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57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docx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doc

竞赛参考大纲(中医学竞赛大纲)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部分

一、中医基础学

    一、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成。

   2.气、血、津液的功能及运行特点。

   3。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及致病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 

   1。

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3.阴阳失调病机.

   4。

气血失常病机。

   5。

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6.内生“五邪”病机。

   7.脏腑病机。

   六、防治原则 

   1.预防的概念及其内容。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含义及应用.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望色,望舌。

   (三)闻诊 

   听声音和嗅气味。

   (四)问诊

    十问歌的内容.

    (五)切诊 

    1.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2。

正常脉象。

   3。

相似脉的鉴别;常见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4。

脉症的顺逆与从舍;脉诊的临床意义。

   (六)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其各证候的特点。

  (七)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八)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九)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2.各脏腑病的常见病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三、四大经典重要内容解析

 

    【原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帝曰:

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原文】帝曰: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逆从?

岐伯曰: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

反治何谓?

岐伯曰: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

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

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原文】帝曰:

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原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

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素问.标本病传论》

 

   【原文】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清。

叶桂《温热论》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清.叶桂《温热论》

 

四、方剂学

 

   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败毒散、麻黄细辛附子汤、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麻子仁丸、增液承气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导赤散、清骨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青蒿鳖甲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酸枣仁汤、四神丸、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消痞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旋覆代赭汤、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黄土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健脾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橘核丸、失笑散、活络效灵丹、生化汤、十灰散、消风散、牵正散、天麻钩藤饮、桑杏汤、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五、中药学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中药鉴定的概念、任务。

中药鉴定的依据、一般程序、方法。

中药储藏保管中发生的变质现象.中药质量标准的特点、中药质量标准的项目内容.

   6。

中药鉴定的常用术语及常用中药的鉴别特点、中成药鉴定常用方法。

   7.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主要代表作、中药炮制法规

   8.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中药炮制的目的、炮制的分类方法、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

   9.净选加工、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复制法、发芽、发酵法、制霜发、其他制法的定义及目的。

   10.下列临床常用中药药性、功效。

   

(1)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2)清热药:

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 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

   (3)泻下药:

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

   (4)祛风湿药:

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

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

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

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川楝子.

   (9)消食药:

山楂、莱菔子、鸡内金、谷芽、麦芽。

   (10)驱虫药:

使君子、槟榔。

    (11)止血药:

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三棱、莪术、水蛭、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紫菀。

    (14)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15)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16)开窍药:

麝香、石菖蒲.

    (17)补益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石斛、百合、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

   (18)收涩药:

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子、芡实、桑螵蛸、海螵蛸.

   (19)涌吐药:

常山。

   (20)攻毒杀虫止痒药:

硫黄、雄黄蛇床子。

   (21)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炉甘石.

                         六、针灸学

   

(一)针灸学发展概况

 针灸学代表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点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功能

 

 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2.十五络脉的作用

 

1。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别的作用 

 1.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2。

十二经筋的作用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要点:

  1。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

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主治特点

要点:

  1。

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六)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80穴、每穴要求归经、定位、主治)

 尺泽 孔最列缺 鱼际 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 肩髃 

 迎香地仓 下关头维 天枢 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 

内庭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通里 神门 后溪天宗 

 听宫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 肾俞大肠俞次髎 委中

  秩边承山 昆仑申脉 至阴 涌泉 太溪照海内关大陵 

中冲外关支沟翳风肩井 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行间

 太冲期门腰阳关 命门 大椎百会 神庭水沟 中极关元

气海 神阙中脘膻中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 夹脊十宣

 

第二部分   技能操作部分

一、中药学

   1。

下列常用中药的鉴别:

   

(1)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贯众、骨碎补、大黄、虎杖、拳参、何首乌、怀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干姜、白芷、葛根、柴胡、升麻、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片、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防己、山豆根、乌药、延胡索、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甘草、远志、黄芪、甘遂、人参、西洋参、三七、羌活、独活、当归、前胡、川芎、防风、北沙参、南沙参、龙胆草、秦艽、白前、白薇、徐长卿、紫草、丹参、黄芩、玄参、白茅根、地黄、胡黄连、巴戟天、茜草、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木香、白术、苍术、紫菀、三棱、泽泻、香附、天南星、半夏、石菖蒲、京菖蒲、知母、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山药、射干、干姜、莪术、姜黄、郁金、高良姜、天麻、白及、

   

(2)茎木类中药:

海风藤、大血藤、鸡血藤、苏木、降香、忍冬藤、檀香、夜交藤、络石藤、钩藤、通草、灯芯草、桂枝、

    (3)皮类中药:

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白鲜皮、黄柏、桑白皮、秦皮、地骨皮、海桐皮、合欢皮、

   (4)叶类中药:

桑叶、石韦、侧柏叶、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紫苏叶、艾叶、功劳叶

   (5)花类中药:

菊花、红花、金银花、辛夷花、槐米、扁豆花、合欢花、玫瑰花、月季花、玉米须、公丁香、密蒙花、旋覆花、款冬花、蒲黄、松花粉、厚朴花

   (6)果实、种子类中药:

扁豆、白豆蔻、白蒺藜、白芥子、柏子仁、苍耳子、补骨脂、草果、决明子、薏苡仁、牛蒡子、车前子、陈皮、赤小豆、花椒、川楝子、大腹皮、八角茴香、地肤子、冬瓜仁、佛手、浮小麦、覆盆子、谷芽、瓜蒌仁、瓜蒌皮、鹤虱、挂金灯、槐角、淮小麦、黄荆子、建莲子、橘红、橘核、橘络、金樱子、莱菔子、桑葚子、火麻仁、莲子芯、连翘、路路通、麦芽、蔓荆子、木瓜、木蝴蝶、女贞子、胖大海、牵牛子、肉豆蔻、砂仁、沙苑子、栀子、山楂、山茱萸、蛇床子、石莲子、石榴皮、使君子、丝瓜络、酸枣仁、王不留行子、五味子、乌梅、无花果、吴茱萸、香橼皮、小茴香、玉苏子、紫苏子、葶苈子、苦杏仁、桃仁、茺蔚子、郁李仁、枳壳、枳实、青皮、胖大海、诃子、枳壳、枳实、菟丝子、夏枯草、枸杞子、槟榔、、益智仁、韭菜子、

   (7)全草类中药:

伸筋草、麻黄、桑寄生、鱼腥草、细辛、淫羊藿、垂盆草、仙鹤草、紫花地丁、金钱草、马鞭草、广藿香、半边莲、半枝莲、荆芥、石见穿、旱莲草、瞿麦、萹蓄、益母草、薄荷、泽兰、肉苁蓉、锁阳、穿心莲、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佩兰、茵陈、青蒿、小蓟、蒲公英、淡竹叶、谷精草、石斛、绞股蓝、马齿苋、百蕊草、旱莲草、金钱草、千里光、石见穿、苏梗、

    (8)藻、菌、地衣类中药:

海藻、灵芝、猪苓、茯苓、雷丸、马勃、茯苓皮、昆布

   (9)树脂类中药:

乳香、没药、血竭

    (10)动物类中药:

蝉蜕、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水蛭、牡蛎、海螵蛸、僵蚕、蝉蜕、蜂房、鹿角霜、鹿角片、天龙、桑螵蛸、海马、龟甲、鳖甲、蛤蚧、鸡内金、穿山甲、阿胶、鹿茸、金钱白花蛇、乌梢蛇、五灵脂、海浮石、石决明、龙衣、珍珠母、瓦楞、

   (11)矿物类中药:

磁石、赭石、滑石粉、龙骨、龙齿、石膏、芒硝、玄明粉、硫磺

    (12)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青黛、五倍子、冰片

   2.中药分剂量

 

 

二、推拿学

    

(一)成人推拿部分

 一指禅推拿

【操作方法】

    1.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2。

临床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四肢等处。

   3.头痛、胃痛、腹痛、痛经、面瘫等。

   4.颈椎痛、关节痹疼痛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

    1.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编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

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

一指禅推法可分为一指禅指端推法,一指禅偏峰推法、一指禅罗纹面推法.

   【注意事项】

    1。

本法用力刚柔并济,以柔和为贵。

在操作时拇指应吸定于一点,不能随着腕部的摆动而在体表上滑动,循经推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紧推慢移;在整个施术过程中,始终不要耸肩、夹腋,拇指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面不要捏紧,四指不可用力握拳,在摆动的过程中前臂始终要放平,动作自然、流畅、平稳。

    2。

本法接触面积小,刺激偏弱或中等,非以力取胜,而是讲究内功、内劲,故初学者较难掌握。

一指禅指端,偏峰推以其“少商功"的轻功柔和,多用于颜面部。

   3。

有以下情况者要慎用手法治疗:

有严重心、肝、肾、肺等器质性疾病者;局部感染病灶或皮肤病者.

 

      扌衮法

   【操作方法】

   1。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地滚动,称为扌衮法.

    2.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3.漏肩风、急慢性腰肌劳损.退行性脊柱炎。

   4。

腰推间盘突出症等.

   【操作要领及步骤】

   1.扌衮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伸屈腕关节是以第2到第4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的;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

因此扌衮法的吸定点是上述两轴的交点,即小指掌指关节背侧,这点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操作时要沉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

   2.扌衮法可分为小鱼际(或掌背)扌衮法、掌指关节扌衮法、指间关节扌衮法。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贴于治疗部位上扌衮动,不要拖动手背在表皮上摩擦。

   2.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突起部与病者脊椎棘突或其他关节部位骨突处碰撞。

   3.力度与节律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时轻时重,或用重力向前硬顶,或有敲击感

   4。

临床上使用本法时常结合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此时应注意两手动作要协调好,动作要轻巧,收展自如。

   5.各种传染病、恶性肿瘤,关节结核,老年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疏松等病者变者慎用。

 

    揉 法

   【操作方法】

   1.以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回旋动作,称为揉法。

    2.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便秘,泄泻等肠胃疾病。

   3.常用于腔腹痛、胸闷、胁痛。

   4。

急慢性软组识损伤。

    【操作方法及步骤】

   1。

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每分钟120~160次。

   2。

指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每分钟120~160次.

   3。

肘揉法是以肘尖部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肩部用力下压按揉,常用于肌肉丰满处。

   【注意事项】

   1.揉法操作时整个动作贵在柔和,揉动的幅度要由小渐大,用力由轻渐重.

    2。

操作时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做回旋揉动。

    3.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或滑动。

   4.鱼际揉时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指揉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张度,掌根揉时则腕关节略背伸,松紧适度。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