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514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docx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A)年颁布实施的。

  A.1989B.1965C.1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B)。

  A.两类35种B.三类39种C.若干类24种

3.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禁止从事的(C)。

 A.任何工作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C.易使该病传染扩散的工作

4.(A)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A.任何人B.医生C.防疫人员

  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以(B)传播为主的传染病。

  A.消化道B.呼吸道C.皮肤接触

  6.非典病人的潜伏期约为(C)

  A.3-5天B.4-10天C.2-12天

  7.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遵循(C)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A.救治B.诊断C.预防

  8.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C)、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A.早发现、早治疗B.早隔离、早报告C.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条例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行政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C)。

  A.开除的行政处分B.追究刑事责任C.降级或撤职的行政处分

  

  11.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C)。

  A.就地隔离B.就地观察、就地治疗C.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12.政府将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传染病的时间为(A)。

  A.2003年4月8日B.2003年4月9日C.2003年4月10日

  13.对传染病人污染的场所应(C)。

  A.不消毒B.简单消毒C.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

  1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B)。

  A.将病人从流行地区转移到未出现疫情地区B.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C.把易感人群转移

  15.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A)。

  A.实施封锁B.只许进不许出C.只许出不许进

  16.我国对法定传染病施行疫情报告制度,以下哪个是责任疫情报告人?

(C)

  A.执行职务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人员B.个体开业医生C.以上均是

  17.公民和法人在传染病法制化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是(C)

  A.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B.执行有关部门的预防、控制措施,检举、控告违反本法的行为C.A+B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C)

  A.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B.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C.A+B

  1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患以下哪种疾病需要隔离治疗?

(C)

  A.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B.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C.A+B

  20.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甲类传染病应实行(A)

  A.强制管理B.严格管理C.监督管理

  2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政府应当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C)

  A.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B.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水源C.A+B

  22.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其危害性影响到(C)

  A.家庭B.同事C.除个人外,常常涉及到家庭和社会。

  23.近年来哪种病在世界范围内又死灰复燃(B)

  A.流行性感冒B.结核病C.病毒性肝炎

  24.以下哪组疾病是近数十年来,人类又新发现的传染病(B)

  A.军团病、阿米巴痢疾、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等B.军团病、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等C.猩红热、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等

  25.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B)。

  A.传染源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C.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儿童

  26.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A)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27.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主要是指(C)

  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

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C.A+B

  28.北方地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的最好时机为(C)

  A.1月B.6月C.9月至11月

  29.乙型肝炎的主要的传播途径有(C)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C.以上均包括

  3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A)

  A.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和母婴传播B.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C.性接触传播和接吻传播

  31.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A)

  A.同桌进餐B.静脉吸毒C.共用剃须刀

  32.感染上艾滋病后一般多长时间发病(C)

  A.2至4周B.2至3月C.2至10年

  33.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A)

  A.鼠类B.蚊子C.病人

  34.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哪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C)

  A.汉坦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

  35.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最关键的预防措施是(B)

  A.接种疫苗B.防蚊和灭蚊C.通风换气

  36.狂犬病的临床表现(A)

  A.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畏风等B.高热、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皮疹等C.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

  37.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疾病有(A)

  A.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甲肝B.细菌性痢疾、伤寒、乙肝、流感C.霍乱、细菌性痢疾、SARS、艾滋病

  38.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有(B)

  A.麻疹、鼠疫、肺结核B.艾滋病、丙肝、乙肝C.流行性出血热、SARS、艾滋病

  39.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应实行(C)

  A.必要的治疗B.不必特殊管理C.必要的隔离、医学观察

  40.《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中规定,居民楼、建筑工地等地点或场所发现1例输入性病例或原发病例引起3例以上续发病例时,由市卫生局报请市政府决定,(B)

  A.采取消毒措施B.采取封闭隔离控制措施C.及时将病人送入医院

  41.《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中规定,中小学班级中,发现(A)例疑似病例,学校有权决定该班级停课。

  A.1B.3C.5

  42.过氧乙酸在无人的环境中可用于空气消毒。

使用方法为每平方米用15%的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放置瓷式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B)

  A.熏蒸1小时,后通风B.熏蒸2小时,通风后方可入内C.熏蒸时间越长越好

  43.餐具的消毒首选(C)

  A.洗涤灵B.“84”消毒液浸泡C.煮沸消毒15-30分钟

  44.目前,我国7周岁及以下儿童应按程序接种的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有(A)

  A.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B.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C.风疹、腮腺炎、麻疹

  45.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信息发布应当(C)

  A.及时、准确B.全面C.以上都是

  二、判断题

  1.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

  2.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的紧急措施。

(√)

  3.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当地政府可采取强制措施。

(√)

  4.患甲类传染病死亡的,死者的尸体可直接交予其亲属开追悼会。

(×)

  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

(×)

  6.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

(×)

  7.传染病管理监督员由省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并发给证件,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其可以对违法单位或个人提出处罚建议。

(√)

  8.在突发事件中拒绝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可以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

  9.能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原微生物,而不包括寄生虫。

(×)

  10.人类经过百余年的奋斗,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

  11.传染病和其他疾病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传染给他人,使许多人患病。

(√)

  1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还会受到季节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

  13.自动免疫是指接种病原体免疫原性强的成分,如抗原、全菌或减毒的毒素(类毒素),可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为目前应用最多的预防措施。

(√)

  14.流感疫苗每年接种一次,是由于每年的监测的流行株略有不同,故疫苗制备的抗原成分也不同。

(√)

  1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快。

(√)

  16.消毒液的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

  17.高温消毒可代替化学消毒剂(×)

  18.大多数消毒药品均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消毒次数过多、消毒液浓度过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

  19.洗涤灵具有消毒作用,可作为消毒剂使用。

(×)

三、概念

1、 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2、 流行病学调查:

指对人群中疾病或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保健对策。

3、 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4、 疫区:

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

5、消毒:

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四、填空题

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04年8月28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3、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传染病预防工作。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7、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8、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9、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10、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