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284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有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南国美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现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字词句

◎认识42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52个字,会写46个词语。

◎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阅读

◎朗读、背诵四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能找到关键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知道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口头表达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书面表达

◎能用几句话描述图中的景象。

◎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能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自己改正错别字。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学生在“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方面已有了怎样的学习准备?

可能会存在什么困难?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已有的学习准备,可能存在的困难◎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围绕一个想法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落中有不理解的词句

◎找不到段落的关键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加强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

◎仿照课文相关段落进行仿说。

◎利用课后的小练笔迁移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古诗三首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滨小城

美丽的小兴安岭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2

2

2

2

12

 

17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人文主题

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预习卡》;朗读诗歌,自学生字,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2.查阅资料,了解诗人。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庭”,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整体感知

1.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指导学生读诗题。

(1)指导读准“庭”。

引导学生给“庭”组词,并结合注释理解“洞庭”。

 

设计意图:

通过整体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了解三首古诗的共同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诗题“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学生跟读。

提问:

你能将“望”和“饮”换成另外的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望”和“饮”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

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学生快速读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交流。

(板书:

写景)

(2)追问:

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处景观呢?

二、读好古诗,了解景物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先跟着诗人李白去看看天门山的景色。

板书:

望天门山。

学生齐读诗题。

2.朗读《望天门山》,读出停顿。

(1)读懂诗题,了解天门山。

①提问:

谁对天门山有了解?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②引导:

当你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交流。

③出示天门山的图片,指名学生说欣赏图片的感受。

④学生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②指名学生读。

教师随机正音,指导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③教师范读“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模仿练习朗读。

④指导学生有停顿地练读全诗。

指名读,齐读。

3.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提问:

诗中写了几种景物?

读一读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

预设学生圈画如下:

设计意图:

通过圈画诗中景物,大致了解古诗内容,为接下来理解诗意作铺垫。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

日边来。

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的意思。

(3)提问: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4.分小组比赛读古诗。

齐读古诗。

三、想象第一、第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1.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1)出示诗句。

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④指导书写“断”“楚”两个字。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是“回旋”的意思,想象江水旋涡汹涌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指导书写“至”字。

2.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四、想象第三、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

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5.指导书写“孤”“帆”。

五、背诵积累,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

(1)齐读整首古诗,小组赛读。

(2)教师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____楚江____,碧水______________。

______青山______,孤帆______日______。

(3)教师出示“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配上相应的诗句。

(4)配乐诵读。

2.指导书写。

(1)出示“楚、断、孤、至、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楚、孤、帆”的书写。

①学生交流“楚”字的书写注意点。

教师范写,强调要把横钩写正确。

②学生交流“孤、帆”容易写错的地方。

教师范写时用红色粉笔书写“孤”的竖提、点和“帆”的点,提醒学生注意。

(3)指导学生默写古诗。

①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的书写格式:

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②学生按照正确格式默写古诗。

(4)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

放学以后,同学们可以向家人朋友介绍天门山的美景。

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借助《随堂练》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望天门山》,回顾学法

1.学生诵读《望天门山》。

教师提问:

我们是怎么学《望天门山》的?

2.指名学生交流、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1)读好停顿。

(2)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

(3)想象画面。

3.布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去领略西湖和洞庭的美丽风光。

二、运用学法,学习后两首诗

1.读一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指名读两首古诗,指导读准节奏。

(3)说说读了这两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

学法迁移,为学生借助注释、联系生活来理解诗意和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提供了学习的支架,也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更多古诗打下了基础。

 

2.品一品,抓重点字词,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自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潋滟”。

①出示词语“潋滟”,根据偏旁猜一猜它跟什么有关?

②联系生活回忆,在哪里见过水光潋滟的情景?

③欣赏西湖水光潋滟的美景,说说这样的水面像什么?

④想象画面,朗读诗句。

3.品一品,抓重点字词,学习《望洞庭》。

(1)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自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和”。

①出示字典中“和”的7种解释,理解此处“和”的意思。

②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③引导学生读出“和”的意境。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那么的宁静……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如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

4.比一比,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1)《望洞庭》的末句改为:

君山好像一青螺。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2)出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诗句: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3)学生自读,老师读,学生闭眼静听,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引读诗句,体会诗人不同的比喻所描绘的美。

5.写一写,观察生字,认真练写。

(1)观察这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的字形,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不容易写?

(2)仔细观察字形,练习书写。

(3)根据自己的书写经验,给大家讲一讲生字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点评。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学到的学习方法。

2.作业:

背诵《望天门山》给家长听,并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搜集更多写祖国大好河山景象的诗句读一读。

3.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

课堂上,我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

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再突破诗歌教学的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之美。

为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望洞庭》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后面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教学资源

《望洞庭》自主学习单

我会自学古诗

1.我能朗读。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   )。

(2)读好停顿,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我能理解。

能够使用借助注释、图文对照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想象。

(1)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背诵古诗。

(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来写的。

2.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写作:

能选择一幅图,用几句话描述图中的景象。

人文主题

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增强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风景和物产,初步培养“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借助《预习卡》,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

2.学习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饶、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7个字,会写“位于、部分”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

3.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和海底生物的可爱。

4.能根据提供的图片,进行模仿说话。

教学过程

一、生字切入,导入新课

1.巧变换,认生字。

(1)板书“尧”字,引导:

同学们,这个字很神奇,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够变出不同的字来,如,加“火”就变成“烧”。

(2)引导学生说出“绕、浇”等生字后,再引出“饶”字,并组词“富饶”,板书后学生认读。

2.看地图,写生字。

借用地图,指出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名叫西沙群岛。

(板书:

西沙群岛)

重点指导“岛”字的书写,引导学生与“鸟”字比较,发现不同。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第一组:

深蓝 淡青 浅绿 杏黄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着说一说表示颜色的词语)

第二组:

各种各样的珊瑚 懒洋洋的海参 威武的大龙虾 成群结队的鱼 各种海鸟

(说说哪种物产你最喜欢?

为什么?

第三组: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高低不平 祖祖辈辈

(读一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从四字词语中选出两个形容一下西沙群岛的美丽,再选出两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

1.出示要求:

大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西沙群岛的海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时,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相机展开教学: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照样子说词语、想象画面、欣赏图片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海水的颜色多而美丽,进一步感受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

 

(1)引导学生圈出表示颜色的词,体会海水颜色的美丽。

指导学生朗读表示颜色的短语时,“的”字要读得轻快。

(2)追问:

海水就这么几种颜色吗?

出示西沙群岛各色海水的图片,指名学生用“深……的、淡……的、浅……的、水果+颜色”等形式说说看到的海水颜色,理解“交错”的意思。

(3)提问: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帮助学生体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意思,感受海水的美丽景象。

指导朗读句子。

(4)指导书写“浅、错”。

先请学生观察字形发现:

“浅”字共有两横,不能少了点或撇;“错”的横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2.提问:

这么美丽的海水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

(1)指名学生交流。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海里的山崖、峡谷的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海底山崖、峡谷和海水深、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海底动物样子的有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外形、动作等方面进行口头表达练习,为习作作铺垫。

 

(2)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美丽的海水形成的原因。

3.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海水的美。

四、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海底生物的特点

1.出示要求:

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海底的生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学生交流。

(1)追问: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教师相机点拨。

(2)借助视频,体会珊瑚的美丽。

(3)指导学生抓住“各种各样”“有的像……有的像……”感受珊瑚的美丽可爱。

3.模仿动作演一演。

播放大龙虾、海参的视频、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模仿海参的懒洋洋,大龙虾的威武,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性。

4.发挥想象说一说。

说说“各种各样”什么意思,课文中写到了哪种样子的珊瑚?

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珊瑚。

5.仿造句式写一写。

引导学生表达: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

6.模仿说话练习。

(1)出示课后小练笔中的珊瑚图和海龟图,布置任务:

你能模仿课文中写珊瑚、海参或者大龙虾的方法,选择一幅图说一两句话吗?

学生观察图片,自由练说。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外形、动作等方面来说。

(3)同桌互说。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出示“优、淡、岩、虾、挺”,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注意点。

2.教师重点指导“淡、挺”的书写:

“淡”右边的“炎”上下两部分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上面“火”的捺要变成点。

“挺”字的横折折撇在竖中线上,捺要舒展。

3.学生抄写词语:

位于、部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相互、交错。

4.订正《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粪、辈”等3个生字,会写“刺、鼓”等6个字,会写“成群结队、游动”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用几句话描述图中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1)教师报词语,学生听写:

风景 优美 物产 丰富 相互 交错

(2)同桌互相批改,并订正写错的字词。

2.回顾内容。

教师出示上节课的板书,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4、5自然段,感受鱼多鸟多

1.自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说说西沙群岛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从梳理段落的主要内容入手,加强对这个语段的整体把握,并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图片、想象画面等方式品味语言,体会鱼的美和多,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交流分享。

3.找出这两段中写鱼多或者鸟多的句子,读一读。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话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这种句子的作用。

4.聚焦第4自然段,感受鱼多,领会作者的写法。

(1)画一画:

画出写鱼多的句子,相互交流。

(2)想一想:

海洋里很多鱼的样子都很特别,我们也没见过,但是读了第4自然段,特别是下面这几句话时,我们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

细读这几句话,发现表达的奥妙。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3)说一说:

这几个比喻句中的“红缨”“扇子”“皮球”你都熟悉吗?

说说现在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出作者运用了我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会让文章更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设计意图:

理解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除了能帮助学生理清段落结构之外,还为学生找出关键句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并对关键句在段落中的作用形成一定的认识。

 

(4)小结写法:

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借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会让文章更形象,也更容易理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写一写:

出示课后图片,学生观察,尝试着用第4自然段学到的方法进行表达。

(6)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三、看图写话,学习表达

1.出示课后小练笔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课文的表达方法,在读中学写,当堂练习,降低练笔难度。

 

2.引导:

课文是怎么介绍海底生物的?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抓住颜色和动作来写海底生物的样子;用“有的……有的……”“……像……”等句式来写海底生物的样子……

3.布置任务:

请选择一幅图,把你看到的图中的景象用几句话写下来。

4.指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围绕“有没有将图片内容写出来”展开交流、评价。

四、回顾全文,介绍喜欢的部分

1.布置任务:

西沙群岛有那么多的物产和优美的景色,你最喜欢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1)教师播放无声音的西沙群岛风景视频(海水、海底、海岛),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板书的提示尝试为视频配音。

(2)指名交流,引导学生围绕“自然大方”“内容清楚”两方面进行评议。

2.同桌互相介绍、交流。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出示“刺、鼓、数、厚、宝、贵”,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根据上节课书写“优、浅”的经验,你认为在写这些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强调:

横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撇要舒展。

3.学生抄写词语:

成群结队、游动、堆积、宝贵、肥料、祖国、事业、发展。

4.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开堂让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富饶”读课文,大部分同学一下就能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接下来的学习就围绕中心句来具体说明,充分朗读。

课文很长,第一课时的朗读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课时由于大量的图片使没有见过海的孩子们激动无比,朗读效果迅速提升。

孩子们随着“导游”的带领,到西沙群岛遨游了一番。

19海滨小城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2.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写作:

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人文主题

感受南国小城迷人的风光,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教学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借助《预习卡》自学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