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572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docx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

高兴和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本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生产的产品是势承灾体安全,其价值是势损失的概念,从希克斯-卡尔多补偿检验原理推论出发,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建立了单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和区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

  近些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应该说,地质灾害防治工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可以预见,未来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应该肯定,过去的防止项目有经济效益。

但具体的经济效益多高,具体到一个项目经济效益又是多高就是问号了。

看过几十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多缺少有关经济效益的具体数据和科学论证。

这对于有限的政府投资来说还是一个盲点。

为此,我们应该研制出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

 一、关于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目前,还没有见到针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但费用效益分析法仍应是我们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指导思想。

  

(一)地质灾害防治防治效益评价的理论认识

  1.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产品

  不论多么复杂的计算模型,经济效益总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或以绝对数形式表示为产出与投入之差。

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投入是投资者的投资,减灾投入的产出是什么呢?

  在地质灾害防治的定义中,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危害,生产和生活活动受到了阻滞,资源和环境受到了破坏,这时受危害的人类生命、财产、生产及生活活动、资源和环境称为承灾体。

在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内,在地质动力现象只有发生之势,还没有发生之前,区域内的生命、财产、生产及生活活动、资源和环境称为势承灾体。

地质灾害防治是以提供势承灾体安全为“产品”的经济活动。

我们把势承灾体的安全受危害程度的减轻称为安全品。

  势承灾体和承灾体是宽泛的概念,我们不能排除防治区域内任何人及其所有物从地质灾害防治防治中获得安全,也不会因为区域内多有一个人及其所有物而使另外人及其所有物的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活动的“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安全品的公共性决定了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活动的出资人必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地质灾害防治防治效益

  安全品的价值就是势承灾体在潜在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时最大可能损失的价值,称之为势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是指投资者投入的资源与安全品价值之比。

针对特定的灾害地点防御投入的效益是单个投资项目的效益。

评价单项投资的效益,重要的是找到两个数值,一是如果发生灾害,安全品的价值或势损失有多大,二是项目的投资。

有了这两个指标,单项投资的效益就可以评价了。

虽然整体投资是由单项投资构成的,但还不能简单相加求得整体效益。

  减灾活动是否进行由政府决定。

为了查清哪里易发地质灾害防治,易发程度如何,政府要组织人财物力进行调查评价圈定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其间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构成政府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

对于有地质灾害防治发生危险的区域,政府还要预防监测,预防监测发生的费用也是政府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

日常管理费用政府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

我们把上述三项费用统称为地质灾害防治防治活动的基础投入。

  3.地质灾害防治的区域效益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个体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效率不同,对个体经济行为主体来说,少消费、多生产就可以说是高效率,这对于单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也一样。

可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如果在特定时间和资源数量给定的条件下,要产生最大社会福利才是高经济效率,也就是在给定时间和资源数量的条件下,经济系统实现帕累托效率。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要条件有三个:

一是交易的最优条件,对于消费品,每一个人对每一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二是生产条件,对有限的资源,每一生产者使用的各种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三是产品替代的边际条件,对每一种产品和对消费该产品的每一个人来说,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

这三个条件也可称为市场的最优条件。

从这三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应该分配给地质灾害防治的资源是多少。

但是,我们前面提到安全品近乎纯公共物品,而纯公共物品使得市场失灵。

因此,要能在宏观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仅靠市场去调节,上述三个条件就实现不了。

上述三个条件是严格准确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测算分析,找到资源投入的最佳量,但是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补偿定理。

如果不能实现一个人或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任何人的福利不减,事实上还可以有更优的决策。

假如政策A时资源利用的状态为原状态,引入政策B并实施后的资源利用状态为新状态。

如果政策B的实施,使社会净收益大于实施政策A时的原有状态所获得的社会净收益,就可以认为是一次帕累托改进。

受益者可以将其增加的福利转移给福利损失者一部分用以补偿其损失,如果在政策B的实施中没有实现福利转移称为潜在的一次帕累托改进,如果福利转移实现了就称为一次实际的帕累托改进。

不管是潜在的改进,还是实际的改进都使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优化了,经济效率提高了,这就是希克斯-卡尔多补偿检验(Hicks-KaldorCompensationTest)思想。

这一思想给出的原则被称为补偿定理。

  如果社会净损失必须发生,那么使社会净损失可减少的一次政策改进,也应该是一次帕累托改进。

假如政策A实施后的资源利用状态为原状态,此时,不管受损失个体成员各损失多少,社会净损失总和为X1。

当改变政策A而实施政策B后,资源利用状态为新状态,在新状态下不管受损失的个体成员的损失如何变化,各是多少,社会净损失总和为X2。

如果X1-X2>0,那么政策B就使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从政策A到政策B所受损失增加者的增加损失量可以得到补偿。

若这种补偿在政策B实施后没有发生,我们也称之为从政策A到政策B是一次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若实际补偿发生了,我们也称之为从政策A到政策B的一次实际帕累托改进。

以此为准则衡量政策的优劣,无疑是正确的。

这个认识源于补偿定理,我们姑且称之为补偿定理推论。

  补偿定理推论给出了费用效益评价的方法。

获益者可以补偿损失者,即使实际补偿没有发生。

净效益最大,也就是收益与总费用之差最大,或总收益与总费用之比最大,这也是上面给出的效益定义。

用补偿定理推论来表述灾害防治效益,十分顺畅,不再感到是一个绕口的问题。

把投入资源看成一种损失,没有防灾投入的势损失为X1,有防灾投入时,势损失为X2,两种政策下效益的至低水平为X1-X2>0,或X1/X2>1。

由此,我们提出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人们从事减灾活动首选的对象是势损失最大的地方,如果把势损失按大小排队,再把减灾投入相应地列出来,那么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产出与投入之比,即效益。

按经济效益从大到小依次排队,当效益小到等于其它行业资源投入的平均效益时,大于或等于这个效益水平以上所有项目所需资源投入之和,即为当期政府应投入的资源数量。

政府投入这样的资源量在宏观上能够接近实现帕累托效率。

这就是说,向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资源的边际利税和是递减的,当边际利税和等于其它产业的边际利税和时,能够接近于帕累托效率。

  经济效益评价除了对单项工程有意义之外,对宏观资源投入决策也必须有重要意义,否则就会产生资源错误配置。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效益模型有两个,一个是宏观上的投资规模效益分析,一个是单项工程的防治效益分析模型。

  

(二)地质灾害防治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A.单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分析防治工程效益,就表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很高,我们把灾害发生看作必然事件。

  1.势损失的构成因素

  概起来说,损失的构成因素有两类,一是潜在灾害体的特性指标,二是势承灾体的特性指标。

  潜在灾害体的特性指标。

潜在灾害体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灾害体体积,二是预计高程或落差。

需要深入研究这两个指标与势损失的关系。

势承灾体的特性指标。

1.势承灾体的价值,2.势承灾体的易损性,3.势承灾体在潜在灾害体的危害范围内所处位置。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势承灾体价值是独立确定的变量,其余因素在各个潜在危害体的不确定性中相互交织。

易损性表现为各因素变量的函数。

 2.现场因素评价法

  承灾体种类不多,且潜在危害体的危害范围、方向、强度较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确定各因素的变量值,现场估计势承灾体的易损性。

易损性估计模型如下:

  设潜在灾害体的高程(落差)为H,潜在灾害体的体积(堆积物的体积)为V,势承灾体在潜在灾害体的危害范围内所处位置为P(ρ,θ)(取潜在灾害体中心为原点,取与预计成灾时主放射方向垂直的右侧射线线为始边,θ=0°),它们对易损性影响的估计值依次为:

h=h(H),w=w(W),s=s(S)。

设势承灾体共有n类(关于势承灾体分类,后面讨论),第i类势承灾体的易损性为:

  vi=v(h,w,s)

  设第i类势承灾体的价值为Ai,则势承灾体总价值A=A1+A2+A3+……+An。

  设第i类势承灾体的势损失为Ci,则Ci=Aivi,势承灾体的势损失总值:

  C=A1v1+A2v2+A3v3+……+Anvn

  我们可以把这种确定安全品价值——势损失的方法称为单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计算的现场因素评价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势承灾体种类不多,遭受灾害作用的损失程度较容易估计(例如,一般民宅、家居用品、农作物、简易道路等),且潜在危害体的危害范围、方向、强度较明确。

这就要求有有经验的估价人员、工程地质人员和地质人员在现场进行估计计算。

  3.易损性综合化评价法

  承灾体的易损性是在具体的地质灾害中表现的。

在现场因素评价法中,我们把影响易损性的各因素具体化,并突现出来,由这些因素来具体决定易损性数值。

在上述条件下,这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也较高。

但是,当势承灾体种类较多,受灾害作用的损失程度较难于估计,即使危害体的危害范围、方向、强度明确,也难于确定承灾体的易损性数值。

为此我们寻求承灾体多而复杂的情况下各因素与易损性的关系。

  

(1)易损性与各因素关系的规律性

  在地质灾害中,同一特定承灾体,对于作用于其上的按特性参数划分的各类各级地质灾害的价值损失不同。

如果我们能够进行大量的反复试验,就可以看到这一承灾体对于各类各级地质灾害价值损失的特性曲线。

如果进行大量统计,统计结果也会服从某种分布。

期望值即为该承灾体的最大可能损失价值。

如果对每一个具体的承灾体都进行统计或实验,就等于说,把承灾体本身对势损失的影响从相互交织的因素中分离出来,通过大量统计寻求按特性参数划分的灾害体与承灾体价值损失的相互关系——易损性。

理论上,对于确定的灾害来说,承灾体易损性与其本身的自然性质、构成材料及制作工艺过程有关,使其改变的原始变量是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自身的演化。

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可能获得每一承灾体的价值损失曲线,只能按照承灾体的自然和经济性质进行适当分类,从而获得各类承灾体的价值损失曲线。

因而易损性数值就与分类有关,与类内的物质构成内容有关,尤其是受经济活动记录详细程度限制,分类较少,类内构成较复杂时,与承灾体分类的关系就更大。

当然,能够怎样给承灾体分类本身是科技进步程度的客观结果。

  

(2)承灾体的分类

  承灾体的分类,有人做过研究。

但其思路只限于物体的被破坏程度,从而只考虑生存资源物理性质的相似性。

承灾体易损性与灾害体特性参数的相互关系只能在一次次的灾害中得到表现,舍此,别无他路。

这正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的认识方法。

因此,承灾体的分类必须考虑经济活动记录和地质灾害危害的经济记录因素。

由此,承灾体类别的划分应按以下三点原则进行:

一是承灾体的构成材料及制作工艺过程决定的物理性质,二是承灾体的价值的记录可以获得,一个工厂,一所学校都有一本账,这本账详细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按物理性质划分到什么程度。

统计分类是科技发展的客观结果。

三是地质灾害的历史经济记录。

至于如何具体分类,每类承灾体的易损性如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3)易损性综合化评价模型

  设势承灾体共有n类,第i类势承灾体的易损性为vi,设第i类势承灾体的价值为Ai,则:

  势承灾体总价值A=A1+A2+A3+……+An。

  设第i类势承灾体的势损失为Ci,则Ci=Aivi,势承灾体的势损失总值:

  C=A1v1+A2v2+A3v3+……+Anvn

  4.方案比选——防治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都是独立方案,因此,虽然客观上存在着资金的时间价值,但被势损失即时抵消,不存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及差额内部收益率等问题,只需进行绝对效果检验就可以了。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投资净收益最大化。

设有个m备选方案(包括搬迁避让),第k(k=1,2,3,……,m)个备选方案势损失为Ck,第k个备选方案的资金投入量为Dk,第k个备选方案防治经济效益为Bk,则所选方案为:

  B=max{(C1-D1/D1,(C2-D2)/D2,(C3-D3)/D3,……,(Cm-Dm)/Dm)}

  B.区域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计算模型

  设评价区内有j个潜在灾害体,按单项灾害防治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的结果,第j项防治工程的防治效益为Bj;设区域内的平均利税率为R,把Bj从大到小依次排队,设Bt≥R;第j个潜在灾害体的成灾概率为Pt,1—t个潜在灾害体的平均成灾概率为P=(P1+P2+P3+……+Pt)/t;设上一个评价期政府的基础投入为E。

则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经济效益(B)评价模型为:

B=P(C1+C2+C3+……+Ct-D1-D2-D3-……-Dt-E)/(D1+D2+D3+……+Dt+E)

二、关于经济效益评价标准

  

(一)潜在灾害体的成灾可能性评价

  列出如下指标和内容

  1.潜在灾害体名称:

××省(市、区)××县(市、区、旗)××乡(镇)××村××(灾害名)

  2.潜在灾害体作用范围及等级,包括下列指标:

  

(1)高程(落差);

  

(2)预计灾害体体积;灾变等级。

绘出潜在灾害体一旦成灾预计的危害范围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在平面图中标出潜在灾害体的位置和主放射方向。

  (3)潜在灾害体在几年内(以多长时间为尺度研究成灾概率,要地质、地质工程专家们确定)成灾的概率××%。

  

(二)潜在灾害体作用范围内势承灾体情况,包括如下内容和指标

  1.与潜在灾害体一旦成灾预计的危害范围的平面图一起,绘出势承灾体分布的平面图。

  2.势承灾体所属类别;类内势承灾体实物名(数量带着单位,如××油漆路0.2公里,涵洞1座等。

),势承灾体现价价值××万元(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列出势承灾体标准单价表),估价负责人签名:

×××。

  3.害体作用范围内若有航道、铁路和公路,且阻塞航道、铁路和公路时间较长,则按单体车船日产值乘利税率计算列出势损失;潜在灾害体作用范围若有企业,且可能造成企业停产,按企业日产值乘利税率计算列出势损失。

  4.潜在灾害体预计危害范围的人口密度。

  (三)投资:

该防治项目所需要的投资

  (四)勘察企业资质,工程施工企业资质

  (五)该防治项目的效益评价:

包括如下内容

  1.采用现场因素评价法或易损性综合化评价法的原因简述。

  2.若采用现场因素评价法,按vi=v(h,w,s)计算第i类势承灾体的易损性,按C=A1v1+A2v2+A3v3+……+Anvn计算势承灾体的势损失总值,按B=(C-D)/D计算项目的经济效益。

  3.若采用易损性综合化评价法,则按易损性评价表列出易损性,按C=A1v1+A2v2+A3v3+……+Anvn计算势承灾体的势损失总值,按B=(C-D)/D计算项目的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