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294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docx

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CKM标准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制定

2014/06/06

1、目的

本工艺规程是根据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第1部分:

通用要求和第5部分:

渗透检测,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凡按国内规范设计、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需作渗透检测时,均应执行本工艺。

本工艺自实施之日起,代替CKM-163004/06C。

2、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焊接接头(包括对接接头、角接接头、搭接接头、T型接头)以及承压部件母材表面缺陷的检测,检测厚度在2mm至200mm。

文件编制部门

质控部

编制人

校对人

部门负责人

会签栏

审批人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

部门

份数

部门

份数

经理部

4

管理部

0

技术部

2

生产管理部

0

制造部

1

质控部

2

采购部

0

财务部

0

营业部

0

修订历史

修订

编号

年月日

修订记录

R0

R1

R2

R3

R4

R5

R6

R7

2007.11.18

2009.07.01

2010.06.01

2011.05.19

2012.07.01

2013.07.01

2014.06.06

2015.08.30

换版

换版

换版

换版

换版

换版

标准换版

3本工艺依据下列标准、法规及技术文件

GB/T12604.3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TSG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GB/T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12604.3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JB/T7523渗透检测用材料

NB/T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

通用要求

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

渗透检测

TSG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T16507-2013锅壳锅炉

GB/T16508-2013水管锅炉

TSG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R0005-2011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2011压力容器

4名词术语

4.1公称厚度:

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4.2相关显示:

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4.3非相关显示:

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4.4伪显示:

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5检测人员

5.1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TSG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取得渗透检测资格证书。

并且由公司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进行执业注册后,只能从事渗透检测方法与等级的无损检测工作。

5.3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

5.4质量等级评定及检测报告签发应有取得Ⅱ级或Ⅲ级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且资格证应在有效期内。

6设备和器材

6.1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6.1.1CKM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型号为:

HP-ST(渗透剂)、HD-ST(显像剂)、HR-ST(清洗剂)。

供应商为吴江宏达探伤器材有限公司(附有详细说明书、各项参数与合格证明书)。

6.1.2渗透检测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渗透检测剂用喷罐式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及氯、氟、硫元素含量证明书。

b)应存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c)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d)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e)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6.2光照度计

光照度计用于测量可见光照度,至少每年校准一次。

6.3试块

6.3.1试块包括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与镀铬试块(B型试块),必须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6.3.2铝合金试块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a)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

b)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6.3.3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6.3.4发现试块有阻塞或灵敏度有所下降时,应及时更换。

6.3.5试块使用后要用清洗剂进行彻底清洗,清除试块上的残留渗透检测剂。

清洗后,再将试块放入装有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体积混合比为1∶1)中浸渍30min,干燥后保存,或用其他有效方法保存。

7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及其范围

下列相关因素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并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过程。

a)被检测工件的类型、规格(形状、尺寸、壁厚和材质);

b)依据的法规、标准;

c)检测设备器材以及校准、核查的要求;

d)检测工艺(渗透方式、去除方式、干燥方法、显像方法和观察方法等);

e)检测技术;

f)工艺试验报告(依据操作指导书);

g)缺陷评定与质量分级。

8操作指导书的编制及相关要求

8.1无损检测操作指导书编制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a)操作指导书编号;

b)依据的工艺规程及其版本号;

c)检测技术要求:

执行标准、检测时机、检测比例、合格级别和检测前的表面准备;

d)检测对象:

承压设备类别,检测对象的名称、编号、规格尺寸、材质和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包括检测范围);

e)检测设备和器材:

名称和规格型号,工作性能检查的项目、时机和性能指标;

f)检测工艺参数;

g)检测程序;

h)检测示意图;

i)数据记录的规定;

j)编制者(级别)、审核者(级别);

k)编制日期。

8.2操作指导书内容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至少还应包括。

a)渗透检测剂;

b)表面准备。

、;

c)渗透剂施加方法;

d)去除多余渗透剂的方法;

e)施加显像剂前的间隙时间;

f)施加显像剂量的方法;

g)最小光强度要求;

h)人员的要求;

i)被检工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和检测的范围;

j)后清理

8.3操作指导书的工艺验证

a)操作指导书在首次应用前应采用标准试件进行工艺验证;

b)使用新的渗透检测剂、改变或替换渗透检测剂类型或操作规程时,实施检测前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c)一般情况下每周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检测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验。

d)在室内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定期测定检测环境可见光照度。

9安全要求

渗透检测应在通风良好或开阔的场地进行,当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渗透检测时,应考虑通风等相应因素,并设专人在外监护及佩带防护用具。

10渗透检测方法分类和选用

10.1渗透检测方法分类见表1

表1

渗透剂

渗透剂的去除

显像剂

分类

名称

方法

名称

分类

名称

荧光渗透检测

着色渗透检测

荧光、着色渗透检测

A

B

C

D

水洗型渗透检测

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测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

亲水型后乳化渗透检测

a

b

c

d

e

干粉显像剂

水溶解显像剂

水悬浮显像剂

溶剂悬浮显像剂

自显像

注:

公司选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ⅡC-d)

10.2灵敏度等级

灵敏度等级分类为:

A级;B级;C级。

不同灵敏度等级在镀铬试块上可显示的裂纹区位数应按表2的规定。

表2灵敏度等级

灵敏度等级

可显示的裂纹区

A级

1~2

B级

2~3

C级

3

11检测时机

a)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并经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

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制造工艺文件注明),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进行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b)需要热处理的受检件应在最终热处理完成后进行。

(工艺另有要求除外)

12渗透检测的基本程序

a)预清洗;

b)施加渗透剂;

c)去除多余的渗透剂;

d)干燥;

e)施加显像剂;

f)观察及评定。

g)后清洗

13渗透检测操作方法

13.1表面要求

13.1.1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油漆等)。

13.1.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否则必须打磨或采用其它方法检测。

13.1.3焊接接头及板材、管材、管件、锻件局部检测时,检测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13.2预清洗

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采用清洗剂进行,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前不被污染。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与水分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前不被污染。

13.3施加渗透剂

a)施加方法应根据零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

b)渗透时间及温度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渗透检测剂的温度和工件表面温度应该在5℃~50℃的温度范围,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min;在5℃~1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20min或者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用铝合金试块作对比试验。

13.4去除多余的渗透剂

a)用清洗剂去除。

除特别难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去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

但应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上冲洗。

b)干燥处理:

去除多余渗透剂时,应在常温下自然干燥,干燥时为5min~10min。

13.5施加显像剂

a)在被检面经干燥处理后,将显像剂喷洒到被检面上,然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暖风(30℃~50℃)吹干。

b)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均匀。

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

c)喷涂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mm~400mm,喷涂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

d)显像时间取决于显像剂种类、需要检测的缺陷大小以及被检工件温度等,一般应不小于10min,且不大于60min。

13.6观察:

a)观察显示应在干粉显像剂施加后,在显像时间内完成。

如显示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b)着色渗透检测时,缺陷显示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面处可见光照度应大于等于1000lx;当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检测,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

c)辨认细小显示时可用5倍~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必要时应重新进行处理、检测。

13.7缺陷显示记录

根据检测部位画出草图,有相关显示在草图中标出,并标注尺寸,如有特殊需要另附加照片与文字描述。

13.8后清洗

当有要求时,为防止残留的检测剂对以后使用或对材料有害的残留物。

检测结束后,应清除残余检测剂。

清除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檫除等方法。

14复验

14.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

a)检测结束时,用试块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d)对检测结果怀疑时。

14.2当决定进行复验时,应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

15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15.1检测结果评定

15.1.1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不必记录和评定。

15.1.2小于0.5mm的显示不计,其他任何相关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

15.1.3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相关显示,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相关显示,按圆形缺陷处理。

15.1.4相关显示在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15.1.5两条或两条以上线性相关显示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相关显示之和加间距。

15.2质量分级

15.2.1不允许任何裂纹,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15.2.2焊接接头的质量分级按表1进行。

表1焊接接头的质量分级

等级

线性缺陷

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为35mm×100mm)

l≤1.5

d≤2.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

大于Ⅰ级

注:

l表示线性缺陷显示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显示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15.2.3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评定见表2。

表2其它部件的质量分级

等级

线性缺陷

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2500mm2其中一条矩形边的最大长度为

150mm)

不允许

d≤2.0,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1个

l≤4.0

d≤4.0,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2个

l≤6.0

d≤6.0,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4个

大于Ⅲ级

注:

l表示线性缺陷显示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显示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16检测记录和报告

16.1应按照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

渗透检测记录除符合NB/T47013.1的规定外,还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检测设备:

渗透检测剂名称和牌号;

b)检测规范:

检测灵敏度校验、试块名称,预处理方法、渗透剂施加方法、去除方法、干燥方法、显像剂施加方法、观察方法和后清洗方法,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干燥温度和时间、显像时间;

c)相关显示记录及工件草图(或示意图);

d)检测结果;

e)记录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f)检测日期和地点。

16.1.3缺陷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用草图进行标示。

16.2应依据检测记录出具检测报告。

渗透检测报告除符合NB/T47013.1的规定外,还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委托单位;

b)检测工艺规程版次、工艺卡编号;

c)检测比例、检测标准名称和质量等级;

d)检测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字及其资格;

e)报告签发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