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25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2015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毫针技术

3.耳针技术

2.头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

5.

火针技术

6.

穴位注射疗法

7.

醒脑开窍技术

8.

皮肤针(梅花针)

9.

电针技术

—-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4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4.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小儿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4.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牵引技术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

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

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

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

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

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

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

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

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

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

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4.1补法:

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泻法:

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

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

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

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

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

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

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

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

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

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头皮针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

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

线:

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

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

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

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

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

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

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

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

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

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

的3厘米长的直线。

共两条。

主治:

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

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

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

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

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5〜I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

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

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

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