

第三章

1.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是(B.为人民服务)。

(P60)

A.遵纪守法B.为人民服务

C.廉洁奉公D.尽职尽责

2.在我国,行政人员把服务精神贯彻到行政管理活动中并通过公共行政的服务价值的实现去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选择和道德追求的总和是(C.行政理想)。

(P60)

A.行政责任B.行政良心

C.行政理想D.行政作风

3.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C.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

(P63)

A.增强法治观念B.提高道德水平

C.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D.加强制度建设

4.理想与信念教育更多地属于何种范畴?

(C.道德教育)。

(P63)

A.法制教育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D.文化教育

5.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某些事物或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称为(C.行政态度)。

(P72)

A.行政作风B.行政理想

C.行政态度D.行政责任

6.行政作风是行政道德的构成要素和行政道德的(D.外在显现)。

(P81)

A.主观努力B.客观基础

C.内在体现D.外在显现

7.行政作风形成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行政人员的(A.行政管理实践)。

(P81)

A.行政管理实践B.行政能力培养

C.知识理论学习D.思想政治教育

8.下面关于行政作风的论述中,正确的是(B.行政作风即行政办事作风)。

(P82)

A.行政作风仅指行政人员的个人作风

B.行政作风即行政办事作风

C.行政作风与行政人员的个人气质无关

D.行政作风仅指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

9.优良行政作风的养成过程一般包括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和(C.践行阶段)。

(P85)

A.提高阶段B.评价阶段

C.践行阶段D.总结阶段

10.在行政作风的养成过程中,道德修养能否成功达标的关键阶段是(C.践行阶段)。

(P85)

A.认知阶段B.认同阶段

C.践行阶段D.总结阶段

第四章

1.下面关于良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良心是没有阶级性的)。

(P90)

A.良心不是与生俱来的B.良心是没有阶级性的

C.良心的内容是客观的D.良心是一种道德范畴

2.下面关于行政良心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员按政策办事和凭良心办事是统一的)。

(P92)

A.行政人员应该照章办事,而不能讲良心

B.行政人员在执行政策时,要讲感情而不是讲政策

C.行政人员制定政策的依据是法律,与良心无关

D.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员按政策办事和凭良心办事是统一的

3.行政人员的德性是行政良心的(B.外在形式)。

(P94)

A.内在本质B.外在形式

C.主观要素D.客观基础

4.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裁判者是(C.行政良心)。

(P100)

A.行政理想B.行政责任

C.行政良心D.行政荣誉

5.下面关于行政良心和行政良知的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行政良知是发现行政良心的过程)。

(P103)

A.行政良知是发现行政良心的过程

B.行政良知是形成行政良心的途径

C.行政良心是行政良知的根据

D.行政良知是认识行政良心的过程

6.行政良知的全部内容是(A.诚信和忠恕)。

(P106)

A.诚信和忠恕B.爱国和爱民

C.勤政和廉政D.遵纪和守法

7.下面关于个人良知与社会良知的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B.个人良知以社会良知为前提)。

(P108)

A.个人良知以社会良知为内容B.个人良知以社会良知为前提

C.社会良知以个人良知为形式D.社会良知以个人良知为基础

8.下面关于行政良知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行政良知与个人良知、社会良知在现实中是一致的)。

(P108-109)

A.行政良知与个人良知、社会良知在现实中是一致的

B.行政良知是建立在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的基础上的

C.从实质上看,行政良知是以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为内容的

D.行政良知是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的派生物

9.行政人员运用行政道德的技能,在行政伦理学中称为(B.行政良能)。

(P109)

A.行政能力B.行政良能

C.行政效能D.行政技能

10.行政道德是行政技能的(C.人格特征)。

(P111)

A.现实表现B.主观前提

C.人格特征D.客观基础

第五章

1.行政责任的具体实现主要体现为(A.道德责任)。

A.道德责任B.法律责任

C.外部性责任D.消极责任

2.严格意义上的行政责任体系出现在下列各社会治理模式选项的(C.管理型)中。

A.统治型B.服务型

C.管理型D.以上都不对

3.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最基本宗旨是(D.为人民服务)。

A.忠于党B.忠于国家

C.为所在组织谋利益D.为人民服务

4.行政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C.对行政之公共性的信仰)。

A.廉洁奉公B.遵纪守法

C.对行政之公共性的信仰D.勤政为民

5.培养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首要的任务是(A.促进行政人员公共性信仰的生成)。

A.促进行政人员公共性信仰的生成

B.严格控制其权力的行使

C.树立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

D.加大对不负责任行为的惩罚力度

6.行政人员对物欲和权欲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主要表现为哪一种责任意识(C.节制意识)。

A.求实意识B.宽容意识

C.节制意识D.公正意识

7.我国行政责任制度中,具有精神内核意义的是(D.公仆责任制)。

A.宪政责任制B.政党责任制

C.有限目标管理制D.公仆责任制

8.普遍的行政责任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B.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

A.行政人员的独善其身B.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

C.行政组织的教化D.社会创造的外在环境

9.行政责任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A.为人民服务)。

A.为人民服务B.忠于国家

C.忠于党D.忠于组织

10.管理行政的人性假设是(A.人性恶)。

A.人性恶B.人性善

C.既非善,也非恶D.既恶又善

第六章

1.下列内容不属于我国政府行政纪律六项基本内容之列的是(C.政治中立纪律)。

A.政治纪律

B.公共道德纪律

C.政治中立纪律

D.保密安全纪律

2.对行政纪律社会性的正确理解是(C.行政纪律既要考虑社会影响,又要关注维护自身组织秩序中的作用)。

A.行政纪律的有些内容使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

B.行政人员生活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中,纪律内容必然反映社会规范的要求

C.行政纪律既要考虑社会影响,又要关注维护自身组织秩序中的作用

D.行政纪律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法律规范和行政纪律规范的区别之一表现在(D.二者的内容规定和约束力层级不同)。

A.法律规范具有强制力

B.部分领域内行政人员不受法律规范约束

C.纪律规范包含很多不成文的内容

D.二者的内容规定和约束力层级不同

4.我国的党纪处分和政纪处分都包含的一种形式是(A.警告)。

A.警告

B.记过

C.留观

D.降级

5.行政伦理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C.行政人员自律)。

A.经济基础不断发展

B.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健全

C.行政人员自律

D.依法行政

6.“他律”与“自律”的关系是(A.“他律”是“自律”的必要条件)。

A.“他律”是“自律”的必要条件

B.“他律”是“自律”的基本归宿

C.“自律”是“他律”的必经之路

D.“自律”是“他律”的前提基础

7.国外把行政纪律的特征形象地表述为“烫炉法”主要是针对行政纪律的(C.强制性)。

A.广泛性

B.公共性

C.强制性

D.具体性

8.行政纪律公共性的集中体现是(D.使用于行政人员公务活动以内)。

A.对全社会成员普遍适用

B.适用于一切公共事务

C.既适用于行政人员公务活动又适用于其私人身份活动

D.使用于行政人员公务活动以内

9.行政纪律社会性主要表现为(A.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A.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B.对全社会成员普遍适用

C.直接作用于社会管理活动

D.所有社会组织普遍存在

10.下列特征中不为法律规范和纪律规范所共有的是(B.罪责自负性)。

A.成文性

B.罪责自负性

C.强制性

D.国家意志性

第七章

1.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B.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意识。

(P169)

A.否定性B.肯定性C.中性D.客观

2.行政荣誉按照(A.荣誉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团体荣誉和个人荣誉。

(P169)

A.荣誉主体B.产生的原因C.内容D.形式

3.行政荣誉按照(B.内容和产生的原因)来划分,可以分为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

(P169)

A.荣誉主体B.内容和产生的原因C.评价主体D.形式

4.行政荣誉是维护和促进(D.公共利益)的结果。

(P182)

A.团体利益B.组织利益C.个人利益D.公共利益

5.在上级的命令、法律的规定和公共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以(C.道德判断)作为行政行为选择的原则。

(P185)

A.服从上级命令B.遵守法律规定

C.道德判断D.维护本部门利益

6.行政荣誉是行政人员的(C.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

(P184)

A.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转化为行政责任

B.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

C.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

D.行政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7.行政管理实践选择了(B.有限责任制),这样可以调动行政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在享有权力的同时有承担相当的责任。

(P187)

A.无限责任制B.有限责任制

C.无责任制D.半责任制

8.行政荣誉的实质是责任,意味着同类职务同类工作同等任务条件下(C.更多)的道德期望。

(P188)

A.同等B.更少C.更多D.以上都对

9.行政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D.无论在何种时代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P195-196)

A.在统治行政时期是无关道德的行为

B.在管理行政时期是无关道德的行为

C.在服务行政时期是无关道德的行为

D.无论在何种时代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10.(A.国家机关)是授予行政荣誉的最重要、最权威主体。

(P191)

A.国家机关B.社会公众

C.行政人员自身D.上级领导

第八章

1.从行政人格的现实表现来看,它是(A.个体人格)。

A.个体人格B.组织人格

C.职业人格D.群体人格

2.在行政人格的构成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是(D.行政信念)。

A.行政理性B.行政感情

C.行政习惯D.行政信念

行政人格的最后完成,表现为(C.行政习惯)。

A.行政意志B.行政信念

C.行政习惯D.行政情感

4.工具人格体现的社会关系是(B.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A.人对人之间的人身依赖关系

B.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C.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D.以上都不对

5.在服务行政模式中,行政管理活动以哪种治理方式为主(B.德治)。

A.法治B.德治

C.权治D.人治

6.公共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哪种人格模式是现阶段的理想行政人格(D.独立人格)。

A.依附人格B.行政人格

C.社会人格D.独立人格

7.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价值理念是(C.服务价值)。

A.法治观念B.效率观念

C.服务价值D.协调理念

8.行政人员独立人格生成的关键因素是(D.行政人员个体)。

A.法律制度B.行政组织

C.组织环境D.行政人员个体

9.行政人员自觉遵守党纪、政纪、国法的规范和约束,是其哪一方面的修养的表现(C.政治修养)。

A.道德修养B.法律修养

C.政治修养D.作风修养

10.行政人员在塑造理想人格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C.政治修养)。

A.政治理论的学习B.行政技能的学习

C.学习方法的学习D.在实践中学习

第九章

1.在政府治理模式走向德治的过程中,治理工具主要表现为(B.伦理规范)。

A.法律制度B.伦理规范

C.政策法规D.行政法规

2.一般伦理规范以哪种模式为主(A.应为模式)。

A.应为模式B.勿为模式

C.能为模式D.可为模式

3.下面哪一项是行政伦理规范独有的特征(C.政治性)。

A.公开性B.概括性

C.政治性D.明确性

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哪部法令以惩治贪污行为(C.《大诰》)。

A.《官刑》B.《杂法》C.《大诰》D.《吕刑》

5.199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D.《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

A.《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B.《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C.《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D.《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

6.探寻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依据,实际上是对行政人员(A.道德)本质的追寻。

A.道德B.自然C.社会D.法律

7.现阶段,我国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要求是:

(B.廉洁奉公)

A.勤政为民B.廉洁奉公

C.求真务实D.实事求是

8.在关于奉公的行政伦理规范中,(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A.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9.现阶段的行政伦理规范中,(A.求真务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A.求真务实B.廉洁奉公

C.勤政为民D.艰苦奋斗

10.求真务实最后的落脚点是:

(C.真抓实干)

A.要真心实意B.要有真才实学

C.真抓实干D.要以效率为本

第十章

1.政府信任关系是指(C.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

A.公民B.公众

C.行政相对人D.行政官员

2.政府信任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是(A.社会或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状况)。

A.社会或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状况

B.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信任状况

C.行政组织下级对上级的信任状况

D.行政机构部门之间的信任状况

3.考察政府信任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B.政治信任感)。

A.政治疏离感B.政治信任感

C.政府信誉度D.公众好感

4.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对于政府存在而言,(C.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A.毫无关涉B.不存在根本的意义

C.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D.可能引发一些问题

5.对于社会信用体系而言,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具有(D.示范和推动)作用。

A.对照B.领导

C.完善D.示范和推动

6.利益一致原则是建立和维护政府信任关系的(D.基础和前提)。

A.根源B.本质C.策略D.基础和前提

7.建构政府信任关系的客观求实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活动中(B.表现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A.代表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要,实现公众的价值

B.表现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C.增加政府透明度,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的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情况

D.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在权力运行中彼此配合协调

8.建构政府信任关系的公开性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活动中(C.增加政府透明度,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的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情况)。

A.代表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要,实现公众的价值

B.表现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C.增加政府透明度,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的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情况

D.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在权力运行中彼此配合协调

9.建构政府信任关系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活动中(D.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在权力运行中彼此配合协调)。

A.代表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要,实现公众的价值

B.表现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C.增加政府透明度,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的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情况

D.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在权力运行中彼此配合协调

10.公共政策要体现政府信用,最为根本的是其(D.科学性和稳定性)。

A.实效性B.及时性

C.系统性D.科学性和稳定性

第十一章

1.行政道德评价的标准的基本特性是(B.客观性)。

A.主观灵活性

B.客观性

C.社会通用性

D.强制执行性

2.以下各组范畴属于“自律”与“他律”关系的是(C.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A.社会舆论监督与法制规范监督

B.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和部门内部监督

C.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D.行政行为习惯与行政人员内心信念

3.上下级之间以工作报告、工作指导与工作督促方式所进行的行政伦理监督通常属于(A.自我监督)。

A.自我监督B.行政监察

C.审计监察D.舆论监督

4.分析我国目前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B.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制度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A.行政人员既是“行政人”也是“经济人”

B.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制度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C.公共管理涉及的领域过多,摊子过大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5.行政道德评价标准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表现为(B.兼顾道德标准要求“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趋势)。

A.道德标准理论完备,而实际执行不必苛求严格

B.兼顾道德标准要求“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趋势

C.标准问题的具体性和灵活性

D.道德标准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6.行政伦理监督的最终目的就是(C.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打击违规,预防犯罪

C.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

D.监督与惩罚并重

7.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监督的主要形式是(A.行使工作计划审查权)。

A.行使工作计划审查权

B.通过报纸、刊物等媒体揭露问题

C.行使职能监督权

D.审计监督

8.我国行政伦理监察的一部重要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于哪年通过(D.1990年)。

A.1980年B.1957年C.1987年D.1990年

9.行政伦理评价最重要的方式是(C.社会舆论)。

A.行政行为习惯B.行政人员内心信念

C.社会舆论D.行政监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于哪一年正式成立(C.1987年)。

A.1978年B.1990年C.1987年D.1956年

二、填空题

第一章

1.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关于(行政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P4)

2.行政道德是一种权力道德,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体现着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P4)

3.行政伦理学与伦理学也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讲,行政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