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130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docx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

铜箔基板品质术语之诠释

1.前言:

有关铜箔基板(CopperCladedLaminates,简称CCL)的重要成文国际规范,早期以美国军规MIL-S-13949H(1993)马首是瞻,直至1998.11.15后才被一向视为配角的IPC-4101所取代。

原因是业界进步太快,而美军规范一向保守谨慎,来不及跟上HDI商品化的实质进步,于是只好退守军品的严格领域。

至于为数庞大的商业电子产品,就另行遵循灵活新颖的IPC商用规范了。

IPC-4101(1993.12之硬质铜箔基板规范,其21号规格单为最常见FR-4板材之品质详细规格,共列有13种品质项目。

其中有的较为浅显者,几乎一看就懂无需赘言,如铜箔之抗撕强度等。

但有的不但字面费解难以查考,且经常是同一术语却有数种不同说法,似是而非扑朔迷离,每每令人困惑而不知所从。

然久而久之也就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了,只要按方法去检验,或按规格去允收即可,管那许多原理原因做什么。

至于那些项目为何而设?

影响下游如何?

每项是否一定要做?

也就懒得再去追究,甚至连真正定义原理也多半似懂非懂,反正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唬来唬去只要朗朗上口,就显得学问奇大无比经验炉火纯青,日久积非成是之余,一旦有人以正确说法称呼之,难免不遭白眼视为异类。

鸣呼!

君不见"Longtimenosee与nocando"早已成了漂亮的英文,说不定那天"Peoplemountainpeoplesea"也会大流其行呢。

但不管众口能否铄金,是非真理总还是要讲个清楚说得明白才不失学术良心,做人做事也才有格,这应与学历或官位扯不上关系。

以下即按IPC-4101后列规格单(SpecificationSheet)中的顺序对各术语试加诠释,尚盼高明指正。

2.1PC-4101/21规格总表

PC-4101/21规格总表

3.最重要的品质术语诠释

3.1.ReliativePermitivity(相对容电率或DielectricConstant(Dk)介质常数(最重要)

3.1.1错误说法

此词经常被不明原理者,仅就其“字面”似是而非的误称为“介电常数”?

!

有时连一些不够严谨的字典也常犯错。

事实上,Dielectric本身是名词,即“绝缘材料”或“介电物质”之意;故知“介质常数”本身是“名词+名词”所组成的名词,是材料的一种常数。

而Dielect

ric此字并非形容词的介电”用以形容常数”而得到的介电常数”似乎是在说介电性质的常数”。

请问这倒底指的是什么?

天天挂在嘴上的人有谁曾用心想过?

人之通病多半是想当然耳!

3.1.2原理说明

此词原指每“单位体积”的绝缘物质,在每一单位之“电位梯度”下,所能储蓄“静电能量"(ElectrostaticEnergy)的多寡而言。

猛看之下,一时并不容易听懂。

此词尚另有较新的同义字容电率”(Permittivity日文称为诱电率),由字面上可体会到与电容(Capacitanee)之间的关系与含义。

当多层板绝缘板材之容电率”较大时,

即表示讯号线中的传输能量已有不少被蓄容在板材中,如此将造成“讯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之品质不佳,与传播速率(PropagationVelocity)的减慢。

换言之即表示已有部分传输能量被不当浪费或容存在介质材料中了。

是故绝缘材料的“介质常数”(或容电率)愈低者,其对讯号传输的品质才会更好。

目前各种板材中以铁氟龙(PTFE),在1MHz频率下所测得介质常数的2.5为最好,FR-4约为4.7。

3.1.3电容诠释

上述介质常数(Dk)若在多层板讯号传输的场合中,还可以电容的观点详加诠释如下:

由上左图可知MLB中,其讯号线层与大地层两平行金属板之间,夹有绝缘介质(即胶片之玻纤与环氧树脂)时,在讯号传输工作中(也有很小的电流通过)将会出现一种电容器(Capacitor)的效应,其公式如下:

由式中可知其电容量的多寡,与上下重叠之面积A(即讯号线宽与线长之乘积)及

介质常数Dk成正比,而与其间的介质厚度d成反比。

从电容计算公式看来,原“介质常数”的说法并无不妥。

但若用以表达板材之不良“极性”时,则不如容电率”来得更为贴切。

因而目前对此Dk,在正式规范中均已改称为更标准说法的相对电容率汀了。

注意&是希腊字母Episolon,并非大写的E,许多半桶水者经常写错也念错。

事实上,绝缘板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良的“容电”效果,主要是源自其材板材本身分子中具有极性(polarity)所致。

由于其极性的存在,于是又产生一种电双极式的偶极

矩”(DipoleMoment,例如纯水25°C于Benzene中之数值即为1.36),进而造成平行金属板间之介质材料,对静电电荷产生“蓄或容”的负面效果,极性愈大时Dk也愈大,容蓄的静电电荷也愈多。

纯水本身的Dk常高达75,故板材必须尽量避免吸水,才不致升高Dk而减缓了讯号的传输速度,以及对特性阻抗控制等电性品质。

业界重要的铜箔基板(CCL)规范,如早期的MIL-S-13949H(1993),现行的IPC-4101(1997)以及IEC-326等,均已改称为Permittivity而不再说成Dk了。

然而国内业者知道&的人并不多,甚至连原来的Dk也多误称为介电常数”想必是前辈资深者天天忙碌与辛苦之下,只好不求甚解自欺欺人以讹传讹,使得后进者也糊里胡涂不得不跟着错下去了。

3.1.4应用诠释

上述“相对容电率”(即介质常数)太大时,所造成讯号传播(输)速率变慢的效果,可利用著名的MaxwellEquation加以说明:

Vp(传播速率)=C(光速)/V®周遭介质之相对容电率)

此式若用在空气之场合时(&于1),此即说明了空气中的电波速率等于光速。

但当

一般多层板面上讯号线中传输方波讯号”时(可视为电磁波),须将FR-4板材与绿漆的Dk)代入上式,其速率自然会比在空气中慢了许多,且&愈高时其速率会愈慢。

正如同高速公路上若有大量污泥存在时,其车速之部份能量会被吸收,车速也会随之变慢。

还可换一种想象来加以说明,如在弹簧路面上跑步时,其速度自然不如正常路面来得快,原因当然还是部份能量被浪费在弹跳上了。

由此可知板材的&要尽量抑抵的

重要性了,且还要在温度变化中具有稳定性,方不致影响“时脉速率”不断提高下的讯号品质。

不过若专业生产电容器时,则材料之&反而要越高越好,而陶瓷之&常在100以上正是容器的理想良材。

3.1.5测试方法

IPC-4101对&及Df,都指定按IPC-TM-650之2.5.5.3法去做,即以Balsbaugh品牌之LD3DielectricCell去测Air的电容值(C1),及测DowCorning200Fluid油的电容值(C2),再测第一样板(3.2inX3.2inX板层)的电容值(C3),之后又测第二样板的电容值(C4),即可利用其公式:

然后再测液油的导电度G1,及第一样板的导电度G2,并利用其公式计算出Df

但上述做法是在1MHz的频率下所测,所得数据已远不敷实际需要,对于近年来工作频率高达1GHz甚至在1GHz以上之Dk者,则需另采真空腔”方式(VacuumCavity)去测试才行,但此法在业界尚未流行。

3.2LossTanget损失正切/DisspatioFactor(Df)散失因素(最重要)

3.2.1原理说明

此词在信息业与通信业最简单直接了当的定义是讯号线中已漏失(Loss)到绝缘板

材中的能量,对尚存在(Stored)线中能量之比值”。

但本词在电学中原本却是对交流电在功能损失上的一种度量,系绝缘材料的一种固

有的性质。

即散失因素”与电功损失成正比,与周期频率(f)、电位梯度的平方(E2),及单位体积成反比,其数学关系为

当此词Df用于讯号之高速传输(指数位逻辑领域)与高频传播(指RF射频领域)

等信息与通讯业中,尚另有三个常见的同义字,如损失因素(LossFactor)、介质损失

(DielectricLoss),以及损失正切LossTangent(日文称为损失正接)等三种不同说法的出现,甚至IC业者更简称为Loss而已,其实内涵并无不同。

世界上并无完全绝缘的材料存在,再强的绝缘介质只要在不断提高测试电压下,终究会出现打穿崩溃的结局。

即使在很低的工作电压下(如目前CPU的2.5V),讯号线

中传输的能量也多少会漏往其所附着的介质材料中。

正如同品质再好的耐火砖,也多少会散漏出一些热量出来。

3.2.2三角函数诠释

讯号线于工作中已漏掉或已损失掉的能量,就传输本身而言可称之“虚值”,而剩下仍可用以工作者则可称之为实值”所谓的Df,就是将虚值(8)比上实值(£)',如此所得的比值正是“散失因素”的简单原始定义。

现再以虚实坐标的复数观念说明,并以图标表达如下:

由上图三角函数的关系可知:

Tand=对边邻边=8”/or'=虚实,

这LossTangent岂不正是Df的原始定义的另一种分身面貌吗?

故知Tand损失正切

(或日文的损失正接,由图可知8正接于8)的跩文”说法(Buzzword)完全是故弄玄虚

卖弄学问唬唬外行而已,说穿了就不值一哂。

3.2.3应用诠释

对高频(HighFrequency)讯号欲从板面往空中飞出而言,板材Df要愈低愈好,例如800MHz时最好不要超过0.01。

否则将对射频(RF)的通讯(信)产品具有不良影响。

且频率愈高时,板材的Df要愈小才行。

正如同飞机要起飞时,其滑行的跑道一定要非常坚硬,才不致造成能量的无法发挥。

3.2.4Q-Factor品质因素

又,基材板品质术语中还有一种“QualityFactor”简称为QFactor)的术语,其定

义为上述之实/虚”恰与Df成为反比,即QFactor^1/Df。

高频讯号传输之能量,工作中常会发生各种不当的损失,其一是往介质板材中漏失,

称为DielectricLoss。

其二是在导体中发热的损失,称为ConductorLoss。

其三是形成电磁波往空气中损失称为RadiationLoss。

前者可改用Df较低的板材制作高频电路板,以减少损失。

至于导体之损失,则可另以压延铜箔或低棱线线铜箔,取代明显柱状结晶的粗糙E.D.Foil(Grade1),以因应不可避免的集肤效应(SkinEffect)。

而辐射损失则需另加遮蔽(Shielding),并导之于接地层”的零电位中,以消除可能的后患。

一般行动电话手机板上,做为区隔用途的围墙(Fence)根基(即镀化镍金之宽条),其众多接地用的围墙孔(FenceHole),即可将组装后金钟罩所拦下的电磁波,消弥之于接地中,而不致于伤害到使用者的脑袋。

3.2.5测试方法

与前6.5相同。

3.3Flammability燃性(最重要)

3.3.1说明

本词实际上是指板材树脂的难燃性”(Inflammability)而言,重要规范与规格之来源有二,即

(1)UL-94andUL-796

(2)NEMALI1-1989。

常见之FR-4、FR-5等术语即出自NEMA之规范。

为了大众安全起见,电子产品的用料均须达到“难燃”或“抗燃”的效果

(即指火源消失后须具自熄Self-Distinguish的性质),以减少火灾发生时的危险性,是产品品质以外的安全规定。

许多不内行的业者所常用的广告词竟出现:

“本公司产品品质均已符合UL的规定”,是一种铁路警察查户口”式的笑话。

3.3.2做法

本项目的做法,可按UL-94或NEMALI1-1989,不过IPC-TM-650之2.3.10法却是引用前者。

其无铜试样之尺寸为:

5吋X5吋(厚度视产品而不同),每次做5样,每样试烧两次。

试烧用之本生灯高4吋,管口直径0.37吋,所用瓦斯可采天然气,丁烷,丙烷等均可,但每ft3须具有1000BTU的热量。

若出现争议时,则工业级的甲烷气(Methane)可作为标准燃料。

点燃火焰时,其垂直焰高应为0.75吋之蓝焰,可分别调整燃料气与空气的进量,直到焰尖为黄色而焰体为蓝色即可。

试样应垂直固定在支架上,夹点须在0.25吋的边宽以内,下缘距焰尖之落差为0.375吋。

试烧时将火焰置于之试样下约10±0.5秒后,即移出火源,立即用码表记下火焰之延烧秒数。

直到火焰停止后又立即送回火苗至试样下方,再做第二次试烧。

如此每样烧两次,五样共烧10次,根据NEMA之规定,10次延烧总秒数低于50秒者称为V-0级,低于250秒者称为V-1级,凡符合V-1级难燃性的环氧树脂,即可称为FR-4级树脂。

但IPC-4101/21中的报告方式,却是采“平均燃秒”上限不可超过5秒,与“单独燃秒”上限不可超过10秒,作为计录。

3.3.3溴化物抗燃说明

一般性环氧树脂,是由丙二酚(BisphenolA)与环氧氯丙烷(EpichloroHydrin)二者所聚合而成,并不具难燃性(FlameRetardent),无法符合UL-94的规定。

但若将丙二酚”先行溴化反应,而改质成为四溴丙二酚”再混入液态环氧树脂(A-stage),使其溴含量之重量比达20%以上时,即可通过UL-94起码之V-1规定,而成为难燃性的FR-4了。

电子产品一旦发生火灾或燃烧处理废板材之际,若其反应温度在850C以下时,将会

有产生“戴奥辛”(Dioxin)剧毒的危险裂解物。

故为了工安,环保,与生态环境起见,业界已有共识,将自2004年起,计划逐渐淘汰(face-out)溴素(是卤素的一种)的使用,总行动称为HalogenFree。

目前日本业者的取代技术已渐趋成熟,而欧洲业界所唱的高调与法令的配合,已在全球业界形成必然之势,使得主要PCB生产基地的亚太地区,只好俯首称臣加紧配合。

3.3.4难燃原理与商品

1•捕捉燃烧中出现的自由基(FreeRadical,指H?

),阻碍燃烧的进行传统FR-4环氧树脂所加入的溴(Br),会在高温中形成HBr,亦即对H之可燃性自由基加以捕捉,使燃烧不易进行。

此即为添加卤素(Halogen)达到难燃的目的。

除溴之外尚可添加毒性较少的氯,或卤素之磷系等均可,但并不比原来溴素高明多少。

2.添加氢氧化物等助剂,使在燃烧过程中本身进行脱水反应,而得以降温及阻绝氧气与可燃物之结合,而达难燃之目的不过此等添加物〔如AI(0H)3〕会增加板材的极性”

(Polarity),有损板材的电气性质,只能用于品级较低的PCB中。

3.加入不可燃的氮或硅或磷,以冲淡可燃物减少燃性

此种含氮物等又分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类,日本已有商品,整体效果较好。

如日立化成的多层板材MCL-R0-67G即为典型例子。

4.燃烧中产生覆盖物阻绝与氧气的供应而达难燃,如磷化物于高温中形成聚磷酸之焦膜,覆盖可燃物,断绝氧气减少其燃性但此系亦会产有害的红磷附产物,并不见得比原来的卤素好到哪去。

5.大量加入无机填充料(Filler),减少有机可燃物之比率以降低燃性

如日立化成所新推出的封装材料MCL-E-679F(G)中,即加入体积比60-80%小粒状的无机填充料,但却先对其做过特殊的表面处理(FICS),使与树脂主构体之间产生更好的亲和力,且分散力也更好。

3.4.GlassTransitionTemperature(Tg)玻璃态转化温度(不在IPC-4101/21中,但最重要)

聚合物(即Ploymer,亦称高分子材料或树脂等)会因温度的升降,而造成其物性的变化。

当其在常温时,通常会呈现一种非结晶无定形态(Amorphous)之脆硬玻璃状固体(此处之玻璃,是对组成不定各种物体之广义解释,并非常见狭义之透明玻璃);但当在高温

时却将转变成为一种如同橡胶状的弹性固体(Elastomer)。

这种由常温玻璃态”,转变成物性明显不同的高温“橡胶态”过程中,其狭窄之温变过度区域,特称为“玻璃态转化温度”;可简写成Tg,但应读成“TsofG',以示其转态的温度并非只在某一温度点上。

此种状态“转换”的温度带虽非聚合物的熔点,但却可明显看出橡胶态的热胀系数(CTE)要高于玻璃态的3或4倍。

凡板材的Tg不够高时,在高温的强烈Z膨胀应力下,可能会造成PTH孔铜壁的断裂。

现行FR4之平均Tg已可135C,而CEM-1亦有110C,且在板厚之降低与镀铜品质的改善下,断孔的机率已比早先降低很多了。

由众多实务经验可知,Tg较高的板材,其热胀系数(CTE)较低,耐热性(HeatResistance)良好,硬挺性(StiffnessorRigidity)亦佳,板材之尺度安定性(DimentionalStability)改善,且吸湿率(Moisture)亦较低,耐化性(ChemicalResistanee含耐溶剂性)提升,各种电性性能亦较好,且不易出现白点白斑(measlingandcrazing)等缺点。

故一般业

者常要求板材在成本范围内,须尽量提高其Tg,以减少制程的变异与板材品质的不稳。

但由于Tg的测定的方法很多,而且所得数据之差异也颇大。

须注意其实验之升温速率,应控制在5至10C之间,不可太急。

常用之测试法有DSC、TMA及DMA等三种,现说明如下:

3.4.1DSC系指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示差扫瞄卡计),是在量测升温中

板材之热容量”(Heateapacity)变化(即Heatflow变化)。

系在其变化最大的斜率处,以切线方式找出居中值即可。

本法由于板材升温中,其热容量变化并不大,故对Tg测定的灵

敏度较差。

3.4.2TMA系指ThermalMechanicalAnalysis(热机械分析法),是量测升温中板材热胀系数”(CTE的变化。

通常样板厚度在50mil以上者,本法测试之准确度要比DSC法更好。

3.4.3DMA系指DynamicMechanicalAnalysis(动态热机械分析法),是检测升温中

聚合物在粘弹性变化”方面的数据,或量测升温中板材在模数(Modulus)与硬挺性(Stiffness)方面的变化。

其灵敏度最好,是三种方法中测值较高的一种(如同样品之TMA测值为145C,DSC约为150C,而DMA则约为165C)。

到底哪一种最准确,则人云皆非

真相不易得知。

不过本法对板材中有好几种不同树脂之混合者,亦能一一将之测出,但使用者之技术也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