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737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docx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

 

姓名:

杨毅

教育层次:

专科

学号:

1461001464860

省级电大:

陕西电大

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分校:

陕西商务信息中心教学点

指导教师: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杨毅

日期:

2016年05月07日

 

中文摘要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作为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她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形象。

林黛玉虽然作为悲剧人物形象典型代表,我们在为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之时,更多的是被她本身所具备的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折服了。

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林黛玉的悲剧之美,她的悲剧美体现在三个方面:

外在之凄美、内在的含蓄美、个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

林黛玉不仅外表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她所具备内在美,她的聪慧、才华、善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我们产生了怜爱。

虽然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宝黛的爱情是不被赞成的,但林黛玉没有选择退缩,她不断的追求,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是一个充满诗之意蕴的艺术形象,她本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称颂。

 

关键词:

曹雪芹《红楼梦》;美学;林黛玉;悲剧美

 

 

1.引言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太多了,却还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

犹如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长长投影,凝聚着本名族文化的精髓。

林黛玉作为中国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悲剧的元素贯穿她的整个命运始终,寄人篱下,没有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但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

我们再为林黛玉的悲惨遭遇感到深深惋惜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她自身所具备的其他品质深深的吸引了。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林黛玉的悲剧,从林黛玉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她悲剧的一身,从而让人们对她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除此之外的是对她的敬佩,她身上其它的一些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些更具价值的东西。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林黛玉本身所具备美的品质,从外在美、内在美、人格美着重描写林黛玉,使人们在为她的悲惨身世深深惋惜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人物本身所具备的价值。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1]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西方悲剧大多充满了不幸与死亡,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暴风雨中随悬崖一起坠入深渊;《俄底浦斯王》无法逃脱杀父娶母的命运,最后不得不自刺双目永远流亡外乡以自责;《美狄亚》杀死亲生子,与喜新厌旧的丈夫伊阿宋诀别;《安提戈捏》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死在台上。

中国文学受和谐文化精神制约,其中文学作品的内容体现了悲剧不悲。

嫦娥奔月本来应当是个悲剧,但人们习惯于淡化其悲剧色彩,使她成为一个美丽而快活的神仙。

因而不仅她住的广寒宫齐美无比,还可以经常来往于众仙之中,于是才有猪八戒调戏和促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团圆之事。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不愿英雄人物或崇敬、喜爱者死亡或结局不幸的传统。

即使死了,也要有人为他们平反昭雪,或登仙籍,或封妻荫子,或者死而复活。

其中中国悲剧中的内容是指作品中处于特定坏境中的先进的或善良的主人公及其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在同发动邪恶势力斗争中遭致失败或死亡的结局。

这种作品内容给观众一种悲痛、恐怖的感觉,并由此达到感情上的宣泄和精神上的净化。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

”这说明悲剧的戏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为某种正义的事业而牺牲,他的牺牲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敬仰,并给人以积极有力的启示。

《红楼梦》作为高居中国小说第一把交椅的现实主义作品,曾被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鲁迅先生也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想法都打破了。

”诚然,贾府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奠定了大悲剧的基调,“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中林黛玉的形象更好的诠释了悲剧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

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具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明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

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的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

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心、异常聪疑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

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这种审美认识也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中借鉴得来的,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历史的深度。

我们在阅读欣赏《红楼梦》时,在大观园的女儿国里,独有林黛玉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

最根本的一点,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为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前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情来到人世的。

在小说中,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与创造,他把最高有魅力的悲剧美给了林黛玉,使黛玉的形象栩栩如生。

2.外在之凄美

2.1天生丽质、柔弱纤细

林黛玉的纤弱多病让人怜爱,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病复发,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当林黛玉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她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伤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这些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她具有绝世的姿容。

我们可以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

此时作者显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珠“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花费幻”的美丽形象,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

黛玉处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光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

”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身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3]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里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她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也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林黛玉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傲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僚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比较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但却因身体羸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是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身世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力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堤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这也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作者在交代林黛玉处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治疗?

”王熙凤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象,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

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住她的病态美,使林黛玉得美丽形象更完美,更深入人心。

2.2凄凄惨惨,哭断衷肠

林黛玉最大的特点是哭,其中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她的这一特点,例如有一次她去敲宝玉的门,当时晴雯正在气头上就没有给她开门,林黛玉当时就哭,最后宝玉经过好长时间的解释与劝导,她才想通了。

一个生来柔弱的身材与善感的心灵,后因受环境的压迫而成为忧郁病,那么,她的忧郁的发泄就是哭,哭到后来泪也干了,心也碎了,仍然不能与所爱的人结婚,于是只有死。

黛玉对宝玉的哭最多,这是因为二人从小时候一同坐起。

及至长成后,彼此过从甚多,以至于每每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更何况黛玉爱使小性子,而宝玉又是痴于情者,遂使她不免垂泪娇嗔,宝玉因此陪罪不停,以邀美人的回心,这一对小情人的最快乐处,大多是这样过日子。

也许有人会认为林黛玉太小心眼,其实她的敏感、小心眼也不是随随便便耍小性子。

一方面这些“小心眼”恰恰体现了林黛玉的自尊自爱,主要是因为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填增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而在黛玉的善良的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摩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做是宝钗对她的体贴。

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林黛玉身上的高傲自许、目无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长常常带有更多的个人性质。

从一些细节可以看的出来,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独林黛玉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

”“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粗粗看去,黛玉确实挑剔、小气,透过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她时时处处看中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

行酒令时,她随口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淫词艳曲”里的句子,失于检点,以致受到宝钗的箴规。

黛玉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放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智,争强斗胜。

元妃省亲之日黛玉安心大展才气,将众人压倒,不想只命作一匾一咏,又不好违谕多做,大为扫兴。

后来到底憋不住,替正在大费神思的宝玉帮了忙,令宝玉喜出望外,觉得比自己高过十倍。

3.内在含蓄美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作者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例如,第一次结诗社的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炷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

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鬟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

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者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身的天才!

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

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的写照,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最恰当的描述: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蚕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沉痛预言。

我们在林黛玉的诗中可以看出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她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4]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

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越美,给人的冲击就会深刻,就会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这样一个完美动人的形象却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最后在各种压迫与摧残下,她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黛玉的死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

在封建社会,根本不允许有违背社会伦理常规的事情存在,因此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他们极力反对的,林黛玉唯一美好的愿望就这样被无情的毁灭了。

封建社会不仅葬送了黛玉年轻的生命,宝黛之间美好的爱情,同时也毁灭了整个社会的命运。

3.1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可以使林黛玉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千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这个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话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喜欢读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并且也有很深的研究体会。

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但是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裙钗。

林黛玉可能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她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异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

即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来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的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海棠的神韵,同时也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这一句是最为传神的:

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这也是她自我心灵的独白。

3.2情之所钟、锲而不舍

林黛玉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她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想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

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

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

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

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

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但是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

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切感人。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

她爱哭,却并不软弱。

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

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的追求。

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具有文人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宝玉看成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怪圈。

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又因为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

在贾府中,一个病女子能有多大的前途呢?

这样以来,她越是在意宝玉,越是离自己本来想得到的越远。

曹雪芹对女性,尤其是少女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

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

这样美丽的女子,却在世俗人眼里显得格格不入,在一般人心目中,她是一个“孤傲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的。

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

“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

丫鬟小红和坠儿在滴翠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

“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此而对她都怀有不满。

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双剑严相逼”苦难境地,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

曹雪芹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

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名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类型。

这就像是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大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林黛玉形象实在是体现了极其崇高的美学境界。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神态和内在素质高度一致。

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

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蹊径,塑造了一个诗词书法无所不精,五音无所不能的才女形象。

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抚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鬟、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出的,同时表现出她的绝顶聪疑。

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应在性格上就是孤傲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世俗了。

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她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结果。

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当然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

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不得不寄居贾府。

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

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地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

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理想注定是要遭到摧残和压制的,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也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不苟同玉流俗,敢于对抗流俗。

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叛逆性格和反封建意志是坚强的,她孤傲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世俗的世志同流合污。

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教条相对立的,虽然属于贵族阶层但有叛逆个性,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

她追求自主的爱情,但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她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中,不能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与生命都付与虚无。

4.自身的人格美

4.1自我觉醒、思想超前

在林黛玉身上,真正属于她自身的个性表现的比较充分,她的所谓高傲自许、目无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常常带有更多的个人性质。

最能表现林黛玉自我意识的个人性质的,当然还在她同贾宝玉的关系之中。

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知心挚爱的关系,当然同林黛玉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也同这一主体的独特性有关。

林黛玉的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6]应当看作林黛玉自我意识或者是自主意识的坦率告白。

她的疑心、小性,对宝玉的试探、嗔怪,也都是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

为了这颗心,往往无暇顾及人言物议、庭训闺范。

他不像宝钗那样刻意求工地把自己修养成封建文明的典范,也不像探春那样小心翼翼地维持宗法家庭的主子威仪,自然更不必像凤姐那样为了权欲财势而机关算尽。

“我为的是我的心”,何等单纯又何等执着,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真正的自我意愿。

正因此,她比大观园中任何一个女儿都更加珍惜自身的价值而竭尽整个生命。

当然,就那个现实的生活环境而言,林黛玉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她自有一种超越环境的力量。

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命运感。

正当满园花枝招展、秀带飘飘之时,独有林黛玉发生了“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伤感。

从春尽,到花落;从花事,到人事;从今年,到明年;从当下,到永恒,林黛玉的思绪早已出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拘约,她向往:

“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这种自主意识的和个性意识的觉醒,才是林黛玉形象文化蕴涵的新质。

不管如何微弱稚嫩,才弥足珍贵。

4.2善的化身、可敬可佩

林黛玉的形象,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感受她的温暖。

冷冷的表面下是一片脉脉情怀,她的温暖是雨夜对于闺中知己的期待,是听宝玉胡言乱语笑骂一声“放屁”的家常。

只看她和紫鹃的关系,言语间每每能见那种姐妹般的亲情,紫鹃跟宝玉也说,偏偏她又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

这话也不是每个丫头都敢说的吧?

这是明写,还有几处暗写,紫鹃知道黛玉的心事,想法设法试探宝玉,若黛玉真是个刻薄人,或如宝钗与莺儿那样主仆有序,紫鹃决计不会也不敢多这个事,回家后更不会对黛玉说,你又没有兄弟姐妹,谁是知疼知热的人?

不如趁老太太还明白硬朗时节,做定了大事要紧。

不然的话,王孙公子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