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90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40分每空0·5分)

-4,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叙事作品作为文学的新主流

-3,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琵琶记》《赵贞女》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1,散曲的种类小令(包含:

重头、带过曲、集曲)、套曲。

0,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不伏老》

1、散曲和词同科这种叙事性作品代表作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子·借马》崔景臣《般涉调·少变·高祖还乡》

2、元杂剧的结构四折一楔子角色旦、末、净、杂

3、南戏角色生、旦、净、末、丑、贴、外

4、元杂剧爱情剧的最高成就《西厢记》

5、元代最著名的杂居历史剧《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

6、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作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写进《水浒传》

7、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8、明初的散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9、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0、明戏曲的三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11、王阳明提出的观点:

万事万物之理,理不外吾心

12、现存最早的词谱张炎《词余图谱》

13、词人之冠王磐曲之辛弃疾冯惟敏曲中乐王陈铎

14、元代戏曲四声猿《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

15、戏曲的批评研究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

16、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7、明代戏曲的派别沈璟吴江派;汤显祖临川派

18、元曲可分为:

散曲、杂剧南戏后变传奇

19、现存元人最重要的元散文集《元文类》

20、中国第一个创作戏曲的官员卢挚曲状元马致远曲的第一人关汉卿

21、元散曲前期的代表人物张可久

22、二人散曲合集《酸甜乐府》

23、元代戏曲家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价值较高

24、戏曲的三大高潮元杂剧明传奇清花部

25、元杂剧剧本的特点:

作品最后两句出现的题目正名

26、关汉卿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

27、纪君详《赵氏孤儿》最早介绍到西方《西厢记》元杂剧之最

28、“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

29、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唐寅(成就最高)、文徵明和徐祯卿。

30、最先站出来反对“前七子”、“后七子”是唐宋派

31、明代李挚以异端自居童心说

32、首先提出读书性灵公安派

33、明代朱权戏曲理论《太和正音谱》

34、杂剧合集四声猿

35、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36、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37、临川四梦《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38、明四大奇书《金瓶梅》、《三国》、《水浒》、《西游》

39、三国演义三绝忠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40,明代中叶两个未入流派的作家(于谦、杨慎)

二、单选题

1、理、不外吾心(王阳明)

2、第一个最早创作大量短剧的作家徐文长

3、现存最早的词谱是:

《词余图谱》

4、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引入到杂剧中的人汤显祖

5、第一个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金瓶梅》

6、三言两拍《今古奇观》

7、清代提倡主观情感自然流露的文学流派袁牧性灵派

8、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

9、清代散文最大派别…桐城派

10、四大谴责小说即:

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儒林外史》不属谴谪小说

11、评价《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作家是:

王国维

12、《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13、《西厢记》第六才子书

14、《赵氏孤儿》第一部传到西方

15、明代传奇的范本高明《琵琶记》

16、第一部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17、第一本白话小说《水浒传》

18、《镜花缘》反映封建妇女问题

19、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20、清代骈文的代表作家汪中

21、讽刺小说最高成就《儒林外史》

22、贾仲名把《西厢记》列为天下夺魁之书

23、前后七子的反对派唐宋派

三、判断题(略)

四、名词解释

花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

它们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依然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些在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的势力便开始发展兴盛,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

临川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拟话本

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浙西词派: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

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五、作品分析

《窦娥冤》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翻译:

没想到我毫无理由地犯了王法,毫无防备间受到了刑罚,叫声冤屈也会动地惊天。

转眼间就要被含冤问斩,一缕游魂即将奔赴阎罗殿,又怎能不将那天地深深地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翻译:

有太阳和月亮日夜长挂在人世,有那鬼神掌握着生死大权。

天地呀!

只应该把那清浊分辨,却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分不清盗跖和颜渊?

好人的人一生贫穷,孤苦早逝,作恶多端的人却享尽荣华富贵,尽享天年。

天地呀,做这般怕硬欺软的事,原来也只是瞎了双眼,只懂得顺水推船!

地呀,你如此不分好歹如何做地!

天呀,你这般不明善恶枉称为天!

哎,只苦了我如今泪水涟涟。

【评析】:

以上两支曲子为第三折的第一部分,写窦娥赴法场途中,指斥天地鬼神,表示极大怨恨。

在封建社会中,日月、鬼神被看做世间一切事物的主宰,残酷的现实使窦娥对它由信赖转为怀疑,进而愤怒地对它们所代表的统治者进行了控诉。

《西厢记》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译文: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

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

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赏析:

【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

【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

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牡丹亭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译文:

“原来这里早已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春景,而我却从来不晓得,就像我青春年华一样一直浪费着。

没人爱惜呀。

人生本来就该遇上良辰美景,人生本来就该遇上赏心乐事,可是我从没有遇上;我知道有良辰美景,但它们丝毫不能排遣我的心中之愁;至于赏心乐事,到现在还不知躲在谁家院落哩!

但今天既然偷偷闪出了牢笼,那就放开怀抱享用这春景吧:

抬头,高处是云霞舒卷;眼光顺云势移向远方,又见一片片的风吹开云一丝丝的像笼上烟波里的画船轻晃,真是好看啊。

大自然和人很友好嘛,怎么人却躲在锦屏背后和春光交不上朋友呢?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

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

“姹”,美丽。

“嫣”,娇艳。

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

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

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

“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

“谁家”,什么的意思。

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

“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

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

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

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

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

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

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曲中有句夹白: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可看作是“锦屏人”的注脚。

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前后联系起来看,指向就比较明确。

【皂罗袍】曲意是: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高祖还乡》写汉高祖刘邦还乡时乡民所见情景,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风趣幽默的描写,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

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

1、揭露、讽刺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

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

套曲借历史事件,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

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代现实,讽刺元代现实的

五、简答题

宋江

宋江性格特点:

1、旧式农民起义的领袖;2、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广交天下朋友(江湖侠士);3、忠义全加,爱才并懂得识才,(作为领袖);4、争先士卒,有一定的行军用兵策略;5、其投降主义断送了梁山好汉的前程,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猥亵,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曹操形象分析

1、《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许邵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宦官家庭,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外貌鲜明;

3、正面:

杰出的军事才能,识才爱才,知人善任,唯才是爱;

4、负面:

凶残歹毒,喜怒无常,长于权某,多猜多疑,嫉贤妒能

5、矛盾性:

雄才大略,心怀天下——谋权奸略;识才爱才,善于行军带兵——嫉贤妒能,刚愎自用;心狠手辣,残忍奸诈——胸怀宽广,侠骨柔肠;诡诈多疑,气量狭隘——坦荡豪迈,集思广益

站在正统立场,曹操性格生成,缺少过程和证据,其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坏人。

杂剧

1、它是一种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白文演绎完整的故事;2、它有固定的组织结构,每本四折一楔子,每折限用同宫调的一套曲子;3所有的剧本都由主角一直唱到底,其它角色只有说白;4、它的的剧本由词、曲词、歌词,用韵相对自由,兵白(韵白、散白)散白由独白、对白、带白、背白、内白(交代来龙去脉,人物关系矛盾)

明代中期诗文:

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

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风为之一变。

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

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

六、论述题

1、宝黛爱情

A、发展历程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核心人物,宝黛爱情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一条线索。

宝黛二人一开始在贾府相遇,二人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彼此一见钟情。

贾母对黛玉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

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第五回)由此可见,宝黛初遇便相知相惜,如亲兄妹般亲热却毫不逾矩。

宝钗的到来,宝黛之间的“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状况,也变得无法继续。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黛玉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

此时的宝黛,还不能说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不过是少年男女之间的亲近熟惯,因一处坐卧且志趣相投而萌生的爱情之芽。

第八回宝玉探望宝钗,两个人比看通灵玉,加之莺儿有心透露金玉之意,这便成了宝黛爱情、宝钗介入的点醒之笔。

女性间的醋意由此而生。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荣宁两府大大热闹了一回。

其中一个重要节目,是元春带领宝玉和众姊妹作诗。

黛玉帮其作诗,这个忙帮得可不小,其对宝黛感情的融洽起了直接作用。

第十九回,宝玉替黛玉解困。

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故事的发展,第二十三回是个关键。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而吵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境产生。

宝黛之间不拘形迹的吵吵闹闹。

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则是直接写林黛玉的爱情进入内心体验阶段。

那日宝玉意思懒懒,出来闲晃,竟顺着脚一径走到了潇湘馆,只见院内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

(第二十六回)

这是《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故事进程中极特殊的笔墨,可以说把恋爱双方情感心理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前八十回结束的时候,死亡的危险已经在真切地威胁着宝黛。

第七十六回史湘云和林黛玉月夜联句,最后几联,越来越凄清死寂。

“更残乐已谖”、“空剩雪霜痕”、“庭烟敛夕梧”、“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残更、剩雪、霜痕、夕梧、空存、将涸、已昏,全部都是更残夜尽的意象。

特别是最后一联,湘云的上联是“寒塘渡鹤影”,黛玉对的是“冷月葬诗魂”。

湘云叹道:

“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因夜已深,两人便回潇湘馆睡下。

而宝黛爱情悲剧至晴雯之死,也已接近尾声。

宝钗大婚,黛玉之死,此段感情到此结束,而宝钗却成了其爱情的葬品。

B、是否是真爱(必然性)

相爱的人避免不了外貌的吸引,相互欣赏。

雪芹安排他们一见钟情的见面,这就给最美丽的情打下了基础。

  

宝黛对“仕途经济”看法一致。

   

爱惜对方,远胜于爱惜自己。

爱对方,就想最好的都给对方,在情人眼里,对方才是永远的第一,他不但自己这样认定还希望所有的人都这样肯定自己的情人,为她争,自己的名声、利益、感受倒没考虑,这才是真爱。

  黛玉魁夺菊花诗,宝玉”喜得拍手叫“极是,极公道”亲热厚密,不避嫌疑。

  因为深爱才会在意对方,才会有误会,可生气哭泣时仍以对方为重,  

  最合适的爱人是时刻关注对方心灵,关键时候能影响对方,温暖对方的灵魂伴侣。

  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族中,宝黛爱情这样的结局是最完美的。

拥有对方的心,拥有最纯真最痴情的爱,何必在乎拥有的时间长短和拥有的形式呢?

喜欢□一般□不喜欢□C、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宝黛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悲剧?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原因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第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第三,则是现实原因,即“金玉良缘”的存在。

第四,家族的原因,林黛玉自身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一)社会原因

(4)创新能力薄弱首先,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婚姻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家长包办婚姻制。

而宝黛之间的爱情是自由恋爱。

他们的爱情触犯到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因此,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爱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贾宝玉和林黛玉产生爱情的基础就与封建正统观念背道而驰。

那么形成宝黛爱情的基础是什么呢?

是他们共同的叛逆思想。

而他们产生爱情的基础,便于当时封建正统观念中的仕途经济相违背。

另外,在他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

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

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

如作品第十九回描写的,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

纯真美满、甜蜜温柔。

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等封建思想的反抗。

对于“金玉姻缘”、“门当户对”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

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

因此,造成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根源。

即他们叛逆的爱情是不溶于封建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的。

因此,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为为了维护正统的封建思想和秩序,最终选择符合封建纲常的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

从而造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是封建的社会制度给他们带来了悲剧。

(二)宝黛性格缺陷

目前,上海市创业培训中心已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届毕业生62人。

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缺陷,也成为阻碍他们爱情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贾宝玉性格中的软弱性,使得宝黛爱情在面对封建传统势力侵害的时候,无法形成坚定的反抗。

因此,贾宝玉的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不敢做出实际的抗争,因此也更难维护自己的爱情。

第二是林黛玉尖酸,敏感多疑的性格,也使得自己无法获得他人的支持。

薛宝钗是封建正统观念下培养的女性,不仅善解人意,深受族中长辈的赏识,同时待人亲近,使得下至丫鬟婆子各个都爱戴她。

因此在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拉锯战中,薛宝钗良好的人缘是她的一个优势。

林黛玉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性格,使得她在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最终导致最后她的爱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

而贾宝玉的一切只能以家族利益为准则,他的婚姻不再是个人感情问题,而是家族对他的期望与义务。

贾宝玉在他的社会角色面前完全丧失了个性、被剥夺了个人自主权。

纯情的,绝无功利色彩的宝黛爱情在功利主义压力下被粉碎了,他只能接受家族给他配备的妻子薛宝钗而无法选择自己心爱的林黛玉。

从这个方面来说,宝黛爱情悲剧显示了深刻的历史性,社会性。

1、荣晓华、孙喜林《消费者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至死为自己的爱情抗争着,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正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

手工艺制品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品种多样,方式新颖,制作简单,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喜欢。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在追求新颖,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消费趋向:

购买行为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比起男生热衷于的网络游戏,极限运动,手工艺制品更得女生的喜欢。

(三)“金玉良缘“的存在

2003年,全年商品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现实的“金玉良缘”对宝黛爱情的扼杀。

宝玉含玉出生,而薛宝钗身上佩戴着一块金麒麟。

“金玉良缘”即指“金锁须的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正好契合了封建社会想要成婚的男女八字相合的观念。

而林黛玉是前世的绛珠草,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是“木石前盟”。

由于在封建的迷信社会,“金玉良缘”会给以舆论以导向和暗示作用,因此使得在对贾宝玉的婚姻对象选择上,薛宝钗一直处于优势的地位。

这个客观上的事实,一直是林黛玉挥之不去的痛,最终薛宝钗凭借着“金玉良缘”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

她不仅直接地扼杀了林黛玉的爱情,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附件

(二):

(四)林黛玉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他们的成功秘诀在于“连锁”二字。

凭借“连锁”,他们在女孩们所喜欢的小玩意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