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174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docx

第三章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三章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一节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第二节药用植物土壤耕作

第一节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一、种植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含义:

种植制度是农作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种植制度包括确定种什么植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药用植物等),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复种或休闲问题;

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等。

2、功能:

包括因地种植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套作立体种植技术、轮作、连作技术、单元与区域种植制度设计与优化技术等。

与单项技术不同,种植制度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多目标性,因而它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更大。

种植制度具有宏观布局功能,即对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的安排。

从种植制度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做出土地利用布局(农、林、牧配置)、作物结构与配置、熟制布局及种植制度分区布局的优化方案,要求统筹兼顾,主次分明。

从系统性出发,种植制度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

可以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

例如处理好农牧关系、农林关系、林药关系、供求关系、熟制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等。

可以协调利用各种资源与投入,包括自然资源以及劳力、资金、物质等各方面的投入。

有利于统筹安排国家、地方、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调整城乡与工农之间的关系,促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栽培植物布局

(一)栽培植物布局的含义:

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植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种植植物结构包括种植植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

配置是指种植植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种什么植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二)栽培植物布局的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确定植物布局必须满足人类对农产品(包括药材)的需求,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与目标。

对农产品的需求分三个方面:

一是自给性的需要,主要是农民自己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三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及其医药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

2、生态适应原则生态适应是植物布局的基础。

3、高效可行原则确定种植植物的种类、品种,熟制和面积等必须符合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

4、生态平衡原则在进行植物布局中,必须注意用地与养地结合,农田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布局合理、经济高效、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复种

(一)复种及有关概念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方法有多种,可在上茬植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植物,也可在上茬植物收获前,将下茬植物套种在其株、行间(套作)。

这两种复种方法在全国应用普遍。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为: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种植植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

国际上通用的种植指数其含义与复种指数相同。

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作、混作则不计入。

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种植的季数。

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五年四熟等都称为熟制。

其中,对年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熟制,如前三种,又统称为多熟制。

休闲是复种的反义词。

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植植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等方式。

农业生产中,对耕地进行休闲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蓄积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后作植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复种的条件

生产中,是否可以复种,能够复种到什么程度,与以下条件密切相关。

1、热量条件热量是决定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复种所要求的热量指标积温,不仅是复种方式中各种作物本身所需积温(喜凉作物以≥0℃积温计,喜温作物以≥10℃积温计)的相加,而应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

如在前茬植物收获后再复播后茬植物,应加上农耗期的积温。

套种则应减去上、下茬植物伴生期间一种作物的积温。

如果是移栽,则减去植物移栽前的积温。

例如热带非洲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四熟,但是一些地区由于干旱,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复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只能一年一熟。

3、地力与肥料条件。

在光、热、水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地力条件往往成为复种产量高低的主要矛盾,而且需要增施肥料才能保证多种多收。

地力不足,肥料少,往往出现两季不如一季的现象。

4劳力、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自然条件相同时,当地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承载力则是决定复种的主要依据。

5技术条件与经济效益大小除了上述自然、经济条件外,还必须有一套相适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克服季节与劳力的矛盾,平衡各作物间热能、水分、肥料等的关系,如作物品种的组合,前后茬的搭配,种植方式(套种、育苗移栽),促进早熟措施(免耕播栽、地膜覆盖、密植打顶,使用催熟剂)等。

(三)我国药用植物的主要复种方式

单独药用植物复种的方式少见,一般都结合粮食作物、蔬菜等复种进行,把待种药用植物作为一种作物搭配在复种组合之内。

(一)间作、混作及套作的概念

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个完整的生育期内只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这种方式种植植物单一,群体结构单一,全田种植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一致,生育期比较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管理与机械化作业。

人参、西洋参、当归、郁金、菊花、莲子等单作居多。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植物的种植方式。

与单作不同,间作是不同种植植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混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植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种植的方式。

两者只是配置形式不同,间作利用行间,混作利用株间。

在生产上,有时把间作和混作结合起来。

如玉米间大豆,玉米混大豆(小豆),间种贝母;果树间小葱,果树混福寿草;

套作是指在前季植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植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套种。

如甘蔗地上套种白术、丹参、沙参、玉竹等。

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植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它主要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如云南植物研究生所建造人工林,上层是橡胶树,第二层是中药材肉桂和罗芙木,第三层是茶树,最下层是耐荫的名贵中药砂仁。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植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或湿生药用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

前者如玉米(甘蔗)和菌菇、莲子和鱼共同种养,后者如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

(二)间作、混作、套作的技术原理

1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品种搭配。

考虑品种搭配时:

在株型方面要选择高秆与矮秆、垂直叶与水平叶、圆叶与尖叶、深根与浅根植物搭配。

在适应性方面,要选择喜光与耐荫,喜温与喜凉,耗氮与固氮等植物搭配。

根系分泌物要互利无害,注意植物间的他感作用(allelophathy)。

在品种熟期上,间、套作中的主栽植物生育期可长些,副作物生育期要短些;在混作中生育期要求要一致。

总之,注意选择具有互相促进而较少抑制的植物或品种搭配,这是间套作成败的关键之一。

2、建立合理的密度和田间结构。

间混套作时,其植物要有主副之分,既要处理好同一植物个体间的矛盾,又要处理好各间混套作植物间的矛盾,以减少植物间、个体间的竞争。

就其密度而言,通常情况下主要植物应占较大的比例,其密度可接近单作时密度,副栽植物占较小比例,密度小于单作,总的密度要适当,既要通风透光良好,又要尽可能提高叶面积指数。

副作植物为套作前作时,一般要为后播主作植物留好空行,共处期愈长,空行要多,土地利用率控制在单作的70%以下。

后播主栽植物单独生长盛期的土地利用率应与单作相近。

在间作中,主栽植物应占有较大的播种面积和更大的利用空间,在早熟的副栽植物收获后,也可占有全田空间。

高矮秆植物间作时,注意调整好两种植物的高度差与行比。

调整的原则是高要窄,矮要宽,即高秆植物行数少,矮秆植物行数要多一些,要使矮秆植物行的总宽度大致等于高秆植物的株高为宜。

间混套作行向,对矮秆植物来说,东西行向比南北行向接受日光的时间要多。

3、采用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在间、混、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仍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通常情况下,必须实行精耕细作,因植物、地块增施肥料和合理灌水,因栽培植物品种特性和种植方式调整好播期,搞好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等伴生期的管理。

(三)间作、混作、套作类型

1类型

粮药、菜药间、混作

一类是在作物、蔬菜间、混作中引入药用植物,如玉米+麦冬(芝麻、桔梗、山药、细辛、贝母、川乌、川芍)。

一类是在药用植物的间、混作中引入作物和蔬菜,如芍药(牡丹、山茱萸、枸杞)+豌豆(大豆、小豆、大蒜、波菜、莴苣、芝麻),

果药间作,幼龄果树行间可间种红花、菘蓝、地黄、防风、苍术、穿心莲、知母、百合、长春花等;成龄果树内可间种喜阴矮秆药用植物,如辛夷、福寿草等。

林药间作,人工营造林幼树阶段可间、混种龙胆、桔梗、柴胡、防风、穿心莲、苍术、补骨脂、地黄、当归、北沙参、藿香等,人工营造林成树阶段(天然次生林),可间、混种人参、西洋参、黄连、三七、细辛、天南星、淫洋藿、刺五加、石斛、砂仁、草果、豆蔻、天麻等。

2、套作类型。

以棉为主的套作区,可用红花、芥子、王不留行、莨菪等代替小麦。

以玉米为主的套作,有玉米套郁金、川乌套种玉米。

五、轮作与连作

(一)轮作与连作概念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植物的栽培方式。

例如一年一熟条件下的白术→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例如南方的绿肥-莲子-泽泻→油菜-水稻-泽泻→小麦-莲子-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称为复种连作。

(二)轮作倒茬的作用

目前,在栽培的药用植物中,根类占70%左右,并且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即绝大多数根类药材“忌”连作。

连作的结果是使药材品质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

连作会导致植株生育不良,造成产量、品质下降。

因此,应根据植物他感作用特性实行轮作倒茬。

其主要作用有:

1、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作物的病原菌有一定的寄主,害虫有一定的专食性,有些杂草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连续种植同种作物,病菌害虫侵染源增多,发病率、受害率加重。

一地种植某种植物,被病菌害虫侵染后,植物残体和土壤中存留了许多病菌害虫侵染源,连作时,这些病菌害虫又遇到适宜寄主,容易连续侵染危害,故发病率高。

如人参黑斑病、菌核病,薏苡黑粉病,红花炭疽病,黄芪食心虫,大黄根腐病,罗汉果根结线虫等。

对寄主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它们在土壤中存活都有一定年限。

因此,用抗病植物和非寄主植物与容易感染这些病虫害的植物实行定期轮作,就可收到消灭或减少这些病虫害发生危害的效果。

药用植物中,大蒜、洋葱(也叫葱头)、黄连等根系分泌物有一定抑菌作用;细辛、续随子等有驱虫作用,把它们作为易感病、遭虫害的药用植物的前作,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病虫害发生。

2、协调、改善和合理地利用茬口

(1)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等供应。

一个田块栽培某种植物后,其营养元素总量及其比例必然发生改变,依据改变后地块肥力状况,搭配相适应植物,就可少施肥、少投入,使其良好生长。

如豆类对Ca、P和N吸收较多,且能增加土壤中N素含量;而根及根茎类入药的药用植物,需K较多;叶及全草入药的药用植物,需N、P较多;豆类、十字花科及荞麦等植物利用土壤中难溶性P的能力较强。

黄芪、甘草、红花、薏苡、山茱萸、枸杞等药用植物根系入土较深;而贝母、半夏、延胡索、孩儿参等入土较浅。

将这些不同植物搭配轮作,容易维持土壤肥力均衡,做到用养结合,充分发挥土壤潜力。

(2)避免植物自毒作用(autopathy)的危害。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多种物质,土壤中该种植物自身代谢产物增多,土壤pH等理化性状变差,施肥效果降低。

特别是有些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对植物的生长有毒害作用,轮作可有效避免其危害。

(3)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禾本科作物残留于土壤中有机碳较多,而豆科、油菜等落叶量大,N、P含量较多,因此禾、豆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P、N平衡。

密植植物根系对土壤穿插力强,土壤耕层疏松,如多年生豆科牧草的根系对土壤耕作下层有明显的疏松作用。

水旱轮作对改善稻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有特殊的意义。

能明显增加土壤毛管孔隙,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高氧化还原电位,防止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消除土壤中有害物质(Mn2+、Fe2+、H2S及盐分等),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从而提高地力和施肥效果。

水旱轮作比一般轮作防治病虫草害效果更好。

油菜菌核病、烟草立枯病、小麦条斑病的病菌等,通过淹水2~3个月均能完全消灭。

水田改旱地种棉花,可以扼制枯黄萎病发生。

改棉地种水稻,水稻纹枯病大大减轻。

丹参、桔梗、黄芪等旱作药用植物如与水稻等轮作,能大大减少地下害虫和线虫病的危害。

水旱轮作更容易防除杂草。

在连作稻区,应积极提倡水稻或湿生药用植物和旱作药用植物或农作物的轮换种植。

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植物产量。

根据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植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又能错开农忙季节,做到不误农时和精细耕作。

国内外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轮作在不增加投入情况下,比连作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三)连作

1、不同作物、药用植物对连作的反应

(1)忌连作的作物、药用植物。

以玄参科的地黄、薯蓣科的山药,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以及亚麻、甜菜等为典型代表。

这类植物需要间隔五六年以上方可再种植。

(2)耐短期连作作物、药用植物。

甘薯、紫云英、菊花、菘蓝等作物,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属于中等类型。

这类作物在连作二三年内受害较轻。

(3)耐连作作物、药用植物。

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麦类、莲子、贝母及棉花等作物。

其中又以水稻、棉花的耐连作程度最高,苋科的怀牛膝耐连作程度也比较高。

此外,莲、洋葱、大麻、平贝母等也较耐连作。

2、连作的应用

(1)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同一植物多年连作后常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

但是,当前生产上许多栽培植物运用连作的依然相当普遍,这是由于:

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有些作物,如粮、棉、糖等,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经济需求量大,不实行连作便满足不了全社会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

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不可避免地出现最适宜作物的连作栽培。

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有些不耐连作的作物,如烟草由于种植的经济效益高,其种植相隔年限由原来的"四年两头种"变为"两年一种"。

栽培植物结构决定连作在商品粮、棉、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植物种类必然出现单一化现象。

(2)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某些植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其中化学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采用先进的植保技术,以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农药、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或茎秆叶片处理,可有效地减轻病虫草的危害,而农业技术的应用如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减轻土壤毒素。

(四)茬口顺序与安排

1、茬口与不同类型植物茬口特性

茬口是植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

所谓茬口是植物在轮作中给予后植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植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是栽培某一植物后的土壤的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

(1)抗病与易感病类植物。

禾本科植物对土壤传染的病虫害的抵抗力较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较强,前者比较耐连作,后者不宜连作。

(2)富氮与富碳耗氮类植物。

富N类植物主要是豆科植物。

其中多年生豆科牧草富N作用最显著。

禾谷类植物以土壤中吸收的N较多,但能固定大量C素,有利于维持或增加土壤有机质水平。

(3)半养地作物。

主要有棉花、油菜、芝麻等作物。

(4)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

密植如麦类、大豆、花生及多年生牧草,由于密度大,覆盖面积大,保持水土作用较好。

中耕作物如玉米、棉花行距较大,覆盖度较小,又经常中耕松土,易引起土壤冲刷。

(5)休闲。

休闲是作物轮作中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是许多作物的好茬口。

休闲在北方旱区意义重大,它是旱区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3、茬口顺序的安排。

生产上,茬口顺序安排要考虑前、后茬作物、药用植物的病虫草害以及对耕地的用养关系。

在安排药用植物茬口应注意的问题有:

叶类、全草类药用植物,如菘蓝、毛花洋地黄、穿心莲、薄荷、北细辛、长春花、颠茄、荆芥、紫苏、泽兰等,要求土壤肥沃,需N肥较多,应选豆科或蔬菜作前作。

用小粒种子进行繁殖的药用植物,如桔梗、柴胡、党参、藿香、穿心莲、芝麻、紫苏、牛膝、白术等,播种覆土浅,易受草荒危害,应选豆茬或收获期较早的中耕植物作前茬。

有些药用植物与作物、蔬菜等都属于某些病害的寄主范围或是某些害虫的同类取食植物,安排轮作时,必须错开此类茬口。

如地黄与大豆、花生有相同的胞囊线虫,枸杞与马铃薯有相同的疫病,红花、菊花、水飞蓟、牛蒡等易受蚜虫危害。

有些药用植物生长年限长,轮作周期长,可单独安排它的轮作顺序:

如人参需轮作20年左右、黄连需轮作7~10年、大黄需轮作5年以上。

第二节药用植物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农业技术措施。

它对改善土壤环境,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起着主要作用。

因此,为了使药用植物持续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掌握耕作的基本原理和各项耕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制度。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土壤耕作与土壤、气候、植物的关系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库之一。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每一个肥力因素和它们的综合体都是土壤与无机环境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的结果。

土壤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

植物和动物也为土壤提供物质资源。

如植物残体及根茬还田和动物提供的厩肥等,通过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被分解成腐殖质或矿质养分;植物根系在土壤内的穿插和蚯蚓的松土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土体构造包括表土状况、土层结构和厚度以及蓄水、供水和保肥、供肥的性能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例如雨、雪和太阳曝晒,出现干湿现象、冻融交替,使土壤膨松熟化,对植物根系生长有利。

大风、暴雨的袭击导致土壤的板实,甚至造成风蚀和水蚀,又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也经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土壤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生态系统,不受人类的干涉,是闭合式的生态系统。

“气候-植物-土壤”之间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比较缓慢和稳定。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多的农产品,所采取各种农事操作,对土壤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应采取耕作、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土壤生态系统,促进药用植物生长。

土壤耕作就是用机械方法,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调节土壤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建立良好的耕层构造,以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诸因素。

然而,不恰当的土壤耕作,也会对土壤中诸因素的比例产生影响。

例如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因耕作不当,搅动土壤过多,会跑墒和加重干旱程度。

在斜坡地耕翻不当,还容易引起土壤的水蚀和风蚀。

多雨季节,在土壤过湿的条件下,耕作可压实土壤,或使耕作层形成大土块,降低整地质量,影响作物播种和种子萌芽、出苗以及根系的生长。

因此,必须权衡利弊,选择对土壤破坏最轻的耕作措施和机具,或尽量减少耕作作业次数。

研究和掌握当地、当时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合理地调节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促进药用植物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达到药用植物的稳产、高产和全面持续增产。

这就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要求。

(二)土壤耕作的任务

1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

(1)药用植物对耕层构造的要求。

耕作层(有称熟土层,简称耕层)是耕地表面到犁底层的土层,通常15~25cm深。

耕层构造通常表现在耕层土壤中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上。

由于耕层中土壤团聚体与单粒的结合和排列方式不同,构成了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有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在毛管持水量的情况下,水分被保持在毛管孔隙内,非毛管孔隙充满着空气。

如果土壤(固相)与毛管孔隙(液相)和非毛管孔隙(气相)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协调存在,从而使养分和温度状况表现良好。

耕层构造的另一种表现是土壤的松紧度。

这也是土壤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比例关系的反映。

土壤过松,非毛管孔隙占优势,耕层土壤疏松易耕,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湿度不稳定,养分易淋失,不利于药用植物生长;土壤过于结实,容重加大,毛管孔隙多,通透性不良,透水性差,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有效化,根系伸展受阻,影响药用植物尤其是深根性药用植物的良好生长。

良好的耕层构造中,固、液、气三相比例的指标因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作物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旱地土壤总孔隙度占总容积的52%~56%为宜,其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为1:

1,或毛管孔隙稍多为好。

在干旱地区,毛管孔隙稍多,可以增强蓄水抗旱能力,但非毛管孔隙小于总孔隙的10%时,则通气不良,对药用植物生长不利。

从土壤容重(紧实度)来说,大多数药用植物以1.1~1.2g/cm3合适。

例如块茎、根茎类药用植物要求疏松的土壤,以土壤容重1.0~1.2g/cm3为好。

(2)耕层构造的动态变化。

在农业生产中,耕层构造受到自然、生物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常常变坏或变好。

例如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蚯蚓的松土作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都会使耕层变得疏松,通气性好,适宜于作物和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土壤自身的重力作用,人、畜和机械的压力以及降雨和灌溉等因素的影响,常会使土壤紧实,容重加大,孔隙度减少。

大雨后,表土结构破坏,土粒悬浮起来再沉积在表面,失水后干缩结皮,形成硬壳,阻碍幼苗出土,也影响空气交换和水分渗透,甚至引起较大的土壤冲刷,所以,雨后和灌溉后通过松土破除表土板结是很重要的。

人、畜机具和车辆通过,对耕层土壤的压紧作用也是很大的。

总之,耕层构造经常变化,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药用植物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要求,应经常调节耕层构造。

(3)土壤耕作是创造和维持良好耕层构造的基本措施。

团粒结构学说认为,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条件,并提出直径2~3mm或1~10mm范围内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最高。

我国南方的耕作土壤结构多属非稳性的土壤团聚体。

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不同的药用植物对耕作层中、上、下层次的土壤团聚体大小以及它们所构成耕层构造状况的要求都不相同。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