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568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docx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宁德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前言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批准在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宁德师范学院,标志着我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未来十年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宁德师范学院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方式重大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和《宁德市“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宁德师范学院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建校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带领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学校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升本建院”目标的实现和新校区一、二期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大了办学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900多人。

校园占地面积1225亩,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占地面积993亩,已竣工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56万元,纸质图书52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

   ——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473人,其中专任教师297人,高级职称教师104人(教授28人,副教授7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5%;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4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9.8%。

   ——保持传统师范优势,建立了多学科办学架构。

现有12个教学系(部),各类专业46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9个,应用型专业27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35个;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

   ——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了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获得省级精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30多个奖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70多个奖项。

   ——提升了科研能力,扩大了对外交流。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师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10多项,有15项科研成果与企业成功对接。

学校同国内外30多家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面临形势

   宁德师范学院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与国家、福建省和宁德市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势高度吻合,拥有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就能开创学校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学校发展的机遇

   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继续强调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放在首位,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细致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发展蓝图,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营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浓郁氛围。

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实施,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学校在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能力、推动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为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010年11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福建省也着手制定《关于实施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升计划工作的意见》,这表明国家、福建省已经更加重视地方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今后将加大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的扶持力度。

这将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宁德市跨越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

2009年5月,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11年3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宁德环三都澳区域被列入“海西规划”重点发展区域。

随着海西战略和福建省、宁德市“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将全面提升宁德在海西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宁德市的发展前景广阔而光明。

宁德经济社会的腾飞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加大教育投入、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宁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宁德师范学院地处海西经济区东北翼,位居“环三都澳”区域中心,占据极佳的地缘优势,宁德市跨越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既是学校发展的外部动力,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为学校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宁德市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

作为全市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宁德师范学院的发展受到宁德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学院升格、新校区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为响应国家、福建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宁德市制订了《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宁德市“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等引领宁德市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划。

宁德师范学院的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全市的 “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这既对宁德师范学院提出了发展任务与要求,也为宁德师范学院创造了发展机遇。

   4.全校师生员工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强烈愿望。

宁德师范学院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其前身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宁德市乃至福建省长时间享有较高声誉。

随着办学层次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与形势,宁德师范学院师生员工唤醒了一度沉寂的自豪感,催生了谋求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强烈愿望。

随着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教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必将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以全情投入的新面貌迎接宁德师范学院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学校发展的挑战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从专科院校变更而来,既有传承的资源,又有遗留的包袱。

同发展有年的地方本科院校相比,宁德师范学院刚刚迈入本科院校行列,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原有基础不高,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2.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国家和福建省支持宁德把“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东北翼新的增长极,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宁德师范学院将担负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重任。

海洋经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是海西区域及“环三都澳区域”建设发展的重心,宁德师范学院现有专业与地方需求仍有差距,尚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不够,科研水平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3.优秀人才引进的困难。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高起点的科研平台,较少学科内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也缺乏行业内有影响的技术大师,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学术团队和碰撞思想火花的学术氛围。

引进优秀学科专业人才和院校管理人才是宁德师范学院跨越发展的必须路径,这不但关系到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环境下,如何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尤其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是宁德师范学院需要面对的难题。

   4.发展性资源不足。

院校的资源可以分为生存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生存性资源用于维持日常运转必须的刚性支出,发展性资源则主要用于促进规模增长、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资源不足的集中体现是办学经费紧缺。

由于宁德师范学院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自身开源能力有限,较难获得市场资源和社会捐助,政府拨款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目前,宁德市财政按生均3000元拨款,按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计算,经费还存在较大缺口。

   三、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紧抓“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机遇,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为地方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办学宗旨,走出一条“求精、求特、求优、求强”的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为改善宁德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宁德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办学定位

   立足宁德,面向海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突出应用性、师范性、地方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多学科、应用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成为闽东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三)发展目标

   1.中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至2015年),建成合格的本科学院。

主要标志:

   

(1)完成新校区基本建设。

(2)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左右,本科在校生达到80%左右。

(3)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

(4)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

   2.远期目标。

“十三五”期间(至2020年),初步建成“地方特色强校”,达到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中上水平。

主要标志:

(1)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在校生达到90%以上。

(2)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3)有若干特色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走在同类院校前列。

(4)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立项课题经费突破性增长。

(5)为将来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设置硕士点,升格为“宁德大学”打下基础。

   (四)未来愿景

   1.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充分利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强省的机遇,发扬宁德师范学院既往办学的优良传统,务本维新,大力促进多学科和谐发展,适应产业调整和地方经济振兴需要,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重点打造“品牌”学科专业,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2.建成福建省不可或缺的高水平院校。

充分把握国家和福建省海西开发战略和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建设带来的机遇,以宁德市为核心,向闽东沿海地区和闽北腹地伸展,办学功能覆盖整个福建省,将学校建设成为福建省有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特色名校,凸显城市名片功能,为宁德城市形象增色。

   3.建成理念卓越、制度先进的现代大学。

充分利用宁德海岸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办学伙伴关系,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推动制度改革与机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制度先进、文化氛围浓郁的现代大学。

   四、发展任务

   未来十年是宁德师范学院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艰苦奋斗,明确发展任务,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跻身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的发展目标。

围绕学校总体改革和发展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发展任务:

   

(一)东侨新校区基本建设

东侨新校区建设是宁德师院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本保障,是“十二五”期间的首要发展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

到2010年12月底,新校区第一、二期项目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

宁德市政府决定第三期项目建设由宁德师范学院负责,学院方面要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概算的修编工作,尽快启动第三期项目建设。

   ——主要建设项目:

实训中心、教师周转房、学生公寓、学生第二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学生服务街、风雨操场、综合训练馆、田径场、体育馆等。

   ——新校区争取在2015年前全部建成。

确保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校园网络、体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指标达到教育部合格评估标准。

   ——确保新校区预留建设用地。

鉴于目前校园面积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现实,学校方面应争取政府支持,确保新校区预留建设用地,满足将来升格为宁德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努力在2020年前,把新校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特色鲜明、彰显人性化服务和文化气息的现代大学校园。

   

(二)学科和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龙头,学科和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宁德师范学院将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成立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本着“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原则,适应“海西”和“环三”建设需要,调整并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逐步把现有专科专业整合、改造、提升为本科专业,大力发展为宁德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实现学院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紧密对接,并与其他高校的优势专业形成互补。

适应宁德海岸线长和海洋产业的发展的需要,努力发展与海洋相关的学科专业。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重点培育特色专业。

大力培育、凝练有比较优势、地方特色的 “特色”、“品牌”专业。

重点建设电机电气、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专业,进一步做强有基础的数学和教育学专业,积极培育前景广阔的海洋、石化、冶金、旅游等专业,扶持畲族文化研究,凸显地方民俗特色。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与宁德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合作建设电机、船舶、机械、石化、冶金、软件工程、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等应用型专业。

每个专业至少建立一个社会化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基地。

   ——传承师范专业优势。

努力提高师范类专业的办学水平。

满足基层师资需要,特别是办好结构性紧缺的中小学“小学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中职教师教育专业。

同时办好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努力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素质和能力。

   ——预期目标:

到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25—30个,争取报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5个;到2020年,本科专业数达到35个以上,争取立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达到3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5个以上。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学院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师技”建设,激发教师主人公精神和参与意识。

继续实施“教授培养工程”、“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名师工程”等师资建设项目,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名校进修、访学、挂职,到行业企业考察、锻炼。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抓住学校升为本科和办学规模扩大之契机,以优厚待遇条件逐年引进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和优秀博士。

改进招聘方法,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提升人才竞争实力。

继续采取“柔性引进”政策,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

从行业企业聘任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担任教师。

   ——预期目标:

到2020年,全校教职工达到1000人左右,按生师比16:

1计算,专任教师为62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2.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在专任教师总数中达到5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博士占30%以上。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无论是“教学型”院校,还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没有与“人才培养”并列重要的另一个“中心”。

思想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牢固确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不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和“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构建培养、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坚持齐抓共管,健全育人机制,把思想教育与办实事紧密结合。

健全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和职务晋升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纽带作用。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教学”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改革在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

加大教学投入,确保学费收入25%以上用于教学。

对照教育部评估新方案,认真落实各项评建任务,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按计划达到评估标准要求,确保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

   ——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升计划”,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实践中心、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完善由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和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组成的突出应用、衔接合理的课程体系。

推行和完善选课制和学分制,促进跨学科交流,探索“非专业素质”学分奖励制度,推行双专业、双学位和主辅修制,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规范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根据本科教学要求,全面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文件。

健全院、系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和教学工作激励机制,执行教学督导考评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首要内容。

组织开展专家评鉴、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活动,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升。

   ——加强招生和就业工作。

加强招生宣传,逐年增加本科生招生数量,通过设立奖学金等举措提升生源质量。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增加就业筹码。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预期目标:

到2015年,争取建设完成省级精品课程15门;到2020年,争取建设完成省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

争取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五)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二职能,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也需要科学研究支撑。

增强科研意识,立足宁德经济发展与科技需求,找准科研突破口,实现科研与教学结合、科研与产业开发结合,提升科研能力,产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发展路径。

   ——重视基础研究,以教研促进科研。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首先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合理地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完成已有知识的传承。

改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软硬条件及设施,启动校级科研项目,创造科研机会,加强科研训练。

基于教学能力建立教师的学术能力,以教学能力建设推动各项学术能力建设。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突出应用研究,以产业开发推动科研发展。

坚持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把为地方服务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成立服务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领域的研究所,把有地方特色的生物技术研究、电机电器研究、应用化学研究、畲族文化研究、环三都澳区域经济研究等作为科研重点方向,形成科研特色,促进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凝练科研优势。

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学术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取得“出成果”与“出人才”双丰收。

   ——健全科研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定科研工作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科研评价制度、科研激励奖励制度,为科研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电机电器、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研发平台建设,到2020年,争取建成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在建设省部级创新平台上取得突破,新建一批校级科研机构,争取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的横向科研经费。

提高承接大项目、综合项目和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

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立项的支持力度,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参加学术研究活动。

   ——预期目标:

到2015年,争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15-20项,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年到账合同经费达到800万元;到2020年,争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项目5-10项,省部级项目25-50项,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年到账合同经费达到1500万元。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社会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三大职能,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直接或间接得以发挥。

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本质上就是学校发展资源获得能力,主要有经营性资产营利能力、技术成果转让获利能力、营利性教育活动的盈利能力、社会资源的合作共享能力等。

服务社会有助于学校获得发展资源,也有助于打造学校品牌形象。

   ——提升人才培养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通过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辅导等途径,为宁德市企事业单位人员学历提升服务。

举办各类“菜单式”、“订单式”培训班或辅导班,为宁德市干部职工提供岗位培训服务,努力使学校成为宁德市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的基地。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能培训与鉴定。

   ——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

依托老校区位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立教师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所、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

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主动融入教改实践,开拓建立宁德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和实习基地,选派宁德师范学院优秀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

开办讲座,组织开展基层教师教研交流活动,承接中小学横向教研科研项目。

在实践和互动中提升宁德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范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根据宁德经济转型需要,选准科研课题,积极下基层联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等活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组织专家服务团和便民小分队,定期为基层社区和农村服务;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文化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帮助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