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docx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有关说明
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评估方案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新时期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有规律,反映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并鼓励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办出特色。
3.本方案吸收了本科院校长期开展教学工作评估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借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本精神,并在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试点评估的基础上作了修订。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力求简洁明晰、突出重点,既反映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4.本方案适用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
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以来尚未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先按本方案的合格标准接受人才培养工作合格评估(在学校有一届毕业生后方可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凡通过合格评估两年后的学校,或举办高职高专教育以来已有三届(含)以上毕业生的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以及曾获得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学校名单见原国家教委教成[1997]7号文)的成人高校(视为已通过合格评估),可申请本方案中优秀、良好标准的评估。
但评估结论可视评估的实际结果而定。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等级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3.2实践教学条件
3.3教学经费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4.2课程
4.3职业能力训练
4.4素质教育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5.2质量控制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6.2就业与社会声誉
特色或创新项目
说明:
上表中二级指标为黑体字的是重要指标,共8个。
三、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参考权重
等级标准
说明
C(合格)
A(优秀)
1.
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 办学思路
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
0.3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定位准确。
发展规划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措施落实。
学校定位准确,能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创新办学模式,学校特色、专业特色鲜明。
建设规划较好地适应地方或行业发展的需求,并能逐年落实.
1、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
2、办学思路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
3、教学经费比重处于领先地位并有稳定来源,非教学部门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各项政策和规定体现教学中心地位。
教育思想观念
0.3
注重高职高专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研究,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对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等关系处理得当,办学思路符合实际。
有高职高专教育研究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有一定研究成果。
积极探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思想观念。
教学中心地位
0.4
重视教学工作,基本能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基本落实。
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各项政策规定向教学、教师倾斜力度大。
1.2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
1
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组织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成效。
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成效显著。
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中有明显成果或效益。
2.
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学生与教师比例
0.2
学生∶教师≤18:
1左右。
①学生∶教师≤16∶1;
②50%的专任教师周学时≤12。
1、计算学生数与教师数之比时,学生数按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教师数计算范围除专任教师外,还包括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及返聘教师,按学校的教学工作量定额进行折算。
2、青年教师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
计算其学历结构时:
合格标准可包含在读研究生,优秀则必须是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方可计入。
3、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4、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5专任教师结构的三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1、0.2、0.3。
专任教师结构
0.6
①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5%;
②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
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
①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35%以上;
②高级职称(不含高级讲师)比例达到30%以上,且在各专业中的结构分布合理,大多数专业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
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
0.2
①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
②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到10%。
①兼职教师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
②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到20%;
③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好。
2.2
质量与建设
质量
0.5
重视提高教师质量和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适应教学的科研能力与成果。
教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学生满意率高。
有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或地市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
建设与发展
0.5
建立了提高教师质量的机制与政策,制订了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在同类院校或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并形成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建立了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的机制与政策,效果显著;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行之有效,措施得力。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教学及辅助用房状况
0.2
教学及辅助用房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教学及辅助用房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均建筑面积和校舍面积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
1、有关规定执行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2、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合格可含订有一年以上合同期的租赁的仪器设备),计算生均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3、图书馆藏合格标准:
理工农医类为15万册,文史财经管类16万册;优秀标准:
理工农医类为25万册,文史财经管类30万册。
4.教学仪器设备状况三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3、0.1、0.1。
教学仪器设备状况
0.5
①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理工农医类≥4000元,文史财经管类≥3000元;
②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8台;
③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7个。
1生均仪器设备值:
理工农医类≥
5000元,文史财经管类≥4000元;
②教学设备利用率高;
③能广泛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图书馆及校园网状况
0.2
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册数基本达到有关规定,生均图书60-80册。
生均面积、馆藏册数、开放时间达到有关规定;馆藏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图书流通率较高,图书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校园网信息畅通。
体育运动设施状况
0.1
运动场与体育设施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要求。
有风雨操场和400米跑道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设施齐备。
3.2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0.5
各专业都具有必须的实验实训条件。
多数专业都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利用率高,在同类学校中居先进水平。
校外实训基地
0.3
多数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多数专业都建有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效果好。
职业技能鉴定
0.2
建有培训点。
学校重点专业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3.3教学经费
经费保证情况
0.5
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经费,保证达到本省制定的生均培养标准。
学校有一定自筹经费的能力。
学校举办者及时足额拨付经费,保证达到本省制定的生均培养标准,并另有专项资金支持。
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较强,能基本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经费指近3年年度事业费决算表中列支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教学改革经费、课时补贴费等;生均值按各年度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分别计算。
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
0.5
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达到20%。
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达到30%以上。
4.
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专业设置
0.3
专业设置要有行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查预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教学计划
0.4
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准确,毕业生质量标准基本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能基本反映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执行情况尚可。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体,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学校特色鲜明;执行情况好。
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0.3
有校级(或以上)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改革有进展。
有省级(或以上)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4.2课程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0.5
教学文件基本齐全,多数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思路、有措施,能够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有初步成效。
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能够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有创新特色,并有显著效果。
教材建设
0.2
能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自编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达到30%。
重视自身教材建设,能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一定数量的自编特色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60%。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0.3
注重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
4.3职业能力训练
实践训练体系
0.6
①实践训练计划、训练大纲等教学文件齐全,训练内容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要保证足够的实训时间,学生实习实训报告效果较好。
②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80%,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70%。
①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并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实训时间累计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②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全部由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上课,每个专业均有综合性实践训练课。
实践训练体系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3、0.3。
职业能力考核
0.4
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多数学生能参加考试,通过率达70%以上。
各专业
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或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
4.4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状态和效果
1
能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成效较显著;注意“两课”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并有较好的效果;注意科技、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组织地开展课内外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能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创新,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两课”教学改革力度大,针对性强,效果好;能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重视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心理咨询指导机构并积极开展工作,成效明显。
5.
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及运行情况
1
①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的数量、素质基本能满足需要,工作能正常健康运行,能开展教育管理研究;
②组建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专门机构,有符合工作要求的专职人员。
①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管理工作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②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效果显著。
1.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管理人员,系(院、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
2.管理队伍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5、0.5。
5.2质量控制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0.3
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并能认真执行。
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严谨,执行严格,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0.3
初步建立了质量标准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并能认真执行。
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且实施效果好。
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
0.4
①建立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并已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等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②建立了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制度,并已开展工作。
①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并切实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等活动,成效显著,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②坚持每年进行一次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能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1.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
2.教学质量监控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2、0.2。
6.
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学生能力
0.6
1学生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合
格率达到70%,有获得校级以上(不含校级)奖的科技文化作品;
②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尚可;
③近三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达到55%,或有证据说明多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①学生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合格率达到90%,有一定数量的获校级以上(不含校级)奖的科技文化作品;
②评价结果良好;
③近三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达到75%,或有证据说明多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高。
1.学生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通过对学生的现场考核和检查实践作业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通过学生专题研讨会等评价;
3.英语累积通过率是指考试通过学生数与应届全部学生的比率;
4.根据学校提供的近三年有关资料和采取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剖析两个专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的必备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能力掌握的程度;
5.根据学校提供的近三年素质教育总结和相关资料及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基本素质状况。
6.学生能力三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3、0.2、0.1。
7.学生基本素质状况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1、0.1。
学生掌握必备知识的程度
0.2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学校对毕业实践环节有明确规定,大多数学生毕业实践符合要求。
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的工作,学生毕业实践质量较高。
学生基本素质状况
0.2
①学生能遵纪守法,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状况较好,考风考纪良好;
②学校能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文体科技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多数学生身心健康。
①校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考风考纪好;
②学校能积极、广泛地开展多种文体科技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普遍身心健康。
6.2
就业与
社会声誉
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
0.7
①近3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达到70%;
②近3年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达到70%。
①近3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90%;
②近3年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90%。
1.毕业生就业率包括签约率、上岗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出国率。
2.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1、0.6。
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0.3
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60%;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80%;对学校综合评价在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内处于较高水平。
7.
特色或创新项目
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
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创新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标准
本方案二级指标共15项,其中重要指标(黑体字)8项。
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标准如下:
1.优秀:
同时满足:
(1)全部评估指标中,D=0,A≥12,C≤2;
(2)重要指标中,A≥7,C≤1;
(3)有特色或创新项目。
2.良好:
同时满足:
(1)全部评估指标中,A+B≥12,其中A≥6,D≤1;
(2)重要指标中,A+B≥7,其中A≥4,D=0。
或不满足优秀条件,而C=0,D=0。
3.合格:
同时满足:
(1)全部评估指标中,D≤3;
(2)重要指标中,D≤1。
4.不合格:
未达到合格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