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32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20年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

盆腔炎

西医病名:

盆腔炎

诊断标准:

盆腔炎(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临床上分急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成。

参照1995年国爱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慢性下腹及腰骶部坠痛,不孕,月经异常(如周期不规律,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痛经),白带增多及全身症状。

2、妇检发现子宫可增大,呈后倾后曲,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触及条索状物、囊性肿物或片状增厚,主韧带、宫骶韧带增粗、压痛。

中医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机理为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络,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而致。

对本病的临床特征的描写散见于“腹痛”、“带下病”、“产后发热”、“症瘕”、“不孕”等病症中。

治疗方法:

一、自拟盆腔炎1号方:

山楂10g内金10g莪术10g大白10g莱复子10g生蒲黄10g玉灵脂10g香附10g丹参20g小回10g肉桂3g乌药10g柴胡6g枳壳10g玄胡10g甘草5g;如带下量多加:

红藤15g败酱草15g土茯苓20g蒲公英30g;如苔厚腻加:

法夏10g陈皮10g苡仁20g;如伴输卵管积水加:

泽泻10g车前子10g;输卵管不通加:

穿山甲10g皂刺10g路路通10g丝瓜络10g,水煎服,一日两次,一次200ml,十天一疗程。

二、辩证施治:

1、湿热瘀结型:

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稠,可伴低热,口干口苦,胸闷纳呆,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

止带方加减。

处方:

赤芍15g牡丹皮15g丹参15g车前子15g毛冬青30g川萆薢15g败酱草20g银花藤20g大黄10g(后下),厚朴15g。

加减法:

热盛加黄芩12g黄柏12g以清热;下腹痛甚加香附12g、延胡索12g以理气止痛;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场加三棱10g、莪术10g以活血消癥。

煎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200ml,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2、气滞血瘀型:

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情志抑郁,嗳气叹息,经前乳房胀痛,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

盆腔炎自拟方加减。

处方:

当归10g川芎10g柴胡6g枳壳10g白芥子10g败酱草20g浙贝10g赤小豆30g皂刺10g鸡血藤15g炮姜6g

加减法:

下腹痛甚加香附12g延胡索12g以理气止痛;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块加三棱10g、莪术10g以活血消癥。

煎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200ml,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3、寒湿凝滞型:

小腹冷痛,痛处固定,得温痛减,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

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

桂枝10g,小茴香6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丹参15g茯苓20g白术15g台乌药12g延胡索12g

加减法:

湿得带下量多加川薢15g薏苡仁20g以利湿;兼肾虚见腰骶酸痛加续断15g桑寄生15g以温补肾气;下腹痛甚加败酱草15g毛冬青20g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块加鸡内金10g桃仁10g莪术10g以活血消癥。

煎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200ml,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4、气虚血瘀型:

下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劳累后加重,带下量稍多,色白,质稀,无臭气,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或脉弦涩无力。

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

理冲汤加减。

处方:

生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天花粉10g知母10g三棱10g莪术10g生鸡内金10g

加减法:

下腹痛甚加白芍15g延胡索10g以理气止痛;腹泻去知母,重白术;虚热未清加生地15g、天门冬10g;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块加桃仁10g以活血消癥。

三、中药外敷治疗:

组方:

千年健10克归尾12克乳、没(各)10克红花10克

寄生12克白芷10克五加皮12克皂刺150克

艾叶150克川椒10克羌活10克透骨草150克

独活10克苏木10克小茴20克赤芍10克

方法:

上述药物饮片,纱布包裹,放入蒸锅内隔水蒸透,趁热外敷患处,敷时隔一层毛巾放在小腹上(以热度身体可以承受为适),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四、中药保留灌肠:

自制妇科灌肠液(含三棱、莪术、红花、紫花地丁等),制成药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月经期停用。

五、物理治疗:

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下腹,促进炎症吸收。

30分钟/次,QD。

难点分析:

慢性盆腔炎若反复发作,可以引起输卵管内粘膜粘连,使输卵管完全堵塞或不全堵塞,增加继发不孕或异位妊娠的发生机会,盆腔炎所引起的并发症往往经原发病更为凶险,特别是破裂型的宫外孕,发病急、出血多,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积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期间嘱咐其采取避孕措施,告之有宫外孕的风险,做好沟通和宣教工作。

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

临床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B超检查:

子宫附件已无异常。

显效:

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失;B超检查:

盆腔包块较前明显缩小。

无效:

主要症状与治疗前无变化,B超检查:

盆腔包块无明显改变。

 

2020年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年龄:

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

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出现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

(3)次要症状:

①腰背酸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灼热感、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

(1)、

(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的一至二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同时出现以下三组症状:

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二)证候诊断1.肾虚肝郁证:

绝经前后烘热汗出、伴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

腰酸膝软,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心肾不交证:

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悸怔忡。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情志异常,或月经紊乱,量少,色红。

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

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

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口干便秘,懊憹不安,坐卧不宁,夜卧多梦善惊,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

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肾阴虚证:

绝经前后烘热汗出,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或皮肤瘙痒,尿少便干,月经周期紊乱,先期量少或量多,或崩漏。

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肾阳虚证:

绝经前后形寒肢冷,头晕耳鸣。

腰背冷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面色悔暗,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紊乱,量多或少,色淡质稀。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6.肾阴阳俱虚证:

绝经前后时而畏风怕冷,时而潮热汗出。

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健忘,夜尿频数,月经紊乱,量少或多。

舌红,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肝郁证

治法:

补肾疏肝。

推荐方药:

滋水清肝饮加减《医宗己任编》。

熟地、山萸肉、白芍、山药、柴胡、郁金、香附、赤芍。

中成药:

左归丸合逍遥丸等。

2.心肾不交证

治法:

滋肾宁心。

推荐方药:

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枸杞子、白芍、莲子心、炒枣仁、黄连、合欢皮。

中成药:

坤泰胶囊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

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

知柏地黄汤《景岳全书》加减。

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怀山药、茯苓、炙甘草、盐知母、盐黄柏、地骨皮、丹皮。

中成药:

坤宝丸等。

4.肾阴虚证

治法:

滋肾养阴。

推荐方药:

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枸杞子、白芍、炙甘草。

中成药:

更年片(胶囊)等。

5.肾阳虚证

治法:

温肾扶阳

推荐方药:

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山药、菟丝子、山茱萸、熟地、枸杞子、鹿角胶、杜仲、仙灵脾。

中成药:

龙凤宝胶囊等。

6.肾阴阳俱虚证治法:

阴阳双补推荐方药:

二仙汤《妇产科学》合二至丸《摄生众妙方》加减。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旱莲草、女贞子、菟丝子、当归、何首乌、生龙骨、牡蛎、知母、黄柏。

(二)中医情志治疗在辨证服用中药及中成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情志治疗。

亦可以应用音乐体感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三)针灸治疗

1.耳穴贴压

适应于伴有烘热汗出、精神紧张等症状者。

取肾、心、肝、胆、神门、内分泌等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肾、心、肝穴用弱刺激手法,胆、神门、内分泌穴用强刺激手法。

2.体针

(1)调卫健脑针法

适应于伴有失眠症状者。

取肾俞、内关、神门、四神聪等穴位,平刺进针。

(2)滚针疗法

适应于伴有神经衰弱病睡眠障碍症者。

(3)电针

适应于伴有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者。

取肾俞、关元、大赫、水道、三阴交等穴位。

3.灸法

适应于伴有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者。

采用隔姜片艾灸命门、气海、涌泉;月经过多者灸断红穴。

根据病情可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多功能艾灸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微波辐射法

适应于伴有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者。

取神阙穴,于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微波辐射治疗。

2.阴道纳药

适应于伴有阴道干涩,阴痒者。

可选用保妇康栓,睡前阴道纳药。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制定。

疗效指标(n)=治疗前总记分-治疗后总记分×100%

治疗前总积分

1.临床症状评分:

采用表2《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量表》(是根据“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制定的)和表1国内改良Kupperman标准评分法进行评定。

临床控制:

疗效指数积分值减少≥95%;显效:

70%≤疗效指数<95%;有效:

30%≤疗效指数<70%;无效:

疗效指数<30%2.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

症状消失;显效:

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2个等级;有效:

症状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1个等级;无效:

症状无变化,或减轻不明显。

(二)评价方法在患者就诊不同时间进行量表评分。

1.就诊第1天:

进行《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量表》(见表2)、国内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见表1)。

2.就诊第56天:

进行《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量表》评分、国内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

 

2020年癥瘕(子宫肌瘤)诊疗方案优化评价

中医病名:

癥瘕

西医病名:

子宫肌瘤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1)病史:

情志抑郁史,经行产后感受外邪史,月经不调史,带下异常史等。

(2)症状:

初起可无症状,大时妇人下腹部胞宫有肿块,或兼胀满、疼痛、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21年)

(1)病史:

既往有不孕史,继发性贫血病史,

(2)症状:

月经不调,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腰酸,下腹坠胀,腹痛等

(3)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可有不规则增大,质硬,表面结节状突起,若为黏膜下肌瘤,有时可见宫颈口或宫颈管内有球形实性包块突出,表面暗红色,有时有溃疡,坏死。

(4)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为最常用的辅助方法;宫腔镜检查有助于粘膜下肌瘤的诊断;腹腔镜检查在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时使用;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协助诊断粘膜下子宫肌瘤;诊断性刮宫可以探测宫腔大小、形态,亦可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

胞中结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月经正常或量多、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尽,经色黯有块,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2)痰瘀互结:

胞中结块,时或作痛,经色暗红,质稠有块、量或多,带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形体肥胖,舌紫黯苔白腻脉沉滑

(3)湿热瘀结:

小腹有包块,热痛起伏,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暗,苔黄,脉弦滑数

(4)肾虚血瘀:

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尽,经色淡质稀,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眼眶黧黑,婚久不孕,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细涩。

二、治疗

(一)中医治疗

(1)气滞血瘀

治法:

行气活血,破瘀消结

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川芎18g,赤芍10g,桃仁9g,枳壳10g,延胡索10g,五灵脂包煎10g,丹皮10g,乌药10g,香附10g,甘草6g

(2)痰瘀互结

治法:

理气化痰,破瘀消结

方药:

苍附导痰丸加减

苍术10g,香附10g,胆南星10g,枳壳10g,法夏12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6g,生姜3片,神曲10g

(3)湿热瘀结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

大黄牡丹汤加减

大黄后下5g,丹皮10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冲服10g

(4)肾虚血瘀

治法:

补肾活血,化瘀消结

方药:

归肾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0g,枸杞15g,当归10g,杜仲15g,菟丝子10g,桂枝10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9g

(二)西医治疗

1.随访观察

2.药物治疗

(1)雄激素:

丙酸睾酮25mg肌注,每5日一次,月经来潮时25mg肌注,每日1次,共3次,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多用于近绝经期患者。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亮丙瑞林3.75mg,每4周皮下注射一次,连用3-6个月。

(3)拮抗孕激素药物:

米非司酮12.5-25mg,口服每日一次,连续服3个月。

3.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指征:

子宫≥妊娠10周子宫;肌瘤虽不大但月经量多、经期长的症状明显,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二者之一具备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①子宫肌瘤切除术:

经腹、经阴道两种。

适用于所有年龄患者,尤其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②子宫切除术:

分全子宫切除术及次全子宫切除术。

前者较少应用。

后者适用于不需保留生殖功能,肌瘤较大,症状明显,年龄较大者。

50岁以下,卵巢外观正常者保留卵巢。

三、难点分析

本病治疗的难点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中医药治疗本病一般疗程较长,长期服药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患者能否坚持用药;二是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仍值得商榷,中医药治疗本病最终能达到怎样的效果,能否避免手术仍待进一步研究;三是长期服药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是否会加重患者原有疾病。

四、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1年)

痊愈:

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2以上者

有效:

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3者;或停药以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者。

无效:

症状无改变,肌瘤未见明显缩小者。

疗效评价及方案优化:

2009年全年共治疗癥瘕患者68例,气滞血瘀占38例,占总人数55.9%;痰瘀互结患者12例,占总人数17.6%;湿热瘀结患者8例,占总人数11.8%,肾虚血瘀患者10例,占总人数14.7%。

按上述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率85.2%;子宫肌瘤挖除术后复发患者有2例,占总人数的2.9%,考虑此类患者术前可能存在隐匿子宫小肌瘤,在2020年诊疗工作中要加大子宫肌瘤挖除术后复发的研究,诊疗常规中加强针对控制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的中医辩证治疗。

 

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21年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

盆腔炎

西医病名:

盆腔炎

诊断标准:

盆腔炎(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临床上分急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成。

参照1995年国爱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慢性下腹及腰骶部坠痛,不孕,月经异常(如周期不规律,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痛经),白带增多及全身症状。

2、妇检发现子宫可增大,呈后倾后曲,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触及条索状物、囊性肿物或片状增厚,主韧带、宫骶韧带增粗、压痛。

中医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机理为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络,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而致。

对本病的临床特征的描写散见于“腹痛”、“带下病”、“产后发热”、“症瘕”、“不孕”等病症中。

治疗方法:

一、自拟盆腔炎1号方:

山楂10g内金10g莪术10g大白10g莱复子10g生蒲黄10g玉灵脂10g香附10g丹参20g小回10g肉桂3g乌药10g柴胡6g枳壳10g玄胡10g甘草5g;如带下量多加:

红藤15g败酱草15g土茯苓20g蒲公英30g;如苔厚腻加:

法夏10g陈皮10g苡仁20g;如伴输卵管积水加:

泽泻10g车前子10g;输卵管不通加:

穿山甲10g皂刺10g路路通10g丝瓜络10g,水煎服,一日两次,一次200ml,十天一疗程。

二、辩证施治:

1、湿热瘀结型:

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稠,可伴低热,口干口苦,胸闷纳呆,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

止带方加减。

处方:

赤芍15g牡丹皮15g丹参15g车前子15g毛冬青30g川萆薢15g败酱草20g银花藤20g大黄10g(后下),厚朴15g。

加减法:

热盛加黄芩12g黄柏12g以清热;下腹痛甚加香附12g、延胡索12g以理气止痛;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场加三棱10g、莪术10g以活血消癥。

煎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200ml,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2、气滞血瘀型:

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情志抑郁,嗳气叹息,经前乳房胀痛,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

盆腔炎自拟方加减。

处方:

当归10g川芎10g柴胡6g枳壳10g白芥子10g败酱草20g浙贝10g赤小豆30g皂刺10g鸡血藤15g炮姜6g

加减法:

下腹痛甚加香附12g延胡索12g以理气止痛;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块加三棱10g、莪术10g以活血消癥。

煎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200ml,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3、寒湿凝滞型:

小腹冷痛,痛处固定,得温痛减,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

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

桂枝10g,小茴香6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丹参15g茯苓20g白术15g台乌药12g延胡索12g

加减法:

湿得带下量多加川薢15g薏苡仁20g以利湿;兼肾虚见腰骶酸痛加续断15g桑寄生15g以温补肾气;下腹痛甚加败酱草15g毛冬青20g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块加鸡内金10g桃仁10g莪术10g以活血消癥。

煎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200ml,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4、气虚血瘀型:

下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劳累后加重,带下量稍多,色白,质稀,无臭气,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或脉弦涩无力。

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

理冲汤加减。

处方:

生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天花粉10g知母10g三棱10g莪术10g生鸡内金10g

加减法:

下腹痛甚加白芍15g延胡索10g以理气止痛;腹泻去知母,重白术;虚热未清加生地15g、天门冬10g;妇科检查有炎症包块加桃仁10g以活血消癥。

三、中药外敷治疗:

组方:

千年健10克归尾12克乳、没(各)10克红花10克

寄生12克白芷10克五加皮12克皂刺150克

艾叶150克川椒10克羌活10克透骨草150克

独活10克苏木10克小茴20克赤芍10克

方法:

上述药物饮片,纱布包裹,放入蒸锅内隔水蒸透,趁热外敷患处,敷时隔一层毛巾放在小腹上(以热度身体可以承受为适),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四、中药保留灌肠:

自制妇科灌肠液(含三棱、莪术、红花、紫花地丁等),制成药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月经期停用。

五、物理治疗:

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下腹,促进炎症吸收。

30分钟/次,QD。

难点分析:

慢性盆腔炎若反复发作,可以引起输卵管内粘膜粘连,使输卵管完全堵塞或不全堵塞,增加继发不孕或异位妊娠的发生机会,盆腔炎所引起的并发症往往经原发病更为凶险,特别是破裂型的宫外孕,发病急、出血多,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积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期间嘱咐其采取避孕措施,告之有宫外孕的风险,做好沟通和宣教工作。

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

临床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B超检查:

子宫附件已无异常。

显效:

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失;B超检查:

盆腔包块较前明显缩小。

无效:

主要症状与治疗前无变化,B超检查:

盆腔包块无明显改变。

 

2021年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年龄:

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

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出现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

(3)次要症状:

①腰背酸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灼热感、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

(1)、

(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的一至二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