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457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第十章.docx

预防医学第十章

第十二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第一节概述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病因复杂,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性疾病的概述性总称。

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口腔疾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有:

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一果多因;增长速度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慢性病都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以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等4种危险因素最为常见。

诸多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慢性病病因研究是包括流行病研究在内的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流行特征

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所有国家最主要的死因。

WHO估计,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慢性病者约为3500万,占60%,是死于传染病,孕产期和围生期疾病及营养缺乏病总合的2倍。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健康,导致死亡首要原因。

全国疾病监测资料显示,1991-2000年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80.9%每年死亡人数将近600万,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比例分别高达85。

3%和79.5%,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给个人年,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预防与控制对策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为;正常人—高危人群—疾病—并发症,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预防都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强调在社区和家庭水平上控制慢性病最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并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2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俄措施,对各种慢性病进行共同防治。

3全人群预防策了略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并重。

4改革创新慢性病保健服务模式,鼓励病人共同参与,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加强病人定期随访,加强广泛合作等。

5开展社区综合防治,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6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干预项目,以行动改变理论和生态健康促进模式为指导,以致策和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

第二节心脑血管疾病

一、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和脑血管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

其中,危害大的为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

目前,肺心病和风心病在发达国家已很少见,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主要发生在农村,总体危害逐渐减弱。

而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虽缓慢下降,到仍维持较高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在我国上升速度较快。

总之,从全球看,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对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

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300万,同时有大量患者残疾,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每年医疗费用达1300亿元,占医疗总费用的1/5。

以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慢性疾病。

它们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不量的生活习惯、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

其中,不良生活习惯有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疾病因素有高脂血症、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社会心理因素有A型性格、精神紧张、急躁急怒等。

目前我国人群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增加,导致疾病持续上升,因此,心血脑管疾病防制任务十分艰巨。

二、流行特点

(一)高血压的分布

1、地区分布高血压患病率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

我国为高发国家且各地差异较大,北部、西部高,东部、南方低,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上升速度快。

2、时间分布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积极预防,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我国近50年来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已约20%,患病人数1.6以上。

3.人群分布

(1)年龄、性别: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在增加,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

40岁以前男高于女,60岁以后女高于男。

(2)种族、民族:

美国黑人高于白人。

我国彝族、哈尼族、京族最低,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最高。

(3)职业: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我国调查显示,机关企事业干部最高,农林业劳动者和服务类人员最低。

(4)文化程度:

我国调查显示出一个有趣现象,文盲和大学以上最高,其他文化程度的患病率介于二者之一间。

(二)脑卒中的分布

1。

地区分布脑卒中的发病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寒冷地区高于温暖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

我国为高发国,总趋势为北方高于南方。

2。

时间分布发达国家已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中国呈上升趋势。

3。

人群分布

(1)年龄: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开始发病,60岁后急剧增加。

(2)性别: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3)种族、民族及职业分布特点和高血压分布相同。

(三)冠心病的分布

1。

地区分布冠心病(CHD)发达国家高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为低发国,但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地区差异明显,总体为北方高于南方。

2。

时间分布全球总体看,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虽然发达国家已呈下降趋势,但仍为成人最主要的死因。

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我国亦呈上升趋势。

3。

人群分布

(1)年龄:

冠心病患病率40岁开始增加,以后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1倍。

(2)性别: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3)种族、民族:

黄种人低于白种人。

我国蒙古族、维吾尔族较高i,而南方某些少数民族较低。

(4)职业:

脑力劳动者、精神紧张作业者较高,体力劳动者较低。

三、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总的预防策略是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采用健康促进手段、开展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一)第一级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其危险因素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求是采取综合性的社区卫生防治措施,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出适当的干预办法,改善卫生条件,,倡导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目标是降低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或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健康教育利用社区自愿建立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体系,采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普及群众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干预危险因素,倡导良好行为生活方式。

2.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实施原则有

(1)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2)限制脂肪的摄入;(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4)限制食盐的摄入;(5)合理供给蛋白质;(6)摄入充足维生素;(7)摄入充足微量元素;(8)摄入适当的纤维素.

3.禁烟限酒吸烟可引起微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应采取有效措施创建无烟社区,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吸烟的危险,禁止青少年吸烟,限制中老年人吸烟等.提倡节制饮酒,饮酒过多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4.适量运动运动对健康的作用,主要有:

减肥、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调节代谢内分泌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每人可根据身体状况、居住、工作、兴趣以及经济、环境条件等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

5.控制体重防治肥胖最有效的措施是合理膳食与适量运动相结合。

饮食应限制热能摄入,限制脂肪摄入、定时进餐、节制零食,粗细粮搭配等。

6。

心理平衡社会心理因素如A型性格、紧张、急躁易怒、敌对情绪等可使血中激素水平提高、血管痉挛、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对心脑血管系统危害较大。

因此,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面对各种压力,学会控制情绪、心理平衡的方法。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是指已患病者采取“三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展或急性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方法和措施:

加强人群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发现、早期发现、主动发现就诊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和指导群众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责任,进行科学规范诊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控制并发症,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复发;对患者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加强心理咨询、心理指导,采取疏导、支持、安慰、鼓励等措施,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合理运动也有助于减缓疾病的进展。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是指心脑血管病的后期进行康复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发生并发症和伤残,延长寿命。

建立健全康复组织和伤残服务体系,提供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指导及合理的康复治疗,加强社会支持,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

第二节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IR)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病.它是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病,全球发病呈上升趋势,也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占90%以上,是预防的重点。

本节仅介绍2型糖尿病的防制。

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而制,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对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或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子病。

它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遗传因素、高能高脂饮食、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糖耐量受损(IGT)、早期营养不良、长期精神紧张等。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诸多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即易发生2型糖尿病。

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流行特点

(一)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北美和西太平洋区最高,成年人约1/3至1/2人群患有2型糖尿病。

发达国家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地区分布有差异,但除城市大于农村外无其他规律性。

(二)时间分布

近几年来,全球2型糖尿病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中国家上升趋势快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增速十分惊人。

导致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肥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此外,诊治水平提高、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也是影响因素。

(三)人群分布

1.年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后增速加快。

近年来又年轻化趋势,我国亦然。

2.性别欧美国家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日本、韩国男性高于女性,我国男女基本相等。

不同国家性别差异主要与环境和行为有关,而种族因素无关。

3.职业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我国的个体商业、服务人员和干部的糖尿病发病增长较快。

4.民族糖尿病有家庭聚集性。

5.社会经济地位在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贫穷阶层高于富裕阶层,可能与文化卫生知识和医疗保健水平有关。

在发展中国家,富裕者高于贫穷者,可能与饮食因素、活动少有关。

三、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是针对一般人群控制危险因素,达到减少糖尿病发病、降低发病率的目标。

主要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人们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加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

2.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限制脂肪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及纤维素,戒烟、限酒、限盐。

3.增加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除减肥作用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代谢功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注意运动量要循序渐进,运动方式可多种多样。

4.减肥限制热能摄入和加强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劳动是减肥的关键。

5.减轻精神紧张长期精神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第二级预防

主要是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检,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筛选方法包括空腹血糖检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者更简便、快速、价廉,是最常用的人群筛检方法。

筛选既要查出隐性病人也要查出IGT.对查出的早期病人和IGT均应进行积极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等。

(三)第三级预防

对尚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如农药物治疗、饮食治疗、体育锻炼,控制血糖、血糖自我检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对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伤残、加强康复,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