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docx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是在论文指导教师卫丽军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无抄袭剽窃现象,愿意承担因抄袭剽窃带来的一切后果。
学生签名:
杨朋
日期:
2016年04月29日
摘要
(1)
引言
(1)
一、概念界定
(1)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1)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2)
〔三〕角色游戏(3)
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3)
〔一〕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维度(3)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4)
1.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5)
2.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5)
3.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6)
4.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7)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7)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主题和情节(7)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7)
〔三〕认真观察幼儿游戏,适时适度介入指导(7)
〔四〕给予幼儿发展性评价、正向评价,鼓励进行幼儿自我评价(8)
参考文献(9)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杨朋
〔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号:
141412022指导教师:
卫丽军副教授〕
摘要:
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角色游戏中包含很多社会性因素,如主题、情节、规则、语言、行为等,都含有同伴交往的成分。
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同伴交往的时机,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角色游戏也深受幼儿的欢送,是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
角色游戏;幼儿;同伴交往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1]由此可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幼儿多独生子女,同伴交往时机少,同伴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其中,角色游戏更是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的角色十分丰富,囊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范例。
通过组织实施角色游戏可以科学归正幼儿的同伴交往认知,消除其社交障碍性,增强其社交主动性,培养其亲社会性,让其获得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其同伴交往能力。
一、概念界定
〔一〕同伴交往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定义
同伴交往是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提,要对同伴交往能力进行界定,首先必须要清晰的界定同伴交往。
在以往的众多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侧重点对同伴交往下了定义。
赵海钧认为,同伴交往即伙伴间在接触过程中产生交互性影响的过程;张明红则认为:
“同伴交往是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
[2]周宗奎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界定是:
“同伴交往是指认知水平相同或相近的个体之间沟通交流、移情体验、了解彼此想法的过程。
[3]
张元综合国内外幼儿同伴交往,并在此基础上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
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4]本研究结合周宗奎和张元的理论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
“年龄相当或认识水平相近的幼儿,有效处理同伴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技能。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
独生子女和隔代教养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幼儿没有兄弟姐妹,社区年龄相近的玩伴也比较少。
幼儿同伴交往时机少之又少,缺少与心理相近的同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交流的技能。
同伴交往的技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同伴交往能力低下。
而且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教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老一辈人的身上。
爷爷奶奶的部分观念略显陈旧,教育方法不当,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不能给予及时科学的指导,甚至可能会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园
首先,幼儿园物质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物质环境包括园舍建筑、设施布局、活动场地、空间布局、环境布置等。
开阔适宜的活动场地,有助于幼儿同伴交往活动的开展。
而局促的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活动,同伴交往活动难以开展,同伴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
其次,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精神环境包括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幼儿园文化、大众心理、幼儿园内的人际关系、教师教育观念等。
幼儿处于模仿学习时期,而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
所以,幼儿园的氛围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内部因素
〔1〕个性心理因素
个性心理因素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研究说明,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对同伴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受同伴欢送的幼儿性格外向,脾气较好,不易动怒,语言表达能力强。
被同伴排斥的幼儿性格急躁,爱表现自己,容易冲动和发脾气。
被同伴无视型幼儿则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敢表现自己。
〔2〕情绪情感因素
情绪是情感的外现,幼儿的情绪就是幼儿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情感的标志,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对情绪有较强控制、调节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幼儿,同伴接纳程度普遍较高。
而情绪控制能力不强的、易怒、易悲的幼儿,同伴接纳程度较低。
〔三〕角色游戏
游戏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
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发性的兴趣主义的活动。
角色游戏作为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幼儿游戏,它是指幼儿自发的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运用模仿、想象、表征等方法,创造性地表现其自身生活体验的活动。
[5]角色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自然产物,即使没有成人的参与和指导,也同样会出现的一种游戏活动。
幼儿可以在角色游戏中,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自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其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
〔一〕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维度
张元〔2002〕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中,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括为四个维度:
社交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往、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
[6]社交障碍指幼儿抗拒同伴交往或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害怕、紧张、不自在等情绪体验;社交主动性指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可以主动发起交往,能够接纳别人的情感,积极地参与同伴交往的一种表现;语言和非语言能力指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够准确清晰地语言运用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利于他人理解意图的非语言形式的能力;亲社会性指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对他人有益或对同伴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倾向,表现出助人、友善、分享、合作等积极的社会行为;
〔二〕角色游戏在不同维度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采取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实况详录法,对样本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1.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
【案例一】
角色游戏《找朋友》,在游戏开始阶段,田恬表现的很紧张,找朋友时迈不开步子,站在一边拉着衣角低着头不说话,在选择同伴时也表现的很是无所适从。
老师决定先让田恬旁观游戏,田恬安静的观看着其他小朋友是如何游戏和交往的。
老师走过去委婉的问道:
“田恬愿意和哪个小朋友做游戏?
和瑶瑶成为好朋友好不好?
”田恬点点头,瑶瑶走过来拉起她的手,就这样田恬和瑶瑶点头、握手成为了游戏中的好朋友。
两个人拥抱在一起,都开心的笑了起来。
在玩过几轮游戏后,田恬似乎表现出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开始自己寻找好朋友,行为表现也没那么紧张了。
老师多次抚摸田恬的头以表示对他的肯定。
游戏结束后,田恬拉着老师的手小声的问: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玩儿找朋友的游戏?
”
【案例分析】
根据研究者的观察结果并结合教师的访谈发现,田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交往能力较低,存在社交障碍的现象。
田恬很抗拒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在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时会不自觉的害怕,紧张,难以开展顺畅的同伴交往。
而在角色游戏中,田恬慢慢的适应同伴交往,不再那么紧张害怕,甚至表现出对游戏的期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
角色游戏的语言、行为、情节都充分表达了趣味性与愉悦性,使幼儿能够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中放松自己,能够轻松愉悦地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并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体会同伴交往的快乐。
从而减少幼儿抗拒、惧怕同伴交往等消极情况的出现,促进同伴交往良性开展,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2.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
【案例二】
今天的游戏有“美味小吃店”的游戏,王阳选择了扮演“小吃店的老板”。
开店之后,有一位“顾客”赵地走了进去。
王阳赶紧一边招呼一边拉开椅子让客人坐:
“欢送光临,请问你要吃些什么?
灌汤包是我们店的特色,你要不要来一笼?
”“好,那就来一笼灌汤包吧!
”赵地爽快的答应着。
“好的,请稍等。
”王阳就赶紧拿着橡皮泥有模有样的做起来了。
这时,顾客王斌也走了进来。
经过赵地的位置的时候不小心踩到赵地的脚了,但他没有停下来,径直走到王阳面前说:
“老板,我要一碗面。
”王阳说:
“好的,您先请坐。
你踩着赵地脚了应该跟他说对不起。
”王斌红着脸走到赵地面前说:
“对不起。
”赵地笑着说:
“没关系。
”于是王阳开心的继续去做着“饭”。
一会儿,饭做好了。
赵地王斌齐声说:
“谢谢。
”然后就开心的“吃”了起来。
【案例分析】
在角色游戏中王阳能使用“请”“欢送光临”“请稍等”等语言,并帮赵地拉开椅子让他坐那,其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非常强。
赵地和王斌在其影响下,也学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
极大的增强了自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从【案例二】中,我们发现:
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
角色游戏中角色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中,要根据角色要求进行沟通、交流、合作。
按照不同的角色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其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有自己的再创造,极大的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和非语言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语言中存在的错误,并且能够及时给予修正、补充和完善。
使幼儿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角色游戏中也同样可以促进非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娃娃家的“妈妈”摸摸“宝宝”的头表示宠爱,医院里的“护士”给“病人”打完针,轻轻抚摸着“病人”的背,表示抚慰。
这些非语言能力有助于同伴交往质量的提高,促进同伴交往能力的增强。
3.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
【案例三】
角色游戏“超市方便面促销”的活动中,菲菲和红玉两个人一起选择了这个游戏。
红玉一边吆喝着:
“好吃的方便面,欢送品尝。
”一边跟前来咨询品尝的顾客热情的交谈。
而菲菲则百无聊赖的站在一边看着没有人光临的“方便面”。
一会儿,她问老师:
“老师,为什么没有顾客来买我的方便面。
”老师说:
“你试试向别人推荐的方便面看,也许人家不知道你的方便面好吃不好吃呢。
”菲菲开始试着邀请其他小朋友与:
“你来做我的顾客好不好?
”不一会菲菲的方便面就卖完了。
她开心地对老师说:
“老师,我的方便面卖完了。
”老师肯定的说:
“你真棒,这么快就卖完了,小朋友们为什么都喜欢买你的方便面呢?
”菲菲开心地说:
“我主动跟他们介绍我的方便面很好吃。
”
【案例分析】
根据对案例中菲菲的观察,不难看出菲菲不善交往,社交主动性差,从不主动发起交往,都是在被动情境下进行同伴交往的。
通过角色游戏“超市的方便面促销”,菲菲成功发起主动给交往,并感受到主动交往带来的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认知和情感上体验到了主动交往的重要性,带动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
基于对【案例三】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
角色游戏中的许多角色需要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主动积极的发起与他人的交往。
例如,“售货员”“警察”等等。
角色游戏通过创设社交主动性的情境,让幼儿对主动发起同伴交往有一个认知和情感体验,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调整消极的情感,幼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增强。
幼儿在角色情境下学会主动交往的正确方式,利于幼儿社交主动性的发展。
4.角色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案例四】
在娃娃家游戏中,林华扮演了爸爸的角色,正在给扮演妈妈角色的方佳做饭。
突然,潘磊闯了进来。
林华很生气对潘磊的说:
“你不能进来,这个区是我和方佳在玩。
”潘磊不听劝,执意要进来,于是他们发生冲突,互相推搡起来,不小心碰到了方佳的腿。
这时老师过来了,老师以娃娃家“奶奶”的身份问道:
“家里发生什么事了?
”林华说:
“潘磊非要进来,还把方佳腿磕伤了。
”老师看着有些不安的潘磊说:
“一个家庭里只能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对不对?
可是如果你是个有礼貌的小客人,我们也很欢送啊”林华说:
“对!
”潘磊脸上表情舒展开来。
赶紧说:
“方佳对不起,把你的腿碰疼了吧,你快坐下来,我给你揉揉。
”就这样,林华和潘磊一个给方佳做饭,一个照顾方佳,给她揉腿给她倒水喝。
三个人一起愉快的玩耍。
游戏结束后,方佳说:
“今天林华和潘磊把我照顾的很好,要谢谢他们,以后我也要照顾好其他小朋友。
”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对角色游戏的及时正确指导,不仅化解了矛盾冲突,而且让潘磊学会了怎么礼貌做客,让林华也懂得了要礼待客人,让三个小盆友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合作。
角色游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使三个幼儿学会与人友善,亲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同伴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从【案例四】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角色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要克服任性、克服自我,建立良好的群体意识。
角色游戏可培养幼儿共情、移情的能力,让幼儿可以从感情上去关注、关心、关爱他人。
让其在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增多,学会采取正确的交往方式。
角色游戏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供正向的情境和正确的示范,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给予及时的正强化,对攻击性行为及时纠正。
角色游戏是对幼儿亲社会性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训练,帮助增强其亲社会性。
三、指导策略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主题和情节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创造性的表征游戏。
角色游戏的主题和情节都源自幼儿的生活体验。
幼儿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越多,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就越丰富多彩。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幼儿园、家庭和日常见闻。
教师要引导幼儿多方面的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幼儿,抓住一切契机,拓宽幼儿的视野。
还要开展家园合作,帮助家长引导幼儿。
角色游戏中幼儿处于真实的同伴关系和扮演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中。
角色游戏主题情节丰富,幼儿可以在不同的角色游戏情节中的感知不同形式的同伴交往,从不同维度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游戏场地、游戏材料和玩具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是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想象力的载体。
愉悦开放的游戏环境,也可以让幼儿放松自己,更加轻松快乐的投入到游戏当中去。
材料的投放不仅要贴近游戏的角色设定,而且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意愿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
适宜的材料往往渗透着老师的教育意图,加深幼儿对角色的认知,使角色更加丰富饱满。
〔三〕认真观察幼儿游戏,适时适度介入指导
观察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前提。
一方面,教师要进行随机观察,捕捉到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动作、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把握干预时机,有效引导幼儿的同伴交往。
一方面,教师要进行有目的观察,基于不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有水平,有目地进行指向性观察,因材施教,帮助幼儿改正错误的同伴交往策略。
没有观察的指导是盲目的。
如果稍微出现一点情况,教师就急于制止。
那么教师就成了秩序的维持者,就违背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失去了游戏的价值。
所以,老师应该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角色游戏指导,适时地启发引导幼儿自己进行探索和思考,帮助幼儿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四〕给予幼儿发展性评价、正向评价,鼓励进行幼儿自我评价
游戏评价是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是幼儿教师对游戏活动的反思总结,也是了解促进幼儿发展的渠道。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种。
首先,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依据游戏规则和幼儿原有水平,以正面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
要善于发现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方面,并及时给予正向评价。
并引导幼儿发现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幼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有助于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清晰客观的自我认识,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宗奎.儿童的社会技能[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元.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董丽媛.角色游戏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