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900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docx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一“炮制”

《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

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

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

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

相资为制:

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

胆汁炙)

相畏为制:

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

畏生姜)

相恶为制:

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

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

3、炮制方法:

制其形:

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

制其性: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

天南星辛温,

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制其味: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矫正不良气味。

例:

炒制山楂

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制其质: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以最大限度发挥药效。

(炒炭、蒸制、燀制)

第三章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1、对生物碱的影响:

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分,使富含药效成分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

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分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

F苷类成分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

应。

所以常用炒、蒸、烘、燀法炮制以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免受酶

解,保存药效。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1、炮制辅料:

是指炮制过程中使用的具有辅助主药达到炮制目的的附加物料。

2、酒:

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

黄酒含乙醇15%〜20%,中药炮制用酒应为黄酒。

酒含乙醇50%〜60%,如用白酒炮制药物,应把含醇量折算为黄酒中含醇量来计算。

性质: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散结消瘀,行药势,助药力,矫味矫臭。

作用:

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

多用于炙、蒸、煮等制法的辅料。

3、醋:

米醋,醋长时间存放者,称为“陈醋”,陈醋炮制药物作用更佳。

性质:

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作用:

增药效,矫味,防腐,解毒,利溶出(生物碱)。

多用于炙、蒸、煮等制法的辅料。

第五章中药炮制制品的质量要求及其贮存保管

1、净度:

净度是指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炮制品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2、水分:

水分是控制中药材及其炮制品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

3、灰分:

“总灰分”是将药材或炮制品在高温下燃烧、灰化至恒重,所剩残留物的含量百

分数。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炽灼,所得之灰分的含量百分数称为

“生理灰分”。

如果在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灰化至恒重,所得灰分的含量百分数为“酸不溶性灰分”。

“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是检测炮制品纯净度的重要指标。

炮制品质量稳定时这两者都在一定范围之内。

4、发霉:

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药物表面或内部霉菌滋生的现象。

5、虫蛀:

是指炮制品被虫蛀蚀的现象。

6、泛油(走油):

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

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一种酸败变质反应)

女口:

桃仁、酸枣仁、苦杏仁。

7、变色:

是指炮制品由于保管不当或保管时间过长,固有颜色发生变化,或失去原来颜色,

或变成为其他颜色的变异现象。

如:

黄苓受潮湿酶解氧化为绿色;玫瑰花晒后褪色;半夏受潮变粉红色、灰色以至黑色。

8、风化:

是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

现象。

如:

芒硝、硼砂。

9、潮解:

是指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

现象。

如:

咸秋石、硇砂、芒硝。

10、粘连:

是指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药物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容易粘结成块的现象。

如:

乳香、没药、阿胶、龟板胶。

11、对抗同贮法:

简单有效的贮存药物的方法。

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同贮;花椒与蕲蛇、白花蛇、蛤蚧、全蝎、海马等同贮;人参与细辛同贮;明矶与柏子仁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土鳖虫与大蒜同贮;或用白酒与一些药物同贮,也可有好的贮存效果。

第六章净选与加工

1、净选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筛选、风选和水选。

2、挑选:

除去杂质,除去非药用部分。

去芦:

人参、桔梗、玄参。

古:

去芦者免吐;今:

芦头和主根有相同或相近的有效成分和

临床效果,故多主张不去芦,以避免药材浪费。

去核:

乌梅、花椒。

古:

去核者免滑精;今:

核为非药用部位,占有重量较大;与肉的

药用功效不同。

去毛:

骨碎补、香附、知母、枇杷叶、石韦、金樱子、鹿茸。

药物表面或内部,生有绒

毛,服后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须去毛。

去皮:

黄柏、白芍、桔梗、厚朴、杜仲、丹皮。

古:

去皮免损气;今:

便于切片、除非

药用部位,以求用药量准确、分开不同药用部位。

去瓤:

瓜蒌、木瓜、枳实、青皮。

古:

去除质次部位,去瓤者免胀;今:

瓤占有一定的

重量,易霉变和虫蛀,水煎液极为苦涩,不堪入口,且还有瓤引起胀气的说法。

去心:

除去非药用部位:

甘遂、百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

莲子的莲子心和莲子肉作用

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除烦,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须分别入药。

第七章饮片切制

1、狭义饮片与广义饮片的区别:

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

块等形状的炮制工艺,称为饮片切制,即狭义的饮片制备。

凡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的处

方的所有药物,统称为中药饮片,即广义的饮片。

2、软化处理方法:

(1)冷浸软化法:

淋法,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一般2〜3次,多适用于气味芳香、质

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材,如薄荷、荆芥、佩兰;

抢水法,用清水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或有效成分易溶于

水的药材,如五加皮、瓜蒌皮、白鲜皮、合欢皮、南沙参;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

定的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如木香;

漂法,将药材用多量水、多次换水漂洗的方法,每日换水2〜3次,漂去有毒成分、盐

分及腥臭异味,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过的药物及具有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如草乌、

川乌、天南星、半夏、附子;润法,将淋、选、泡过的药材,用适当的器具盛装,或堆

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

缓缓渗透入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

(2)热软化法:

是将药材经沸水煮或蒸汽蒸等处理使热水或热蒸汽渗透到药材组织内加快

药材软化速度,再行切片的方法。

适用于含苷类药材和贵重药材。

(3)原则:

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4)检查方法:

药材经水处理后,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惯称为“看水性”、

“看水头”。

弯曲法:

适用于长条状药材。

使药材弯曲而不易折断,如白芍,桔梗。

指掐法:

适用于块状药材。

用指甲能掐入药材表面为度,如泽泻、白术。

穿刺法:

适用于粗大块状药材。

以针杵能刺穿药材而无硬心感为宜,如大黄、虎杖。

手捏法:

适用于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

软化后用手捏粗的一端,感觉其较柔软为

宜,如当归、独活;部分块根、果实、菌类药材,须润至手握无响声及无坚硬感,如槟榔、

元胡、枳实。

3、手工切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连刀,饮片之间相互牵连,药材皮部过软,刀刃不锋利。

掉边与炸心,饮片内层与外层相脱离,药材内外软硬程度不同所致。

翘片,饮片边缘卷翘而

不平整,药材软化时,内部含水过多所致。

皱纹片(鱼鳞片),饮片切面粗糙、具鱼鳞样斑

痕的现象,药材软化的“水头”不及,或刀刃不锋利所致。

油片,切面有油分或黏液质渗出的现象,药材软化时“伤水”或温度过高所致。

斧头片,饮片一边厚,一边薄,形如“斧头”

的现象,操作技术不熟练,进料不均匀。

4、人工干燥:

人工干燥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对饮片进行的干燥。

干燥温度一般不超过

80C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50C为宜。

干燥后的饮片需放凉后再贮存。

第八章炒法

1、火力:

是指所用热源释放出热能的大小强弱。

2、火候:

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3、看火候:

火候的判定。

4、亮锅底:

是指炒药材的时候,翻搅要均匀,次次亮锅底。

5、清炒法:

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根据炒制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

炭。

6、“逢子必炒”的道理:

炒黄多适用于种子类药物。

7、炒黄的代表药物:

牵牛子、牛蒡子(文火炒黄)、莱菔子(文火炒黄)、葶苈子(锅内余热炒或炒微)、苍耳子、芥子、槐米(文火炒黄)、王不留行、酸枣仁(现炒现用)、薏苡仁(文火炒黄)。

芥子

炮制方法:

炒芥子,文火炒至深黄色,有爆裂声,并散出香辣气时,取出晾凉。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

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

易于药物粉碎和煎出药效,并能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使苷类在胃肠道中缓慢分解,逐渐释

放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分泌,发挥健胃、祛痰等作用)。

炮制研究:

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为:

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

王不留行

炮制方法:

炒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取出晾凉。

注:

药材干燥、试温炒(锅温)、量不宜多、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炮制作用:

王不留行活血通络,下乳消肿。

炒制后质地松泡,利于药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强。

苍耳子

炮制方法:

炒苍耳子,中火炒至深黄色刺焦时,取出,碾去刺,筛净。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苍耳子辛、苦,温。

有毒。

炒制后苍耳子毒性降低。

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炮制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苍耳子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蛋白质有关,而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

质为苍耳苷和生物碱。

牵牛子

炮制方法:

炒牵牛子,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微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牵牛子苦,寒。

小毒。

气味峻烈,泻下力猛,能耗伤元气。

炒牵牛子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免伤正气,以涤痰饮,利于捣碎和煎出。

炮制辨析:

古法多认为黑丑的药力较为猛烈,白丑的药力较缓。

现代研究二者药效基本相同,

少用能通便,多用则泻下逐水。

8、炒焦: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制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色泽加深,并透有焦香气味的方法,称为炒焦。

9、炒焦的代表药物:

山楂、栀子(中火炒至焦黄色)、槟榔(文火炒至表面焦黄色)。

山楂

炮制方法:

焦山楂,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筛去灰屑。

炮制作用:

炒山楂降低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长于消食化积。

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酸味更减,还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

10、炒炭: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

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棕黄色和棕褐色的方法,称为炒炭。

“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留药物的固有气味。

11、炒炭的代表药物:

地榆(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

星)、干姜(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蒲黄、荆芥。

蒲黄

炮制方法:

蒲黄炭:

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

蒲黄性滑,长于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止痛。

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

荆芥

炮制方法:

荆芥炭,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时,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

荆芥辛,微寒。

多生用,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咽喉不利、疮疡初起等。

荆芥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功效(挥发油挥发使得辛散作用减弱)。

12、加辅料炒法: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为加辅料炒法。

13、加辅料炒法的作用:

所用辅料有中间传热作用;与药物协同作用。

14、麸炒的代表药物:

苍术、僵蚕(中火麸炒至表面黄色)、枳实(干燥幼果)和枳壳(未成熟果实)(拌炒至金黄色)。

苍术

炮制方法:

麸炒苍术,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苍术片不断翻动,炒至表面表

面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每100kg苍术片,用麸皮10kg。

炮制作用:

苍术辛、苦,温。

苍术温燥而辛烈,化湿和胃力强。

麸炒苍术可缓和燥性,气变

芳香,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

炮制研究:

苍术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减少,麸炒及米泔水炒法去油率最高。

15、米炒适用范围:

多用于补益脾胃药和昆虫类有毒性的药物。

16、米炒的代表药物:

党参(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投入净党参拌炒,至米呈老黄色,党参

挂火色时,取出,放凉)、斑蝥。

斑蝥

炮制方法:

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米变为焦黄色时,取出,筛去米,放凉。

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炮制作用:

斑蝥辛,热,有大毒。

多外用攻毒蚀疮。

米炒斑蝥,降低其毒性,矫正其气味,

可内服。

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

炮制研究:

斑蝥的工艺改革方案,合成斑蝥素的衍生物和类似物,如去甲斑蝥素、斑蝥酸纳

和羟基斑蝥胺等抗癌药物来替代天然斑蝥素,它们的药理作用相似,但毒性较斑蝥素小。

17、土炒适用范围:

适用于补脾止泻的药物。

18、土炒的代表药物:

山药(武火土炒,炒至山药变为土黄色,有土香气时,取出)、白术。

白术

炮制方法:

土炒白术,炒至表面挂土色,有香气时,取出,筛去灶心土,放凉即得。

每100kg白术片,用灶心土20kg。

炮制作用:

白术燥湿利水力强,止汗,安胎。

土炒白术,借土气补脾,补脾止泻力胜,燥性

降低。

19、砂炒的代表药物:

龟甲(或鳖甲,武火炒至砂热,加入净龟甲片,拌炒至表面黄色酥脆

时,取出,筛去砂子,立即投入醋中稍浸,捞出,干燥)、穿山甲(取净山甲,大小分开,

取砂子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加热至滑利容易翻动时,投入大小一致的山甲片,用武火

炒至发泡、鼓起、边缘向内卷曲,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取出,筛去砂子,放凉,用时捣

、骨碎补、马钱子。

碎)、鸡内金(炒至发泡卷曲,呈淡黄色时取出,筛去砂,放凉)

马钱子

炮制方法:

砂烫,拌炒至深棕色,鼓起。

内面红褐色并起小泡时,取出,筛去砂,放凉。

炮制作用:

生马钱子,有大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一般供外用。

制马钱子,质地变脆,

易于粉碎,便于除去绒毛,降低毒性,入丸散剂,可供内服,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炮制研究:

马钱子种皮上绒毛所含生物碱含量不高,现代研究发现马钱子可以不去绒毛后药

用。

骨碎补

炮制方法:

砂炒骨碎补,用砂烫至鼓起,撞去毛。

炮制作用:

生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成分煎出。

临床

多用炮制品。

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绒毛焦枯,易于除去,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有效

成分煎出。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20、蛤粉炒的代表药物:

阿胶(中火加热到灵活状态后,加入阿胶丁,炒至鼓起呈成圆球

状,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21、滑石粉炒的代表药物:

刺猬皮,鱼鳔胶。

刺猬皮

炮制方法:

滑石粉炒刺猬皮,将滑石粉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中火炒至滑利时投入刺猬

皮块,翻炒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炮制作用:

刺猬皮生用腥臭味大,且难以粉碎,临床主用炮制品。

刺猬皮炒制后质地松泡酥

脆,便于煎煮和粉碎,醋淬尤能矫臭矫味。

止血行瘀,固精缩尿,止痛。

鱼鳔胶

炮制方法:

滑石粉炒鱼鳔胶,将滑石粉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热,加入鱼鳔块,拌炒至鼓胀松泡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即得。

炮制作用:

鱼鳔胶一般不生用。

滑石粉炒后降低滋腻之性,矫正腥臭味,利于粉碎。

用于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止血,散瘀消肿。

第九章炙法

1、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用文火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

2、炙炒的异同:

炙法

加辅料炒法

辅料

液体辅料

固体辅料

温度

火力

文火

中火或武火

时间

辅料作用

协同作用

传热作用、协同作用

辅料去向

入药

筛去

操作方法

先拌后炒,先炒后加辅料

先加辅料,再加药物

3、炙法的操作方法:

(1)先拌后炒

(2)先炒后加辅料

4、酒炙法的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酒拌匀,稍闷润,

待酒被吸尽后,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

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

(2)先炒药后加酒,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

制容器内,拌炒至一定程度,再边炒边喷洒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

适用于质地疏松和易碎的药物。

5、酒炙法的代表药物:

黄连(先加酒,文火炒至色加深,具酒气)、川芎(先加酒,文火炒

至棕黄色,质坚脆,有酒香气)、白芍(先加酒,文火炒至微黄色,有酒香气)、当归(先加

酒,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有酒香气)、大黄。

大黄

炮制方法: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100kg大黄,用黄酒10kg。

炮制作用:

大黄苦,寒。

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

大黄酒制后其力稍缓,缓寒,略缓泻,借酒力,可清上焦实热。

熟大黄,大黄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并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大黄炒炭后,其泻下作用极弱,而止血作用增强。

炮制研究:

大黄中泻下活性成分是结合型蒽醌。

大黄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结合型蒽醌量降低,

而游离蒽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不同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

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

大黄炭。

大黄中成分作用:

导滞、收敛、抑菌。

6、醋炙法的操作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药。

(2)

先炒药后加醋,适用于树脂类和动物粪便类药物。

7、醋炙法的代表药物:

芫花(先加醋,用文火炒至灰褐色,有醋气)、乳香(后加醋,用

文火炒至冒烟,表面微熔,喷淋定量米醋,再炒至表面显油亮光泽,色较深,略有醋气,迅

速取出,摊开,放凉)、五灵脂(后加醋)、元胡。

元胡

炮制方法:

醋元胡,取元胡片与米醋拌匀,闷透,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元胡

片放于适量清水稀释的米醋中,共煮至醋液被吸尽,取出切片,干燥;元胡加米汤浸半天,

再加米醋在锅内焖煮至干,取出,晾至七成干,加白矶闷润至透,切薄片,晾干或晒干。

炮制作用:

生品止痛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效果欠佳,故多炙用。

醋炒后,功偏调经止痛,易于煎出成分。

炮制研究:

含多种生物碱,醋炙后,难溶性游离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性醋酸盐,固煎出量增多。

使得药物的止痛和镇静作用增强。

8、盐炙法的操作方法:

(1)先拌盐后炒药,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解,与药拌匀,放置闷润,

待盐水被吸尽后,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

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

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的药物,用食盐2kg。

9、盐炙法的代表药物:

知母、杜仲、黄柏(先喷盐水,后炒至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味

苦微咸)、车前子。

知母

炮制方法:

盐知母,先炒至变色,略有焦斑,后喷淋盐水,炒干,略有咸味。

炮制作用:

知母生品苦寒滑利,长于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盐知母可引药下行,专于入肾,

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

杜仲

炮制方法:

盐杜仲,先拌盐,后用中火炒至焦黑色,银白色橡胶丝减少,易断,略咸。

炮制作用:

杜仲生用益肝舒筋。

盐炙后温而不燥,直走下焦,增强了补肝肾的作用,还有安

胎的功用。

车前子

炮制方法:

盐车前子,先文火炒至有爆裂声时,喷淋盐水,炒干后呈褐色,味微咸。

炮制作用:

车前子利水通淋,清肝明目。

盐车前子,提高煎出效果,引药下行,增强补肝肾、明目,利水的作用。

10、姜炙法的代表药物:

厚朴、竹茹。

厚朴炮制方法:

姜厚朴,姜汁拌匀,文火炒干;生姜片煮,至姜汤被吸尽;鲜姜汁喷淋厚朴丝肉,

润透。

均姜炙到色泽加深,稍具姜辣气味。

每100kg的厚朴,用生姜10kg。

炮制作用:

厚朴生用药力峻烈,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不生用。

姜厚朴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竹茹

炮制方法:

姜竹茹,姜汁拌匀,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有少许焦斑,微有姜的气味。

每100kg

竹茹,用生姜10kg。

炮制作用:

竹茹生品多用于痰热咳嗽或痰火内扰,心烦不安。

姜竹茹能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多用于恶心呕吐。

11、蜜炙法的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与药物

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

时,再加入一定量稀释过的炼蜜,迅速翻动,拌炒均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12、蜜炙法的代表药物:

甘草、麻黄。

甘草

炮制方法:

炙甘草,炼蜜稀释,淋于甘草片搅匀,闷润,文火热炒至表面棕黄色,质稍粘,略有光泽,具有蜜香,气味甜,取出放凉即得。

每100kg甘草,用炼蜜25kg或更多。

炮制作用:

甘草甘,平。

生甘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炙甘草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炮制研究:

甘草软化时浸泡的时间越长,甘草酸与水溶性浸出物的损失就越大,含量越低,故不宜使用浸泡法软化。

解毒机理:

甘草酸有吸附解毒和水解解毒的作用。

水解后的水解产物可吸收毒物,使得毒物不能被胃肠吸收,从而降低毒性。

甘草甜素有吸附作用,同样可以吸附毒物,使得毒性降低。

麻黄

炮制方法:

蜜麻黄,炼蜜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光泽,略

带黏性,味微甜。

每100kg麻黄,用炼蜜12.5kg。

炮制作用:

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

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

平喘力胜。

炮制研究:

麻黄中生物碱类成分主要为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