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060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

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 

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篇):

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

(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

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

(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

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

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四、时代背景介绍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燃。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五、浏览课文,检测预习。

(一)检测字词。

找学生读出下面画横线的字。

1.臣等不肖(xiào)  2.刎颈之交(wénjǐng)  3.广成传舍(zhuàn)

4.缪贤舍人(miào)  5.见臣列观(guàn)   6.相如虽驽(nǔ)  

7.臣语曰(yù)   8.使人遗赵王书(wèi)  9.睨柱(nì)  

10.秦王不怿(yì)

(二)讲故事,理结构。

1.找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本文故事,其他学生作评判,看谁讲的全面、连贯。

明确: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几个小故事。

(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3)将相和

3.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推荐学生回答。

问题一: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

按时间顺序。

问题二:

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

“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

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将相和——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问题三: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张弛有度,极具跌宕之美,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 

明确:

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

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

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

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分析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一)分析开头两段。

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我逐字逐句翻译,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

 

2.分析课文。

问题:

课文的前两段是介绍本文的两个主人公。

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

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

明确:

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二)完璧归赵:

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1.学生默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讨论,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重点字词。

2.分析课文。

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后形成连贯的语言后回答。

问题一:

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虎狼之秦以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问题二:

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3.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学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句子,并归纳总结。

(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

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

(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

前是轻狂,后是惊慌。

(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

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任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4.小结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

问题一:

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直接描写(如:

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复习巩固第二部分。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体会本部分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渑池之会: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1.齐读后,指名学生试译重点句子,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

2.划分层次。

 

问题:

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 

明确:

分三层。

第14段为一层:

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

渑池斗争。

第16段:

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问题一:

“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

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

(要求学生翻译画线词:

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

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 

问题二:

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

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问题三:

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

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问题一:

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

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

“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

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问题二:

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

首先,蔺相如上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

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

“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

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要学生翻泽这一句:

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蔺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

)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缶。

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问题三: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

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问题四:

“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

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

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

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5.复习巩固第二部分。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允许学生质疑。

(四)将相和:

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划出难理解字词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2.分析课文。

问题一:

“将相和”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问题二:

廉颇拥有优点吗?

明确:

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问题三:

“将相和”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

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五)课堂小结。

蔺相如:

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廉 颇:

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品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选择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以写蔺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四、延伸拓展。

结合《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翻译这段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

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

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到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就有对华山之音谬的质疑与考证。

多媒体显示朱熹的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九、反馈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可与不(     )          

2.拜送书于庭(     )    

3.召有司案图(     )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答案:

1.不-否2.庭-廷3.案-按 4.缪-穆5.孰-熟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9.且相如素贱人

  10.马之千里者

  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答案:

1.定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被动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被动句  9.判断句  10.定语后置句 11.判断句

五、课后作业

运用本文所学的一种或多种记叙人物的手法写一篇小传。

人物自选,字数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