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143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docx

针灸医籍选复习总结

一、黄帝内经

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阳=关枢、少阴=枢儒、厥阴=害肩、太阴=关蛰

腧穴理论的建立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到腧穴是人体防御和感受疾病部位,也是针刺治疗的部位,水俞57穴、热俞59穴,365穴。

提到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自然标志法、“以痛为输”法、骨度分寸法与“以痛为输”法结合。

针灸作用有四:

清热、温寒、补虚、泻实;有三: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有二:

通经脉,调血气

九针十二原:

【用针基本原则、九针的选用、强调脉诊和十二原穴的重要性etc】

1、针灸作用: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2、针刺治疗基本原则:

麤守形,上守神;麤守关,上守机【守神、守机】

3、针刺治疗掌握气至的时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腧穴)。

空中之机(气血变化),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

——弄懂腧穴的气机变化可避免虚虚实实

4、针刺补泻治则: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有瘀血者用刺血法】

5、针刺补泻操作方法: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泻法为快进针,慢出针,摇大针孔,以轻为主;补法为慢进针,快出针,按闭针孔,以重为主。

6、用针必先诊脉: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

否则会出现重竭(实其外补阳气)、逆厥(实其内补阴)。

7、十二原穴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

十二原出于四关(肘膝关节以下),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8、九针用处:

镵针——刺破皮肤;员针——以泻分气,按摩;提针——穴位推压;锋针——三棱针刺络放血;铍针——破痈取脓;员利针——剥离组织粘连治暴痹,实性疼痛;毫针——治虚性疼痛;长针——治慢性疼痛;大针——泻水,主治关节有水气

9、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脉诊探测血气,与针刺速度快慢无关。

刺之微,在速迟:

针刺的微妙之处是针刺前后脉象细微的速迟变化,与针刺快慢无关。

10、平人者不病,何谓平人:

寸口脉与人迎脉象与四季相呼应,符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特点。

寸口脉与人迎脉也能互相呼应,脉率节律一致。

六经(三阴三阳经)均没有结、动、代脉等异常脉象,心功能无异常。

四肢末与身体体温相一致,不手脚冰凉。

脉气可与形体、身体机能相对应,不出现体状而脉象虚弱等症状。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邪气伤人原因、部位、脏腑受病诊断etc】

1、邪气伤人无常,但实际邪中阴阳也有一定规律:

身半已上者,邪(风雨寒暑)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邪气伤阴经传至六腑,邪气伤体表传至三阳经乃至全身。

2、外邪伤人在人体正虚情况下伤人,且多从头面始: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虚时。

3、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中于阴者,常从臂胻(从手臂和足胫)始。

4、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还无端。

5、五脏受邪病因及特点:

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6、缓急大小滑涩6种脉象主病与选用的针刺方法:

急者多寒——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缓者多热——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大者多气少血——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泻气分)

小者血气皆少——诸小者,阴阳形气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滑者阳气盛,微有热——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勿令其血出。

7、五输穴治疗规律:

荥输治外经,合(六腑取下合穴)治内府

8、六腑病取穴: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8、六腑病候:

面热者、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阳明病(胃脉),鱼络血者——手阳明病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党脐而痛,不能久立

小肠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膀胱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

胆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9、针刺基本要求:

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以减少皮肤疼痛;补泻手法必须恰当

根结第四【根结理论说明经脉脉气循行流注的根源与归宿、体质与针刺方法的关系】

根:

经气起始部位、结:

十二经脉之气归结部位

足六经根结:

足六经肢端处为根、足阳经头面部、足阴经胸腹部及颈部为结

手足阳经由肢端到肘膝各有四穴“根、溜、注、入”

1、形气逆顺与用针关系: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2、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灸关键在于掌握如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则可勿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而阴阳气血皆不足之时,针灸无力去调动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

3、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

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脏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寿夭刚柔第六: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阴:

内、脏;阳:

外、腑)

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终始第九【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意义、选穴原则、气至现象、强调针刺治神、禁忌etc】

1、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2、什么是平人: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3、人迎寸口脉诊法: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4、脉诊是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依据:

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

【脉实则泻脉虚则补】

5、脉诊评价补泻效果的重要指标: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针刺治病就是调气,补虚泻实以调和阴阳是针刺调气的主要方法,产生这种效果的标志是气至,可在针刺前后分别诊脉,针刺之后脉象转为调和者就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体现,即气质效应的表现。

6、气至的判断: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7、阴阳虚实的补泻原则——先补不足,后泻有余【扶正在先祛邪在后】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8、遍诊—足脉三脉:

足阳明(冲阳)脉、足厥阴(太冲)脉、足少阴(太溪)脉

9、临近取穴法: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

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在骨守骨(骨膜、督脉穴位),在筋守筋(内关、尺泽)。

10、远端取穴法: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11、脉诊可指导针刺的补泻,且针刺深度是补泻操作手法的重要因素: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浅刺用于补法,深刺用于泻法】

12、针灸治神: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移患者之神令患者注意力集中在穴位处),气至乃休。

13、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为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病分阴阳:

阴病——痛者、按之不得而位深;阳病——痒者、搔之可及而位浅

四时气第十九【人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针刺治疗与四时气候的相关】

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

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重)者深刺之,间(轻)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合穴);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2、温疟八种杂病:

温疟—热病59穴

风水—风水肤胀57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浅刺络脉)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三阴交、阴陵泉久留针,针下有热感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火针)

徒水—腹水,先取环谷(神阙)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復之,以尽其,必坚······

着痹—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足三里),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足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麻风,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其出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3、水肿病治法:

铍针刺、筒针放水、束缚、饮药、注意饮食

4、六腑病症:

腹中常鸣——(气上冲,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燻肝,散于肓,结于脐。

【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逆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5、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人体的经气部位及针刺法主要受四时季节更替和日月星辰变换的影响,针灸贵在调气,春夏秋冬四季的经气位置不同,故四季针刺的深浅要依据经气位置而决定。

寒热病第二十一【在皮、在肌、在骨等寒热病治疗、天牖五部、五个部位患痈疽】

1、皮寒热者,不可附蓆,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先泻少扬以发汗、次补鱼际、太渊)

2、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

——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先刺络排瘀血,再补大都、太白)

3、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

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

(足少阴络大钟)

4、天牖五部穴:

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天牖五部治头面部疾病,急则治标】

人迎:

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扶突:

婴筋之后,手阳明也。

——暴喑气硬(阳明经气逆),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天牖:

次脉,足少阳脉也。

——暴聋气蒙(手少阳经气逆),耳目不明,取天牖

天柱:

次脉,足太阳也。

——暴挛痫眩(足太阳经气逆),足不任身,取天柱

天府:

腋下动脉,臂太阴也。

——暴瘅内逆(手太阴经逆),肝肺相传,血溢鼻口,取天府

热病第二十三【热病用59穴,浅刺发汗以泻热,同时取三阴经以滋阴液不足】

1、热病总治疗原则:

益其不足,损其有余

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2、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间,巨针取之

痱:

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3、热病预后:

热病三日:

气口静、人迎燥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

(症脉不符)

热病七日八日:

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井穴少商)

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復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阳热不从汗解,邪盛在里预后差)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4、九种不可刺:

1.汗不出,大颧发赤、噦者

2.泄而腹满甚者

3.目不明,热不已者

4.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

5.汗不出,呕,下血者

6.舌本烂,热不已者

7.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

8.髓热者

9.热而痉者,腰折瘛瘲,齿噤齘也

5、热病诸证证治

头痛,颞颥目掣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鍉针)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锋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历兑、内庭、陷谷、太白),索气于胃胳(丰隆)

热病挾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廉泉穴)。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三阴交)以止之。

6、五十九穴:

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少泽、关冲、商阳、少商、少冲、中冲)

五指间各一,凡八痏(后溪、中渚、三间、少府),足亦如是(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

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二,凡六痏(五处、承光、通天)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耳前后、口下者各一,凡六痏(听会、完骨、承浆),项中一(哑门)

巅上一,顖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

杂病第二十六【经气厥逆、杂病、心痛病症治】

1、厥气逆于足太阳——挾脊而痛者至项,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委中)

厥气逆于足阳明——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逆于足少阴——厥气走喉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泄法)

厥气逆于足太阴——厥而腹响响然,多寒气,腹中,便溲难——取足太阴

2、杂病:

【审证求经、辨经取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膕中血络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间刺)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阳,衃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

项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咸页痛——刺手阳明与咸页之盛脉出血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3、心痛诸证证治:

心(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

咸页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俛,(导引)乃疾解之。

4、呃逆三法: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周痹第二十七【讨论周痹与众痹区别】

1、愿闻众痹:

此(痛)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作,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復起。

2、愿闻周痹何如: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3、周痹与众痹的区别:

周痹: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

【病机上:

周痹因风寒湿邪气夹杂客于外分肉间,津液被压迫成汁沫,且邪气阻滞经气,经气不通所导致,病位在于血脉之中。

众痹也多因风寒湿三气所致,而病位偏在卫分,类似气窜经络、神经痛。

症状上:

周痹是症状上以痛为主,是发有定处、此起彼伏的,可随着经脉上下蔓延的疼痛,特点是热则痛解,痛解则厥。

众痹症状为痛无定处,发作快转移快缓解快的局部疼痛,以时发时止、左右交替没有规律为特点。

治疗上:

周痹针刺治疗时先刺疼痛蔓延部位治标后刺原发部位,即如果是下肢痛而后上身痛,先刺上而后刺下;如果是先痛上身而后痛下肢,则先刺下而后刺上。

众痹治疗时以针刺疼痛的原发部位为要点,即使痛已不在此处或痛已停止,也针刺原来疼的地方以防止邪气流窜,要治本。

 

4、诊断痹症的时候要循经切诊,通过脉象、肌肉的紧张松弛状态判断虚实,而后再论治。

(痛处紧张则邪实、痛处松弛则正虚)

“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治疗手法以针灸、药熨、按摩、锻炼为主。

五乱第三十四【心、肺、胃肠、臂脛、头的证治】

1、经脉阴阳气血与五脏五行、四时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十二经脉之气顺应十二月及春夏秋冬四时之变。

2、五乱形成原因:

【阴阳不相和,营卫不相随,清气在阴而浊气在阳】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大悗:

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在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

乱与肺:

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

乱于胃肠:

则为霍乱

乱于臂脛:

则为四厥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3、刺五乱:

【多用荥输穴】

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心输神们、心包输大陵)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肺荥鱼际、肾输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脾胃二经+足三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治),取足太阳荥、输(通谷、束骨)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局部放血),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病在臂取手阳明少阳:

大肠荥穴二间、输穴三间、三焦荥穴液门、输穴中渚

病在足取足阳明少阳:

胃经荥穴内庭、输穴陷谷、胆经荥穴侠溪、输穴足临泣)

4、乱气而逆引起的疾病采用“导气”的针刺方法: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保养精气使厥逆之气复常)➡️平补平泻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不同体质有不同刺法,即因人制宜的针刺原则】

逆顺:

一指经脉走向和气血往来之逆顺,一指遵守针刺法则为顺、违背针刺法则为逆

肥瘦:

形体胖瘦

1、人有气道滑涩、血液清浊、肌肉厚薄之不同,故刺法因人而异,针刺因气血滑涩清浊因势利导。

【肥人】: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

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予。

【瘦人】:

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刺此者,浅而疾之】

【常人】:

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

【壮士真骨】:

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其人重(稳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活泼)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婴儿】:

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血络论第三十九【八种可能出现在刺络放血中的现象】

奇邪:

在络不在经之邪

1、奇邪不在经——邪在血络,因邪气伤人不仅影响脏腑经脉还可以随着经脉运行伏在络脉里。

2、奇邪不在经、血气淤滞于络的治疗原则是刺血络,祛除血络邪气

3、刺血络出现的现象:

刺血络而仆(晕)者何也——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出而射者何也——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

血少黑而浊者何也——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发针而肿者何也——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阴阳想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这些现象是因为侵入络脉中的奇邪、患者的体质强弱、发病时的经脉气血虚实变化三者相互作用导致的】

4、对经络学说的认识

提出了“奇邪”的概念,是指在络不在经之邪,邪气伤人不仅影响脏腑经脉还可以随着经脉运行伏在络脉里。

又提到会出现刺络放血后就“刺络而虚经”,阴阳盛衰发生改变,经脉气血也紊乱的情况,可以说明经脉络脉相互交通,经络运行的气血是流动互补的。

而不是单纯的“流行不止,如还无端”。

5、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

行针第六十七【针刺中会出现的六种反应】

1、体质差异影响针感“百姓之血气,各有不同”(1-4是得气感应,5、6是不良反应)

1.或神动而气先针行

2.或气与针相逢——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3.或针已出,气独行(针感强)——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耐随其后,故独行也

4.或数刺乃知——其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5.或发针而气逆——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工所败,上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6.或数刺病益剧——同上

2、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阳,故神动而气先行。

【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

1、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针刺治病五个基本法则】:

一曰治神(医者精神专一、患者精神状态),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普通药物)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诊脉可诊出脏腑气血虚实)。

2、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指针灸之道是客观存在的,无关鬼神,医者应熟练掌握。

3、凡刺之真【针刺要领】

1必先治神;

2还要注意针刺后气至时机: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目寅

3抓主要脉症审虚实4根据疾病部位浅深掌握进针深浅: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无论深刺浅刺都要得气),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针刺是精神要专一)。

4、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当出现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这五种虚况时不要轻易用针,当出现脉盛、皮热、腹胀、闷瞀、前后不通这五种实证时不要轻易放弃用针。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四时八正变化对人体经脉气血盛衰影响和对针刺补泻的关系】

1、八正:

一年中八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法天则地,合以天光——针刺治疗重视季节、气候、患者当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以及日月盈亏对人体气血盛衰和卫气浮沉有影响,要依据自然界变化判断患者气血稳定的时候来针刺】

3、针刺补泻要求“泻必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